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历史 东汉之布衣天子

第三十二回 马太后整肃后庭 烧当羌抗拒苛政

东汉之布衣天子 星汉灿烂876 7552 2024-10-20 02:20

  

  1

  此时的马太后家族,自伏波将军马援回归汉朝廷以后,就主要在扶风郡茂陵一带居住。而扶风郡茂陵,属于京兆尹所属的长安三辅的管辖范围。

  马太后一秉大公,一心为国,深知自己的马氏家族在地方和中央的势力和影响力都很大。而马氏家族的兄弟子弟良莠不齐,可能仗恃皇帝宠信和家族势力违法乱纪、为非作歹,最终给家族带来祸害。

  马太后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希望防范于未然,当初曾经颁布懿旨,对长安三辅官员下诏说道:

  “谕告京兆尹得知,哀家和皇帝陛下都一心为国,力求做好臣民表率。哀家的马氏家族及其亲戚,如有请托郡县官府,干预扰乱地方行政的事由,应依法处置,立即上报朝廷,不得包庇护佑,酿成大错。”

  京兆尹得到马太后懿旨,严格约束马氏家族子弟,马氏家族在地方和朝廷的声誉极佳。

  然而,马氏家族子弟,依然有不少违背朝廷礼制和法令的行为,马太后愤怒忧虑。

  不久,马太后的母亲蔺老夫人因病去世,马太后非常忧伤痛苦,也生了一场大病。

  母亲下葬之时,以大哥卫尉马廖为首的马家兄弟都认为,马家兄弟姊妹在汉朝廷的地位很高,母亲的坟茔理应得到更高的待遇,于是自作主张,违背礼制规矩,将母亲蔺老夫人的坟茔堆得稍高。

  马太后在宫中得到报告,非常愤怒忧虑,于是颁布懿旨,将哥哥卫尉马廖、代理车骑将军马防等人叫来宫中训话。

  马太后一脸严肃,教训哥哥卫尉马廖等人说道:

  “诸位兄长,不是小妹绝情,对娘亲不孝,而是礼制之事,事关朝廷大节,不可不慎。

  我们马氏家人,享受朝廷的大恩,理应带头遵守朝廷礼制法令,如今给娘亲垒的坟,违背了朝廷的礼制,非常不合时宜。

  如果朝廷的达官贵人,皇亲国戚,都群起效仿,将置朝廷的礼制和法令与何地呢?

  岂不是会让我们马氏家族,背负扰乱朝廷法纪礼制的恶名,遭受千秋唾骂吗?”

  哥哥卫尉马廖等人,见小妹马太后发怒,自知家族的行为不妥,立即答应道:

  “谨遵太后陛下懿旨!兄长回去以后,立即将娘亲的坟茔稍稍减低,遵守朝廷的礼制,做好表率。”

  马太后听了,这才满意地说道:

  “这样最好!遵守朝廷礼仪法令,要从我们马家做起。娘亲一向通达事理,在天之灵,一定不会归罪的。”

  哥哥卫尉马廖、代理车骑将军马防等人答应而去。

  马太后不仅仅尽力约束自己的诸位兄长,而且对马氏家族的子弟亲戚也严格要求。

  在马家的亲属和亲戚子弟中,有行为谦恭正直的,马太后便以温言好语相待,赏赐财物,安排合适的职位安置。

  如果有人犯了哪怕是一些微小的错误,马太后便首先露出严肃的神色,加以谴责和惩罚。

  对于那些车马衣服华美、不遵守朝廷法令礼制制度的家属和亲戚,马太后甚至立即颁布懿旨,下令将他们从皇亲国戚的名册中取消,遣送他们回乡居住,不许留在京师。

  对于亲王们的要求,马太后也严格按照朝廷的标准和规矩,一视同仁地严格执行。

  广平王刘羡、钜鹿王刘恭和乐成王刘党,一向循规蹈矩,遵守朝廷法令,车马朴素无华,没有一点金银饰物之类的豪奢装饰。

  刘炟十分赞赏,于是将三王的表现情况,报告了母亲马太后。

  马太后大喜,便立即建议刘炟道:

  “陛下啊,三王的表现,给朝廷文武百官和皇亲国戚做好了表率,应该大力赏赐,褒奖他们的善行。”

  刘炟赞同道:“娘亲言之有理。朕决定,立即赏赐他们每人五百万钱,以褒奖他们遵纪守法的行为,娘亲以为如何呢?”

  “很好!就这样办理吧!”马太后欣然同意道。

  于是,朝廷的皇亲国戚,全都接受马太后的教导和影响,一致崇尚谦逊朴素的品格。

  就连一向豪奢的窦皇后家族等外戚家族也惶恐不安,谨小慎微,严格约束家族子弟,超过了明帝时期。

  马太后不仅严格要求自己的家族,还以身作则,做好大家的表率。

  马太后下令,在皇宫内廷中设立了一个织室,并在皇家花园濯龙园中,号召宫女内眷种桑养蚕,并频频前往查看示范,把这种农事活动,当成一种娱乐休闲活动。

  早晚空闲时间,马太后经常与儿子刘炟以及孩子们待在一道。

  大家待在一起,闲论国家大事,人情世故。

  马太后亲自出面,教授年幼的皇子,阅读《论语》《光武本纪》等儒家史家经典书籍,跟大家讲述自己的平生经历和心得等,谈论家常闲事。

  宫廷里终日济济一堂,大家和谐甜美,勾心斗角很少,如同世外桃源一般。

  和睦欢乐融洽的场景,超过了任何朝代。

  2

  马太后的大哥卫尉马廖,见此情景,既十分欣慰,也暗自忧虑。

  大哥卫尉马廖与弟弟代理车骑将军马防谈论道:

  “老弟啊,太后陛下以身作则,朝廷一片和睦,令人欣慰。大哥担心,小人奸佞暗中作祟,太后陛下倡导的美好事情,难以持久保持啊!”

  弟弟代理车骑将军马防赞同道:

  “大哥言之有理。大哥一向受到太后陛下敬重,不如上书太后陛下,劝太后完成德政,青史留名。”

  卫尉马廖大喜,称赞马防道:“小弟果然足智多谋,见解十分高明。”

  卫尉马廖,于是上书马太后进谏说道:

  “太后陛下啊:

  从前,元帝陛下曾经下旨,下令取消服官;而成帝陛下以身作则,穿用洗过的衣袍上朝;而哀帝陛下也下令撤除乐府。

  然而,汉朝廷的奢侈之风依然不息,并最终导致皇权衰落而发生动乱。

  臣私下认为,导致汉朝廷最终衰落而发生动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朝廷言行不一,信誓旦旦而不守承诺,糊弄百姓而造成。

  所谓观其言,察其行。百姓跟随朝廷所行,而不听信朝廷所言所致。

  所以,臣以为,改变政风民风,一定要从根本上面着手,上行下效,不要空言虚话,欺骗百姓。

  经传上说:‘吴王好剑客,百姓多伤疤;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长安也有谚语说道:‘城中喜爱高发髻,乡下的发髻高一尺;城中喜爱宽眉毛,乡下的眉毛半前额;城中喜爱大衣袖,乡下的衣袖用了帛一匹。’

  这些话有如戏言,但切近事实。

  前些时候,朝廷颁布法令制度之后,施行还没有多久,便有些推行不下去了。

  虽然这或许大多是由于各级地方官吏不遵奉朝廷法令,徇情枉法所造成,但实际上,也是由于京城里的达官贵人,率先怠慢而引起的。

  如今,太后陛下安于俭朴无欲的生活,是出自神圣自然的天性。

  假如太后陛下,能够将此勤俭质朴的秉性坚持到底,那么天下人都要称诵太后陛下的美好品德,太后陛下美好的名声,必将传遍普天之下,同天地神灵都可以相通,何况是推行朝廷的法令制度呢!”

  马太后听到大哥卫尉马廖的建议,十分高兴,赞赏卫尉马廖说道:

  “卫尉的见解十分正确。哀家安于俭朴无欲的生活,一定敦促陛下,在朝廷上下推广褒扬勤俭质朴的美德,率先在朝廷垂范,让朝廷的法令制度得以顺利实施。”

  在马太后的垂范下,汉朝廷的奢侈享乐之风,得到了很大的遏制。

  然而,汉朝廷各地的问题依然不少,威胁着汉朝廷的稳定和繁荣。

  3

  起初,安夷县有一个小官吏赵启瑞,公然违背汉朝廷的法纪,强抢了羌人卑部落的一个有夫之妇为妻。

  那个羌人妇女的丈夫木胜,是羌人卑部落的一个勇士。木齐胜得到妻子被抢的消息,十分愤怒,愤而报复,一怒之下,杀死了那个小官吏赵启瑞,然后逃跑了。

  得到羌人木胜杀死汉人官吏的报告以后,安夷县令宗延非常愤怒。

  安夷县令宗延,闻听这件凶案之后,不问青红皂白,公开偏袒小官吏赵启瑞,下令追捕羌人凶手木胜。

  安夷县小吏宗桓带领县衙官兵,不分昼夜,追赶羌人凶手木胜,一直到了塞外自己的卑部落躲藏。

  羌人卑部落的酋长木墩,听到木胜的遭遇以后,非常同情。

  酋长木墩害怕受到木胜的株连,遭受汉朝廷官府的处罚,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就率领羌部落民众一道反抗。大家一同起兵,攻进县城,包围县衙,杀掉了安夷县令宗延。

  祸事越惹越大,卑部落的羌人越发恐惧朝廷诛杀。卑部落的酋长木墩,遂与羌人的勒姐、吾良两个部落结成联盟,一致对外。

  三个羌人部落迅速联合了起来,一道起兵抗暴,反叛汉朝廷的治理。

  烧当羌人部落的大首领迷吾,是从前反抗汉朝廷的烧当部落酋长滇吾的儿子。

  烧当部落的大首领迷吾,遂决定利用这个形势,一同结盟造反,反抗汉朝廷的苛政。

  烧当部落的大首领迷吾,便趁势率领各羌人部落组成部落联军,一道起兵,进攻金城郡等汉朝廷边塞郡县,打败了金城郡太守郝崇等汉朝廷官吏率领的官兵。

  汉朝廷西部边塞的局势,更加混乱危险。

  4

  “陛下,烧当部落的大首领迷吾等,反叛朝廷,杀害金城郡太守郝崇等边塞军民,请陛下下旨平定。”

  三公司空第五伦报告刘炟道。

  羌人反叛的消息,很快传到了京师洛阳。刘炟闻报,忧心忡忡:

  “诸位三公大人,朕十分担心,西部边塞发生的这场严重的动乱,会扰乱朝廷稳定,必须立即平定才好。”

  “陛下言之有理。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请陛下下旨,派将领平定。”

  司空第五伦等三公赞同道。

  见安夷县等边塞郡县被羌人围困,形势危急。于是,刘炟紧急下诏,任命武威郡太守傅育,为护羌校尉,护羌校尉将驻地由安夷迁往临羌,安抚羌人。

  武威郡太守傅育,是北地郡人,非常熟悉边塞的形势和羌人内部的情形。

  趁护羌校尉、武威郡太守傅育,从驻地安夷县迁走,烧当部落的大首领迷吾大喜,认为汉军不堪一击。

  烧当部落的大首领迷吾,遂又和封养部落首领布桥等人联合,集结五万余羌军,一同进攻汉朝廷的陇西、汉阳二郡。

  汉朝廷西部边塞的局势,更加紧张,已经到了不能不调集重兵平叛的地步了。

  5

  建初二年(公元77年)八月的一天,汉朝廷举行朝会,刘炟召集三公大臣,商讨平叛事宜。

  刘炟成竹在胸,率先开言道:

  “诸位爱卿,如今边塞危急,迷吾等羌贼,得寸进尺,杀害边塞军民,朝廷不得不积极应对,以免羌贼的残害扩大,危害社稷安宁。

  朕决定,派代理车骑将军马防,长水校尉耿恭,率领北军的越骑、屯骑、步兵、长水、射声等五校兵,以及各郡的弓弩射手,共三万人,讨伐羌人。

  诸君对此军事部署,有何异议,请说来听听。朕一定虚心接受。”

  司空第五伦上前进言,反对朝廷派遣车骑将军马防为主将,率军远征说道:

  “陛下:

  臣坚决拥护陛下讨伐反叛羌贼的决定,但不赞同陛下任命主将的决定。

  臣私下认为,对于皇亲国戚,可以对他们封侯,也可以赏赐他们财物,让他们富有。但不应当委派他们担任朝廷的重要职务,尤其是事关重大的军事重任。

  臣为什么要这样建议陛下呢?

  因为,皇亲国戚们担任朝廷的重要职务,若是有了过失,以法制裁,就会伤害亲属之间的亲密感情。若是以亲徇私,徇情枉法,就会违背国法,让君王丧失威信,伤害国家。

  所以,基于上面的理由,臣私下认为,陛下派遣代理车骑将军马防,率军西征羌人,这样的做法有些不妥。

  太后陛下的恩德仁慈,皇帝陛下也至为孝顺。如果代理车骑将军马防大人率军西征,突然有了一些小差错,怕将难以维护亲情,甚至伤害国法的尊严。”

  “朕十分感谢司空大人的诤言。司空大人有些多虑了。代理车骑将军大人晓畅军事,熟悉边塞局势,一定不负朕的重托,完成平叛重任。

  朕向诸君担保,代理车骑将军大人一定能够平定羌人,为国立功。

  况且,除了代理车骑将军大人,朝廷衮衮诸公之中,还有谁人比代理车骑将军大人更加合适担任平叛主将的呢?”

  刘炟心里希望自己的舅父马防能够在边塞立功,以回应母亲马太后非功臣不能够封侯的祖训,所以拒绝采纳第五伦的意见。

  司空第五伦等三公大臣,虽然明明知道奉车都尉窦固文韬武略具备,讨伐羌人,匈奴有功,也是合适的统帅人选,但奉车都尉窦固也是皇亲国戚,且与马氏家族貌合神离,并不投契,也就不敢再说了。

  “既然诸君没有异议,朕就这样决定。”见司空第五伦等诸位三公大臣沉默,刘炟遂拿定了主意。

  6

  不久,代理车骑将军马防,誓师出军。

  主将代理车骑将军马防,统领长水校尉耿恭等将领,率领北军的越骑、屯骑、步兵、长水、射声等五校兵,以及边塞各郡的弓弩射手,总共三万人的部队,迅速向前挺进。

  代理车骑将军马防统领的平叛汉军,在到达冀县之时,羌人酋长布桥,正率领羌军,加紧时间围攻驻守临洮的汉朝廷南部都尉刘琦。

  起先,代理车骑将军马防,想立即率军,援救坚守临洮的汉军守军。

  但前往临洮的道路十分艰险,车马也不能并排走,马防十分担心遭到羌军阻击。

  马防经验老到,心生一计,就另派部下两名部将司马夏骏,司马马彭,率领几百名骑兵,分为前后军,距离临洮十多里处,设下汉军军营,多树旗帜,扬言汉军大军,天亮就开始进攻羌军。

  羌军侦察斥候看到汉军的排兵布阵之后,惊慌失措,立即跑回去报告酋长布桥说道:

  “大统领大人,汉军人多势众,漫山遍野,无法阻挡,请大统领大人加紧戒备。”

  第二天早晨,汉军主力大张旗鼓,击鼓叫喊着向前挺进。

  羌军不过是一群由普通羌人百姓组成的乌合之众,见汉军势大,一个个惊慌逃跑,不成队列。

  马防乘机出动精锐的汉军主力部队,发动猛烈进攻,追击打败羌人,打败了布桥的队伍,杀死羌人四千多人,其他的羌军纷纷投降。

  临洮的包围,最终解除。

  代理车骑将军马防,决心效仿父亲马援多年的做法,以恩威信誉待人。

  不久,羌人受到感召,烧当部落全部重新归降朝廷。

  只剩下大统领布桥等亲信部属二万余人,盘踞在望曲谷,死守待援,未被马防率领的汉军攻克。望曲谷,位于临洮的西南方向。

  建初二年(公元77年)十二月,羌人在和罗谷与汉军作战,打败长水校尉耿恭部下的司马以及陇西长史率领的汉军,汉军战死几百人。

  建初三年(公元78年)春天,代理车骑将军马防,派司马夏骏率领五千人,从大路抄向羌人的前方,暗中派司马马彭率领五千人,从小路攻击羌人的要害地区,同时命令将兵长史李调等人,率领四千人绕到羌人西侧。

  三路汉军一起攻击,再次打败羌人,斩杀俘获一千多人,缴获牛羊十多万头。

  羌人退走,司马夏骏追击羌军,反而被羌人打败。代理车骑将军马防闻报,大惊,就领领汉军主力和羌人在索西交战,再一次打败羌人。

  羌人大统领布桥被逼无奈,只好率领羌人部落一万多人,再次归降汉朝廷。

  朝廷下诏书,召代理车骑将军马防回朝,正式任命马防为车骑将军,城门校尉之职如故。

  7

  建初二年(公元77年)十二月,司空第五伦再次向刘炟建议,选贤任能,严明法治说道:

  “陛下啊:

  陛下在位,自身有天然的美德,体现出温和的姿态。陛下用宽宏大量,对待臣下,四年之中,只是前年杀了刺史、二千石等贪污残酷者六人。

  这都是陛下英明远见,不是群下所能办得到的。

  但是每次诏书下来,总是宽和,而不能解除急切的政事,强调节俭,而奢侈之风不止。

  臣以为,过失在于风俗败坏,群下不称职。

  光武皇帝当初,继承王莽以后留下的烂摊子,所以为政多采用严厉的手段,后代沿袭,便成为了风气。

  各郡、各封国所举荐的人,多属只会应付公务的庸官,绝少宽宏博学之才,以满足朝廷的需求。

  陈留县令刘豫,冠军县令驷协,全都作风刻薄,务求严苛,使官民忧伤哀怨,无不痛恨他们。

  然而如今的舆论,反而认为刘豫,驷协等有能力。臣以为,这是违反天意,背离经书的义理。

  陛下不仅应对刘豫、驷协这些刻薄残忍的酷吏加以惩处,还应谴责那些保举他们的人。

  陛下一定要提拔任用仁慈贤能者为政,哪怕不过是几个人,而风气自会转化。

  臣曾阅读史书,知道秦朝由于残酷暴虐而亡国,又亲眼看见王莽新朝,也因法令苛刻而自行毁灭。

  臣所以恳切地上书劝谏,原因就在于此。

  臣还听说,诸亲王、公主和外戚,骄傲奢侈超过了规定,京城尚且这样,如何做外地的榜样!

  所以孔圣人说:‘自身不正,虽有令而不被执行。’以身为教,众人跟从;以言为教,众人争论。

  天地之间阴阳二气中和,就有雨泽降临,年成才能丰稔;君臣之间同心同德,才能化民成俗。

  那些刺史、太守以下的官吏,到京师朝拜的,和经过洛阳的官吏,都应召见,借此了解四方的情况,同时观察他们的为人。

  凡上书言事不合实际的,可让他们回归田里,不必过分喜怒,以表示宽厚。

  臣的愚见不一定对,请陛下明察。”

  刘炟十分欣赏,赞许第五伦道:

  “司空大人的建议十分恰当,朕当努力行之。”

  自此以后,汉朝廷的国家治理更加清明公正。普天之下,汉朝廷国泰民安的态势,也大大加强。

  8

  第五伦为人,天性严厉梗直,却常常十分痛恨庸俗官吏的苛刻。他的政论,总是以宽厚为其原则。

  第五伦做到三公的司空以后,遇上皇帝刘炟也十分贤明,所以朝廷屡次有善政,第五伦就上疏称赞皇帝的善行,借以让劝善成为一种风尚和美德。

  而刘炟也十分欣赏第五伦的忠诚,时常褒奖他。受到皇帝刘炟的褒奖以后,第五伦更加勤勉认真,堪称一代贤吏。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