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历史 东汉之布衣天子

第三十四回 马太后演说旧事 汉朝廷警惕权臣

东汉之布衣天子 星汉灿烂876 8319 2024-10-20 02:20

  

  1

  马太后刚刚讲到这里,突然想起了什么重要的事情似的,立即停下了母子俩谈论的话题。

  原来母子二人,只顾尽兴着聊天谈论,先朝史实事迹,连晚膳都忘记了。

  内侍们一向非常喜欢健谈的马太后讲故事,看见母子俩谈得尽兴,都不敢前来打扰,于是和犀牛甲一道,呆在旁边,一个个听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

  见马太后、皇帝母子俩终于醒悟过来,内侍们这才开始,侍候母子俩进晚膳。

  2

  马太后很有谈兴,食欲却不佳,晚膳很快就结束了。刘炟一向善吃,因为今天,心里惦记着娘亲所讲的故事,也三下五去二,不顾礼仪规矩,胡乱地吃了一些下去,完成了进膳仪式。

  进完膳,宫女们就打着宫灯,陪着太后与皇帝母子俩在濯龙园里逛了起来。

  “娘啊,你所讲的故事,孩儿已经记在了心里。

  照娘刚才讲来,王莽年轻时处处约束自己,克勤克俭,精忠报国,可说是可钦可敬,并没有做什么祸国殃民的坏事啊!

  为什么后来,他却发生那么大的巨变,黎民百姓把他看做国之蟊贼,对他恨之入骨呢?

  难道真像人们所说,他这个人人格分裂,喜欢沽名钓誉,故意为之吗?”刘炟心存疑惑,迫不及待地问马太后道。

  “孩儿问得有理。娘也常常在思考这个问题。王莽仿佛正像人们所说,前前后后完全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早年俨如周公再世,晚年却犹如篡权的逆贼,昏君。

  娘亲最近无意间突然发现一个道理,才恍然大悟,彻底明白了其中的原因。”马太后却不急不慢地对儿子刘炟说道。

  “究竟是什么道理,令娘亲豁然开朗呢?”刘炟的心情更加迫切。

  “孩儿还是没有改掉急躁的毛病。”马太后亲热地拍了拍儿子刘炟的肩膀,假装责备道,“孩儿听娘慢慢说嘛!这个道理,还是受孙儿伉儿、全儿的启发而起呢!

  孩儿发现没有,伉儿、全儿有时十分可爱,有时却顽皮得很。

  陛下啊,你作为他们的父亲,知道其中的原因吗?”马太后却突然转移了话题。

  “娘啊,孩子们天性贪玩,他们的表现的确如此,朕并没有怎么在意。孩子们的秉性如此罢了!有什么好奇怪的呢?”刘炟不以为然地娘亲说道。

  “不是这样啊,陛下!要是娘和他们的母亲,盯得紧一些,要求他俩严格一些,他们就会乖一些。

  如果大人们放纵他们,不加约束,他们就会变得很是调皮放肆,甚至像那些没有拘束的马匹一样,喜欢胡作非为,肆意妄为。”马太后向儿子解释道。

  “娘啊,你是说,王莽最终的变化,也是因为他的权力没有受到制约的缘故吗?”刘炟恍然大悟道。

  “的确如此!虽然这不是王莽发生巨变的所有的原因,至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没有约束的权力,最终会毁灭一切。无论你是怎么一个具有崇高品德,超常自制力的贤君明相。至少娘是这样认为的。

  孩儿啊,皇权的确是至高无上,无人可以比拟的。但权力可以行善,也可以作恶啊!

  娘之所以时时提醒你说,权利会让人昏聩,就是希望陛下,不要恣意妄为,放纵自己的权力。

  陛下你不要认为,自己比天下人都聪明。你视人如草芥,别人必然视你如寇仇,最终会挑战你这个皇帝的权利。

  即使陛下你真的比天下人聪明,也无法以你一个人的力量和智慧,去对抗天下人。

  分享权力和分享利益一样,都有无穷的乐趣,权力既可以将人送天帝神灵堂,也会将人送往地狱。

  可惜那时候的王莽,却至死不悟,不能够认识到这一些简单的权力制衡的道理。

  他空有宏伟的理想和抱负,却欺世盗名,不自量力,放纵自己,急于求成,犯下了极大的错误,遗恨终身。

  他狂妄地认为,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权利,凭借自己的能力,凭借朝廷的力量,可以改变一切,可以铲除一切的弊端,逆转历史潮流,实现三皇五帝的梦想,回归心中的大同社会。

  所以最终,经历屡次掌权,失权,再掌权种种血腥历程的王莽,那时的心理,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巨变。他越发迷信权力,认为只要攫取了权利,就可以实现一切梦想,就可以改变一切。

  他吸取当初失权的深刻教训,大权在握以后,他实施的第一步计划,就是铲除自己的政敌,并斩草除根。

  王莽他那样做,实际上却是一把双刃剑,虽然会打击他的政敌,但同时也会伤害到他自己,伤害到他的盟友。

  却说当时的王莽,回归权利中心以后,立即把矛头指向了他的政敌,他急不可耐地上书给太皇太后说:

  ‘陛下:

  革新朝政,必先改革人事,帝国才有希望。而如今占据朝廷高位者,大多不称职。

  高安侯董贤,年纪轻轻,既没有威望和功绩,也不负众望,不合众人之心,可他却占据着大司马的高位,实在有伤帝国的声威。微臣建议,应该收回他的印绶,免去他的职务。’

  太皇太后也对哀帝的佞臣高安侯董贤很不满意,认为王莽的见解十分公正正确,立即同意,下诏执行。

  那时的大司马董贤,因为他挚爱的哀帝突然去世,正伤心欲绝,加之他的心里十分畏惧王莽的复仇之剑,当天他就自杀身亡了。

  见大司马董贤自杀身亡,太皇太后迅速下诏,命令百官公卿商议,推举可以出任大司马的人选。

  大司徒孔光、大司空彭宣,都是两个官场混混,名利场老手。

  他俩察言观色,很快就揣摩出了太皇太后的心意,明白太皇太后是想选择她自己的至亲亲信之人,是王莽背后最强大的靠山。

  他俩察言观色,见风使舵,都不约而同地推举王莽担任大司马一职。

  前将军何武、后将军公孙禄,却一身刚正,忠心报国。他俩不识时务,不避嫌疑,则互相推举对方,认为对方都很称职。

  自此以后,他俩为推举大司马一事,与王莽为代表的王氏家族,结下了深仇大恨。

  太皇太后一介妇人,家族观念为重,当然不愿意让朝廷大权落入别家之手。

  于是太皇太后果断任命王莽为汉大司马,并立即与王莽一道秘密商议,拥立新皇帝的事宜。

  却说王莽的堂弟安阳侯王舜,也是太皇太后的侄子。他的为人比较严谨守节,太皇太后很是喜欢他,对他十分信任。

  王莽很懂得太皇太后的心思,立即建议太皇太后,推选中山王来做成帝的后嗣,让安阳侯王舜担任车骑将军,派他前去迎接中山王。

  太皇太后那时利令智昏,私心乐意长期控制朝廷权力,她对王莽的建议很是满意,当即准旨。自此孝平皇帝开始即位。

  孝平皇帝当时年仅九岁,年纪十分幼小,根本无法处理朝廷政事,太皇太后当然非常乐意看到这样的状况发生。她开始临朝听政,并下旨把国政都委托给大司马王莽去处理。

  王莽掌权以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并不是拉拢稳定人心,而是不明智地一反往日谦恭宽宏的常态,开始公开复仇了,借机报复他的仇敌。

  复仇的利剑率先落在了两位皇后的身上。

  王莽对太皇太后控告说,孝成赵皇后(赵飞燕)姊妹狼狈为奸,以前害死了诸多皇子,令成帝绝嗣,罪大恶极;而孝哀傅皇后,也骄恣不守本分,多次祸乱朝廷。

  太皇太后对儿子成帝绝嗣去世这件事,一直耿耿于怀,怀恨在心。听了王莽的奏报以后,越发挑起了太皇太后的旧恨。太皇太后立即下旨,废黜了孝成赵皇后,孝哀傅皇后的皇后之位,并令孝成赵皇后立即自杀。

  铲除了绊脚石,王莽的心里安稳了一些,决定拢集自己的势力。

  王莽老奸巨猾,非常善于识人。他一向了解,大司徒孔光是当世名儒,有很好的名声,又做过三朝宰相,为太皇太后所敬重,为天下人所信赖。

  孔光为人做事见风使舵,圆滑老练,又非常贪恋权位,容易为自己所掌控。所以王莽决定,好好利用这个对权利贪婪无度不讲原则的傀儡。

  王莽于是就装作一副非常尊敬大司徒孔光的样子,常常称赞他德高望重,处处征询他对朝政的意见,并引荐孔光的女婿甄邯为侍中奉车都尉。

  在利诱之下,王莽很快就把孔光翁婿拉入了他自己的阵营里面。

  王莽还大力铲除朝廷内外的异己。对那些他自己一向不喜欢的,哀帝在位时的皇亲国戚和掌权的大臣,王莽常常会伺机罗织好他们的罪名,写好弹劾的奏折,再令侍中、奉车都尉甄邯,拿去给他的老丈人-大司徒孔光去处理。

  大司徒孔光平常做事一向没有原则,而又谨小慎微,胆小怕事。他畏惧王莽的权势,不敢不将这些弹劾的奏章,上呈给太皇太后,并为王莽说话,赞同王莽的建议。

  上朝时,王莽又对太皇太后旁敲侧击,反复地提醒警示,太皇太后就允准了这些处罚群臣的上奏。

  结果,朝中稍稍正直的大臣前将军何武、后将军公孙禄等人,都因为互相推举的罪名,而被朝廷免官;而丁太后、傅皇后及董贤的亲属等人,也都先后被朝廷免去了官爵,流放到了远地。

  就这样,朝廷任人唯亲,朋比为奸的形势越发显著。依附顺从王莽的人,都得到了朝廷的提升;而曾经违逆过王莽,遭到王莽忌恨的人,都被诛杀或者贬斥了。

  从此以后,王莽的亲信彻底把持了朝廷的权利,皇权受到了严重的削弱和威胁。

  那时朝廷的要职,几乎都被王莽的党羽所把持。

  王莽的堂弟安阳侯王舜、侄儿王邑等至亲,成为了王莽的干将,协助王莽掌管政事;亲信甄丰、甄邯,则负责主持朝廷的狱讼;心腹平晏负责掌管朝廷的机密;刘歆则负责管理朝廷的章奏文书;孙建充当王莽的爪牙走卒,为王莽鞍前马后办事。

  甄丰的儿子甄寻、刘歆的儿子刘棻、涿郡人崔发、南阳人陈崇等人,都以才能出众和紧紧跟随王莽,而成为了王莽的亲信,获得了王莽的宠幸和官爵的奖励。

  王莽这人,他的面色平时看起来十分严肃严厉,说起话来,也是言辞有方,大道理讲得头头是道。

  他喜欢用感人至深,承诺许愿的话去取悦他人,有时甚至使人听得感激涕零,对他的话深信不疑。

  实际上,王莽的很多话都是虚假的谎言,不能够最终兑现,使人怀疑他的诚信和人品,对他失去信任。

  说实话,王莽起初也想要在政事上有所作为,显露他自己的风采,彰显他对帝国的贡献和功绩,获得青史留名的好名声。

  所以他想担任什么官职或者获得什么好处,实行什么国策,任命某些亲信,就常常派他自己的党徒,按他的授意,首先去奏明皇帝和太皇太后,以示对皇帝和太皇太后的尊重,用来博取美好的名声。

  王莽上朝以后,常常到皇帝和太皇太后面前去叩头流涕,再三推辞朝廷对他的任命和赏赐,做出一副谦虚谦让的样子,向上则可以迷惑皇帝和太皇太后,对下则向众人表明自己的忠信。

  为了迷惑皇帝和太皇太后,博取名声,独揽权力,王莽可说是绞尽了脑汁。

  起初王莽曾暗示益州的郡县令官,叫他们命令塞外蛮夷酋长,向汉朝廷贡献白雉作为祥瑞,以显示圣朝的恩德已经感动了蛮夷。

  郡县令官哪里敢拒绝王莽的要求呢?他们不得不依令办事,下令塞外蛮夷首领,向朝廷贡献白雉。

  元始元年(公元1年)正月,塞外蛮夷首领向朝廷贡献的白雉送到,王莽建议太皇太后下诏,用白雉祭祀宗庙。”

  3

  马太后讲到这里,看了看听得入迷的儿子刘炟。刘炟一边听着,一边盯着母亲,仿佛若有所感。

  “娘啊,孩儿很不明白,从王莽的所作所为中,哪里能够看出他是一个奸贼呢?

  为什么起初好评如潮的王莽,最后会走向叛逆篡权的道路呢?如何才能够分辨一个人的忠奸呢?”刘炟不解地问马太后道。

  4

  “孩儿啊,分辨一个人的忠奸,的确很难,但也并不是无迹可寻。

  不光是你,娘早年也曾经对王莽有个这样的疑问。为什么王莽的作为会前后判若两人呢?

  孩儿啊,你从小到大,听娘讲了这么多故事。如今,从王莽的故事中,你难道没有看见其中的一些端倪吗?

  王莽讨好哄骗太皇太后,千方百计博取美誉,讨取公卿百姓的欢心,说到底都是为了夺权啊!

  娘以为,如果当时皇帝年长,太皇太后和文武百官能够稍稍制约住王莽,不让王莽放纵权力,说不定王莽真的会成为周公霍光一类的贤臣呢!

  作为君王,要制定好一定的规则,要分割自己的权利,但也不能够对权臣听之任之,而是应该保持权利的平衡,有人能够制衡他;仅仅依靠个人道德,品格的崇高,能力的强悍,就希望能够达到治理社稷的重任,无异于痴人说梦而已。王莽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

  并不是说王莽天生就是一个恶人,一个谋逆之徒,一个流氓恶棍,而是在后来的发展中,朝廷内外的形势发生变化,他的权利越来越大,野心也越发膨胀,不可收拾,加之手下人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断的鼓励怂恿他,迫使他利令智昏,最终走上篡逆的道路。

  哎,孩儿啊,娘以为,无人制约的臣僚,就是社稷的蟊贼,为君者不可不提防这一些啊!”马太后感叹道。

  5

  “娘亲说得极是!孩儿明白,天生的无恶不作之徒其实很少,更多的,都是纵容所造成。

  如今孩儿开始明白,娘亲为什么会对皇亲国戚要求那么严厉,严格限制他们的封爵和权利。如果对他们听之任之,谁能够保证,王莽一类的逆臣,不在本朝出现呢?”刘炟惊醒道。

  “孩儿说的很对!凡是奸佞狡诈之人,没有不巧言令色,冠冕堂皇的,因为要掩盖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那些常常声称对皇帝耿耿忠心的人,更应该引起陛下的警惕,陛下不要被他们的花言巧语所迷惑。

  人之常情,如果没有所图,没有所求,谁人愿意低三下四地巴结讨好别人呢?

  孩儿如果能够以人之常情来探讨人性,处理国事,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一定会大有裨益的。圣人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这个道理。

  再说王莽这人吧,他那时已经权倾天下了,可是为什么却喜欢搞一些小动作,要天下人称颂他的美德和功绩呢?其实就是为了美化他自己,为了谋取更大的权利。

  而天下人,为什么乐于对王莽歌功颂德呢?就是希望能够从歌颂王莽中,捞取好处,为了谋取他们自己的私利。

  就这样,天下人心败坏,人们唯利是图,正义公正在利益面前,变得不堪一击,没有谁愿意冒着危险,维护社稷、百姓的利益。

  比如说陈崇那些人,本是一些有些骨气的士大夫,可是他们在**面前,也变得寡廉鲜耻,是非不分,开始卖主求荣了。

  陈崇当时是朝廷的大司徒司直,他与张敞的孙子张竦的关系很好。张竦这人,也是一个学识渊博之士。世风如此,他们也变得趋炎附势。

  为了捞取好处,张竦专门为大司徒司直陈崇起草上报的奏章,竭力称颂王莽的功德。

  就这样,朝廷上再也听不见正直真实的话语,人们陶醉于王莽所宣传的盛世之中,不知道厄运就要降临。”

  6

  母子俩谈着谈着,不知不觉已经走到了濯龙园的尽头。

  “娘亲的故事发人深省,孩儿一定谨记在心,绝不会让奸佞误国的悲剧在本朝上演!”刘炟信心十足地保证道。

  “如此就好!只要陛下厚待百姓,专心国事,奸佞者无机可乘,何愁社稷不昌盛呢?这正是娘要叮嘱陛下的。”

  见儿子刘炟将自己的教诲铭记在心,马太后感到很是欣慰。

  7

  转眼间,就到了建初四年(79年)的春季。二月初五,太尉牟融去世,马太后、刘炟母子,十分痛惜。

  建初四年(79年)四月初四,已经到了炎炎的夏季。

  刘炟见自己的儿子渐长,而自己的身体不佳,决心分封诸王,拱卫皇室。

  于是,刘炟下旨,将自己的第三子刘庆,立为了太子,刘庆时年两岁,母亲是宋贵人。

  那时,刘庆的弟弟刘肇,才刚刚一岁。刘肇是刘炟的第四个儿子,生母是梁贵人,过继给皇后窦氏为子。

  建初四年(79年)四月初五,刘炟再次下旨,将自己的三哥钜鹿王刘恭,改封为江陵王,将自己的七弟汝南王刘畅,改封为梁王,自己的八弟常山王刘昞,改封为淮阳王。

  四月初七,刘炟将自己的长子刘伉,封为了千乘王,次子刘全,封为了平春王。

  此时,刘炟的第五子刘寿(母亲申贵人),第六子刘开(母亲申贵人),第七子刘淑(母不祥),第八子刘万岁(母不祥)或者还在襁褓之中,或者还未出生。

  见皇帝分封诸王,群臣心领神会。

  于是,有关部门大臣引经据典,以旧制为依据,接连上书,请求刘炟赐封各位皇帝舅父。

  建初四年(79年)四月十九日,刘炟认为时机已到,大喜,对群臣说道:

  “诸君的建议很好!如今全国丰收,四方边境太平无事,都是仰仗朝廷文武大臣和舅舅们的辅佐。

  舅舅们劳苦功高,不奖励不足以彰显祖辈封侯的规矩,激励后来之士。

  兹封卫尉(马廖)为顺阳侯,兹封车骑将军(马防)为颍阳侯,兹封将执金吾(马光)为许侯。”

  身体多病的马太后,听到三位哥哥封侯的消息后,不喜反忧,忧虑自己身后,马家会落到前朝显赫一时的皇亲国戚的悲惨命运,叹息着对犀牛甲等侍从说道:

  “阿甲啊,回想孤年轻的时候,只羡慕古人留名史册,心中不顾惜自己的性命,考虑自己的寿命长短。

  如今虽已年老,仍然时刻告诫自己,不要贪得无厌,不知满足,留下千古恶名。

  孤所以日夜警惕,想自我贬损,是希望遵循这一宗旨,不辜负先帝(刘庄)的重托。

  因此,孤常常劝导兄弟,共守此志,要使闭目身死之日,不再留下遗憾。

  不料,孤临近年老,这老人的心愿,却不再被遵从,这将使孤身死九泉之日,也将永怀长恨了!”

  犀牛甲等侍从急忙安慰马太后说道:

  “太后陛下,祖宗有令,无功不封侯。舅父们辅佐皇帝,立下了赫赫大功,车骑将军大人更是立功塞外,早就应该晋封侯爵。

  皇帝陛下分封舅父,天下人都无异议。哪里是先朝那些无功受禄的王氏、傅氏、丁氏、董氏之流能够相比的呢?

  太后陛下也不必太在乎留下英名,而埋没了舅父们的赫赫功勋。”

  马太后无话可说,依然惆怅不已。

  卫尉马廖等三位兄长,听到妹妹马太后的心愿以后,心里甚为不安。

  于是,大哥卫尉马廖、二哥车骑将军马防、三哥执金吾马光,一同上书皇帝,辞让侯爵,愿降为低一等的关内侯,但刘炟不许。

  卫尉马廖等人不得已,只得接受了朝廷的封爵,但又上书皇帝,请求辞去担任的朝廷重要官职,刘炟应允。

  建初四年(79年)五月初二,大哥马廖、二哥马防、三哥马光都以特进身份,离开朝廷,前往自己的侯爵邸第。

  五月二十日,刘炟下旨,将司徒鲍昱任命为太尉,将南阳太守桓虞,任命为司徒。

  8

  建初四年(公元79年)六月三十日,噩耗传遍朝廷,贤明的皇太后马氏突然驾崩,时年四十岁。

  刘炟悲痛欲绝,下旨辍朝七日。皇宫内外,无论是否认识马太后的人,无不哀伤痛惜,就是对马太后有些耿耿于怀的窦皇后姐妹,也不得不敬佩马太后的贤明。

  刘炟从小就被马太后抱养,马太后对刘炟的抚养教育,超过了亲生之子。

  所以,刘炟长大成人,乃至继位以后,一直对马家格外亲近,只认马氏家族,为自己的舅父家族。

  刘炟的生母贾贵人,甚至不能登御太后之位,生母贾贵人的贾氏家族,也没有一人,蒙受特别的恩宠和荣耀。

  及至马太后驾崩以后,刘炟抚今追昔,感念生母贾贵人的生养之恩,这才下旨,提升生母贾贵人的地位,将生母贾贵人的绿色绶带,改为与诸侯王同级的红色绶带,并赐四马牵拉的座车一辆,永巷宫女二百人,御府各色丝绸二万匹,大司农所藏黄金一千斤,钱两千万,如此而已。

  建初四年(79年)七月初九,刘炟下旨,安葬明德皇后马太后,与父亲明帝,合葬于显节陵。

  一代贤后马太后,虽然这样撒手西去,但却留下了千古美名,成为了一代楷模,令后世敬慕不已。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