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 午夜惊魂
张廷瑞见对方气势汹汹、不可一世,也“嚯!”地站起来,理直气壮地回敬说:“姓孙的,我也提醒你一句:你也别太嚣张了,这里是中国的土地。不允许强盗在这里胡作非为。”
王团长看到二人均已翻了脸,担心在自己家里动起武来,赶紧息事宁人地劝解说:“好了,好了,酒桌上各抒己见很正常,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嘛!何必要大动肝火呢?来!来!来!咱们继续喝酒。再勿谈国事。勿谈国事。”
这天夜里,张廷瑞和王忠住在离司令部不远的一个独门小院里的两间南房。大约在深夜两点多钟,有人跳进了院子,然后听到“咚!咚!咚!”拍了三下窗户,再用食指蘸上唾沫捅破了窗户纸,通过这个小孔扔进来一个小纸团。
王忠感觉像有什么东西落到了地上,翻身起床,点燃蜡烛一照,果然在窗子下面有一麻雀蛋大小的纸团。他端过蜡烛走过去,拾起了地上的纸团一看,见上面有星星点点的字迹,脑子里瞬间产生了这样一种念头:半夜三更的,竟有人翻墙进院,秘密向他俩传递纸条,肯定会有什么异常情况,便没敢多看,就直接递给了张廷瑞。
张廷瑞也早已警觉地下了地。当他从王忠手上接过纸条时,表情也顿时凝固了,迅速地展开,送到蜡烛跟前一看,只见上面寥寥草草地写着八个大字:“有人暗算,迅速离开。”
张廷瑞看到这惊人的八个字之后,二话没说,拉起王忠就冲出屋去。然后,借助院落里的一棵小树,敏捷地翻过院墙,迅速远离了这个令人感到阴森的独门小院。
在墙外的一个僻静处,张廷瑞气愤地说:“暗箭伤人,算什么好汉。走,找王团长算账去。就是死也要死个明白。”
不多一会儿,王团长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从睡梦中惊醒,赶紧披上衣服来到院门。小声问:“谁?”
张廷瑞没好气地轻声答:“我!张廷瑞。”
王团长这才放松警惕,“呼啦!”一声打开院门。见张廷瑞、王忠气喘吁吁的站在门口,便惊恐地问:“发生什么事啦?”
张廷瑞和王忠强行进到院里,关好门,然后,才把接到神秘纸条一事如实告诉了王团长。
王团长听了,又气又恨地骂道:“娘的,这是谁这么大胆,竟敢在我的地盘上撒野。”安慰说:“张主任不要怕,不过是几条小鱼翻不起大浪来。二位先屋里坐。”一边向屋里走,一边说:“甭管这个消息是真是假,我都要即刻差人去调查此事。如果真有人图谋不轨,我绝不轻饶了他们。奶奶的,竟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就在这时,猛然传来一声剧烈的爆炸声。接着就是冲天的火光。
爆炸声停息后,张廷瑞脸色阴沉地说:“王团长,我相信:这绝对不是你的意愿。”
王团长气得脸色煞白。边骂边说:“妈的,准是姓孙的这小子干的缺德事。白天一起喝酒的时候,我就看出了他不是个好东西。没想到他这么早就暴露了本性。看来这里也不是我的久留之地啊。”
张廷瑞趁机劝慰说:“我就说嘛!是亲三分相。不是一种鸟,怎么可以同巢安家呢?回去吧!咱们仍旧携手抗日。死在抗日救国的战场上,做鬼也是光荣的。小日本铁了心要灭咱们中国的这步棋已经显而易见了。这些汉奸们有奶就是娘,他们狗仗人势,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一件多么可耻的事情。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中国人必须要紧密团结,才能对抗小日本,挽救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事已至此,我就跟你打开天窗说亮话吧!我这次来是受朱占奎司令员的委托来做你的工作,希望你能以民族大义为重,重新回到抗日的队伍上来,当汉奸是没有出路的。”
王团长也很诚恳地表示:“张主任,我今天也跟你说句心里话,你邀我回去,我打心眼里感激你对我的信任。但是,好马不吃回头草。”稍顿了顿,又退让一步说:“看在你张主任的面子上,我可以跟你回去,一同抗日。前提是:他朱占奎得给八团一个说得过去的名分。再像过去那样,把八团看成是后娘养的绝对不成。即使改变对八团的态度,也必须得让第三者摸得着、看得见才行。否则的话,我没法说服那些难弟难兄们。还望张主任能理解我的一片苦衷。”
张廷瑞听了这番话,心情顿时沉重起来。思考了片刻后,问:“你刚才的这番话,我怎么听不太明白呀?难道王团长在朱司令员手下当差,还吃了不少的苦头?”
王团长呲牙咧嘴地摆出一副有苦难言的样子,久久不肯开口说话。仿佛热锅上的蚂蚁,在房间里不停地溜达了好一会儿,才驻足诉起苦来:“朱占奎是个仗势欺人的小人。自从我跟随了他以后,我处处对他忠心耿耿,可他呢,一直就对我八团抱有很深的成见。说穿了,就说他对我王某人一直不是很信任。所以,我才带着队伍来到天津,企图寻找个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环境。绝非是铁了心要投靠日本人当汉奸。”
张廷瑞城府很深地点点头说:“好吧!只要你不去当汉奸,不把枪口对着咱中国人的胸口,无论你提出什么条件我都敢当场答应你。我尊重你的态度,在没有满足你提出的条件之前,你可以继续在天津暂避一时、休养生息。我回去以后,就把你的真实想法如实转达给朱司令。有了结果后,我就尽快与你联系。”
为此,张廷瑞冒着生命危险,仅在一个月里就四次往返天津,反复做着王团长的思想工作。通过一遍遍苦口婆心地劝导,王团长终于答应了立即停止与日本特务保持任何联系,待排除手下亲日分子的重重阻力后,即刻将队伍拉回冀中,重操抗日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