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击溃敌寇
崇祯震惊而恼怒,关宁铁骑是精锐主力,敌人还在城外,精锐就全跑了。
这一跑,跑散的是京城将士刚刚凝起来的心。
可恶!
崇祯清楚祖大寿率军离开,主要原因是袁崇焕入狱,但现在放了袁崇焕,他皇帝的脸往哪儿放。
“陛下勿忧,袁崇焕入狱,祖大寿心中畏惧,便私率关宁军离京,他不会投敌。”周延儒很镇定道。
“朕要他回来!”
军心不能散。
关宁军回来,军心便能保住。
周延儒又道:“不想放心,只要有袁崇焕的手谕,祖大寿立马回来。”
崇祯皱眉片刻道:“周大学士即刻去诏狱,让袁崇焕给祖大寿写信······”
“臣遵旨!”
周延儒领命而去,崇祯越发愤怒。
在祖大寿眼里,他这个皇帝还不如一个督师,这个袁崇焕······朕还是小瞧他了。
虚无的朱由检突兀有一种中计的感觉,他觉得周延儒在崇祯面前这么卖力,不仅仅是为了首辅位,似乎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
什么呢?
他一时也搞不清楚。
······
袁崇焕不理睬。
任谁说,就不写。
下诏狱时那么痛快,有困难才想到我,早干啥去了?
周延儒见说不动袁崇焕,便独出心裁,呼吁内阁大学士,外加六部尚书,组团入诏狱劝。
唾沫都说干了,袁崇焕终于说了一句话:“写了没用!以前祖大寿听的不是我的令,而是督师军令。你让一个犯官写信,他肯就范才怪,诸位大人没必要白费力气。”
你糊弄谁呢?
谁不知道祖大寿是你袁崇焕的亲信,嚣张跋扈的劲儿就是你惯出来的,他连皇帝的面子都不给,会在乎督师军令?
纯粹就是为你私自离京!
但看破不能说破,否则就是撕破脸皮。
周延儒不愧是大学士,他循循善诱,先捧了捧袁崇焕,然后从忠君爱国和民族大义方面进行深刻的交流。
袁崇焕被感染,欣然道:“准备纸笔,犯官马上就写!”
然后周延儒派辽东系将领马世龙快马加鞭去追,但祖大寿实在跑得太快,等马世龙追上时,人都到锦州了。
祖大寿见信如见人,当即失声大哭,啥话不说带领部队返京。
······
趁关宁军撤走之际,皇太极突然集结了所有兵力,猛攻永定门。
满桂率四万明军,携总兵黑云龙、麻登云、孙祖寿,在永定门外,四方结栅木,四面列枪炮,加强防御,列阵以待。
经过整日激战,明军伤亡重大。
满桂、孙祖寿阵亡,黑云龙、麻登云被擒,参将、游击等将领数十人阵中战死。
但后金军也伤亡惨重,却未能攻破城门,皇太极耗不起人头,令全军撤退。
然后从北京退兵,并占据遵化、滦城、永平、迁安,准备以此地为据点,等待时机再次发动进攻。
战局已经坏到不能再坏的地步,满桂这样的猛人都战死了,谁敢轻举妄动。
京城人心惶惶,形势极度危险。
关键时候孙承宗站了出来,他奉命力挽狂澜。
孙承宗先找祖大寿。
这人难缠,除了袁崇焕,谁的面子都不给,但孙承宗例外。
关宁铁骑、关宁防线,还有这帮认人不认朝廷的骄兵悍将,都是当年他一手弄出来的。
除了袁崇焕,大明能压得住这些人的,也只有孙承宗。
而孙承宗在祖大寿身上下力气,也是担心祖大寿再跑一次,毕竟跑过一次的人,跑第二次也不奇怪。
祖大寿初听不进去劝,他声泪俱下说了许多朝廷对关宁军的不公,最终目的就是表达袁督师进了诏狱,说不定哪天他也得进去,这种心情如何为国效力。
“正因为袁督师进了诏狱,你才不能闹腾,赶紧给陛下上书认错,就说你要戴罪立功,为袁督师赎罪,也为自己赎罪······”
一番推心置腹后,祖大寿立即给崇祯上书。
搞定祖大寿,孙承宗马上去找崇祯,说祖大寿已认错,希望陛下给个机会,继续为国效命。
崇祯看到祖大寿的信,当即回复既往不咎,祖大寿便死心塌地随孙承宗御敌。
而后孙承宗又搞定马世龙,这人和祖大寿关系很好,性格也类似,极其强横,但孙承宗的面子得给。
他见到孙承宗的书信,立刻率军前来会师。
至此,孙承宗终于集结了辽东系最强的两支军队,然后他的目标只有一个。
击溃敌寇!
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二月,孙承宗集结辽东军,向占据城池的后金军发起进攻。
六十八岁的孙承宗展现了他惊人的军事天赋。
第一天打下栾城,第二天打下迁安。
两天失去两个据点,皇太极坐不住了,他派四大贝勒里很能打的大贝勒阿敏率兵去支援遵化。
结果孙承宗在城下摆上所有的大炮,连续炮轰,城墙轰塌,等明军开始进攻,阿敏早跑到永平了。
三仗拿下三个据点,明军势盛,阿敏感到实在丢他大贝勒的人,便在永平城下摆出了阵势,发誓要跟孙承宗决战。
孙承宗就本着决战来的。
从开战起,胜负已无悬念,孙承宗对战场的操控和大炮的使用,早已炉火纯青。
他学生袁崇焕那两把刷子,就让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好好喝了两壶,师傅亲自出手,阿敏根本架不住。
大炮轰完后,骑兵扑出去砍,真正实现了无缝对接。
阿敏自诩久经沙场,但跟孙阁老比军事技术,就是小白一枚。
他连一天都没撑住,上半天开打,下午跑路,建奴死伤四千余人,连他自己都负重伤,差点埋骨他乡。
就这样,皇太极固守的关内四城全部收复,整个过程只用五天四仗。
此战最终虽然明军胜利,但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可以说大明元气大伤。
消息传到京城,崇祯激动了。
他进祖庙汇报,并认定从今以后重用孙承宗。
而他脑子里,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处理袁崇焕?
这对崇祯来说是个十分难堪的问题。
他并不想杀袁崇焕,事实上袁崇焕下诏狱那天,他的说法是解职听堪,也就是先把职务免了,再看着办。。
然而这些日子来,在他耳边谈论袁崇焕的人很多,帮忙和弹劾都有。
这让他心中又出现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