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另一个喜讯
而除了邱王妃再有了身孕这个喜讯之外,两湖也传回了一个虽然不大、但却也称得上喜讯的消息。
在孙恭铭的极力争取下,左梦庚终于妥协,虽然还没有正式答应归顺西南,但是基本已经不再和别的势力接触。
这别的势力,指的主要是满清。
在满清和西南相争的情况下,应天府根本就不敢参与其中,尤其是在他们的使者被满清灭了一次后。
骆千允和正红旗佐领钮尼雅哈的死去,让满清大为震怒,报复来得很快。
早有准备的西南损失不大,而且还反咬了满清一口,算是各有胜负;
但毫不知情、纯属是殃及池鱼的应天府就倒了大霉,起码有几十人死在了满清的这一次反扑之中,使得应天府在武昌的暗线一时之间风声鹤唳,实力大减之下纷纷偃旗息鼓、当起了缩头乌龟。
而交了这一波手之后,满清也搞清楚了骆千允、钮尼雅哈的死是西南搞的鬼,便在坐镇郑州、负责两湖事务的镇国将军瓦克达的授意下,在武昌和西南展开了好一番龙争虎斗。
但朱至澍在两湖的布置,可不只是武昌,整个两湖都密布着西南的眼线。
于是,从郑州出发前往武昌增援的满清细作,不断受到两湖地区的龙隐卫的袭击,能平安到达武昌的十不存一。
越来越脱离满清掌控的两湖局势,气的瓦克达火冒三丈,但又无计可施。
眼下满清在陕北和潼关,都在和西南军队作战,一时之间抽调不出太多的精力南下,不然瓦克达是真不想搞这些弯弯绕了,直接带着大军就挥师两湖了。
镇国将军瓦克达和固山贝子满达海分别是礼亲王代善的第四子、第七子,两人一个被多尔衮授命负责两湖的事情,一个负责应天府的事情。
虽然多尔衮和代善政见不和、经常斗的面红耳赤的,但是已经63岁的代善,这些年身体是越来越不好了,尤其是今年那场严冬,更是差点要了代善的老命,眼看着还不知道能熬多久。
代善这要是一去,正红旗总要有个合适的继承人。
所以多尔衮就从代善下面选了瓦克达和满达海这两个最有出息的儿子,让他们各自负责一个方向的事情,好好的历练一番。
满达海负责的应天府还好,软骨头惯了,只要满清不去打他们就已经阿弥陀佛了,甘愿守在淮河那里做个守成之君,所以没啥要紧事;
但瓦克达这里就日了狗了。
一开始也不错,和左梦庚的接洽也算是很顺利,派出去的使者骆千允就差拍着胸脯保证左梦庚什么时候会归顺了。
但没想到短短时间内就出了这么大的变故,骆千允和一位正红旗的佐领折在了武昌不说,现在连左梦庚的面都见不上了;
甚至满清的细作现在想进入武昌都不容易。
派出去的细作,要么就是折在了哪条山沟小道上烂了都没人知道,要么就是混进了武昌城后死在了某条水沟和巷子里,然后被当做流浪汉丢在了乱葬岗中。
搞的现在是人心惶惶,根本没人敢去武昌,被硬按着去的也是如丧考妣,出发前都留好了遗书、安顿好了家事。
满清在这种地下战场的失败是很正常的。
习惯了正面战场上所向披靡的满清,就算有开辟地下战场的心,一时半会也绝没有朱至澍坚决。
要知道朱至澍可是在刚刚击退张献忠、成都城还百废待兴的时候便着手建立龙隐卫了,这两三年来,更是要钱给钱、要人给人,不知道烧了多少钱粮和人力,龙隐卫才能有现在这等规模。
朱至澍花的精力和钱粮,满清怎么可能比得上?
既然花的精力和钱粮比不上,那地下战场不如西南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总没有投入比别人小、产出还比别人大的道理。
其实正面战场也是一样,现在西南军队的强大战斗力,完全就是钱粮喂出来的,那一杆杆燧发枪、那一门门大炮,哪个不比满清军队手中的刀箭贵?
所以正面战场西南军队的节节胜利,也是顺理成章的。
而武昌城中,满清细作的势力越来越被压制、应天府的细作当起了缩头乌龟,一时之间、西南在武昌城地下势力中颇有一手遮天之势。
看到西南势力之强的左梦庚这才终于认命。
于是,两湖的局势暂时安稳了下来,不用担心左梦庚倒向满清了。
既然这个风险不存在了,朱至澍自然也不会主动逼着两湖做抉择,让孙恭铭暂时在武昌呆着,持续的和左梦庚接触。
不要太紧,免得适得其反、落到两线作战的境地;
但也不能太松,免得左梦庚皮痒,又整出什么事来。
虽然两线作战朱至澍谈不上怕,但是如果能先拿下宁夏镇、榆林镇,完成这个优先级更高的战略后再来处理两湖的事情,那当然是最好的。
临行前两个喜讯,让朱至澍对自己、对西南的未来都更加有信心了。
带着这两个美好的惊喜,朱至澍再次踏上了北上陕西的行程。
这趟路自己已经走过两趟了,算得上轻车熟路,但是每一次走这条路,都会有不同的收获,自然感触也就不同。
第一次北上的时候,是和李自成议定他去西域的事情,同时西南大军北上收复了延安,这是西南和满清的第一次作战,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第二次北上则是为李自成送行,也将陕西正式的收归于西南治下,使得西南集团的版图扩张了将近三分之一、而且还打通了北上与满清争雄的通道;
然后就是这第三次了。
所以朱至澍对于这第三次之行,充满了期待。
作为蜀王的朱至澍,自然不会是最先出发的人,朱至澍到达陕西的时候,吴堡县、绥德卫,定边县、靖边县,四个前沿出发阵地、将近二十万大军早已经磨刀霍霍,在秦翼明和李定国的指挥下,拉开了第三阶段战事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