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悬疑 破案现场:一线刑警侦查实录

后记:警营里的故事很精彩

  

  2018年10月22日上午,我接到公安部文联的通知,到宁波市公安局刑警支队采访全国“百佳刑警”夏琳,成稿后要入编报告文学集《中国刑警》。看了创作要求后,我的头皮有点发麻。

  以前,我曾经写过一些包括刑警、交警和派出所“片儿警”的报告文学,自认为人物题材要相对好写些,但是这次要写的对象有点特殊。夏琳既是一名基层实战部门的普通刑警,又是公安部特聘刑侦专家、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高手,曾经成功侦破多起部督跨国大案。而电信网络诈骗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型犯罪形态,“反电诈”有许多方面涉密,况且我对利用高科技手段作案的电信网络诈骗案接触不多,电信网络专业知识也知之甚少,真想一口回掉。

  然而,粗略看了一下夏琳的简要介绍后,我对他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好奇:这位毕业于公安专科学校的年轻基层民警,没有接受过电信网络专业知识的正规培训,竟然华丽转身,成为一位大名鼎鼎的全国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专家。

  他,究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蜕变过程?又是什么支撑他完成了华丽转身?

  我好像找到了一点感觉,决定接受这次挑战。

  26日,匆匆忙完手头的急活,我就飞抵宁波,准备一睹这位传奇人物的风采。

  然而,一下飞机,我就被浇了一盆冷水。宁波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政治处杨春雨科长告诉我,夏琳接到公安部刑侦局的命令,刚刚飞往南美的某国,参加另一起特大跨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侦破工作。

  见不到要写的“主人公”,这稿子咋弄?

  在赶往宁波市区的路上,我向杨春雨询问夏琳的情况。杨春雨有点歉意地说,有关夏琳的情况,支队的同志也不怎么了解。夏琳原来在下面的分局工作,刚调到支队反电诈中心不久,而且经常被部里抽调到各地去办案,至于办什么案子,他们也不清楚。在杨春雨的印象中,夏琳就是个“空中飞人”,很神秘。

  我的心一下子悬了起来,同时也被夏琳的“神秘”吊足了胃口。

  在宁波市局刑警支队,陈岗政委介绍了他所知道的一些情况,但都是夏琳参加工作之初的事情。那会儿,他和夏琳在一个分局工作过。至于近几年来的情况,陈政委也只是听说夏琳参与了一些部督大案的侦破工作,具体情况由于保密,他不甚了解。

  不急,既来之则安之,总不能空着脑袋回去吧?我定了定神,请陈政委提供了一份夏琳的工作简历,随后到宾馆住下,仔细琢磨那一页纸的简历表。

  简历表上有一张两寸免冠照,夏琳在冲着我笑。平顶头,国字脸,给人一种敦实、谦逊的感觉,戴着一副眼镜,又平添了几分书卷气。这张极其普通的娃娃脸,似乎与“公安部特聘刑侦专家”根本就搭不上边。

  但是看了下面几行工作简历,特别是他参加工作不到5个月,就立了一次三等功,我的眼前一亮:这里面肯定有故事。

  顺着这个思路,我按照夏琳多次立功的记载,拉了一个初步的采访计划,先把网撒下去,大鱼小虾的,拉上一网再说。

  第二天一早,我就把这份采访计划交给杨春雨科长,请他重点围绕这些立功的情况,列出夏琳当时的直接领导和同事的名单,逐位采访,挖掘其中的故事。

  陈岗政委的安排很周到,在宁波的采访还算顺利。我先后与夏琳的“进门师父”许国平副局长、当年刑警队的女搭档陈悦、余姚分局副局长王胜甬以及汤涛、沈愉皓、任岳磊等面对面采访交流,围绕夏琳的工作、生活、性格包括个人喜好等方面,全方位收集他的点点滴滴,深挖隐藏在其中的鲜活素材,寻找创作灵感。

  我又到夏琳的家中,采访他的父母、姐姐,尽可能多地了解夏琳,试图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第一批基础素材到手后,我又到公安部刑侦局采访有关领导,了解夏琳参与侦办的几起跨国大案的情况。

  由于时差原因,为了不影响正在大洋彼岸紧张工作的夏琳休息,我在半夜里与夏琳沟通交流,针对前期掌握的情况,刨根问底,进一步核实、深挖其中的细节。

  经过一周的采访,我带回了满满一本采访素材。但是回过头来捋这些素材时,又面临三个难点:

  一是公安题材报告文学保密要求很高。夏琳的故事中,最出彩的部分是“反电诈”,他之所以成为公安部特聘的刑侦专家,是因为他有一套“独门绝活”,而他这方面的“绝活”,相关媒体一直没有公开报道过,原因就是保密要求。因此,他的很多素材虽然很抢“眼球”,但是不能用,即使能用的素材,在叙事、行文、落笔等方面,必须慎之又慎,要控制好表述的“尺度”。

  二是电信网络专业术语深奥复杂,务必弄懂、拿捏精准、使用正确,还要以通俗易懂的形式来展现,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三是刑警人物、案件类别大同小异,这次要出版的《中国刑警》丛书,有五六位“反电诈”的先进人物,有的大要案件他们曾经一起参与侦破,弄得不好就会“撞衫”。必须在创作中有更多的实践,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求新、求活、求美。

  怎么才能写出一个既鲜活、真实,又彰显人物个性特征、符合公开发表要求的夏琳?我着实费了一番脑筋。

  先把已有的素材嚼细嚼烂,放在肚子里发酵,努力捕捉夏琳身上的特殊“标签”,再一一摘出来展开铺平,量体裁衣,设计出最适合他的文学表达方式。

  恶补反电诈专业知识之后,我从夏琳从警后逐步成长的纵向历程中,切开三个“断面”,形成了“娃娃警”“数据大神”“空中飞人”三个维度,再以小切口自然进入,讲述主人公与别人“不一样”的破案故事。

  在对夏琳破案故事“有尺度”观照的同时,我在叙事风格、情节设置、场景渲染、人物对话以及人物心理刻画等方面,做了一些“个性化”考虑。同时在故事的开始、中间、结尾等环节,更多地采用环境、气氛、细节等描绘,注意把握叙事的主动性,尽可能体现公安文学的精彩表达,力求写出一个可信、可学、可亲的全国“百佳刑警”。

  我终于走进了夏琳的内心世界,完全沉浸在角色之中。

  在案头创作的那些日子里,我把自己就当成了夏琳。“我”就是夏琳,夏琳就是“我”。一手持笔,一手执剑,与要写的人物同悲欢,共命运。网海擒魔屡建奇功,空中飞人逐电驱风,越洋觅踪天涯追凶……“我”牛刀初试,把穷凶极恶的犯罪嫌疑人悉数送入大牢;“我”抽丝剥茧,挖出一个个深藏网海的“魔影”;“我”高超的专业水平,令欧洲同行刮目相看,啧啧称奇……

  半个月后,初稿形成,发送给宁波市公安局政治部审核,同时进一步打磨文稿,于12月2日交稿。这篇作品编入《中国刑警》丛书后,又被群众出版社推荐发表在《啄木鸟》杂志上,还入选《中国公安文学精品文库(1949—2019)》,并被中央电视台《读书》栏目组推荐播出。

  文学创作既是份痛苦的差事,又是个遗憾的活儿。拙作发表后,再细看一下有点汗颜,总觉得自己还没有完全摆脱以案件侦破为中心叙述的拘囿,有些地方如果当初换个角度去写,或者以更精巧的表达形式展现,人物的塑造也许会更丰满些,故事的情节也会更加生动些。只因笔力所限,不能以更完美的文学形式讲好夏琳的故事。

  其实,发生在警营中的真实故事,远比文学表达更为精彩。只要你留心一下,类似夏琳这样的人民警察,每天都会在你的身边出现。不是吗?

  权且就把以上创作的心得,作为本书的后记吧。

  作为一名警营作家,发好公安声音,讴歌警营生活,讲好警察故事,是应尽的义务。从警30年,我在繁忙的警务工作之余,先后创作了100多万字的公安文学作品,出版了几部长篇。即将退休了,梳理了一下近两年的创作成果,这些作品或登载于《啄木鸟》《中国报告文学》《安徽文学》等刊物,或被收录进公开出版的《中国刑警》等书籍中,现结集出版,算是给自己的警察生涯留下一点印记吧。

  我想,只要心中有梦想,我依然还是少年,将继续以一名警营作家的身份“仗剑走天涯”。因为那里有公平正义,那里有刀光剑影,那里有铁骨柔情,那里有我难以忘怀的战友兄弟……

  致曾经不负韶华的自己:退休后的时光依然很灿烂。初心仍在,壮志不减,手中的笔,不会搁下。

  殷毅

  2020年9月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