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完完全全的没有一个亲人,住在这个天之涯地之角的大西洋海 岛,而她的海滩更是荒凉如死,这样的隐居对她仍然年轻的生命合适吗?”
——西沙《在风里飘扬的日子》
一
自 1980 年 5 月台北归来,至 1981 年夏,三毛在荒芜的大加纳利岛,孤 独地隐居了一年多的时间。
当年重庆黄角桠那个在荒坟边玩耍的女孩,在经过少女时代感情自闭生 活,特别是后来一场婚姻悲剧之后,她孤癖的性情更加重了。
她酷爱这份孤独与寂静,因为它们,是心灵最安全的城堡。 这片离城二十多里的海边社区,住着一群静度余生的老人。年仅三十五
岁、名扬东南亚的女作家三毛,在这里打发着世外桃源的日子。 到过这里的人,对三毛的隐居环境,会留下强烈的印象: “一个纯白色的住宅面对着艳阳下的大西洋静静的呈现在眼前?那亦是
一个奇异的海滩,大加纳利岛南部的海沙是浅米色而柔软的,而我眼前的这
个海湾却满是近乎黑色的沙石。远处各种峥嵘的礁岩与冲击的巨浪使人想起
《珍妮的画像》那部电影里的镜头。这是一个咆哮的海滩,即使在如此明亮 的阳光下,它仍是雄壮而愤怒的。奇怪的是,我在那儿坐了近乎两小时,竟 然连一个人影都未看见。”
三毛家的后院,有一个细草秆铺成的凉亭,地是砖的,凉亭里设有座椅,
有的是可坐人的大树很,一大段方木头,一个海边捡来的汁么废船上的厚重 方形压舱盖,当桌子用。
居室很美,是一幢小巧的西班牙式建筑。客厅正中间有一面大窗,挂着
米色的窗帘,显得很暗;地上铺着黄色地毯,老式的碎花沙发上,放着许多 靠垫;古雅的白色台布罩着老式圆茶几,藤做的灯罩吊得很低;一排很大的 书架,几乎占满一面墙;一套雕花木餐桌和椅子,搁在沙发对面;房间的右 手,又是一排书架,架边有一个拱形的圆门,通向另外一个明亮的客厅。亮 的客厅,完全粉刷成白色。细藤的家具,竹帘子。古式的加纳利群岛的“石 水漏”,放在一个美丽非凡的高木架上,藤椅上是红白相间的布坐垫,上靠 两个全是碎布凑出来的布娃娃。墙上挂着生锈的一大串牛铃,非洲的乐器, 阿富汗手绘的皮革。屋梁是一道道棕黑色的原木,数不清的盆景,错落有致 地吊着放着。地毯是草编的,一个彩色斑斓的旧画架靠在墙边。最引人注目 的摆设,是书架上两张放大的照片:一张是荷西的单人照,穿着潜水衣,神 态英俊逼人;另一张是他们夫妻的合照。都是黑白的。照片前面,插着几朵 淡红色的康乃馨。后来,三毛卖掉了这所房子,在附近买了一座两层小楼宅 院。院内一半是草地,一半是砖。当路是一棵高大的相思树,枝丫重重迭迭 地垂到腰际,柳树似的缠绵。
新客厅最合三毛的口味:顺手将窗帘哗一下拉开,一幅海景便画也似的, 镶在她的房间里面了。那是天,是水,是虚无缥渺,是千千万万世上的人渴 想的居所。它是一个梦。窗前放一把褐色的摇椅。三毛说,在满天星辰的晚 上,她喜欢打开温暖的落地灯,拿出口琴,在摇椅上轻轻地吹《甜蜜的家庭》
——那是她最喜爱的歌曲。
二
站在加纳利荒美哀愁的海滩上,目送漂泊的海船,拉芭玛岛就在对面, 远眺可及。
那座离岛,是一座死亡之岛。深蓝的火山和神秘的巫婆,是三毛永远忘 不了的苦难记忆。她的丈夫荷西就长眠在那个岛上,一座安静的坟墓里。
1980 年 6 月,三毛飞到拉芭玛岛,为荷西扫墓。虽然时隔不到一年,坟 墓的变化很大:“冲到你的墓前,惊见墓木已拱,十字架旧得有若朽木,你 的名字,也淡得看不出是谁了。”
三毛买来了笔和淡棕色的亮光漆,将荷西的墓铭,一笔一笔地重新填好: “荷西·马利安·葛罗。安息。你的妻子记念你。” 然后,她一遍又一遍地,将十字架和木栅栏刷新。 每来一次拉芭玛,三毛就感到死了一次似的,不堪悲伤。“可是每去坟
上坐下,便是要痛疯,他在水中起来的样子当初不该看的,而今一想便是要 痛死。”
隐居的心灵,并不寂寞。对荷西的怀念,占据了她全部的情怀,再容不
下其他男子的爱情。 一位已婚的男友,常到三毛家来,在温柔的暮色里,陪三毛散步海滩。
有一次男友动情地回忆起初见她的情景:白色棉布裙,普通凉鞋,款款步入
珠光宝气的酒会时,如同吹来一股清新的风。最后,他终于向三毛求婚。他 说,他愿意放弃所有的财产,和妻子离婚。三毛无语。
令这位男士意想不到的是,几天之后,三毛突然来到他家造访。从对方
妻子的口中,三毛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那男友下了班回家,看 见三毛来了,吓得脸煞白。场面非常的尴尬。
三毛评论此事说:“我很清楚,当男人有外遇时,都会千篇一律地对另
外一个女人说,‘我跟我太太是因为年轻一时糊涂才结婚的。如今因为孩子 才貌合神离地勉强在一起。直到遇到你,我的人生才有意义。’我遇到的这 个男人正是如此。”比这位男友更不幸的,是台湾作家西沙,为了一片真爱, 他千里迢迢,从英国往加纳利跑了两趟,但两次遭到三毛的冷遇。她还近乎 侮辱性地告诉对方:他寄来的请她去英国旅游的机票,她去取了,不过,那 不是因为去英国,而是为了退票领钱。
这样对求者不友好,在三毛的为人上,是仅有的。 西沙是颗文学种子。他用一支忧伤的笔,写下了《在风里飘扬的日子》
和《童话》两篇纪实散文,叙述了他和三毛交往的经过。
三
像西沙那样,遭到三毛冷遇的客人,是不多见的。 一位女友,原来要到加纳利来看她,后来不能成行。三毛便急急地写信
去解释: “我又在多心,是不是那个‘西沙’的文章访问在报上刊了出来,其中
有一段话,说我不喜欢外人来家里?这段话伤到了你不肯来?那是对西沙说
的,他不是朋友,我甚至有些讨厌他,当然那么讲,可是你,我们是知心的。” 她的好友丘彦明来,受到她非常热情的接待。与西沙比较,真是别若霄 壤。她接客机场,沿途买了一大束鲜花,为彦明布置房间。又跑到海滩捡来 石头,作画给她看。黄昏时,相依窗前,唱起怀念荷西的恋歌。后来,开车 带彦明旅游海岛,一直开到北部小镇 TERROR,和与撒哈拉隔海相对的 MASPOLOMAS,还陪她飞到拉芭玛岛,游览如同春雨江南的绿野。彦明临别,
她一再地挽留,送她到马德里才算罢手。 没有朋友来访的日子,三毛就把精力投入到修饰房间和整理庭院上。搬
入小楼的时候,一切活计都由她自己动手。过去荷西做的,现在都得她自己 干了,连电线都是由她自己来接。有时因为太累太累,她就会在空空的房间 里放声大哭起来,喊叫着:“荷西,荷西,我再不能了。”有一阵子洗地, 手肿得睡不着,她就将手伸进油里,减轻疼痛。
有一度,丹娜丽芙的画石爱好,又勾上心头。她又疯画了许多,以此消 磨时光。
偶然,她还出去打猎、旅游和宿营。只是没有了荷西,她的兴致大大减 少。1980 年夏,她和三个乡下的男友,上山宿营。由于夜来胃痛,她竟不辞 而别,独自开动车、压着月光回到了家里。
第四节 南美洲之旅
“望着那片牛羊成群的草原和高高的天空,总使我觉得自己实在是死去 了,才落进这个地方来的。”
——三毛《银湖之滨》
一
人是脆弱的动物。
《圣经》常常把人比做芦苇和羔羊。事实上,就韧性而言,人并不比芦 苇和羊强到哪里去。
三毛也是如此。有若苦修的隐居生活,一年而后,便划上了句号。 悲伤与欢乐,都经不起时间的消磨。尽管它们在消磨殆尽之后,依然会
像远钟一样,时常荡来不灭的回声。 一年以前,三毛曾决心老死海滩。不回红尘。一年之后,便打起了回台
的行装。她的解释很简单——因为思念双亲。
1981 年 5 月,她接了一个长途电话。台湾新闻局驻马德里代表刘先生打 来的。她邀请三毛回台北,参加台湾 1981 年度广播电视“金钟奖”颁奖典礼。 当时在电话里,三毛是一口回绝了的。但转而一想,就犹豫了:“放下 了电话,我的心绪一直不能平静,向国际台要接了台湾的家人,本是要与父 母商议的,一听母亲声音传来,竟然脱口而出:‘妈妈,我要回家了。’”
父母之爱,是她结束了隐居生活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原因。
作为一位年仅三十八岁的女性,这样隐居在荒僻的海边,是孤独不起太 长时间的。三毛说,她这时感觉到,父母之爱才是她永生的“乡愁”。八年 前,三毛把撒哈拉当做“前世乡愁”,并在那里度过了两年多的岁月,随后 又在大西洋海岛上生活了四年。那时,不以思亲为苦,过着如诗如画神仙眷 侣般的生活。尽管黄沙漫漫,海涛渺渺,但她守着荷西,不知孤独为何物。 然而现在,她成了大西洋上真正的一只孤鸥。她或许明白了,那些关于 斩断红尘的种种古怪念头,都是佛道家们的班语。三毛在静养了她的身心之
后,匣暂与诳语告别,回到她的故乡台北。
二
三毛这次回台北,感情里程上依然是三部曲:先是纵情享受人间亲情温 暖;之后,便不堪喧嚣,追求片刻安宁;终于,夺路而走,逃之夭夭。
哲学家叔本华说:人生,真如一个钟摆! 作为台湾的畅销作家和“青春偶像”,三毛总逃不开那些又热又浓的欢
迎场面。三毛自嘲说,到台北月余,除了餐馆之外,可以说没有去过别的地 方。“回到台北不过三四天,一本陌生的记事本都因为电话的无孔不入而被 填满到了一个月以后还没有在家吃一顿饭的空挡。”
那些少男少女的狂热爱戴,最有红尘滚滚的味道。仅举六月份在静宜女 子文理学院参加“巡回文艺讲座”一例,作家应未迟有真切的记述:“女学 生一见三毛,立即前呼后拥,团团围住,对她端详,和她攀谈,找她签名, 只差没有像外国人见了大明星一样,将衣服撕成碎片,带回去做纪念品?散
会之后,同学们便将三毛包围起来,问东问西,久久不释。平日道貌岸然的 院长郭树藩神父,也只好连声说:‘今天大赦一次。’最后总算突围而出, 同学们还在不断向三毛大呼‘再见’。”
人称三毛是台北的“小太阳”,实在不是夸张。 盛名之累,三毛有些招架不住。她设法混入人群,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她喜欢在薄薄的暮色里,在国父纪念馆的广场上滑旱冰。她渴望那种感觉: 埋头滑旱冰,不知什么时候,奇异地向前看一眼,惊见那竟是自己的故乡, 光芒万丈照亮了漆黑的天空。
最好的藏身之处,是家里。 一次周末,父母与老朋友们出去旅行。三毛拒绝同往。父母走后,她将
门防盗似的一层层下锁,把自己封闭起来。她独自在家做针线,寂静中,一 边干活,一边回忆往事,“然后我发觉这幢里面打通的公寓已成了一座古堡, 南京东路四段里一座城堡。我,一个人像十六世纪的鬼也似的在里面悄悄的 坐着啃指甲。”
城堡之外,并非没有吸引她的东西。这次回来,她又结交了许多笔墨同 行和知名人士。体育界名人纪政,就是她引为挚友的一个。
她们在一场饭局上,一见如故。纪政回忆说:“那天我们发现彼此不只 年龄相近,并且都是三月出生,最妙的是我鼻子过敏、受了十七年的折磨, 每次呼吸困难就得借助一种喷剂解救,而三毛以前的情形竟和我一模一样。 我们又都不约而同地称那种药叫‘MYLIFE’。这些巧合,谈起来两人相顾失 笑。”
她们过从甚密。三毛一次在“金玉满堂”餐厅,吃咸菜包了,还特意给
纪政留了几个送去。纪政得知三毛久有旅游南美的愿望,便带她到《联合报》 社找负责人王惕吾。王先生很爽快,不仅答应承担全部费用,还派了美籍摄 影师米夏同行,做三毛的助手。
三毛不必在滚滚红尘中,躲在城堡里静静地啃指甲了。
三
自 1981 年 11 月起,三毛在《联合报》的资助下,从台北起程,经北美, 飞抵墨西哥,开始了为期半年多的中南美洲旅行。
十年前,她到过美国。在芝加哥度过了一年半工半读的生活。但中南美
洲对于她,还是一片陌生的大陆。 三毛有一个不可思议的想法。她相信生命轮回说,并且认为自己是印第
安人转世而来的。这种念头的起缘,可能因为长期的沙漠阳光把她的皮肤晒 成了棕色,她又总爱扎一对麻花粗辫子的缘故。不少人觉得她像一个印第安 人,三毛很喜欢这个称呼,并对她的前世转世说深信不疑。
她相信了自己编的神话。 她对南美洲之旅充满渴望,那个神话在作祟,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第一站墨西哥。墨西哥不是印第安人聚居的地方。 她对墨西哥城的印象并不好。尤其忍受不了朋友约根的豪华招待。参观
博物馆和逛街景,甚至金字塔、爪达路沛教堂,都没有什么好感。阔气而放 荡的酒宴,更觉得无聊,她称之为大蜥蜴之夜:“这种气氛仍是邪气而美丽 的,它像是一只大爬虫,墨西哥特有的大蜥蜴,咄咄地向我们吮吐着腥浓的
喘息。” 唯一使她难忘的,只有“国家人类学博物馆”。那里陈列了一位自杀神。
三毛曾经两次自杀,并在荷西死后,起过自杀的念头。她极想知道“自杀神” 到底司什么职位,是特许人去自杀呢,还是接纳自杀的人,或者是鼓励人们 去自杀呢?
热情的老朋友约根,是一个三毛不愿将其身份和盘托出的人。他是某国 驻墨大使,十几年前即倾心于三毛,直到三毛来墨,还在苦等他。按时间推 测,他可能是三毛在西柏林歌德学院热恋的德国男友。那时候,德国男友是 一个并不令人讨厌的书呆子,那么奇怪的是,三毛在南美洲之行的游记里, 竟把他写成一个俗不可耐的家伙。
四
离开墨西哥,三毛又游历了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哥伦比亚、 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智利、阿根廷、乌拉圭、巴西等国。一路上, 她为《联合报》发去一篇篇游记。后来,这些游记都收录在《万水千山走遍》 一集中。
三毛走遍万水千山。玩得最开心的,却是一个并不起眼的国家——厄瓜
多尔。
在厄瓜多尔中部的安第斯山脉,座落着许许多多的纯血的印第安人村 落。三毛认为自己的血管里,流着的是印第安人的血,返璞归真,她支开米 夏,独自一个人,走进了印第安人的村落。
三毛杜撰了一个她的前生——一位印第安加那基姑娘的故事。那姑娘名
叫“娃哈”。在印第安土语中,“娃哈”是“心”的意思。娃哈的曾祖父, 被印加征服者杀害,与三万名族人一起,被挖了心脏,投入了大湖。那湖被 后代称为娃哈湖。娃哈的父母,被印加人抓走了,再没有回来。娃哈成了孤 女,守着老祖父过活。祖父是村里的药师,他会用各种不知名的草药,为族 人们治病。祖父死后,娃哈嫁给了一名英俊的猎人。猎人深爱他的妻子。在 她怀孕的时候,弄来了几条鲜鱼。那鲜鱼是从心湖里,偷偷地捉来的,那是 祖宗们的心脏。族人们说,娃哈必遭报应。在一个寒冷的夜里,太阳神降临 报应,娃哈死于难产,猎人抱着她的尸体痛哭,直到妻子浑身冰冷。
三毛说,她是娃哈转世而来。
三毛在村子里,结识了一位名叫“吉儿”的土著妇女,并在她家住了下 来。睡玉米叶堆,汲水,纺线,吃玉米饼,喝麦片汤,喂猪?三毛有模育样 地过起印第安人的生活来。村里的人,以为她是同类,对吉儿家的这位陌生 客人不以为怪,更使三毛对前世转世说,深信不疑。
直到米夏放心不下,来找她,三毛才恋恋不舍地与吉儿告别,结束了这 段“回归前世”的生活。
三毛的父亲陈嗣庆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台湾的家人,是“绝对” 不看三毛写的书的。想必陈嗣庆夫妇,对三毛的印第安人转世说,不会太熟 悉。倘或有知,二老当会有一番见解。
三毛曾研究过自家的家谱。那上面分明写着,她出生于一个道地的中国 家庭。上溯到几百年前,陈家是从中原河南迁到东海舟山群岛的。东海常有 台风大作,波涛万顷,樯倾楫摧,即使偶或漂来几个难民或海盗,也与陈氏
一家无关。 娃哈的故事,是一个动人的神话。
五
三毛自称是印第安传人,可是,具有揶揄意味的是,她在印第安人土著 的高原上,竟多次患了被印第安人称为“索诺奇”的高原症,在厄瓜多尔犯 了一次,在哥伦比亚、秘鲁等地也被“索诺奇”缠得不胜其苦:“头痛得几 乎要炸开来,随着砰砰狂击的心脏,额上的血管也快炸开了似的在狂跳。” 为此,她竟无可奈何地放弃了她梦寐以求的,飞行参观纳斯加地形的计划。 假如真有娃哈其人,假如三毛确是娃哈转世,那么娃哈之心,该为三毛
的物种变异之大,莫名惊诧了吧! 南美洲之旅,对体弱的三毛来说,是一场苦难之旅。尽管苦难,浪漫的
三毛还是走遍了万水千山。 像在撒哈拉一样,三毛还是喜欢“人”。观察民俗,访问亲友,购买土
著工艺品,品尝各种小吃,哪怕是味同抹布,也要细品一品。 参观了一些名景胜迹。墨西哥的“金字塔”和爪达路沛大教堂,洪都拉
斯马雅人的“哥庞废墟”,哥伦比亚的黄金博物馆和蒙色拉修道院,秘鲁的
印加人古城“玛丘毕丘”?她都一一把观感寄给《联合报》。
1982 年 5 月,三毛结束了她漫长的、神奇多姿的南美洲旅行,回到了台 湾。
5 月 7 日,由《联合报》副刊主编痖弦主持,在国父纪念馆,为三毛举
行了专题演讲会。年轻的听众们,把纪念馆围得水泄不通,人山人海,盛况 空前。三毛本人被阻门外,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才左冲右突地进入会场。 三毛有声有色地,述说了她长长的精采的旅行故事。她还穿上了印第安 人的服装,做了简单的表演。演讲之后,她一边介绍,一边放映了她和米夏
一路摄制的多媒体幻灯片。
这次中南美洲之旅,是三毛一生中为期最长的一次国际旅行。此后,除 了治病疗养和短期旅行,她基本上定居在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