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流民之患
北平军转而改道之事,很快在汉山城中传开了。
一时间,整个汉山城内,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无数百姓们甚至直接跪在了大街上,朝着城主府的方向叩头不止,感恩戴德。
他们欣喜的同时,也慢慢从那些回城的北平士兵们口中得知,这一切,都是因为那新封的郡尉!
若不是他,这座汉山城,定是难逃一劫!
晨曦微露,暖阳斜照。
盛怀安刚出门,等在门口的百姓们齐齐跪下:“郡尉!”
“大家不必多礼,起来吧!”
盛怀安抬手,身姿清雅,目视着前方,话音刚落,百姓们又齐声道:“郡尉大才!汉山城有救了!”
“是啊!我家孩子还小,可经不住战乱啊!”
“我等都信服郡尉!我要加入守备军!”
“郡尉威武!”
“郡尉神勇!”
这时,又见一男子走出人群,朝盛怀安走来。
“郡尉大人,小人斗胆请缨,带兄弟们加入守备军,一同捍卫家乡!”
这男子身材魁梧,脸上蓄着青色胡须,他身后跟着一群青年,个个身强体壮。
盛怀安面露嘉许,双手微微握拳,拱手道:“非常好!有诸位热血男儿加入,我汉山城定坚如磐石!”
“吾誓死捍卫汉山城!”
“吾等誓死不退!”
紧接着,就有更多的青年,他们嚷嚷着要加入守备军!
人群中有老有少,看着这一幕场景,无不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汉山城守备军如今人数仅仅二千人,与原先配备的万人差了许多,有了这些青年才俊的加入,不出一年定会壮大。
只是人数一时也无法收入太多,如今军费还养不起那么多人,只能从中挑选一些身强体壮的青年。
余下的便给他们登记在册,等以后有机会再带他们上战场。
直到这一刻,盛怀安才真正感觉到了压力。
养兵非一日之功,金钱、时间样样都缺!
接下来几日,盛怀安除了指导校尉训练新兵之外,其他时间都用来倒卖玉石。
顾皙宁知道后,第一时间弄了不少神光玉给盛怀安。
盛怀安将商人聚集起来,用神光玉换来不少军费,他还让将士护送这些商人把神光玉带到别的城池售卖。
顺道买更多粮食回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加上如今边上还在打仗,囤粮是首要之事。
有将士护送,汉山城的商业又复苏起来,才几个来回,反而还带回不少周边逃出去的流民。
吴郡守本想着自己城内都财政吃紧了,怎么可能有钱养流民,起先他下令不准流民进城。
盛怀安知道了,便找到吴郡守,表示如今需要人手修建城墙筑防,那些流民就由他来养。
自从盛怀安解了汉山城大难,当上郡尉,吴郡守更是乐于诸事都让他来做主。
吴郡守别的不行,看人有几分眼力,他猜测盛怀安不止会满足当一个小小郡尉。
从盛怀安自己承担军费起,就已初步昭显。
在这强敌环绕,战火纷乱的时候,他自然要紧紧抱住盛怀安这有钱有能力的大腿。
得到吴郡守的配合,盛怀安便让陈镜明通知下去,领这些流民以工代赈,在城外修建瓮城,加强防御。
他的计划还要在城墙处修建“马面”,像一种矩形突出的墩台的城防设施,可以减少城墙死角,防止敌人从侧面进攻。
这些流民大多是因战乱而逃离家园,听闻最近的汉山城打了胜仗,有强军护卫。
比起跋山涉水赶往其他较远的城被拒之门外,不少人都抱着希望来到汉山城。
谁曾想,这汉山城郡守也是如此,不管他们死活,不允许流民进城。
不少流民心灰意冷,就守在城外不肯离去。
他们没有多少银子,也没有粮食,逃难出来本就身体虚弱,已经没力气赶往下个城池了。
“呜呜呜,娘亲我饿。”
“爹爹我也饿。”
孩子们饿得不行,见了大人们的神色,便知没有了希望,一个个崩溃忍不住嚎啕大哭。
大人们也不劝不哄,个个颓废直接坐在了地上,眼神麻木。
他们的眼神充满了哀戚和惊惶。
没有活路了——
“都怪我——”
一个年近六十的老者握着锈迹斑斑的铁叉,忍不住痛哭出声:“是我连累了大家,我不该带他们过来——”
一个中年人怒道:“刘老伯,这话您说过多少回了?回回都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再这样下去,您老人家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们该如何是好?”
“是啊,刘老伯,您这一路上过来救了我们多少次命了,要不是您带着我们到这里,我们早饿死在路上了。”
“就是啊,我们现在有吃有喝还有住,该谢您才是。当初北边逃难过来的路上,我男人就是被北平军杀死了!”
这些流民大多数是庄稼人,但也有不少是读书人或是手艺人。
当然,有知识的人自然有头脑,一名中年文士打扮的男子满脸胡子拉渣,骨瘦如柴,目光却明亮又机敏。
他叫刘长明,原是某郡村里的私塾先生。
“我等之所以逃难到此,无非是因战乱将我们的活路夺了去,要是汉山城再不肯给我们活路!”
刘长明刚想说就学那些历史上的起义军,只是他这话还没说出口,有人就打断了他。
“城…门…开了!”
不少人忽然听到动静,转头一看,城门正在打开。
片刻,几队士兵扛着许多东西从城内走出,一个清秀的青年骑在马上,掏出一张文书宣读:“郡尉大人有令,汉山城需要修建城防,现招收工匠,杂役男女不限,以工代赈。”
“杂役活计种类多,除五十岁以上,八岁以下均可,年龄外的,郡尉大人说了免费提供膳食。”
“根据活计程度,干满一定时限,可优惠价购地购房。”
“现在还有力气的来报名,生病的先医治,提供三日膳食和药物,上工后再偿还。”
以工代赈也不算特别陌生的事,只是很少地方开展。
毕竟这需要大量银钱和官吏来管理,容易吃力不讨好。
在场的百姓看到一部分士兵们在搭帐篷,一部分已经在摆放吃食,那宣读文书的青年也坐到一张长桌前,摆起了纸笔,意识到这是真的。
汉山城开以工代赈,而且待遇非常不错!
“我!我要报名!”
“我也要,我家三个孩子,四个老人需要吃饭啊!”
“娘,我们是有吃的了吗?”
“是的汉山城的郡尉大人说了,八岁以下都可以免费获得食物,我们快去排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