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天波贤弟
“仰赖殿下施行的三监新政,以及炼铁、炼钢分开之策,转炉炼钢等方法的施行,特钢坊如今是一门心事,都放在了全力炼钢方面。”
“故川蜀的钢材产出,如今每月已经高达3000余石,用殿下的话说,那就是接近192吨。”
“看似产量比以前高了几十倍之多,但这又要铸炮、又要造枪、机械坊还要造机械,尤其是现在新式燧发枪开始制造,那核心机匣,更是全部都是好钢。”
“所以其实特钢坊的钢材,也是将将够用而已,不知道生大人,这是想将钢材,应用在哪里呢?。”
洪强简单的介绍了一番特钢坊的钢材生产情况,同时也是向朱至澍吐了番苦水。
明面上是搪塞生文龙,这背地里,也是向朱至澍要钱要人、扩大特钢坊的规模呢。
“原来如此。”
“本官是在想,这钢能不能制成龙骨啊?”
“造船一事,限制船舶大小的最大因素,就是那龙骨。”
“以往造船,龙骨非得选又大又粗的树干不可,可这种树干,可太难找了;我们也设想过用铁铸,可是铁脆,海里起大浪的时候,不一定扛得住。”
“而今日一看殿下这里已经可以大量的铸钢了,才想起来这个事情。”
“如果可以的话,也许可以应用到造船方面,铺设龙骨、肋材等,能有大用的;到时候,咱们造船,就再也不会因为龙骨的问题而限制了。”
生文龙兴致冲冲的和朱至澍等人解释道。
“对啊,本王怎么没有想到这点!”
“真要能铸造出海船用龙骨,那限制海船往大了造的问题,就只剩下图纸和动力了啊!”
“而且肋材也用钢材的话,那更是可以显著的加强海船的结构强度和抗打击能力,一举两得!”
朱至澍兴奋的一拍脑袋。
要不怎么说术业有专攻呢,要不是生文龙这一提醒,日理万机的自己,根本就还没有来得及想到钢材造船的事情,下意识的认为现在的技术手段还达不到呢。
“好, 这个主意非常好,值得大力深挖。”
“这样,你们在匠造监多呆几日,多聊聊,看看对于商船、战舰等方面还有什么好的主意,都可以尝试一下,尽可以多想多试。”
“不用怕犯错、也不用担心钱粮,要什么直接和郭监理使说就行。”
本来只是一次参观活动,却没想到有这么大的收获。
虽然不知道这是不是这个时代第一艘铁甲舰,但却解决了造大型舰船时,最难解决的龙骨的问题,值得回去和王妃们一起分享这个喜悦。
......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就到了1645年的农历二月初二。
二月二、龙抬头。
新的一年的春耕要开始了。
上午和龙文光等人一起参加完劝课农桑的活动后,朱至澍又回到了自己的书房中,开始规划接下来的工作安排。
“云南。”
“海贸。”
“北边战事。”
“东边的应天府和左良玉。”
朱至澍在书房中已经坐了好一会了,一直在梳理着这四个领域的事情,想将这四件事情,找到一个破局口、排一个先后顺序。
“还是先云南和海贸吧,北边和东边,暂时都还算安定。”
“虽然这段时间来云南那边挺安分的,但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早点解决,背后也没那种不踏实的感觉,更有精力全心全意的处理其它的事情。”
下定决心后,朱至澍将其它三本册子放回了书架,独留了那本封面上写着‘云南’的小册子在书桌上,以备随时查阅。
然后又拿起一份公文。
这是昨天才从安南发过来的。
秦翼明和刘文秀、王成仁等人,已经攻克了安南的首府——交州(河内),并将战线推到了拾宋早再山余脉位置,开始准备筑城。
一个月不到的时间,秦翼明就拿下了红河三角洲,速度算是很快了。
这一是因为安南军队的确战力不强,二是南征军拥有精锐的川蜀军团第一师的缘故,所以打出了摧枯拉朽的效果。
“既然打下来了,春耕也已经开始,那第一批移民就要开始了。”
“接下来的第二批、第三批也要抓紧,时间紧迫啊,好在安南一年四季都适合耕种,不然还真担心误了季节。”
一月底的时候,朱至澍就让人发布了募集百姓南迁安南的告示,贴满了整个川蜀、贵州和广西。
告示的内容很吸引人:
首先是将红河三角洲描述成了一处水土肥美、物华天宝、遍地粮食的乐园,这也不算夸大,那边的确是;
然后就是安南已经被川蜀军团拿下,安全无虞;
最后官府将会负担一切盘缠以及到达安南的安置费用,每个成年丁口,将可以获得十亩的永耕水田,世代耕种,且免税两年。
但告示贴了很多天,真正前来应募的百姓不多,各地送上来的数据,只有不到七千多户、近一万三千成年丁口,然后还有两万两千余口,则是妇孺老弱等。
而且其中四千多户都是川蜀地区的,贵州和广西两个布政使司,加起来才三千户。
这是因为朱至澍在川蜀经营已经有半年之久,积攒了良好的口碑,这些百姓才愿意信他,不然估计七千户都不到。
从这也可以看出汉族人民故土难离、落叶归根的思想之重。
都是无田无地的,却宁愿在故乡受尽盘剥、乃至饿死,都不愿意离开这片寄托着血脉和情感的家园,追求更好的生活。
“就先把第一批送过去吧,第二批争取月底可以出发,这才赶得及春耕。”
“龙文光举荐的那些个农水布政使也该要做出点事情来了,这享受着官位带来的权名和俸禄,却做不出事情的官员,我川蜀可不要!”
将移民安南的事情整理了一番思绪之后,朱至澍翻开了‘云南’那本册子。
“王和。”
“奴婢在。”
王和从阴影中显出身形,恭敬的回道。
“联系下孙恭铭,他过去云南也有半个月了,问问他在云南做的怎么样,和黔国公联系上没有。”
“是,殿下。”
王和轻声应道。
然后看朱至澍没有进一步的吩咐,便又隐没在了阴影中。
“暗棋有暗棋的做法,官面上也要有官面上的做法。”
“本王这就往云南发份公文,还希望黔国公你,不要不识抬举。”
“毕竟也是先祖的义子,动了刀兵、伤了和气就不好了。”
朱至澍一边自言自语、一边奋笔疾书:
“天波贤弟,别来无恙......”
当代黔国公为沐天波,生于1618年,今年正好是27岁,比已经28岁的朱至澍小了一岁;
再加上沐家先祖沐英,原为太祖的义子,这句贤弟,自己也是叫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