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言情 三毛传

第五节 沙漠文学时期

三毛传 崔建飞 6567 2024-10-17 06:21

  

  (一)

  “有一天,我坐在沙漠的家里,发觉我又可以写作了?”

  ——三毛《我的写作生活》

  一

  有人问三毛:写作在你的生活里,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吗? 如果以切蛋糕的比例来看,写作占多少呢? 三毛回答:写作是生活中最不重要的部分。它只是蛋糕上面的樱桃。 其实,三毛的这段话,仅限于概括她和荷西婚后到荷西去世那一段写作

  生活。在这之前,雨季文学曾是她的救命稻草,使她脱离心灵的苦海。在这 之后,某种意义上写作是她的谋生职业。她要用稿费去购买蛋糕。

  像三毛这样好胜心极强的女子,成名的欲望总是颇为强烈。在文化学院 上学的时候,她曾对一位名人朋友说:“像你那么早就成名,一定很过瘾!” 又说:“我也要成名,像你一样,不枉少年。”

  当她坐在沙漠的家中,饭后无事,屋里静可听针,往日的文学梦涌上心

  头的时候,是否“少年心事当拿云”,恐怕只有真主安拉和三毛本人知道了。 三毛樱桃和蛋糕的妙喻,正像鲁迅先生把文学比作劳动中的号子一样, 确实道出了文学的本质。饿了的人,需要蛋糕,而有了蛋糕的人,便奢望在 蛋糕上面装点些樱桃,让生活更有色彩一些。荷西到磷矿里劳动,养活太太;

  他浪漫的太太,则在家里,满怀欢喜地谱写劳动号子。

  三毛十一岁与文学结缘,十七岁以“陈平”的真名发表作品。尽管不乏 才气,但文学的时运不济,一直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在沙漠,她起用了一个新名字——三毛,作为笔名。“三毛”,是一个

  非常普通的中国男孩子们常用的名字,也是三毛读的第一本书《三毛流浪记》 中的小主人公。“写稿的时候还不知道该用什么名字,我从来不叫三毛,文 章写好后,就想,我不是十年前的我了,改变了很多,我不喜欢用一个文皱 皱的笔名,我觉得那太做作,想了很多,想到自己只是一个小人物,干脆就 叫三毛好了。”

  后来,人们问她,为什么选这样一个怪笔名?她便把原来的动机幽默地

  发挥,说那是因为自己的作品只值三毛钱。 中国民间的卜卦算命,把取名看得很重。姓名系于命运。三毛对算卦一

  类的东西极感兴趣。但连她自己也不知道,“三毛”二字,藏着易经卦中乾 坤二字。

  “三毛”的名字,真的给她带来了新乾坤。

  二

  1974 年 5 月,三毛在沙漠写了第一篇作品——《中国饭店》(后改名为

  《沙漠中的饭店》)。 作品的内容很普通,写她给荷西煮饭的故事。尽管三毛对题目、内容都

  不满意,但文章在台湾《联合日报》发表后,她和丈夫还是欣喜若狂。 “十天后,我接到寄至撒哈拉沙漠的《联合日报》航空版,看见文章登

  出来,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实在是太快了。我拿了这张报纸就走,那时 我和荷西还没有车子,可是我实在是等不及了,手拿报纸就往沙漠上一直走, 打算走到工地去告诉他,我走到他的交通车会经过的路上,后来,交通车过 来了,他看见我就叫司机停车,我向他跑过去,他说:不得了,你已经投中 了!我说,是,是,就在这里。他问:你怎么证明那就是你的呢?我说:你 看那个笔名的字嘛!那真是很快乐的一天,到现在都不能忘记,十年以后, 第一次写文章;在沙漠里,只有一个人可以分享,而这个人是看不懂我的文 章的人,可是还很高兴,像孩子一样在沙漠里跳舞。”

  三毛自称,写作在她的生活里最不重要,是装点蛋糕的樱桃而已。然而, 一枚小小的樱桃,竟使她如此的欢喜!

  三

  自《中国饭店》发表,三毛开始了她文学生涯的第二个时期——沙漠文 学时期。按照三毛的写作时间,这个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撒哈拉创 作阶段,即沙漠文学时期(一),一个是加纳利群岛创作阶段,即沙漠文学 时期(二)。

  三毛在撤哈拉创作的作品,主要收集在她《撒哈拉的故事》一书中,计

  十二篇。它们是:

  《沙漠中的饭店》、《结婚记》、《悬壶济世》、《娃娃新娘》、《荒 山之夜》、《沙漠观浴记》、《爱的寻求》、《芳邻》、《素人渔夫》、《死 果》、《天梯》、《白手成家》等。

  1976 年,《撤哈拉的故事》由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此后,该书不断再

  版,共出了三十七版。它是三毛的第一部文学集子,也是她众多文集中再版 次数最多的一本。

  《撒哈拉的故事》风靡了台湾文坛。它受到了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女

  性读者的热烈欢迎,轰动一时。从此,三毛成为台湾著名的女作家。同时, 三毛本人,也成为千百万青少年狂热崇拜的“青春偶像”。

  三毛成名了,少年美梦成真。

  为三毛操碎了心的母亲缪进兰,满怀喜悦地给女儿写信,告诉女儿她在 台湾成名的情形:

  “许多爱护你的前辈,关怀你的友好,最可爱的是你的读者朋友们,电 话、信件纷纷而来,使人十分感动。在《白手成家》刊出后,进入最**, 任何地方都能听到谈论三毛何许人也,我们以你为荣,也分享了你的快乐, 这是你给父母一生中最大的安尉。”

  四

  与雨季文学相比,三毛沙漠文学时期的作品,风格为之一变。悲苦、忧 郁、迷惆、空灵的色彩消逝了,代之以健康、明朗、流畅、诙谐的文学风格。 三毛自十七岁至三十一岁,时隔十四年。在同一个作家身上,作品风格 变化之大,是惊人的。这与她十几年来丰富曲折的生活经历有关。三毛回顾

  说:“十年来,数不清的旅程,无尽的流浪,情感上的坎坷,都没有使她白 白地虚度一生最珍贵的青年时代,这样如白驹过隙的十年,再提笔,笔下的 人,已不再是那个悲苦、**、浪漫,而又不负责任的毛毛了。”

  准确地说,风格的变化是从雨季文学的最后一篇小说《安东尼,我的安 东尼》开始的。

  这篇小说是三毛在马德里留学时期的作品,也是迄今发现的她留学时期 的唯一的一篇文学作品。

  安东尼是一只可爱的鸟儿。它和女主人公相依为伴,度过了一个不再寂 寞的暑假。开学了,春天来了,女伴们放飞了安东尼。安东尼飞走的那个晚 上,下了一夜的雷雨。第二天早晨,女主人公在花园的地上,看见了一只满 身泥浆的死鸟。那不是安东尼吗?女孩子悲伤极了,眼泪无声地流满了面颊。 一样的伤感题材,但三毛的处理与前不同了。她以写实手法,按时间顺 序,叙述着故事发展,夹以心理活动的交代。那种(如《惑》)整段整段的 近乎疯狂的**细腻的心理描写,如同安东尼一样,在马德里的春天里,悄

  悄地消逝了踪影。

  1972 年,三毛再赴马德里。一边和荷西恋爱,一边给台湾《实业世界》 杂志撰稿。写有《赴欧旅途见闻录》、《我从台湾起飞》、《翻船人看黄鹤 楼》等,都沿着《安东尼,我的安东尼》的路子,在平实朴素的风格演变。 这三篇作品,和另两篇沙漠时期作品《平沙漠漠夜带刀》、《去年的冬天》, 均收集在她《雨季不再来》文集里。这五篇,可视为三毛从雨季文学时期向 沙漠文学时期过渡的作品。

  五

  三毛的沙漠文学,改变了创作态度。从出世转成了入世,从悲剧变成喜 剧。《撒哈拉的故事》,每一篇都洋溢着健康、自信、乐观的思想情绪。

  她不再对生活抱有敌意。她开始拥抱生活。《沙漠中的饭店》等十二篇

  作品,都是她平凡的家庭生活的小故事。三毛,像每一个幸福的少妇一样, 兴致勃勃地将可爱的生活故事,娓娓道来。她讲故事的高度技巧,和故事中 的真实、浪漫、洒脱,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特别是青年和女性读者。

  十二篇作品,是十二个小喜剧。

  《沙漠中的饭店》,写幸福的小俩口,在吃饭问题上的种种乐趣。其中 俏皮幽默的夫妻对话,与中国古典戏曲中的插科打浑颇为近似。

  《素人渔夫》、《天梯》,是伉俪二人打渔消遣和三毛考驾驶执照的趣 事。《白手成家》,是他们如何相濡以沫、艰苦创业,最后建起沙漠中最美 丽的家庭的过程。即使像《荒山之夜》、《死果》这样的遭难故事,也是以 喜剧结尾。那些遇难受苦的情节描写,不过是文学烘托。

  《悬壶济世》、《娃娃新娘》、《沙漠观浴记》、《爱的寻求》和《芳 邻》,都是取材于沙哈拉威人的生活。他们的爱情,他们的医疗卫生,他们 的婚俗,甚至他们爱贪小便宜的习气。尽管不乏嫉俗和怜悯,但作品中一种 观光客的轻松,还是不知不觉地流露了出来。

  文若其人。在台北的雨季里,三毛一无保留地倾吐内心的痛苦;在沙漠 的阳光下,她又姿意地抒写生活的喜悦。三毛的作品,总是保持着一种处子 般的真诚。

  六

  “我面对着抱着我的疯子,用尽全身的力气,举起脚来往他下股踢去, 他不防我这致命的一踢,痛叫着蹲下去,当然放开了我,我转身便逃,另外 一个跨了大步来追我,我蹲下去抓两把沙子往他眼睛里撒去。”

  上面一段文字,摘自《荒山之夜》中的搏斗描写,紧张激烈,扣人心弦。 三毛沙漠文学中,这样精采的白描片断,比比皆是,信手摭拾。它体现 了三毛深受中国古典小说影响的痕迹。三毛说,她读过一千遍《水浒》。细 心的读者会发现,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白描手法,在三毛的笔下,发挥得可谓

  淋漓尽致。 不妨再欣赏《素人渔夫》里的一个片断:

  “我拾了一条鱼,也走进去,恰好看见柜台里一个性感‘娣娣’在摸荷 西的脸,荷西像一只呆头鸟一样站着。

  我大步走上去,对那个女人很凶地绷着脸大吼一声:‘买鱼不买,五百 块一斤。’

  一面将手里拎着的死鱼重重地摔在酒吧上,发出啪一声巨响。” 三言两语,招式不多,一个泼泼辣辣的孙二娘形象,跃然纸上。 运用精练的白描文字,刻划人物语言、行为,塑造出生动的人物形象,

  确是三毛的拿手好戏。

  除了白描手法的大量运用,《撒哈拉的故事》通篇语言晓畅平易,诙谐 生动。应当说,语言遣造功夫,三毛的沙漠文学比雨季时期的作品更进了一 大步,达到相当成熟的高度。

  七

  三毛在沙漠文学的第一阶段,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其中最成功的, 是荷西与三毛两个人物。荷西的原型,是作家的西班牙丈夫荷西。“三毛” 的原型是作家本人。

  在三毛的笔下,荷西诚实憨厚近乎笨拙,钟情痴心近乎愚顽。热情豪爽,

  粗犷浪漫,属于那种平野大汉型的男人。 荷西十八岁爱上中国姑娘三毛,直至三十岁丧生,从未到过中国。见到

  过他的中国人寥寥无几。除了三毛的父母和一位表哥,似乎只有在大加纳利

  岛开餐馆的张南施一家同他们爬过一次山。广大读者对荷西的热爱,都来自 三毛的文学作品。荷西是三毛眼里的西施。三毛把她的一腔爱情融入作品, 并且传染给了读者。荷西死后,许许多多的人为他哀恸,可见三毛的作品感 人至深。

  三毛笔下的“三毛”,开朗,洒脱,自信,快乐,善良,浪漫,又富有 幽默感。尽管三毛的作品自传性很强,但不可否认,文学作品里的“三毛”, 与作家本人,多少是有区别和差距的。文学的三毛是现实的三毛的文学理想。 两者真真假假,扑搠迷离,恐怕连作家本人也辨别不清。

  三毛说过:“有无数的读者,在来信里对我说:‘三毛,你是一个如此 乐观的人,我不知道你怎么能这样凡事都愉快。’我想,我能答复我的读者 的只有一点:‘我不是一个乐观的人。’”

  然而,文学三毛的形象,已经在千千万万的读者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作家本人的辩白,显得十分无力。

  从这一个真诚的辩白,去理解现实三毛的自杀,或许离真实更近一些。 应当感谢作家三毛,她用一支生花的妙笔,留给了读者们一个美好的文 学的三毛形象。作家三毛的名字,将和她塑造的文学三毛形象一起,在热爱

  她的读者的心里不朽。

  八

  在撒哈拉沙漠,三毛和荷西还合作翻译了一本西班牙的漫画书——《娃 娃看天下》。

  漫画书是三毛识字发蒙的开端。她三岁时读的第一本书,是张乐平的漫 画书《三毛流浪记》,并因此获得了一个给她带来新乾坤的名字——三毛。 读漫画书,是三毛生平一大爱好。

  作为雅趣,小俩口动手译起漫画书来。 “整整八个月时间,我们吃完晚饭,我先生和我就把电视关掉,门锁起

  来不许人进来,开个小灯,他坐在我对面,开始翻译《娃娃看天下》。” 他们总共译了一百页。

  《娃娃看天下》在港台出版后,受到很大欢迎,十分畅销。

  译书,是他们家庭生活中的调剂品。当时三毛对它并不十分看重。荷西 死后,三毛对这本和丈夫合作的结晶珍惜起来,交皇冠出版社再版。

  《娃娃看天下》中,小主人公玛法达,是三毛最喜欢的人物。她对玛法

  达的一些故事细节,如数家珍。1980 年,她在瑞士旅行,看见路边停着一辆 法国“雪铁龙”车,便发生了一个联想:

  “这种车子往往是我喜欢的典型人坐在里面,例如《娃娃看天下》那本

  漫画书里玛法达的爸爸便有一辆同样的车。它是极有性格的,车上的人不是 学生就是那种和气的好人。”

  《娃娃看天下》,是三毛译书的开始。

  九

  《撒哈拉的故事》风靡文坛。三毛成了知名的畅销书作家。她被誉为照 耀台北的“小太阳”,可见影响巨大。

  三毛以她那健康、明朗、自信、洒脱、乐观的情绪,洗练、晓畅、生动、 诙谐的文字,真实、亲切、快乐、感人的生活故事,浪漫多姿、引人入胜的 异域画卷,征服了港台、东南亚以及中国大陆的广大读者。

  然而,畅销作家未必是一个文学巨人。“台北的小太阳”照在中天,同 时也暴露了它的黑子。

  三毛是一位哲学专业出身的作家。她从小曾用生命的代价,探索人生, 思考人类的生、死和命运一类的哲学问题。在文化学院,她系统地学习了两 年的哲学课程,后来,又到西班牙马德里大学进修了近两年的哲学。此后, 她去了黑格尔、康德、尼采的故乡——德国,在那里,她最初选择的仍然是 哲学。然而《撒哈拉的故事》暴露了作者哲学上的浮浅。

  她的《沙漠观浴记》、《娃娃新娘》等游记性散文的深度,没有超过一

  个中等以上文化层次观光客的思想水准。青年女性轻松的直觉感应,代替了 严肃艰苦的思索和解剖。过程的浮浅,决定了结论的浮浅。《撒哈拉的故事》 是浅白的,没有那种震撼人心的史诗般的文学力量。

  《撒哈拉的故事》的哲学程式,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没有越过作者十一 岁对《红楼梦》理解的思维模式。

  作品的浅白,与三毛本人的文学追求有关。她这样规定自己作品的情趣: “很多人看了我的书,都说:三毛,你的东西看了真是好玩。我最喜欢听朋 友说‘真是好玩’这句话,要是朋友说:你的东西有很深的意义,或是说—

  —,我也不知怎么说的,因为很少朋友对我说这个,一般朋友都说:看你的 东西很愉快,很好玩。我就会问:我写的东西是不是都在玩?他们说:是啊。 前不久我碰到一个小学四年级的朋友,他说,你的东西好好玩。我觉得这是 一种赞美。”

  这样的写作观,就似乎难怪《撒哈拉的故事》有浅白和题材狭窄之嫌了。 那么,作为一个文学天份很高、生活经历丰富并拥有一定哲学修养的三 毛,她才三十岁,她的创作道路还很长。在未来的日子里,她能够写出她所

  喜欢和崇拜的,诸如《红楼梦》、《战争与和平》那样的伟大作品吗? 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似乎在于:三毛愿意不愿意接受这个问题。如果

  三毛愿意接受并且准备作出肯定的回答,那么,她与那个目标之间,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