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的书架
本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总排行
公告
繁体中文
会员登录
都市
仙侠
武侠
言情
穿越
网游
科幻
悬疑
奇幻
青春
校园
军事
历史
同人
其它
玄幻
搜索
更新
排行
记录
书架
《走进哲学丛书》(套装共10册)
作者:
贺来 吴根友 刘森林 江怡 梁涛 殷杰 邹诗鹏 王雨辰 王峰明 杨大春
推荐投票
加入书架
返回书页
直达底部↓
语言分析方法与当代科学哲学 绪论
绪论02
第一章 语言学转向与科学哲学的发展
一、语言学转向的哲学实质
(一)“语言学转向”的动因
(二)“语言学转向”的特征
(三)“语言学转向”的意义
二、库恩的语言学转向
(一)“转向”的思想根源
(二)“转向”的本质特征
(三)“转向”的思想意蕴
三、科学语言的本质
(一)科学语言的形成
(二)科学语言的特征
(三)科学语言的意义
第二章 语言分析方法的语用学转向
一、现代符号学的发展
(一)现代符号学的思想源流
(二)现代符号学的语用维度
二、语用学的含义
(一)语用学的历史溯源
(二)语用学的内涵界定
(三)语用学的基本域面
三、语义学和语用学的界面
(一)传统的划界理论
(二)关联理论的新模式
(三)语义学和语用学划界的意义
四、语义学的语用化转向
(一)语义神话的破灭
(二)戴维森模式的建构
(三)语用学转向的哲学意蕴
第三章 语言分析方法的语用传统
一、德国哲学传统中的语用思维
(一)康德的语言学转向
(二)后康德时代的语言交流哲学
(三)言语行为理论在德国的发展
(四)哈贝马斯和阿佩尔的语用哲学
二、英国哲学传统中的语用思维
(一)洛克的符号行为哲学
(二)经验论视野中的语用观念
(三)日常语言哲学的发展
三、法国哲学传统中的语用思维
(一)波尔—罗亚尔普遍语法
(二)孔狄亚克的语用观念论
(三)布列阿尔的讲话主体论
(四)对话分析理论
四、美国哲学传统中的语用思维
(一)实用主义视野中的语用观念
(二)莫里斯的行为主义语用学
(三)后实用主义时期美国语用学的发展
第四章 语言分析方法的现代发展
一、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语用学的构造
(一)从科学逻辑到科学语用学
(二)语言游戏论
(三)遵守规则与反对私人语言
二、哈贝马斯的规范语用学
(一)从文化意识批判到语言分析批判
(二)规范语用学的建构
(三)规范语用学的哲学意义
三、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一)言语行为理论的历史溯源
(二)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现状
(三)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趋势
第五章 语言分析方法与语言哲学的发展
一、语言分析方法与指称理论
(一)从传统语义学的解构到语用学的设定
(二)从绝对的确定性到相对的非确定性
(三)从心理观念的排斥到心理意向的重建
(四)微观语义分析到整体语用构造
二、语言分析方法与真理观
(一)通向自然语言真理论之路
(二)走向语用对话的真理论
(三)“语境化”真理观的建构
三、语言分析方法与意向性
(一)心理意向的语用化建构
(二)意向性与经验知识的重构
第六章 语言分析方法与科学问题的求解
一、语言分析方法与科学解释模型的发展
(一)亨普尔的科学解释经典模型
(二)替代性解决方案
(三)科学解释的语用学转向
二、语言分析方法与计算机理论问题
(一)并行程序表征的语义发展趋势
(二)不确定性与计算机模型思维变革
三、语言分析方法与当代人工智能问题
(一)当代人工智能表征的分解方法及其问题
(二)自然语言处理的语用化发展趋势
第七章 语言分析方法与科学诠释学
一、诠释学的“语言学转向”
(一)语言与诠释学的普遍性
(二)语言与理解的客观性
(三)语言与“第二自然”
(四)诠释学与唯名论
二、科学诠释学的理论建构
(一)科学诠释学的理论溯源
(二)科学诠释学的发展历程
(三)科学诠释学的研究对象
(四)科学诠释学的理论特征
(五)科学诠释学的应用域面
三、科学诠释学的当代进展
(一)埃杰的科学诠释学思想
(二)希兰的科学诠释学思想
四、诠释学与理解现代科学
(一)当代科学发展趋势与诠释学因素的呈现
(二)当代科学研究的多元理解特征
(三)科学发展的多元化朝向及学科间的干涉
结束语 经验知识的辩护:语言分析、心灵图景与自然主义
一、知识在笛卡尔心灵图景中的困境
二、思想如何与世界关联
三、心灵的属性如何保证知识的合法性
四、重审心灵属性
参考文献
后记
辩证法的生存论基础:马克思辩证法的当代阐释 自序
第一部分 寻求和确立马克思哲学辩证法的真实根基——一个性命攸关的重大课题
二、辩证法为什么会“知性化”与“实体化”:寻求和确立辩证法真实根基的理论动因
第二章 辩证法真实根基的探索和掩蔽——对国内辩证法研究的批判性反思
一、“自然主义范式”的理论困难及其无根性
二、“认识论范式”的理论贡献和理论困境
三、“实践论范式”的理论贡献与未尽之处
第三章 辩证法的真实根基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挑战
一、英美哲学对辩证法的批判和否定
二、欧陆哲学对辩证法的批判和否定
第一部分小结
第二部分 辩证法的生存论本体论根基
第一章 实现“存在观”的理论变革:辩证法的根本使命
一、传统形而上学的“存在观”
二、传统形而上学“存在观”的内在困境
第二章 寻求对“存在”问题的辩证解决:辩证法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努力
二、直观、朴素形态的辩证法与直观、朴素的辩证“存在观”
三、反思、概念形态的辩证法及其“存在观”
四、反思、概念形态的辩证法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屈服
五、马克思对传统形而上学理论范式的彻底批判——为辩证法重新奠基的重大前提
六、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批判与人的现实生命之拯救:马克思哲学形而上学批判的特殊样式及其旨趣
第三章 人本源性的生存方式与辩证法的真实根基
一、立足生存论本体论视域克服对实践观点的流俗化理解
二、人“本源性”的生存方式——“实践”的根本意蕴
三、实践原则与解决“存在”问题的新方向:从“知识论”的眼光到“生存论”的眼光
四、人本源性的生存方式是辩证法的真实根基
第四章 辩证法是关于“人的存在”的“内涵逻辑”
一、“人的存在”即在于其辩证的“生存”本性
二、辩证法的“超常规性”与人独特的“生存”本性
三、传统哲学的知性思维方式与人辩证的“生存”本性之失落
四、辩证法诸“原则”和“规律”的内在统一及其生存论根据
第五章 马克思哲学辩证法的生存论旨趣
一、马克思哲学辩证法:“自由”的理论表征
二、对话与宽容:马克思哲学辩证法的重大理论精神
三、批判和否定:马克思哲学辩证法的理论本性
四、自强不息、具体无伪、生命张力:马克思哲学辩证法独特的生命智慧和人生态度
五、高品位的生命境界——领悟和运用马克思哲学辩证法理论的人格要求
第六章 辩证法生存论根基的异在化表达——一种历史的探寻
一、“分裂世界”的哲学与生存论的冲动——辩证思维的生存论基础在古代哲学中的异在化表达
二、生命的偶然性与寻求生命的拯救之路——古希腊后期与中世纪哲学的辩证思维及其生存论冲动
三、生命自由的追求和探索——德国古典哲学中辩证法的生存论冲动
第二部分小结
第三部分 马克思哲学辩证法与现代西方哲学辩证法研究的对话与沟通
第一章 卢卡奇与辩证法的社会历史本体
一、探求马克思哲学辩证法的真实根基:卢卡奇的理论使命
二、社会历史——卢卡奇对马克思哲学辩证法真实根基的探求和阐发
三、“总体性”:以“历史”为载体的马克思哲学辩证法的展开
四、辩证法与人在历史中的命运——卢卡奇辩证法探索的理论旨趣
第二章 马克思哲学辩证法的批判和否定本性与法兰克福学派的辩证法探索
一、在“顺从主义”意识形态的压迫下捍卫辩证法的批判和否定本性
二、批判和否定本性——辩证法的理论精髓
三、颠覆“同一性”的专制——辩证法批判和否定本性的实质
第三章 马克思哲学辩证法的理论基础与“人的存在”——东欧马克思哲学辩证法研究的基本旨趣
一、“人的存在”及其在历史中的自我实现:马克思哲学辩证法的真实根基
二、对“实践”概念的本体论阐释:马克思哲学辩证法真实根基的深层探索
三、人文解放:马克思哲学辩证法的理论关怀
第四章 对辩证法“对话”维度的阐发——作为“实践哲学”的解释学
一、对话逻辑:辩证法与解释学的深层结合点
二、对话辩证法:“生活世界”的理性
三、让辩证法摆脱形而上学的纠缠:辩证法与解释学结合的重大意义
第三部分小结
第四部分 马克思哲学辩证法与哲学的未来发展
第一章 马克思哲学辩证法:寻求“绝对”与“相对”的辩证和解
一、“绝对意识”——传统哲学基本的理论意识
二、“相对意识”——现当代西方哲学的重要理论意识
三、消解知性形而上学:“相对意识”与马克思哲学辩证法共同的思想旨趣
四、超越“绝对”与“相对”的知性对立:马克思哲学辩证法的重大启示
第二章 马克思哲学辩证法:超越“现代性”哲学和“后现代”哲学的抽象对立
一、“上帝的祛魅”——“现代性”哲学话语的基本主题
二、“现代性”哲学话语的悖论性
三、“后现代”哲学话语的辩证意义
四、“现代性”哲学与“后现代”哲学“对立”中的“统一”:生存论辩证法所提供的视角
第三章 马克思哲学辩证法与“价值共识”的当代重建
一、“价值共识”的命运与现代人生存方式的转换
二、人的生命的“解放”和“束缚”——“价值分化”的辩证意义
三、马克思哲学辩证法与“价值共识”的当代重建
四、马克思哲学辩证法与现代西方哲学“价值共识”重建工作的批判性对话
第四部分小结
参考文献
再版后记
戴震哲学思想新探:戴震与乾嘉学术的现代性研究 第一章 20世纪戴震哲学思想鸟瞰
第一节 20世纪前半叶戴震哲学思想研究之鸟瞰
一、戴震哲学思想的旨趣及其方法论特色之分析
二、对戴震伦理学中自由思想、重要概念的现代解读
三、戴震哲学思想的精神源泉之探索
四、对戴震哲学思想的历史贡献之评价
第二节 梁启超、胡适的戴震哲学思想研究之专论
二、胡适的戴震哲学思想研究
第三节 20世纪后半叶戴震哲学思想研究述评[97]
一、早期启蒙思想家抑或其他——戴震及其哲学思想性质之争
二、对于戴震哲学的理论形态及其内在结构的研究
三、对戴震伦理学的新认识
四、从解释学与现代语言哲学的角度分析戴震哲学及乾嘉考据学的新动向
五、其他相关传统问题研究的新进展
第二章 戴震的道论与“分理”说
第一节 戴震的道论思想
二、戴震论天道与人道
第二节 戴震的分理说
二、“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14]
第三节 戴震的德性论与伦理学中的其他问题
一、戴震的德性论及其对德福关系的思考
二、戴震伦理学中的其他问题
第三章 戴震的语言哲学与认识论思想
第一节 戴震的语言哲学[4]
二、戴震语言哲学中的句法分析
三、语词、句子意涵与文本中的言语脉络诸分析
四、戴震的言意观及其语言哲学的形上学追求
第二节 戴震的认识论思想
一、追求“十分之见”与批评“任意见”——戴震的求知理想与社会关怀
二、戴震论心知与道德修养、经典解释的关系
第四章 戴震的经学解释学及其当代转化
第一节 戴震的经学解释学及其方法论
一、解释学与解释学的循环
二、从经学解释学到经典解释学
第二节 戴震经学解释学向经典解释学转化之探索
二、戴震经学解释学的内在限制
第五章 戴震与惠栋、章学诚的学术、思想关系辨析
第一节 戴震与惠栋的学术关系考辨
二、戴震35岁之前的学术思想简论
三、戴震与惠栋的学术、思想关系再辨正
第二节 戴震与章学诚之间的学术关系
二、章学诚维护“名教”的思想及对戴震的批评
三、章学诚的历史文化哲学思路及其对戴震的学术批评
四、章学诚对戴震“方志”观的批评与再评价
第六章 后戴震时代的学术与思想举要
第一节 在“求是”中“求道”——段玉裁对戴震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一、求是与求道
二、“治经莫重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的语言哲学思想
三、段玉裁的“治经”方法与语言哲学的方法论追求
四、语言分析与段玉裁的政治伦理思想
第二节 焦循的“性灵”经学与哲学思想
一、焦循经学研究与哲学思想中的个体主体性
二、焦循的“假借”方法与经学研究中“性灵”的阐扬
三、焦循的历史还原主义倾向与人文实证主义的烙印
四、焦循经学思想中的内在张力
第三节 王念孙、王引之的语言学研究与古典人文知识的增长
一、王念孙的语言学成就与古典人文知识的增长
二、王引之的语言学研究与古典人文知识的增长
第四节 阮元哲学思考的语言学路径及其得失
一、“圣贤之道存于经,经非训诂不明”——阮元的哲学
二、语言学的方法与经验论思维——阮元论“心”
三、语词分析背后的政治思想与人生哲学——阮元释“顺”“鲜”“达”等字的哲学诉求
四、以训诂的方法阐发“仁学”与“性命”思想——阮元的道德哲学思想
五、“追求本义”——阮元的语言学思想及其历史还原主义
结语
后记
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 序
第一章 竹简、文献与学派
二、郭店竹简《子思》作品考
三、思孟学派考述
(一)先秦:子思、孟子学派独立存在
(二)两汉:子思、孟子学派相互融合
(三)唐宋:思孟正统地位的确立
(四)清代以下:“信”与“疑”之间
第二章 孔子的仁、礼思想与孔门后学的分化
(一)“仁者,人也”
(二)“成己”与“爱人”
(三)“仁”与“智”
(四)“一以贯之”与“下学上达”
二、孔子的礼学思想
三、孔子之后儒学的分化
(一)探讨孔门后学分化的基本原则
(二)孔门后学的分化过程
(三)孔门后学“主内”“务外”的不同思想倾向
(四)曾子、子游对孟、荀的不同影响
第三章 思孟学派的酝酿:曾子、子游学派研究
一、曾子与《大学》
(一)《大学》晚出说之检讨
(二)《大学》非经、传两部分
(三)《大学》出于曾子弟子之手
二、《大学》的思想与影响
(一)“三纲领”与“八条目”
(二)“八条目”试析
(三)《大学》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三、竹简《性自命出》与子游心性论
(一)中国早期思想中的“性”与“心”
(二)《性自命出》的人性论
(三)《性自命出》的“心”与“性”“情”论
(四)《性自命出》心性论的特点及影响
四、《礼运》与子游后学的“大同”“小康”说
(一)“大同”“小康”释义
(二)竹简所见之战国中期的禅让思潮
(三)《礼运》的思想特征与成书年代
第四章 思孟学派的形成:子思学派研究(上)
(一)“德之行”与“行”
(二)“圣”与“智”
(三)“形于内”的“德之行”
(四)“不形于内”的“行”
(五)《五行》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二、简、帛《五行》“经文”比较
(一)帛书本优于竹简本举证
(二)帛书、竹简本的其他差别
(三)帛书、竹简本与《五行》作者
三、荀子对思孟“五行”说的批判
(一)荀子非议思孟“五行”之谜
(二)荀子非议思孟“五行”试析
(三)荀子、思孟及儒学的基本问题
第五章 思孟学派的形成:子思学派研究(下)
(一)《缁衣》《表记》《坊记》中“子曰”的问题
(二)《缁衣》《表记》《坊记》思想试探
(三)“子曰”与儒学的内在诠释问题
二、郭店竹简与《中庸》
(一)《中庸》成书之谜
(二)《中庸》前后部分文体的差异
(三)《中庸》前后部分思想的差异
(四)《中庸》前后部分的不同影响
三、郭店竹简与“君子慎独”
(一)慎独即“诚其意”
(二)《大学》朱注质疑
(三)《中庸》慎独辨正
第六章 思孟学派的完成:孟子学派研究(上)
(一)孟子、告子辩论时间、地点的推测
(二)孟子、告子辩论内容的分析
(三)孟子“四心”说的形成
(四)“四心”说在孟子思想中的地位
二、即生言性的传统与孟子性善论
(一)即生言性的意蕴及其不同命题表述
(二)孟、告“生之谓性”之辩疏解
(三)孟子性善论与即生言性传统
三、孟子“道性善”的内在理路及其思想意义
(一)孟子以前的论性方式及孟子对“善”“性”的独特理解
(二)善性之证成:形上预设与“示例”
(三)善性之分析——“四心”“四德”与“才”
(四)性善之成立:理由、根据及意义
第七章 思孟学派的完成:孟子学派研究(下)
(一)《孟子》“天下之言性”章旧注举疑
(二)《孟子》“天下之言性”章试释
(三)从“天下之言性”章看孟子性善论
二、孟子的“仁义内在”说
(一)“仁,人心也”
(二)“恭敬之心,礼也”与“羞恶之心,义也”
(三)“仁义内在”说及其思想意义
三、孟子后学对子思“五行”说的继承和发展
(一)从“为德”“为善”并重到偏重“为德”
(二)从超越、内在的天人关系到内在、同一的天人关系
(三)从“德之行”到“德之气”
第八章 思孟学派与早期儒学
(一)“士”的政治哲学
(二)“立君以为民”:政权的合法性基础
(三)“以义为利”:政治的正义性原则
(四)“从道不从君”:士的为政原则
(五)早期儒学政治理念的检讨与反省
二、竹简《穷达以时》与早期儒家天人观
(一)《穷达以时》“天人之分”的基本内涵
(二)《穷达以时》“天人之分”的思想来源
(三)《穷达以时》与孟子“性命之分”的联系
(四)《穷达以时》与荀子“天人之分”的区别
(五)“天人之分”与“天人合一”
三、“仁”与“孝”——思孟学派的一个诠释向度
(一)上博简《内礼》与《大戴礼记·曾子》
(二)《孝经》的成书与作者
(三)孝的起源发展及孔子的仁、孝观
(四)曾子的重仁、内省思想及乐正子春对孝道的发展
(五)《孝经》的孝治思想
(六)子思、孟子对仁的发展及与重孝派的关系
四、“亲亲相隐”与“隐而任之”——兼论子思、孟子思想的差异
(一)《论语》的“直”与“直在其中”
(二)直道的实现:“隐而任之”
(三)亲亲相隐:范围、理据和评价
结语 回到“子思”去——儒家道统论的检讨与重构
(二)儒家道统说引述
(三)儒家道统说试析
(四)回到“子思”去——儒家道统论的重构
附录 思孟学派:义理与考证之间
参考文献
后记
再版后记
焦虑的启蒙:以《启蒙辩证法》为核心的启蒙反思 启蒙辩证法的先声:早期浪漫派的启蒙批判
二、浪漫主义的遭遇、定位与新解
三、善服从于功利,真理屈从于自由
四、理性的工具化与虚无主义
五、浪漫派、马克思与古典
六、自由理想与浪漫主义
七、更能容纳差异的新启蒙
焦虑:《启蒙辩证法》的主题
二、焦虑主题及其来源
三、从生存论的“焦虑”到《启蒙辩证法》的“恐惧”
四、他者焦虑作为《启蒙辩证法》的主题:如何对待他者
五、结论:焦虑、恐惧与统治的轮回
启蒙与焦虑:以《启蒙辩证法》为核心的分析
二、解除焦虑与恐惧的尝试:宗教、神话、巫术、启蒙
三、以主体性应对焦虑与恐惧,及其引发的轮回
从支配到和解:焦虑的启蒙主体性之走向
一、基本情绪与主体性:焦虑与恐惧
二、作为支配者的启蒙主体
三、谋求新的自我主体
恐惧的深化与拓展:从尼采到《启蒙辩证法》
一、恐惧作为启蒙的情感基础:从尼采继承而来
二、恐惧成就的主体性
三、主体化作为克服恐惧的方案
残酷与关怀:《启蒙辩证法》的尼采形象纠偏
二、等级制的多元主体
三、等级:能力与责任
四、等级制下的残酷:自然与故意
《启蒙辩证法》对马克思的再激进化策略
一、马克思、恩格斯:抽象的同一性与具体的同一性
二、霍克海默、阿多诺:同一性的暴政
三、恐惧与同一性的统一:马克思与尼采的结合
现代启蒙主体的古典溯源:奥德修斯
一、趋神而不祛神
二、满怀各种情感:悲愁驱动的狡诈
三、自然与主体
四、结论
主题Ⅱ:“自我”还是“和解”——《启蒙辩证法》的主体与主题
一、奥德赛式自我是主体吗
二、锻造中的自我与理想化的自我
三、奥德赛式主体自我的特征
四、自觉的和解:《启蒙辩证法》的主题Ⅱ
“主体”在什么意义上是一个意识形态概念
一、问题的提出与概念的澄清
二、区分不同层次的“主体”
三、两种不同的启蒙,意识形态的必需
“辩证法”的再启蒙:《启蒙辩证法》的辩证法观
一、尼采对辩证法的启蒙(批判)
二、辩证法与进步固定联系的断裂:以尼采改造马克思、卢卡奇
三、辩证法的再启蒙:自否性与和解
《启蒙辩证法》中的三种“辩证法”概念
一、苏格拉底式辩证法的情感基础
二、防止辩证法沦落为追求绝对的“形而上学”
三、自否定、自悖谬的辩证法
四、扬弃自否定的积极辩证法
《启蒙辩证法》对虚无主义的反思推进
一、虚无化的对象:从崇高价值到基本价值
二、深度虚无主义的起点:从苏格拉底到荷马
三、深度虚无主义的机制与路径:个性、自然的被否定
四、信仰与艺术的科学化、工业化:进一步的虚无主义
《启蒙辩证法》与中国的虚无主义
一、启蒙辩证法就是启蒙走向神话、野蛮和虚无的不归路?
二、从“实践”到“身体”:陷入虚无主义
三、纠偏:两类文本的作用
极致的启蒙还是全理的启蒙
一、启蒙的极致化与合理化
二、困囿在极致化与合理化之间的尼采
三、启蒙的合理化
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基于《资本论》及其手稿的阐释 序言
导言
导言02
导言03
第一章 马克思的生产力决定论错了吗
一、生产力决定论:辩护与反驳
二、替代理论:人的需要决定论
三、个案:资本主义何以崩溃
第二章 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错了吗
一、文本断裂:《形式》与《序言》
二、首要性:在“经济”与“其他”之间
三、一种批评性回应
第三章 在“延续”与“断裂”之间
一、历史观:《形态》与《形式》
二、历史断裂:阶级社会与阶级分化社会
三、一种批评性回应
第四章 内在逻辑与方法论基础
二、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内在逻辑
三、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方法论基础
四、结语
第五章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方法论意蕴
二、不同社会形态的“并存”与“继起”
三、社会形态演进的“延续”与“断裂”
四、社会形态的内在本质及其表现形式和存在形式
五、社会形态演进的规律及其实现方式和作用方式
六、结论
第六章 权利的边界与正义的基础
一、资产阶级的权利及其狭隘性
二、平等的权利在内容上并不平等
三、经济结构和文化发展对人的权利的制约
四、权利—正义观、人性论与历史观
第七章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二重性及其正义悖论
二、唯物史观与方法论奠基
三、正义:在“买者”与“卖者”之间
四、非正义:在“资本”与“劳动”之间
五、资本主义:在“正义”与“非正义”之间
六、结论
第八章 如何看待市场和市场逻辑
一、“人的本性”与“市场逻辑”
二、“市场逻辑”与“资本逻辑”
三、“资本逻辑”与“贫困悖论”
第九章 资本、资本家与资本主义
一、资本:“物”抑或生产关系
二、资本家:“富人”抑或剥削阶级
三、资本主义向何处去
第十章 《资本论》的逻辑、方法与意义
一、商品价值规定与《资本论》的内在逻辑
二、《资本论》的方法与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三、社会主义实践与《资本论》的现实意义
第十一章 无产阶级的“悖论性”贫困及其根源
一、“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二、无产阶级的“悖论性”贫困
三、重释无产阶级的“一无所有”
四、悖论性贫困与雇佣劳动制
第十二章 历史视阈中的资本剥削与贫困问题
一、资本剥削关系的初始调整
二、资本主义反贫困措施及其效应
三、抑制资本与资本主义新变化
四、资本主义贫困规律之一
五、资本主义贫困规律之二
六、结语
第十三章 如何看待现实社会主义的贫困问题
一、社会主义并未消除贫困[1]
二、社会主义贫困的“非制度性”根源
三、贫困与社会主义发展成就
四、资本逻辑与社会主义贫困
五、消除贫困与社会主义公有制
六、对唯物史观和《资本论》的曲解
第十四章 自由王国、必然王国与人的自由
一、自由时间与人的自由
二、劳动的自由与自由的劳动
三、劳动的科学化与社会化
第十五章 从人的发展悖论到自由个性
一、自由个性与全面自由发展
二、自由个性生成的现实基础
三、人的发展悖论与资本主义
四、共产主义革命与自由个性
附录Ⅰ “经济发展”释义
附录Ⅱ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大众化”与“庸俗化”
二、“新时代”与“新挑战”
三、做好“深入”与“浅出”的功课
参考文献
后记
生存论研究 导言 彰显哲学生存论
第一章 存在论及“生存”词义考辨
一、“存在论(Ontology)”格义
二、生存(Existence)与存在(Being):断裂与沟通
三、作为超越(Outstanding)的生存(Existence)
第二章 西方哲学的“实存论”传统
一、前苏格拉底哲学的生命理论
二、生存论的开启与异化
三、实存论传统批判
1.超验实存观及其批判
2.自然主义实存观及其批判
3.传统实存观的共同症结
第三章 当代生活处境与生存观念跃迁
一、当代生活处境
2.总体性异化
3.生活世界概念的兴起
二、生存观念跃迁
2.可持续发展与生存观念的转变
第四章 生存论哲学的现当代路向
一、我在的设定与直觉辩证法
二、现代人本主义哲学与生存论自觉
1.孤独个体及其生存皈依
2.生命意志及其超越
3.生命的直观与理解
4.现象学方法及其生命直观
5.此在存在论与个体感性
三、生存论哲学的当代趋向
1.语言生存论及其限度
2.后现代哲学与生存地平线
3.环境哲学的生存论关怀
第五章 马克思实践哲学及其生存论基础
一、当代哲学的存在论变革问题
二、马克思实践哲学及其当代意义
三、从实践观到实践生存观
四、实践-生存论的理论蕴含
五、实践-生存论的理论意义
第六章 人学与价值哲学的生存论建构
一、人学的主题化及其生存论蕴含
二、价值哲学及其生存论建构
1.价值哲学的论域
2.从价值论到生存论
第七章 开放生存论
二、生存论回复
三、中国文化转型与生存论自觉
四、未竟的生存论自觉
参考文献
后记
再版后记
生态批判与绿色乌托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引言
二、研究现状
(二)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域与理论性质的研究
(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西方“深绿”和“浅绿”生态思潮的关系问题
(四)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思想的研究
(五)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的研究
三、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质与理论意义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生态中心主义的关系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第二章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生态视域的开启
一、文化、自然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维度:詹姆斯·奥康纳的文化唯物主义生态哲学
1.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与生态学
2.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文化维度和自然维度的重建
二、唯物主义与自然: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的自然唯物主义生态哲学
2.马克思唯物主义生态哲学的自然观和历史观
三、马克思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戴维·佩珀对历史唯物主义生态意蕴的阐发
1.马克思主义不是生态中心主义
2.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生态内涵
四、从经济危机论到生态危机论:本·阿格尔对历史唯物主义危机理论的重建
2.从经济危机理论到生态危机理论的重建
五、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生态视域的开启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的确立
2.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的确立
第三章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批判
一、资本主义的二重矛盾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生态性质
2.资本主义二重矛盾与生态危机
二、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生态本性
1.资本扩张的逻辑与生态危机
2.资本主义统治的合法性与生态危机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态危机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态危机的必然性
第四章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技术批判
一、技术:生态危机的根源还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工具?
2.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技术批判的两个维度
二、“控制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与技术的非理性运用
2.“控制自然”与“控制人”
三、资本主义制度下技术的非理性运用与生态危机
2.资本主义技术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内在矛盾
四、技术批判与自然的解放
2.技术选择与自然的解放
五、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重建:走向技术的合理化
1.对科学技术合理性问题的探讨
2.对“科学和价值”“科学和人性”关系问题的探讨
第五章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批判
一、资本主义社会的过度生产、异化消费与生态危机
二、消费主义价值观的社会后果与生态后果
三、需求理论的重建与“期望破灭的辩证法”
四、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批判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基本特点
第六章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生态价值观的重构
一、生态中心主义价值观的主要理论主张
1.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潮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批判
2.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潮主张的生态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内涵与根据
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价值观的主要理论主张
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生态价值观的重构
1.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生态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批判
2.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批判
3.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生态价值观的重构
四、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生态价值观重构的特点与意义
第七章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政治哲学
一、西方环境运动中的环境主义和生态主义政治思潮的理论主张
(一) 环境主义政治思潮的主要理论主张
(二)生态主义政治思潮的主要理论主张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政治战略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政治战略
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社会主义理想
四、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政治哲学的主要特点
结束语
附录 论生态文明理论的普遍和特殊、全球和地方维度
一、作为特殊维度和地方维度的生态文明理论
二、作为普遍维度和全球维度的生态文明理论
三、生态文明理论中的普遍和特殊、全球和地方维度的矛盾
四、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如何解决普遍和特殊、全球和地方维度的矛盾
参考文献
后记
维特根斯坦与当代哲学的发展 导论 一个西方哲学的幽灵
第一部分 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发展
一、唯我与忘我
二、矛盾性格的混合体
三、文如其人
第二章 维特根斯坦与维也纳学派
一、两个维也纳小组
二、维也纳小组对《逻辑哲学论》的阅读
三、维也纳小组部分成员与维特根斯坦的讨论
四、维也纳学派的宣言
五、影响及后果
第三章 维特根斯坦论颜色
一、维特根斯坦为什么要讨论颜色问题
二、维特根斯坦是否有一个颜色理论
三、维特根斯坦的颜色观点与其后期思想
第四章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语法”概念
一、维特根斯坦对哲学性质的理解
二、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语法”概念
三、作为“综观式”观点的“哲学语法”
第二部分 当代哲学中的维特根斯坦形象
二、维特根斯坦与罗素
三、维特根斯坦与卡尔纳普
四、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
五、维特根斯坦与波普尔
第二章 冬天的维特根斯坦
二、爱尔兰的冬季
三、与亲人们共度圣诞
四、生命中最后一个冬天
第三章 当代西方哲学中的《逻辑哲学论》
一、《逻辑哲学论》的基本结构
二、《逻辑哲学论》的基本原则
三、对《逻辑哲学论》基本结构的重新解释
四、语言转向之后的实践哲学
第四章 对维也纳学派的重新理解
二、卡尔纳普与蒯因:两个哲学家的友谊
三、作为科学—哲学家的石里克
四、意义的证实:实证主义的乌托邦
五、知识之锚与纽拉特之船
第五章 再论分析哲学的起源
二、再论皮尔士与分析哲学之关系
三、西方哲学史:批评的还是分析的
四、语言与心灵:伯仲难辨
五、分析哲学史: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第三部分 维特根斯坦与当代分析哲学的转变
一、从“维特根斯坦现象”说起
二、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的“秘密”
三、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的位置
第二章 分析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的分野
一、分野的主要标志和特征说明
二、如何看待分析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的分野
三、如何重新理解分析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的分野
第三章 维特根斯坦与分析哲学运动的发展
一、分析哲学转变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内容
二、分析哲学转变的历史逻辑与现实影响
三、分析哲学在21世纪的发展
第四章 分析哲学运动的历史特征与现实意义
一、分析哲学如何走进了历史
二、分析哲学运动的历史特征
三、分析哲学运动的现实意义
四、分析哲学运动对中国哲学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 当代西方哲学中的新变化
二、哲学视野的重大转变:从理论到实践
三、对哲学传统的不同态度:从反叛到回归
四、对哲学性质的重新定位:从科学到学科
结语 非同寻常的维特根斯坦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语言 身体 他者:当代法国哲学的三大主题 引言 现代哲学进程中的当代法国哲学
一、当代法国哲学的基本界定
二、现代哲学进程与主题转换
三、当代法国哲学的三个时代
上篇 语言·话语·文本
第一章 意识哲学与语言的缺位
第二章 在世存在与语言的回归
一、实存转向的语言之维
二、言语表达的实存之维
三、语言文化的诗意之维
第三章 文本世界与语言的扩张
一、从结构分析到语言游戏
二、话语考古与语言的物化
三、文本解构与文字的命运
中篇 主体·身体·经验
第四章 意识哲学与表象的身体
第五章 在世存在与灵化的身体
一、身体的造反与意识的式微
二、肉身化主体与灵化的身体
三、肉身化主体与主观的身体
三、肉身化主体与主观的身体02
第六章 审美实存与物化的身体
一、身体经验与意识的瓦解
二、身体经验与游戏的主体
三、身体经验与欲望的主体
三、身体经验与欲望的主体02
下篇 他人·他者·他性
第七章 意识哲学与他人的消失
第八章 在世存在与他人的浮现
一、实存转向的他人之维
二、他人问题的共在之维
三、他人问题的超越之维
三、他人问题的超越之维02
第九章 文化世界与他性的张扬
一、主体间性即文化间性
二、现代性进程中的他者
三、逻各斯中心论与他者
三、逻各斯中心论与他者02
结束语 当代法国哲学的整体图景
参考文献
第一版后记
修订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