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军事 明末:蜀王继明复山河

第364章 武侯小学

  

  相比于接管城楼上时只是稍有波澜,侯府之中的动静反倒是更大一些。

  左良玉去世后过了半个多月、左梦庚才放开对侯府的管制。

  就连左良玉出殡那天,送别的左府家眷都被严密的监视,防止他们接触到外人,引发不可控的动乱。

  一直到各地的实权派都明确表态支持左梦庚继位后,侯府才完全恢复出入自由,但却还是禁止左府的人出入武昌城。

  左梦庚对于局势的稳定,当真是下了番苦功夫。

  城外来了大批西南军队的消息,已经放开了管制的侯府自然得到了消息,左良玉的那些儿子们、以及他们的母亲们,顿时便炸开锅,紧张万分。

  武昌离西南超过千里,这么多西南军队,怎么就神不知鬼不觉的摸到了城下?

  有些聪明的,已经察觉到了不正常,惴惴不安。

  而在得知左梦庚竟然放西南军队进城、并且控制了一批文武官员之后,真相已经是昭然若揭了!

  左梦庚归降了西南!

  这一下,侯府就不只是炸开锅那么简单了。

  尤其是左梦庚那些个和满清、应天府接触过、甚至是许下了什么条件的弟弟,知道大祸临头之后、更是如丧考妣,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没过多久,左梦庚便在李恒、孙恭铭,以及一应武昌的文武大员的陪同下回到了侯府。

  “把所有人都叫到正厅,我有话要说。”

  “是所有人,来不了的,抬也抬过来!”

  一进门,左梦庚便对着出来迎接的亲兵统领和侯府管家吩咐道。

  很快,随着左梦庚命令的下达,侯府又是一阵鸡飞狗跳。

  一名名左良玉的子嗣和姨太太被请到了正厅中共,片刻之后人便到齐了,黑压压的足有几十个。

  “从今日起,两湖归顺于西南,服从蜀王殿下的管辖和命令,”

  “今日前发生的所有事情,蜀王殿下及我左梦庚、皆既往不咎,但从今日开始,但有违逆蜀王殿下、背叛西南者,休怪我不顾手足之情!”

  “诸位姨母、弟妹们也不用如此惊慌。”

  “诸位终会明白,我左梦庚,是给诸位选了一条好路!”

  “好了,话就说到这,望诸位好自为之吧。”

  说完,左梦庚拂袖而去。

  紧接着便是一名名下人和王府护卫涌进来,将这满大厅的左府血脉一一送回了王府,并在各自的院子门口增加了岗哨,防止这些人放出去后滋生动乱。

  同时,西南军队也接替了侯府的外部保卫工作,将侯府的几个出入门都控制了起来,四周也日夜都有西南士卒来回巡逻。

  武昌城的局势,彻底的安定了下来。

  接下来的几天,左梦庚、孙恭铭、李恒,三个有文有武的人开始了在武昌城中的积极走动,联络心向西南的官员。

  两湖太大了。

  吞并两湖之后,西南的版图相当于直接增加了三分之一、人口更是近乎增长一半,达到了八个布政使司、人口将近四千五百万左右。

  本来得少一些的,但这两年北征军一直不断地从渤海湾一带招募汉人流民回来充实广西、交州等地区,如今总量已经超过两百万。

  这么大的疆域,如果全部替换成西南本土的官吏的话,根本没那么多的官吏可以供应的过来,所以两湖地区的官员还是要尽量拉拢的。

  朱至澍的方针是:

  拥护西南的统治、遵守西南的规矩。

  只要认可这两点,以前的事情可以既往不咎。

  这也让武昌城、以及两湖的其它地区被接管之后一直算是比较稳定,不少的两湖官员都投向了西南这边。

  朱至澍也没让他们做别的什么事情,就和原来一样,做好各自份内的事情即可。

  同时,西南准备的第一批官吏,也已经随着第二批军队开始向两湖出发,将会在一些关键地区率先上任,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两湖的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向好的一面进行着。

  两湖的事情是个见效慢的水磨工夫,一时半会急不来,朱至澍也不会就坐在王府干等,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处理。

  今天的朱至澍,便是和川蜀的医教布政使岳沐辰一起,出席成都的第一所小学——武侯小学的开学仪式

  要挖断世家大户垄断权力的根,就要从教育着手,让更多人的人认识字、会管理。

  所以,朱至澍在帝明大学的小学部已经运行了快有两年的经验上,开始了独立小学的第一步探索。

  中学也在这一天同步建立。

  小学和中学,除了拼音识字、传世典籍、阿拉伯数字算数等基本知识之外,中学还要学习治国施政的故事和道理、以及律法知识。

  这个律法目前还是大明律,但朱至澍已经有想法,要制定一本改良版的大明律了。

  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更不可能有一本法律、两百年后还处处通用。

  而治国的道理,当然是朱至澍认为对的道理。

  等中学的人毕业,就可以选择考取帝明学院大学部、帝明军事学院、帝明医学院、帝明海军学院这几个高阶学院;

  也可以直接申请去政府部门实习任职,从普通的吏员开始做起、积累经验和能力。

  当然,这要天花板就会低一些,要想突破天花板,还得考进高阶学院、经历过二次再深造才行。

  其中小学招收8-12岁的学生;

  而中学现如今没有小学毕业生,那就只能先面向外界招收12-15岁、有一定基础的学生。

  两所学校的学制都是三年。

  朱至澍计划先只设立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每一期的招生都是300人,学生多从战死沙场的烈士子女中挑选,等这套模式成熟了之后再扩大规模。

  小步慢跑嘛。

  这种方法之下,最快三年就会有一批全新的、接受了朱至澍的治国施政理念的新生力量进入官场。

  加上帝明学院的400人,每一年就是将近700人输送到官场,后续还会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增加人数或者学校,

  短期内人数不能说很多,但是积年累月之下也不少了。

  而且其中多数人还是真正的寒门出身,想必,对现在被世家大族垄断的权力层,能形成一个不小的冲击。

  虽然短期内肯定会因为受到既得利益阶层的排挤、而显得成效有限。

  但毕竟是这么多人安插进去了,总会有效果的。

  经年累月之下,就好比千里之堤、总有被挖出一个个洞、被渗透的那一天。

  到时候这些人上位了,想必底层的百姓,生存状况能好上那么一些了。

  眼下也正是推行这些改革措施的好时候。

  击败满清、收复陕西之后,朱至澍的声望在西南如日中天、能与其抗衡的人几乎不存在;

  同时满清被打痛后,外部的压力也为之一轻,正好是推进改革的大好时机。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敲响武侯小学前的那面铜锣的时候,朱至澍忍不住的脑海中想起了这句名诗。

  整个西南在按照朱至澍的规划一步步往前走,可不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嘛.......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