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历史 极限营救

第45章 退守海滩

极限营救 闪烁 5629 2024-10-20 01:35

  

  向海滩而去的,不仅仅有“共同使命”军团的战士,还有“黑眼罩”军团的雇佣兵,其中就包括巴特利特。

  遭到导弹袭击,巴特利特就跟随几名心腹手下撤了下来,准确说是在心腹的保护下离开前沿阵地。也就在向后方转移的时候,阵地遭到了炮击。等巴特利特反应过来,准确说是情绪平静下来的时候,才发现格威内特没有跟上。很明显,在精确的炮火打击下,巴特利特肯定不会冒险返回寻找走散的手下,甚至不会留下来等待。不管怎么说,都是雇佣兵,如果走丢了的是巴特利特,格威内特也不会返回。毕竟在凶猛的炮击中,雇佣兵首先想到的都是保住自己的性命。

  至于那些心腹手下,跟他的关系非同寻常,不能用雇佣兵的标准衡量。

  关键还有,格威内特肯定没办法跟心腹手下比。

  虽然格威内特也是来自特种部队,还曾经是巴特利特的部下,也才得到了重用,但是格威内特的脑子一直都不够用,即便当年在特种部队,也是出了名的笨,要不然也不会提前退役当了雇佣兵。也正是如此,巴特利特一直把他当工具使用,而且也就是需要一个工具人才会重用他。

  到了关键时刻,巴特利特会毫不迟疑的用上这个工具人,而且绝对不会有半点怜惜。

  巴特利特能活下来,也多亏了这几个心腹手下。

  在炮击结束的时候,他们已经来到了“咆哮角”的南边,而且及时发现了出现在南边的敌人。准确说,是率先溃退的那批雇佣兵遭到负极,才让巴特利特他们发现在“咆哮角”的南边还有敌人。接下来,也是这几名心腹手下出面,把溃退的雇佣兵组织起来,朝海滩方向发起突击。

  准确的说,其实是让这些雇佣兵去当炮灰,吸引敌人的火力。

  突围?

  没有车辆,还遭到敌人炮火打击,别说是一群乌合之众,哪怕换成正规军,也没法组织起来突围。更重要的是,敌人不会给“黑眼罩”军团组织的时间,多耽搁一阵,就会被敌人围歼。

  大部队肯定没办法突围,只不过对分散行动的人员来说,仍然有机会。

  其实,也就在借着其他雇佣兵引开敌人的关注,巴特利特在几名心腹手下的协助下穿过了封锁线。大部分时候都是贴着地面爬行,其间还遭到两次炮击,巴特利特很幸运,避开了所有炮弹,也没被弹片击中,基本完好无损的逃了出来。腿上的两处伤口,都是在爬行的时候留下的,算不上严重。

  此后,也就是一路狂奔。

  为了跑的更快一些,巴特利特还丢掉了武装带。之前突围的时候,他搞丢了随身携带的突击步枪。那其实是一支采用十一寸短枪管的HK433卡宾枪,平时挂在肩膀上,也就是给其他雇佣兵做个样子,告诉大家自己也是雇佣兵。至于说拿起步枪战斗,怎么都

  轮不到身为军团司令的巴特利特。要是连巴特利特都得拿武器上战场,那么“黑眼罩”军团差不多也要完蛋了。

  当然,对于年过五十的巴特利特来说,肯定没法跟年轻力壮的手下比。

  虽然在年轻的时候,巴特利特也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特种兵,但是他已经不年轻了,而且早就离开了一线部队。如果不是CIA明确要求由“黑眼罩”军团总司令指挥作战,此战也关系到了“黑眼罩”军团的生死存亡,巴特利特不会来前线。按照以往的方式,都是由格威内特这样的中层负责具体的作战行动,巴特利特在后方遥控指挥。在战斗结束之后,巴特利特才会去前线。

  所幸,有几名心腹手下随同,问题还不大。

  哪怕体力比不上年轻人,在卸掉负重之后,巴特利特咬紧牙关还是能跟上,不存在被抛下的问题。

  此外,在回撤途中,还遇到了从海滩赶来,在增援途中被击溃了的雇佣兵。

  在之前的战斗当中,巴特利特早已经发现,“共同使命”军团不仅仅有榴弹炮,还有迫击炮,而且使用了制导炮弹。从炮击频率,已经炮弹的落点偏差判断,很有可能是激光制导炮弹。事实上,击溃“黑眼罩”军团的就是敌人的炮击。导弹攻击确实很迅猛,不过没办法持续,毕竟导弹十分的昂贵,尺寸与质量也超过了炮弹,不但用不起,轻型部队也携带不了多少。相对的,八十二毫米迫击炮弹不但便宜,也非常轻便,一辆全地形车轻轻松松就能运载上百发。

  当然,关键是便宜。

  普通的八十二毫米迫击炮弹,根本不值钱,别说在正规国家,即便在战乱地区,也能够搞到。即便是制导炮弹,也贵不到哪里去。只要有渠道,就肯定能够搞到,价格也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要说,这得怪中国军火企业。

  在十多年之前,不管是北约国家,还是北欧的瑞典,推向国际市场的精确制导迫击炮弹都不便宜。比如说瑞典的“斯特勒克斯”制导炮弹,采用红外导引头,外贸报价超过一百万瑞典克朗,可以说贵的离谱。别说是其他国家,即便是瑞典军队都没有大批量采购,只是象征性的购买了一些,差不多是在为外贸做广告。到不是成本降不下来,真就这么贵,而是军火企业要赚钱。

  其实,很多所谓的先进弹药,在大规模生产的情况下都不会贵到哪去。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以色列的“铁穹”防御系统,通过采用商用计算机芯片,不但大幅度降低了火控系统的成本,性能还提高了上百倍,能够在探测到来袭目标之后的一秒钟内,计算出落点,进而判断有没有对保护的城镇构成威胁。更重要的是,“铁穹”的拦截弹也大量采用商用元件,在保证了性能的同时,把单发成本降到五万美元以内,成为了一种消耗得起,

  能大量采购与使用的弹药。也正是如此,以色列采购了上百套“铁穹”系统,每年拦截上千枚从加沙河西岸与黎巴嫩射来的火箭弹。

  制导炮弹方面,情况也一样。只不过,充当“破局者”的不是以色列的拉斐尔公司,而是中国的军火企业。

  单价高达一百万瑞典克朗的一百二十毫米精确制导迫击炮弹,在中国军火企业这里,售价不到十万人民币,相当于便宜九成。关键是,中国军火企业还有更便宜,而且能用来改装普通炮弹的激光导引头。

  这种导引头直接替换普通迫击炮弹的前置引信,通过一对鸭翼来调整弹道。跟“斯特勒克斯”这类全新颜值的精确制导迫击炮弹相比,导引头会破坏炮弹的气动外形,也就会导致射程缩短,而且弹道调整的幅度不大,落点的调整范围才几十米,因此需要炮手尽可能对准目标开火。

  在低廉的价格面前,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

  为了降低成本,除了大批量生产之外,也跟采用的制导模式有关。这种导引头,采用的激光照射制导模式,需要侦察兵,或者其他平台用激光照射目标。虽然炮弹不具备自主攻击能力,更加别说发射后不管,而且执行引导任务的侦察兵与平台有遭到打击的风险,但是能够大量采用廉价的商用元件,从而大幅度降低成本。事实上,部分成熟的商用元件已经能够满足军用标准,也就没有必要采购昂贵的军用元件。在大量消耗的弹药上采用商用元件,其实是大势所趋。毕竟现代战争的高昂开支连大国都消受不起,因此就算是大国,也必须认真对待费用问题。

  说得直接一点,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弹药肯定越便宜越好。

  有多便宜?

  采购量超过十万套的话,单价仅仅五千元,还是人民币,即十万套总共也就五亿元。相应的,从其他国家采购十万发精确制导迫击炮弹绝对是天价,至少需要五十亿美元,即便找韩国或者土耳其的军火企业,也需要十亿美元。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军火企业能开出如此低廉的价格。

  关键还有,这种导引头是通用型,只要炮弹口径超过八十二毫米就能使用,并没有严格限制。这也意味着,购买者只需要采购导引头,然后根据自身的需要,甚至在战斗当中来选择适配的炮弹。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用户都是把导引头下发给作战部队,由作战部队根据战场情况适配弹药。也就是巨大的战术灵活性,让这种导引头受到了市场热捧,成为了炙手可热的畅销品。

  因为销量太大,而且几个大买家以不同的方式处于战争状态之中,弹药消耗量惊人,也就没办法精确统计,所以到底有多少这些导引头通过秘密渠道流入了黑市,恐怕没有人说得清楚。

  在前些年,黎巴嫩真主党与哈马斯就使用这种导

  引头的迫击炮弹轰击犹太人定居点,给以色列国防军制造了不小的压力。虽然大部分炮弹都被“铁穹”系统拦截,并没有造成严重的人员与财产损失,但是拿五万美元一发的拦截弹对付五万人民币一发的迫击炮弹,显然是亏本买卖。按照以色列国防部公布的相关数据,在过去五年里面,“铁穹”系统平均每年消耗的拦截弹增加了十倍,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黎巴嫩真主党与哈马斯大规模使用各种精确制导弹药。主要是,“铁穹”系统会对来袭的弹药进行甄别,放过那些射偏的,不会命中保护目标的弹药,只拦截有威胁的弹药。在大量使用精确制导弹药之前,黎巴嫩真主党与哈马斯使用的火箭弹与迫击炮弹,都是粗制滥造的货色,偏差非常大,绝大部分弹药根本就无法命中目标。有了精确制导导引头,那就不同了。至于在前线提供引导,完全可以用改装的民用无人机。

  显然,“共同使命”军团也搞到了这种导引头,而且用在了八十二毫米迫击炮弹上。

  就炮击的效果来说,可以说非常理想。

  不过,这还不是最为严重的问题。

  从部下反馈的情况来看,从南边包抄,堵住了退路的那股敌人来自北面的峭壁,准确说是从峭壁上面下到了海滩上,然后运动到“咆哮角”的南边。更重要的是,敌人肯定留了一支部队在峭壁上面,而且针对海滩登陆场这边的炮击就来自峭壁。这也意味着,敌人能使用反坦克导弹打击登陆场。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事情。

  虽然峭壁距离海滩,最近都有五公里,而HJ—10C的最远射程也就五公里,但是没人敢保证,敌人没有射程更远的导弹,比如HJ—10。更何况,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使用八十二毫米迫击炮对付冲向海滩的登陆艇,而八十二毫米迫击炮的最大射程超过五公里,通常能够达到八,公里。炮弹的威力不如导弹,只不过直接命中,同样能够摧毁登陆艇,不让登陆艇冲上海滩。

  敌人接下来就会攻击登陆场。

  要是守不住登陆场,别说占领索科特拉岛,连逃跑都办不到。

  正是如此,在伙同溃退的雇佣兵朝着登陆场退却的时候,巴特利特就联系了留在登陆场的指挥官,要求把官兵组织起来就地防守。准确说,就是充分利用手里的设备,在登陆海滩构筑防线。

  此外,得找到,并且击落敌方派到登陆场附近的小型无人机。

  以当时的情况,基本上可以肯定,“共同使命”军团就是使用小型无人机在为炮击提供引导。

  也就是在巴特利特提醒之后,留守登陆场的指挥官启动了无线电探测设备,发现在附近徘徊的小型无人机。用了几分钟搜寻,最后由一台“斯特瑞克”战车的机关炮开火击落了小型无人机。

  在巴特利特赶到的时候,登陆场

  已经遭到炮击,不过敌人使用的普通炮弹。

  显然,没有无人机指引目标,“共同使命”军团的精确制导炮弹也派不上用场,只能使用普通炮弹轰击登陆场。

  在精度没办法保证的情况下,炮击效果也大打折扣。

  关键就是,“共同使命”军团用全地形车进行战术机动,没办法携带太多物资,毕竟全地形车的运载能力肯定不如军用车辆。即便是“山猫”这种大型全地形车,也没办法跟“悍马”这样的军用越野车相提并论。为了获得更强的越野行驶能力,全地形车在设计的时候就不会强调载重能力。

  剩余的两百多名雇佣兵顶着炮火,使用任何能够搞到的工具构筑防御工事,主要就是挖掘散兵坑。

  所有雇佣兵都知道,要想活命就得坚守到增援部队到达。

  在中午的时候,登陆艇就载着增援部队出发了,相当于一个营的兵力,还有几台专门对付无人机的防空车。关键是,送来了十多台突击炮。有了射程更远与威力更大的一百零五毫米火炮不但能压制敌人的炮击炮,还能对付导弹发射车。可以说,只要等增援部队上岸,战局就能够逆转。

  不出所料,八艘登陆艇在下午三点左右就能够到达。

  为次,在下午两点,巴特利特把一部分官兵组织了起来,朝着“咆哮角”发起反击,试图借此打乱“共同使命”军团的进攻部署。就算不可能通过反击击溃敌人,也能够通过反击争取时间。

  关键就是,登陆艇在上岸的前后最为脆弱,最容易遭到攻击。

  从收到的消息来看,反击行动进行得还算顺利,主要是“共同使命”军团投入的兵力也不多。在占领了“咆哮角”之后,继续朝登陆场推进的还不到一百人,也没法通过兵力优势快速突破。

  在“咆哮角”那边,激战在继续。来自敌人的炮击也没停止,只不过威胁不大。

  就算在峭壁顶部能看到海滩,可是隔着几公里,通过目视的方式指引炮击,命中率肯定不会高到哪去。更何况,敌人的炮弹很有可能已经所剩无几,因此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肯定不会随意的开火。

  三点不到,后方就发来消息,登陆艇即将到达。

  随后,巴特利特看到了出现在南边海面上的登陆艇。速度已经慢下来,而且船舱里的突击炮已经投入战斗,在朝着峭壁方向开火。虽然受登陆艇起伏颠簸的影响,炮击肯定不会太准确,但是打过去的炮弹依然能够对敌人构成威胁,也就能够起到压制的作用,让敌人无法组织起来发起攻击。

  其实,也就是在突击炮开火之后,巴特利特才看到了登陆艇。

  登陆艇距离海滩还有几公里,十多分钟就能够到达。

  也就是说,再坚持十多分钟,在增援部队上岸之后,就能粉碎“共同使命”军团发起的反击。

  只是,还能坚持十多分钟吗?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