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的书架
本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总排行
公告
繁體中文
会员登录
都市
仙侠
武侠
言情
穿越
网游
科幻
悬疑
奇幻
青春
校园
军事
历史
同人
其它
玄幻
搜索
更新
排行
记录
书架
古典传承与博雅教育
作者:
王柯平
推荐投票
加入书架
返回书页
直达底部↓
编者寄语
文史辨正
一、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
二、中和为美的思想基础
三、中庸之道的思维范式
四、中和为美的情理结构
中西古今之间的政体问题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高尔吉亚《海伦颂》译注[1]
绪论
叙述
立题
证明
结语
《浮士德》的景观体验
一、洞穴与荒野:自然景观的神性隐喻
二、书斋与酒店:生活景观的生命情调
三、教堂与宫殿:建筑景观的政治意蕴
普罗米修斯与拜伦式英雄
古典学与比较文学——从20世纪德国学术视野看
一、何谓古典学
二、流亡中的古典——L.施皮策及其语文学
三、怀乡的古典——E.奥尔巴赫及其文体学
四、贯通的古典——E.库尔提乌斯及其主题学
五、终结的古典——H.布鲁门伯格及其隐喻学
文化批评的政治想象力[1]
一、政治斗争与文化批评
二、文化批评的想像力
三、文化批评的“批判”
四、失范的时代与文化批评的未来
十字架上的叩问与告白——解读王桂林的组诗《我的耶路撒冷》
一、耶路撒冷的沉思:光或阴影
二、客西马尼园的叩问:我—你
三、重返耶路撒冷:泪水中的救赎
文教源流
一
二
三
四
五
法兰克福“中国学院”1928年秋季会议发言
西方思想的中世纪基础[1][2]
文心互鉴
一、媵妾的社会与文化铭刻
二、“侧室”何谓
三、“侧室”中的文学能动性
四、文采激扬处:《撷芳集》中的媵妾们
五、形变“侧室”
六、沈彩:媵婢·诗人·书家·鉴赏家·抄录者
七、铭刻与安排:自我生产的模式
八、文本中的女性主体
九、结语
当鲁滨孙遭遇西门庆——中英文小说中原生的物质利己主义
一、账簿和判决
二、《鲁滨孙漂流记》和《金瓶梅》中的利己主义
三、性经济
四、破碎的亲属关系
五、跨文化的畅想
四海为家,世界大同——早期中国佛教辩惑与世界文学[1]
一、再议太虚之中心
二、涵泳经典:牟子序言
三、跨千山涉万水:《牟子》中的地理隐喻
四、佛教等于新道教
五、结论
文苑览胜
两位中国现代哲学家论斯宾诺莎——评中德版《斯宾诺莎纪念文集》
一
二
三
文海悠游
一、人籁
二、地籁
三、天籁
四、“三籁”齐一 ——“道通为一”
结语
君子如何可能——释“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一、兴于诗——温柔敦厚的诗教
二、立于礼——恭俭庄敬的礼教
三、成于乐——广博易良的乐教
结语
至善城邦的可能途径——论亚里士多德的音乐教育
一、音乐教育的价值
二、音乐教育的实践
三、音乐教育的目的
结语
面孔的转换,精神的流变——重塑“拉奥孔”形象之思
一、精神的回归——温克尔曼之拉奥孔
二、诗画的分野——莱辛之“拉奥孔”
三、艺术的独白——歌德之“拉奥孔”
结语
金闺花柳质,终陷泥淖中——论安冬妮·布登勃洛克的市民精神
一、金边记事簿——“市民精神”的谱系
二、“我已经不是傻瓜了”——“市民精神”的转变
三、“他们都到哪去了”——“市民精神”的哲学反思
结语
另一个“摩西”——试析《野草在歌唱》中的黑人形象
一、黑人英雄救赎者
二、进步黑人的代表
三、白人女性的慰藉
四、黑人奴隶的反抗者
结语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