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1章 蒸汽火车和轮船(二)
机械坊要展示的成果中最吸引朱至澍的,自然就是蒸汽驱动船和蒸汽火车了。
庄业正也知晓这些。
所以视察的第一站,便是先带着朱至澍观看蒸汽轮船。
“突突突突......”
轰鸣声中,停泊在永定河上的蒸汽船缓缓启动。
船艏挤开河面;
挤出一层层的涟漪、激起一片片的浪花。
随后;
这艘无帆无桨的蒸汽轮船便离开了靠泊的码头,驶入了河中央。
为朱至澍表演着前进、后退、调头......等等一系列动作。
非常的丝滑顺畅。
再然后,庄业正又带着朱至澍坐上了蒸汽火车。
汽笛鸣响,蒸汽火车缓缓开动;
‘咔哒、咔哒......’
富有节奏的声音之中,火车速度越来越快;
在沿着河岸铺设的铁轨上,追逐着越航行越远的蒸汽轮船。
朱至澍坐在蒸汽火车后方的车厢中;
一会看看前面拉着长长的烟道的蒸汽机车,一会眺望着距离越来越近的蒸汽轮船。
眼中满是好奇、满是欢喜、满是欣慰。
他自然不是第一次坐火车;
不是那没见过世面的土包子。
但这是他第一次坐上大明的火车!
这就是件分外值得惊喜的事情了。
虽然从庄业正把自己安排的离蒸汽车头远远的、以及这蒸汽火车的速度仍然不够快上;
能看出这蒸汽火车离完全成熟、以及大规模推广使用还有不短的路要走。
但只要能跑起来,就已经是一个巨大的突破了。
何况刚才还听庄业正说了:
蒸汽火车最好的测试成绩,是一次性跑了六十多里,而没有出过一次故障。
这已经是非常非常了不得的成就了。
“庄监理使。”
“微臣在!”
听到朱至澍招呼自己;
正小心翼翼、满是紧张,生怕火车和轮船出什么问题的机械监监理使庄业正急忙应道。
“呵呵,放轻松,不用紧张。”
“你们做的不错,能有这等成绩,已经让朕很满意了。”
“机械监上下,都有功劳。”
看着一脸紧张的庄业正,朱至澍笑了笑,安抚道。
他能理解庄业正为什么这么紧张。
担心蒸汽火车和蒸汽轮船,在自己视察的时候出什么岔子是一方面;
还有就是因为自己坐在了这火车上。
这自己要是万一有个什么闪失;
那他庄业正有十个脑袋都保不住。
“刚才朕听你说,蒸汽火车已经能够稳定运行六十多里了,是吗?”
“回陛下的话。”
“确是如此。”
“三天前的一次试验,蒸汽火车无故障、稳定行驶了六十八里;”
“十天前的一次试验,蒸汽火车无故障、稳定行驶了六十一里。”
“实验效果越来越好了。”
虽然朱至澍让庄业正不要紧张,但庄业正仍然紧张不安。
下意识中觉得因为自己的成绩不够好,引起了朱至澍的不快。
“不错不错。”
“这样,朕让工部先给你修一条铁轨。”
“不远,就从机械坊直通京城,二十多里。”
“啊?”
“陛下此言当真?”
朱至澍话还没说完,便被双瞳中闪着光、满脸都是惊喜和期待的庄业正给打断了。
修铁轨干啥?
不就是用来给火车跑的吗?
还能是用来跑马车的不成?
这难道是说明:陛下认可了自己的研发成果、并且已经准许火车上路运营了?
若真是如此,那对庄业正来说,就是件天大的喜事了!
“哈哈哈;”
“君无戏言,自然是当真的。”
看着庄业正欣喜期待的表情,朱至澍肯定的说道。
“但是;”
“可不是说修好了,就让这蒸汽火车上路的。”
“朕有一个条件:”
“那就是什么时候这蒸汽火车连续三次试验、都能无故障的稳定运行过百里;”
“那就什么时候可以正式上路。”
“如何?”
新技术的突破,离不开工匠们的刻苦研究;
但更离不开的,是决策者要给到研究者足够大的、一展身手的平台。
一直在机械监这打着圈圈、放个屁对面都能听到的狭窄地方试验的效果;
哪里比得上修条二十多里的铁轨,正式运营来的效果好?
有没有问题,在这条二十多里的铁轨上跑几趟就知道了。
正式投入运营了,工匠们的积极性也能更高。
若是按照自己的要求,连续三次无故障、稳定运行过百里;
那换算成机械监到京城那二十多里的距离,便足够来回跑两趟。
已经非常有意义了。
“微臣领旨!”
“微臣一定尽心竭力,早日实现连续三次无故障稳定运行过百里;”
“早日实现蒸汽火车直达京师!”
“下一次陛下再莅临机械监,便可以坐蒸汽火车来了。”
庄业正激动的跪倒在地、对朱至澍行叩拜大礼,满口应道。
“哈哈哈,好;”
“朕期待着下次来机械坊的时候,可以不坐马车、坐蒸汽火车!”
“起来吧,还有事呢。”
“刚才你说,这蒸汽轮船可以直接跑到天津卫地界去啦?”
“那朕再给你定个目标;”
“什么时候,蒸汽轮船可以直接从机械坊跑到海河口;”
“那朕就和准许蒸汽火车直跑京师一样,准许蒸汽轮船跑天津卫航线、正式参与漕粮的运输工作......”
一直临近夜幕的时候,朱至澍才回到了皇宫。
今天的瓮山一行,收获巨大。
四种威力巨大的武器、两种革新时代的发明。
一件接着一件,让朱至澍有目不暇接之感。
一天看下来,饶是朱至澍只是走马观花的看了一圈,仍然觉得满身疲惫。
但在疲惫之余,心中更多的还是兴致盎然和欢喜欣慰。
为什么这些机构,能源源不断的有新的研究成果、给到自己惊喜?
其中肯定有自己不断的给予思路、拨乱反正的原因。
但最重要的原因;
还是因为自己的持续大力投入,大明由此已经培养出了一批能力卓绝的工匠。
同时,各项基础工业也得到了巨大的进步。
这才是各项研究成果现在井喷的原因、以及以后也能不断井喷的原因。
这也是最让朱至澍欣慰的。
“王和,去储秀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