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的书架
本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总排行
公告
繁体中文
会员登录
都市
仙侠
武侠
言情
穿越
网游
科幻
悬疑
奇幻
青春
校园
军事
历史
同人
其它
玄幻
搜索
更新
排行
记录
书架
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高中教育卷
作者:
袁桂林
推荐投票
加入书架
返回书页
直达底部↓
总序
第一章 结构调整,恢复重点学校
第二节 恢复重点学校
一、历史回顾
二、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重点中学
三、对重点中学的讨论
第三节 兴办全国示范性高中
一、示范性高中政策
二、推进过程
三、成为普通高中多样化的一个类别
第四节 经验与展望
二、政府的角色不断调整
三、“县一中现象”将会逐步消失
第二章 鼓励社会投入,扩大高中规模
第一节 高中教育发展与财政投入
一、治理“三乱”
二、加强对收费的管理
第二节 公办普通高中“三限”政策
二、普通高中“三限”政策的实施
三、普通高中“三限”政策的终结
第三节 关于改制高中
二、改制高中遭遇治理教育“乱收费”
三、改制高中清理政策
四、改制高中和薄弱高中学校的改进
第四节 高中债务化解,政府与私人合作模式
二、西部某县高中学校债务案例
三、政府与私人合作的模式探索
第五节 经验与展望
二、提供择校机会是发展趋势
三、高中办学体制仍需要探索
第三章 中等职业教育,综合高中和普职融通
第一节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
二、职业高中的发展
三、农村中学“绿色证书”政策
第二节 县级职教中心的兴起
二、第一所县级职业教育中心成立
三、县级职教中心的发展壮大
第三节 综合高中的发展
二、风陵渡中学的经验
三、综合高中发展缓慢的原因
四、重庆市综合高中计划的搁浅
五、案例学校:重庆市三江中学高中部
第四节 普职融通教育的探索
二、北京市第一六五中学的案例
三、南京市高淳湖滨高级中学案例
第五节 经验与展望
一、普职比重动态调整
二、县级职教中心的基本经验
三、“普职融通”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发展综合高中前景广阔
第四章 高中课程改革
第二节 1996年高中课程改革
二、“两省一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
三、基本定型
第三节 有影响的区域性课程改革
一、上海高中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二、广东普通高中综合课程改革
第四节 2003年的高中课程改革实验
第五节 2013年启动的高中课程改革
二、新一轮课程改革呈现的新理论
第六节 经验与展望
二、实施中央、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三、核心课程的价值不断充实
四、课程的新样态应高度关注
第五章 外国语学校和高中培优项目
第一节 历史回顾
二、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发展
二、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各省市的培优项目
一、北京市的“翱翔计划”
二、南京市的“星光计划”
三、重庆市的“雏鹰计划”
四、上海市两项培优项目
五、陕西省的“春笋计划”
第四节 四川省的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第五节 经验与展望
二、各地培优项目各具特色
三、培优项目需要精心设计
四、要探索高中与大学的衔接
第六章 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实验
一、普通高中千校一面,目标趋同
二、普通高中培养目标表述调查
第二节 国家级试验区启动
一、北京市的实验
二、天津市的实验
三、黑龙江省的实验
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实验
五、上海市的实验
六、南京市的实验
第三节 各地方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实验
一、湖南省改革启动较早
二、辽宁省实验区的改革探索
三、浙江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实验
四、江西省、福建省、河南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实验
五、广西、云南、甘肃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实验
六、其他一些地级市高中学校的改革实验
七、宁夏回族自治区对农村孩子提供的城市教育
第四节 经验与展望
二、高中学校特色建设是一致的呼声
三、要关注毕业反馈信息
四、促进西部高中教育的发展
第七章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第一节 高中入学考试
一、普职分流
二、示范性高中录取名额分配到初中
三、两考合一
第二节 普通高中过程性考试
二、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形成
三、各地落实高中会考制度
四、学业水平考试应运而生
第三节 综合素质评价
一、综合素质评价的沿革
二、综合素质评价弥补了“学习成绩至上”的评价缺憾
三、上海格致中学的探索[13]
第四节 上海和浙江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验
一、上海市的改革实验
二、浙江省的改革实验
三、浙江省改革的调整
第五节 高考加分政策
一、加分政策建立
二、加分政策调整
第六节 随迁子女就读高中和参加高考
一、国家政策出台
二、随迁子女在流入地高考的障碍与解除
第七节 经验与展望
二、从关注分数到关注学生
三、高中会考和学业水平考试
四、综合素质评价已经起航
五、高考招生改革有了路径
第八章 普及高中教育
第一节 普及高中教育的提出
第二节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补助
一、普通高中困难学生补助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补助范围扩大
三、进一步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制度
四、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体系
第三节 普及高中教育攻坚
第四节 经验与展望
二、普及高中教育不仅仅是量的扩充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