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筑牢基础和再一次南巡
第二天一早,朱至澍就接见了应召前来的科技部尚书吕经纬、农业研究院院长邓承俊。
三人一番商议后,确定在接下来的晚稻播种中,先在各个布政使司、选几处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推广新式稻种的播种;
待晚稻这初步的大面积推广确定可行之后,再在明年早稻的时候正式全面推广。
这即是出于谨慎原则的要求,也是因为种子不多,第一步只能先做试点。
粮食问题是事关千万人口温饱、安居乐业、国家稳定的大问题,谨慎些总是没错的。
好好的表扬了一番农业研究院、科技部在这一块的贡献、颁发下了赏赐之后,朱至澍又简单的给两人讲解了一番杂交水稻的概念。
这一块朱至澍也没法细讲,因为他也不是很懂,只是知道杂交水稻在产量、抗病虫害能力等方面的优势;
然后模糊的知道雄性、雌性、两系、三系等等相关的杂交水稻知识而已,所知非常有限。
但朱至澍还是把这些自己所知的基本知识,以及杂交水稻的益处、设想和方向等等,都告诉了两人,接下来能走到哪里,就看两人的能力了。
整体来说朱至澍还是持乐观态度的。
要对这个时代的人有信心,大不了时间久一点就是。
沟通完杂交水稻的事情后,朱至澍又和两人说了些既是务实、又是务虚的话。
大意就是要将科学进步的基础筑牢,就像果树结果、首先根系要牢牢的扎在泥土中吸收养分,然后才能在之上有源源不断的产出。
勉励这些科学工作者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一天比一天积累的多一些。
再然后又让吕经纬和教育部尚书岳沐辰通力合作,将西南已经初步建成的小、中、大三级教育机构的教材,赶紧成体系的编撰出来等等。
一番话,从一大早说到了吃午饭,一点也不比处理政事轻松。
但朱至澍觉得收获还是很大的。
基础、基础、基础!
教育是一切不断进步的基础,相信在自己几次三番的指点之下,科技部和教育部,能给到自己更多的惊喜。
新式稻种的事情忙活的差不多了之后,一时无事的朱至澍,打算再来一次南巡。
说起来,朱至澍已经有一阵子没有去过南方,因为陕西战事的原因,都是往北方去得多。
正好这阵子大家都打累了,趁着没有战事再去趟南方先。
虽然以朱至澍紧赶慢赶、沿途查访的速度,琼州府之战八成是赶不上,但去看看广西造船监、看看广西海贸、看看交州的发展,然后再关心下沿途的民生还是可以的。
这些都是很有意义的事情,都很有必要去做。
于是,一番准备后,朱至澍的仪仗再一次离开了成都,一千多人的队伍走嘉定府(今乐山市一带)、宜宾县一线入贵州而来 。
本来朱至澍还想带上邱王妃。
邱王妃诞下的世子,在满月酒上被朱至澍赐名朱平楷。
这名可不是朱至澍一人拍脑袋就随随便便想出来的,第一位世子的名字,哪能那么随意?讲究的很。
按照族谱,朱至澍的下一代为‘平’字辈;
而朱至澍本身的‘澍’字,又是取天降时雨、滋润万物之意,出于五行相生的用意,下一代就需要是木字旁,取水生木之意。
还得符合世子的身份,得吉利、好兆头什么什么的,可多讲究了。
明确了范围之后,然后就是王府的一堆老学究开始选字了。
像就在成都常驻的各位尚书们,例如龙文光啊、刘之温啊、邱晋啊、吕经纬啊、岳沐辰啊、王用汲啊什么的就不用说了;
连在外的、够级别的、布政使以上文官都纷纷上书,为世子殿下的名字出谋划策;
甚至是地方有些声名显赫的大家乡老,都有上书的。
这也让朱至澍第一次知道,原来大明读书人这么多!
这还只是西南,若是江南的话,岂不是更多?
这来来回回折腾了一个月,‘朱平楷’,这个朱至澍的第一位世子的名字才最终由朱至澍和诸位大臣联合敲定下来。
‘楷’有两个读音。
读‘kai、第三声’时,为楷模、典范、刚正、坚毅之意;
虽然最终还是由朱至澍拍板定下来的,但也可见众位大臣们,对这位世子成为一位圣明君主的殷切期盼。
不像朱平栩、朱平樱两位郡主,怎么可爱怎么来,朱至澍可以放手施为,随他怎么取名。
读‘jie、第一声’时,是一种在长江以南广泛可见的落叶乔木,也称黄连木,但不是哑巴吃黄连那个黄连;
树高可达二十余米,威风凛凛;木材可制作成器具;果实可以榨油;叶子嫩绿的时候,还是一道不错的野菜。
从这里则体现出了朱至澍对自己这位长子、长大成人后能够卓尔不凡、造福苍生的希冀。
世子的名字,就这么定下来了。
而世子的诞生,也让邱王妃的正宫位置无比的稳固。
但朱至澍不希望居正宫母仪天下的,是一个不知人间疾苦、何不食肉糜的人,所以是想带着邱王妃一起出巡。
不过考虑到四月份才生产完,身体恢复还没有完全;
朱平楷也太小,需要邱王妃贴身照顾。
这事也就只能作罢,带王妃长长见识、沾沾人间烟火气一事,只能等以后再说了。
一路上,朱至澍秉承着听万卷奏折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得走一路看一路的原则,悠哉悠哉的南下。
这都还没到贵州的首府贵阳呢,就已经拿下了五名知县以上的文官、以及三名营长以上的武官了。
这些品阶到了这个槛位的官员,得回到成都后再审理。
其它品阶不够的贪官污吏,或者是没有官身的商户豪绅当然更多,但就犯不着弄回成都了,直接让地方自行处置便是。
但也不是就完全放手不管了,有督察院和锦衣卫盯着呢。
而因为朱至澍还要赶着去交州,这来回几千里,这些犯官总不能一路带着。
所以朱至澍不断南下的同时,身后则是不断的有囚车开始启程,押解着一名名犯官北上成都,成了一道道大快人心的独特风景线。
“哎...”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古人言简意赅啊。”
“说起来的话,本王现在给的俸禄,起码已经是开朝太祖时期的五倍以上了,而且还是发的实数,光这俸禄,无论怎么算,都已经足够体面的养活一家老小、再带几个仆役了。”
“这每年逢年过节的还有节礼、年底拿了中上的考绩还有赏赐、平时有立功也从没短了奖赏。”
“甚至是一些不过度的小贪小摸、人情世故的,本王都是睁只眼闭只眼了。”
“这些全算下来的话,不说大富大贵、腰缠万贯,但在当地过个中上阶层的生活,却是完全绰绰有余的。”
“为什么这些人就是收不住手,非得大贪特贪、非得把百姓们往死路上逼呢?”
坐在宽阔的车厢内,朱至澍苦恼的对跟着自己一起出巡的户部侍郎王武问道。
出巡要经过很多地方,有个户部侍郎跟着是再好不过了,自己有什么不明白的都可以问他,而他也能收集到很多平常在成都看不到的第一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