首页 浪子小说 其它 中国古代八大开国皇帝就是会夺权

第33章 最民主的朝代

  

  不难看出,宋太祖在军事制度、用官手段等方面采取的种种切实可行措施,有效地防止了骄兵悍将及官吏们对皇权的颠覆活动,这一点是成功的,这成功至使统一的大宋王朝从960年到1279年,历时长达319年之久。

  从这个角度来说,宋太祖功不可灭,而与他的军事制度、用官手段相呼应的,还有一点值得称道的就是:赵匡胤当政后将文人摆到了国家统治的塔顶,他这种重用文臣的做法,使得宋代的文士地位,显赫尊崇为历代之最。

  赵匡胤虽是武将出生,却酷爱读书,行军打仗中,只要能挤出时间,就一定用来读书。因为爱书,在打了胜仗收缴战利品时,他人多挑金银珠宝,赵匡胤独爱挑书。一次跟从周世宗去平江淮,得几千卷书籍,便用几辆车来运载。有人告密说赵匡胤私藏财宝,世宗派人一查发现只是书,便问他:“你一个武将,要那么多书有什么用!”

  “我一直想能有好的计谋贡献给陛下,希望通过多读些书来达到这个愿望。”赵匡胤认真地回答说。

  从历史上看,喜欢读书是做大事者的通常爱好,问题是大多马上得天下喜欢读书的皇帝,结果又讨厌打压甚至杀戮读书人,如秦始皇,特别有后来的朱元璋,而这一点赵匡胤属另类。他自已爱读书,也很尊重和重用读书人。

  赵普一直是赵匡胤身边最有谋略和最忠心的人,平蜀后因年号问题产生疑问,便去问赵普,没想赵普竟答不出来,再问读书人陶毂、窦仪,他俩回答的都很准确,为此赵匡胤深有体会地说:“宰相还得用读书人啊!”

  早在平时里,对那些读书不多的文臣武将,赵匡胤就常劝他们多读书,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赵普虽然耳闻目睹,却自持天资很高、聪明过人而没有太认真地去对待读书一事,通过这一回,他开始变得手不释卷。结果,赵普谋略更多,成了个声名并非显赫、也不常出现在前台,却是为君主出谋划策最多,参与制订的重要方针、政策一直影响着宋朝三百多年统治的著名宰相。

  为鼓励读书,重用文人,赵匡胤说:“文人跨马抡刀不行、种地吃不了那苦,可他们有脑子,要把国家建设好,得靠他们,‘不能马上治天下’。”

  这里面,既有赵匡胤想借此来抑制武将权势,但更重要的还是因为赵匡胤胸怀宽阔,能从治国的实际需要来使用文人,而不为文人的傲气或尖刻所烦。由于赵匡胤能够这样,在整个宋朝,高级官员使用的都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院长官枢密副使,也是由文官担任。像唐朝那样出将入相的事,再也难以发生,除去南宋建炎,绍兴年间岳飞、韩世忠、刘琦几个名将做到了枢密副使,在北宋稳定后,就有一个狄青当过枢密副使,而这已是武将能做到的最高官职了。

  不仅高官,就连基层官员,大都也是文人出身的人来担任。这事,赵匡胤还亲自来把关,哪怕任命一个小小的县令,他都要亲自和他面谈一次,除了对官员能力的考察,也意味很重的荣宠。对于新任官员的资历,赵匡胤用人时是不讲究的,他看重的只是学问和能力。与官员们相处时,他甚至随时留心他,看谁有什么学问和能力,就暗暗地记在一个本子上,到任用官员时,拿出来翻阅,选合适的人去担任相应的官职。皇帝如此,使得臣子们便都努力地提高自己。

  赵匡胤不仅给文官很高的地位,给给文官很好的生活待遇相比而言,宋朝的百姓生活、或者用现代的话说幸福指数是颇高的,为此性格善良、文明与礼貌,而且有一种乐观浪漫的心态。这从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反映得很明显。看看这首诗: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门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只红杏出墙来。”因怜爱青苔所以害怕自己的木屐会踩着它们,不断轻轻的敲门还是久久没有人开门。满园的春色哪能关得住呀,一只红杏已伸出墙来欢迎我的到来。

  这第一句,反映的就是宋人安逸善良的性格,第二句则体现了宋人的文明与礼貌,第三句是形容了宋人富裕的生活,第四句表现了宋人的乐观浪漫的心态。

  宋朝的百姓尚能如此小资一些,官员更不用说了,除去工资薪水,还有茶酒钱、职钱、给券(差旅费)、厨料乃至仆人的衣食等各种各样的杂费,除去这种种,另外还有“职田”,按照官阶高下可分到的四十顷至一二百顷不等的田。官员退休后,就会得到一个管理道教宫观的虚职,借此领取俸禄。人们都知道现在的“干部”是“铁饭碗”,其实宋代文官更“铁”。

  文人在宋朝为官,除了有“铁饭碗”端,还非常安全,根本就没有生命之忧。这与历代统治者由于自己心怯,总是要杀些手无寸铁的文人来替自己壮胆的做法相比,宋代可说是文人的天堂。

  宋朝虽然也有文字狱,最著名的就是苏东坡的“乌台诗案”;也有党争,什么新党、旧党,不一而足,可从来没有因此杀人。

  不杀文人,显示了宋太祖赵匡胤作为伟大政治家的胆量和胸襟,是他高出中国史上所有开国皇的地方。

  有一次,赵匡胤设宴招待群臣,一个名叫王著的翰林学士,他原本是后周的臣子,喝醉酒后,竞因思念故主周世宗而当众抽泣起来。群臣为之大惊,都替他捏一把汗。赵匡胤却面带微笑,丝毫也没有怪罪,只命人将他扶去休息。王著却不肯出去,竟然掩面大声痛哭起来。第二天上朝,有大臣上奏说,王著因思念周世宗当众大哭,是有对当朝的不满,理应严惩。

  “世宗时,我和他同朝为臣,熟悉他的脾气。他一个书生,喝醉了,哭哭故主,情理之中,又不会出什么大问题,让他去吧。”赵匡胤竟然这样替王著辨解。

  赵匡胤之所以执政之后不乱杀人,应该说这缘自于他有一种坦**君子的品行,有一种对他人生命的敬畏与对自已生前生后名誉的重视。

  赵匡胤似乎很有童心,做了皇帝后还是童心未泯,喜欢在后园玩弹弓弹鸟雀的小把戏。一次,他正玩得开心,一臣子称有急事求见皇上。赵匡胤恋恋不舍地扔下弹弓接见了他,却发现他所奏的只是件根本不用急的小事。于是龙颜大怒,问他为什么要说谎。臣子回答:“臣以为再小的事情,也要比你弹鸟雀要紧。”

  赵匡胤怒不可遏,一把掌就打过去,打落了臣子的两颗牙齿。臣子没有叫痛,只慢慢俯身下去,拾来牙齿置于怀中。太祖怒问:“你拾起牙齿放好,难道想去告我?”

  “身为臣子,当然无权也无处状告陛下;可是,我可以去跟史官如实叙说,他们会将今天的事记载下来。”

  赵匡胤听臣子的回答,大吃一惊,顿然气消,连声对这个臣子说:“你以国事为重,来区分轻重缓急,是个忠臣,我要赐赏你。”

  如此重视真实的生前生后名誉的皇帝,赵匡胤要不做好皇帝都难。更难能可贵的是,赵匡胤不仅自己当朝时不杀文人,还留下“祖宗家法”,让北宋的每一位新君在即位前,都要到他留下的“誓碑”前发誓,其中的一条就是:

  凡上奏章的士大夫,绝对不杀;纵然他写的奏章再偏激,也不能杀!

  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句话,于中国历代皇帝来说,却算得上是绝无仅有了。与此相联的是:两宋出了许多杰出的“相”, 从赵普开始,很不错的就有王旦、吕蒙正、寇准、吕夷简、包拯、范仲淹、韩琦、富弼、王安石、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等等,相对而言,能称得上杰出的名将却少了许多,就只有狄青、宗泽、岳飞等几个人。

  赵匡胤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尊重知识分子的朝代,至使宋时文学的高度繁荣,传世精品硕果累累。唐宋八大家中,宋朝占了六家,宋词和唐诗同样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比肩而立的两座高峰;而宋时的《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对史学和文学的影响力至今不衰。

  赵匡胤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尤其尊重知识分子。他给子孙规定“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都免死,使两宋出了许许多多的“相”,而很少出“将”,数得着的“将”,只有狄青、宗泽、岳飞等几个人,而“相”就太多了,从赵普开始,名头大的就有王旦、吕蒙正、寇准、吕夷简、包拯、范仲淹、韩琦、富弼、王安石、司马光、欧阳修、苏轼……名头稍小一点的更是数都数不过来。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尊重知识分子的朝代,也是最民主的朝代。

  赵匡胤在力挺文人的同时,也重视商业,切实地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从秦以来,中国就开始有了职业的分工和等级,所谓“士、农、工、商”把不同职业的人分为四等民,商人列为末等,直到赵匡胤,才放松对商人的政策和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使商业行为的不断规范,大大地促进了商业活动。

  因为商人不再像之前那样遭人鄙视而为人们所认同,“同是一等齐民”商人待遇至使越来越多的能人成为职业商人。商业的兴旺繁荣,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城市发展,。在短短几十年间,全国耕地扩大了将近一倍,农作物种类和产量也成倍增长,人口也有所增加,十万户以上的城市达四十多个。

  赵匡胤所开创的大宋帝国,“郁郁乎文哉!”是中国历史上最尊重知识分子的朝代,也是最民主的朝代,当然也是老百姓最快乐的朝代。这个朝代,以其瑰丽的文化、灿烂的艺术、繁荣的经济等方面统统超越他之前的三大王朝——秦王朝、汉王朝、唐王朝,是中国经济、文化达到巅峰的时代,也是中国在全世界最文明、最发达的时代。

  然而,赵匡胤偏重“安内守外”,重文轻武,却导致国家“内重外轻”、“积贫积弱”的局面。他的“强干弱枝”的政策,虽然成功地削弱了地方权力,大大加强了宋帝国专制的中央集权,有效地巩固了统一的政治局面,为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使宋朝国祚得以延长;但从另方面来看,这样做的结果又使得“冗官”、“冗兵”和“冗费”与日俱增,使宋国的财政拮据、外患深重。

  同时,宋朝作为文人的黄金时代,太多的文官,享受着丰厚的待遇,责任却又很小,只要不出大错,就会通过政绩考核“磨勘”,一路绿灯地升官。这样的制度从另方面使得为官者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越来越因循守旧,而重文轻武,容易使官员们丧失血性和斗志,结果至使整个国家变得软弱无力。

  然而,赵匡胤之所以防武将防得很紧,却是因为有唐朝与五代十国的“教训”放在那里,不这么做,政权随时有可能被颠覆,要想统一天下就更谈不上了。为此,仅就巩固政权而言,就非得解决兵权的问题不可。

  范浚在《五代论》中就实在地指出:“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这话揭示了唐末五代以来,在政治局面变换中,兵权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赵匡胤从小军官到殿前都点检,又从殿前都点检跃上皇帝宝座,他当然最清楚军事力量的重要作用。

  不过,事实求是地说,赵匡胤加强了皇权,确实弱化了国力;他善待了臣民,也同时懦弱了臣民;国家的军队不少,战斗力却不是很高;经济繁荣、百姓生活不错,国家却不是很强大,正因为如此,宋朝在后来与外敌的抗争中,成了远不及之前秦、汉、唐三个王朝的软弱王朝。等等这些,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值得后人深思的问题。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