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的书架
本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总排行
公告
繁体中文
会员登录
都市
仙侠
武侠
言情
穿越
网游
科幻
悬疑
奇幻
青春
校园
军事
历史
同人
其它
玄幻
搜索
更新
排行
记录
书架
顾明远文集.第七卷:鲁迅教育思想研究 和平之桥
作者:
顾明远
推荐投票
加入书架
返回书页
直达底部↓
鲁迅教育思想研究
第一版前言(1980年)
第二版前言(2000年)
第一编 鲁迅教育实践概览
一、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
二、在绍兴府中学堂
三、迎接绍兴光复
四、在绍兴师范学校
五、在教育部任职
六、在北京大学等学校兼职
八、在厦门大学
九、在中山大学
十、晚年在上海的教育活动
第二编 鲁迅教育思想研究
第二章 论教育和社会的关系
第三章 对旧教育的批判
第四章 论培养和造就大群的革命战士
第五章 论青年教育
第六章 论教育要联系实际
第七章 论儿童教育和儿童读物
第八章 论美育
第九章 论教师
第十章 论工农教育
第十一章 人民教师的光辉榜样
鲁迅作品里的教育(节选)[1]
二、只有改造社会,才能改造教育
三、批判封建旧礼教和旧教育
四、让儿童活泼自由发展
五、读有用的书,走自己的路
六、提倡白话文,让文学走向大众
七、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鲁迅“立人”思想的现实意义[1]
语文课本中不能没有鲁迅[1]
和平之桥[1]
前言
第1章 教育与人生[1]
很荣幸与和平勇者对话
1 乡土与人格形成
饱含思乡之情的人生格言
2 家庭教育铸就人生之基
母亲重身教
行孝之人方为人中胜者
3 战祸中的青春
对战乱的记忆至今仍是梦魇
4 希望的源泉——年轻时的读书生活
为追求民主的曙光而学
满怀激情的教育家——鲁迅
5 与难忘之师的相遇
教师的重要性远在设备及课程之上
片刻未忘恩师十年的熏陶
决心培养为人民服务的人
6 奉献给教育的人生
一个新教师的摸索
没有爱就没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7 经受考验
最大的灾难——“文化大革命”的波澜
战胜逆境才有磐石之坚
大浪淘沙——在迫害之中,看到了人的真实
藐视一切苦难的境界
第2章 教育与文化[1]
1 汤因比史观的多元性
东亚的八大历史遗产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及对和谐与中庸的尊重
佛教的“宽容性”“缘起·中道”
2 文明与文化的定义与渊源
文明即使毁灭,其成果亦将残存
儒教的复兴——近代的挑战与中国的应战
继承优秀传统,实现现代化
3 日本与中国的文化发展
冲突与融合——中华文明的“多元”与“一体”
佛教各宗在与中国思想的融合中发展
4 “人间主义”的支柱——儒教的仁与佛教的慈悲
追求仁爱的“大同世界”
追求慈悲的“立正安国”
战争文化是野蛮的渣滓文化
人类迎来了自我觉醒的时代
以生命尊严为一切之坐标
第3章 比较教育学之光[1]
1 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教育传承文化
文化教育领域中“价值创造”的斗争
人生需要信仰和精神
2 比较教育之路
研究人才培养的“普遍规律”和“地区差异”
学习苏联模式又批判学习苏联的时代
求知于世界,确定“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各国面向“为了人的教育”
在苏联、日本遇到的教师和孩子们
在孩子们身上看到国家的未来
3 中国:教育的传统与现代化
儒教文化的三个阶段——从与教育的关系看
打破世袭制度——科举制度的起源
迷失目标的僵化
偏重学历和理论——残留至今的科举弊害
封建教育制度的瓦解和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
向杜威学习“平民教育”“教育即生活”
教育成为新中国建设的原动力
引入苏联教育的成败
超越政治对立——莫斯科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友谊
迈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六大改革
教育现场的实践才弥足珍贵
4 日本:教育的传统与现代化
以儒教、佛教为基础的独自发展
政治体制改革使日本的“文明开化”成为可能
不断扩大的“服从国家目的的教育”
“创价教育学”在对抗军国主义教育中诞生
5 中日教育交流——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
自古以来的“文化大恩之国”
取道日本学西洋
相互学习——教育交流是人类发展之路
从交流中断到重启——打开大门
为“培养和平的使者”促进青少年的交流
在“外语学习不可或缺”的时代
学习语言,“实际运用”是关键
第4章 培养“创造性的人”[1]
1 现代教育的问题——日本和中国
提高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力”
独生子女政策对教育的影响
转换思路——面向“为教育的社会”
百年大计——参与制定教育规划
2 什么是人的本性
培育不屈于欲望的“善心”
3 “人间教育”的理念与行动
建立“文化人格”的六大标准
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 终身教育——走向多样而丰富的人生
迈向终身学习——中国的四项措施
5 教师与学生
从“良好师生关系”中培育更多的人才
创造让教师“对教育充满信心”的环境
第5章 教育与和平[1]
1 中国的和平思想:孙文“三民主义”中的体现
始于“修身”,终于“平天下”
“民最贵,君最轻”
拯救颓废的世道要用“文化之力”
2 佛教的和平思想:《立正安国论》中的体现
宗教成为“统治人民的手段”是一大悲剧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爱人”
3 环境教育与和平
每个人都能绽放自我才是“和平”
中国环境思想——天人合一
佛教的环境思想——“依正不二”“一念三千”
教育要使人有地球成员的自觉
4 把东亚打造成和平的模范地区
致力于构建环保抗灾等“应对共同问题的合作机制”
中日友好是东亚和平的基础
正视历史方能构建信任关系
5 培育世界公民
互联网使世界成为小村庄
丰富“人与人的直接交流”
6 给中日青年的寄语
怀有“爱心”和“斗争之心”
后记
译者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