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历史 他们曾经这样狠

犯罪剧目最佳女演员,骊姬

他们曾经这样狠 尹剑翔 11393 2024-10-20 02:31

  

  骊姬继母,惑乱晋献,谋谮太子,毒酒为权,果弒申生,公子出奔,身又伏辜,五世乱昏。-西汉刘向《列女传》

  这个记录是在说中国一个著名的外族女子的故事,当然不是什么好故事,只是一个让人郁闷的故事。

  大宗与小宗

  春秋时,晋国的局势特别乱,除了晋文公统治的一段时期的政局比较稳定外,前期很乱,中期很乱,末期直到三家分晋之前还是很乱。

  谁是晋国变乱的罪魁祸首,唯骊姬莫属。

  有的人说,晋国的内乱是由一个女人瞎起名字开始的。

  事情是这个样子的,晋穆侯的老婆姜氏生大儿子时正赶上条之战(今天的山西安邑),她给这个儿子取名为“仇”;巧了,姜氏生另一个儿子时,又赶上一次战役叫千亩之战,所以给二儿子取名为“成师”。

  很多人看到这段一直不明白,放着这么多好字眼不用,为什么姜氏要给两个儿子起这么怪的名字。

  后来我翻看一些史料,终于明白了姜氏为什么给儿子取这样的名字。

  上条之战晋国战败,姜氏为了让儿子记住这次仇恨,所以给儿子取了仇字为名,而千亩之战晋国大胜,为了纪念这次胜利,所以姜氏给儿子起了“成师”这个名字,成师的意思我理解就是晋国之师大获成功。

  姜氏起这样的名字本来是好意,可是坏就坏在姜氏的学问不高,在嫁到晋国后也没有了解晋国的风土人情和语言习惯。姜氏不知道“仇”和成师都是些犯忌讳的字眼儿。

  晋国大夫师服看到姜氏起这两个名字非常的气愤,说道:“哪有国君这么随意给孩子取名字的!(冤枉!名字其实是姜氏起的)取名要合于大道,大道生出礼仪,国家用礼仪规范行政,行政就是为了让老百姓正确的生活。所以说,政成而民听,易则生乱。美好的姻缘叫做“妃”,不好的姻缘就叫做“仇”,自古如此。现在国君把自己的儿子叫做仇、成师,这是要出乱子的前兆,做哥哥(指仇)的会倒霉的。”

  原来,起名字这件事情,在晋国是一件非常庄重的事情,是要全方位立体化的考虑的,政治、经济、民生,包括风水都要考虑。而齐姜这么轻易地给孩子起名字犯了大忌。而且仇这个字在古文里是当不好的婚姻讲,这明显是不吉利的,而成师这个词好像也犯了晋国的某些忌讳。就好像在一些地方见面喊大哥,是尊敬,而在另一些地方见面喊大哥,是骂人,一个道理。据上下文理解这个词,在晋国的语言里“成师”这个词应该有克死大哥的意思。

  我一向不相信什么地名啊,人名啊决定命运之类的话,原来看《三国演义》庞统死在落凤坡,看《封神演义》闻仲死在绝龙岭,这样的故事我感觉都是文学作家编出来的故事,后来我看了正史的记载后,感觉有些事情是不容你不信的。

  不过我感觉对于晋国的国运最不吉利的名字并不是姜氏给这两个孩子起的名字,而是一处地名,《史记.晋世家》记载:“晋之乱其在曲沃矣”,曲沃在今天的山西省闻喜。《史记》中记录这句话实际是说晋国在春秋早期的一场内乱的起源是从曲沃开始的,其实后来晋献公时期的第二次动乱也是由曲沃这个地方开始的,这个地方好像变成了晋国的不详之地。

  晋穆侯死后,他的弟弟殇叔自立,公子仇怕叔叔对自己不利就跑路了,三年后,仇在死党的拥护下,夺取王位并杀了殇叔,仇就是晋文侯。

  《史记》上记载晋文侯仇在位三十五年,风平浪静,并不像成师所说的那样会遭到什么不测(婚姻是否美满史无记载)。但是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不是不报,时候不到”。晋文侯虽然没有遭到预言中的诅咒,但是他的后代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晋文侯死后,他的儿子伯做了君王,也就是晋昭侯。

  晋昭侯即位当年,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分封自己的亲叔叔成师到了曲沃,成师从此被称为桓叔。有的人说,这是非常喜爱小儿子的齐姜的主意,这纯粹是胡说八道,因为当时的成师已经五十八岁了,即便当时他的母亲齐姜还活着,也是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了,还有能力管这些事?

  成师之所以能够被封在曲沃,是因为他的人缘很好,朝中的很多大臣都是他的亲信,昭侯初立在大臣中还没有威信,所以当然是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了,不过这事也有人反对,反对者就是前边说过的,做出名字不利于哥哥预言的师服,他反对的理由是在分封国内再搞分封就是动了晋国的国本。

  曲沃是晋国原来的都城,面积比新都翼(今天的山西翼城)还要大。

  曲沃从成师开始才渐渐兴旺起来,形成了晋国的“小宗”,小宗与晋国大宗相争了七十多年,在相斗中,大宗日渐衰弱,终于在公元前679年,曲沃的晋武公杀了大宗的晋侯缗。因为当时的周釐王接受了小宗行贿的晋国宝器,拿人家手短的周王室终于承认了小宗的合法地位,从此晋国重新统一,这才算消停了下来,大家也终于明白了原来师服当年那番话的意思实际不是什么对仇一个人不利,而是对整个晋国的大宗(仇的后代)不利。

  这是春秋早期晋国的第一次国乱,这次国乱如果硬把它加在齐姜起错了名字上,我感觉太过于牵强了。名字任何时候只是一个代号,不可能决定人的命运,这又是一次把历史的国乱牵强的推给女人的经典案例。

  实际这次晋国国乱,始于晋国对于本国贵族的再次分封。

  历史证明,国家搞分封,必生国乱,比如日后汉朝的吴楚七国之乱,诸侯国搞分封,就必然会导致诸侯国的分裂和消亡。所以汉朝的皇帝强行采用贾谊、晁错、主父偃等人提出的“推恩令”,使各诸侯国从强大变成弱小,到最后再也无力造反。

  如果说晋国的第一国乱与女性无关,那么晋国的第二次国乱绝对是由女人引起的,而且是彻彻底底的由女人的阴谋引起的。

  晋国在晋武公杀了晋侯缗后,小宗终于取代了大宗的统治,晋国确实消停了几年,具体多少年呢?广义上是十一年,狭义上说应该只有短短的七年。

  骊姬姐妹

  晋武公死后,晋献公即位。

  据《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记载,在公元前672年,晋献公攻打骊戎时,骊戎的国君给晋献公进献了一对美女,以求晋国退兵,这对美女就是骊姬姐妹。能给这些强悍的少数民族这样的压力,可见晋国当时的军事实力是非常强的。

  骊姬姐妹,天生丽质,很快得到了晋献公的宠爱,两个女人的肚子也都很争气,很快为晋献公生了儿子,骊姬生了儿子奚齐,而她的妹妹生了公子卓子。

  当时晋献公已经有了八个儿子,其中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夷吾品行都很好。因为早年,晋献公的原配夫人贾侯的女儿没有生育,所以当时晋献公娶了他老爹晋武公的老婆齐姜作了夫人(《左传.庄公二十八年》:“烝于齐姜。”)生下了太子申生。

  而重耳和夷吾的母亲也是一对亲姐妹,这对姐妹都是戎狄的女子,一个是大戎狐氏(《左传》上称为狐季姬。)生重耳,一个是小戎狐氏生夷吾。

  可是自打骊姬来之后,这三个晋国最有前途的年轻人,竟然被晋献公疏远了。(《左传》:“及得骊姬,乃远此三子。”)所以我说,晋国的不安定是从骊姬嫁到晋国开始的,如果从那时算起,晋国稳定的时间只有七年。

  关于晋国骊姬的故事不知道为什么,记载最全面的不是《左传》也不是《史记》,而是《国语》。所以,现在我就以《国语》的记载为主体,辅助其他记载,把骊姬之乱的故事展现给大家。

  晋献公当年要攻打骊戎的时候算了一卦,算此卦的人叫史苏,他从卦象上得出的结论是:“胜而不吉。”晋献公问他为什么,史苏得出的结论是“且惧有口,携民,国移心焉。”这句话我的理解是,即使这场战争晋国打胜也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且会有大量的俘虏进入晋国,这样国民的舆论将不利于国家。但是晋献公的态度是晋国的事老子说了算,老百姓谁敢说个不字。

  晋献公打败了骊戎,得到了美人骊姬,得意洋洋地质问史苏,寡人这次攻打骊戎得到了美人,有什么不吉利的?史苏仍然坚持认为晋国的大难要临头了。

  史苏出了宫门就对大夫里克等人说,晋国之乱马上就要因为骊姬这个女人引起来了。里克问为什么?史苏以妺喜之乱来作比喻,里克终于相信了史苏的话。

  没过几年,骊姬生了奚齐,晋献公就想把她立为夫人(因为此时齐姜已经死了),但是立为夫人也要个说法啊,所以又一次荒唐的迷信活动开始了。晋献公先派人用占卜的方式算一算,结果是不吉利,后用占蓍(shi,四声,一种用草来占卜的方式)的方式算了算,结果是上上签。

  很多人事选举实际就是个形式,虽然有人说,占蓍的结果不如占卜准确,但是晋献公一向是只听喜,不听忧,硬生生把骊姬立为了夫人。

  一场好戏

  晋国刚刚平息的事态,马上被这个女人搅得一塌糊涂。骊姬非常想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做未来晋国的继承人,但是别说是太子申生,就是公子重耳和夷吾,自己现在也很难对抗。所以骊姬开始自导自演了一整套废太子逐公子的好戏。

  骊姬先是和晋献公的一个叫施的戏子(公之优曰施)勾搭成奸(《列女传》上说这个人是骊姬的弟弟)。骊姬问这个不男不女的戏子,摆在我面前有三座大山,要成大事该怎么办?(《国语》:“吾欲作大事,而难三公子之徒如何?”)

  这个叫施的戏子估计是戏文看的比较多,所以主意也比较多,他建议先朝太子申生下手,因为申生是一个对人对己都非常严格的人,且自尊心很强,不是个可以忍辱负重的人,所以对他下手最容易。

  铜锣敲响,好戏开场。

  戏子先在晋献公面前对太子申生大加中伤。骊姬此时也没有闲着,贿赂梁五和嬖五二个晋献公的宠臣(《国语》:“骊姬赂二五”)。

  这俩“二百五”以边地需要人防戎狄来犯为由,要求把申生、夷吾、重耳三位公子派去镇守边疆。大臣们纷纷反对这个建议。但是晋献公同意,结果三公子被排挤出了晋国的政治中心,重耳被派到了蒲(今山西省隰县)、夷吾被派到了屈(今山西省吉县),而太子申生被派到了我们无比熟悉的地方曲沃。晋国的百姓不明真相都以为晋国的这种人员安排是因为太子申生获罪而被发配了。

  所有人都知道晋国大宗与小宗的战争就是以这里作为起点的,没有人怀疑,一次更大规模的争斗要开始了。

  骊姬阴谋的第一步已经完成了,但是骊姬深知不搞倒太子申生,自己的儿子奚齐就不可能即位。

  为什么要把太子申生派到敏感的曲沃地区,其实这就是一个借口。因为当年的大宗与小宗的争斗在先,太子申生又是一个有德有才的人,曲沃的百姓肯定愿意依附他,而且太子申生手握重兵,第二个“小宗”的形成的条件就这么成熟了。

  这肯定是晋献公不愿意看到的。

  有人会问,如果太子申生真的造反了怎么办?骊姬岂不是很麻烦,我只能说骊姬对于人性的把握,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她料定申生不敢造反,才敢制定这么大胆的计划。从后来的事态发展来看,骊姬的算计可以用精确来形容。

  当然要晋献公认识到太子问题的严重性,是需要方法的,戏子给骊姬出了个主意,让她半夜冲着晋献公哭(《国语》:“优施教骊姬夜半而泣。”)。

  女人的眼泪往往是最厉害的武器,对于男人而言,这是无坚不摧的。骊姬哭着对晋献公说:“现在太子在边疆百姓依附,手握重兵,如果这时他说我迷惑君王(实话)找我的麻烦该怎么办啊?他肯定会依从民意杀了我的”

  晋献公闻言说出了一番现在很流行的话:“他是站在百姓的一边,还是站在他老爹的一边?”(《国语》:“夫岂惠其民而不惠于其父乎?”)

  骊姬马上又加上了一把火,说道:“如果是为了仁义,当然会顾及骨肉亲情,如果是为了篡夺这个国家的政权,那就不好说了,申生一定会先杀了你,然后在污蔑你是个昏君,取得百姓的信任。”

  然后骊姬做了一个过去式的假设,这个假设是我见到的最有水平的假设命题之一。

  骊姬的假设是这样的:“如果当年纣王有个好儿子,而纣王又早死了,这个好儿子即位了,那么周武王就不可能取得王位,周武王也没有机会把纣王说的一无是处,我们现在还会知道纣王到底是善是恶吗?”

  骊姬做的假设,理论水平之高,令人叹服,如果这个假设不是在一个阴谋中的话,真可以作为一篇对于历史的研究性文章去好好品味一下。她说这话有两层引申含义,第一,太子申生一定会在边地造反,然后杀了您并毁掉您的名誉,第二,您其实有个好儿子,奚齐如果即位,您的名誉就不会受到损害,晋国的国运也会就此延续下去。

  晋献公果然被这番话吓傻了,问骊姬该怎么办?骊姬此时显示了她极为狡诈的一面,说:“您还是现在就把政权交给太子吧,这样太子得到了他想要的,就会放过您了。”骊姬又怕晋献公真的老糊涂,真把国君之位让给太子,所以又加上了一句180°拐弯的话,“自桓叔以来,谁又顾及亲情啊?只有六亲不认才能做成大事。”

  但凡是最高统治者,不可能放弃的一样东西就是权利,骊姬非常了解君王的这个心理,所以故意用权利这个词眼来激怒晋献公,最后暗示晋献公,想要保住权利就给六亲不认,杀掉你的儿子申生。

  晋献公当时一定很激动,真把骊姬的建议当做好言相劝了,说道:“决不能传位给申生,如果那样的话诸侯国就会与我断绝联系,到那时太子还不把我整死啊?你不要害怕,我会先下手为强。”

  骊姬此时又献上一计,说让太子去攻打狄人,来试探他周围拥护者的反应,如果打败了,就可以以此为借口来治太子的罪,如果打胜了,功劳是您的,诸侯必将对您又惧又怕,您左右是不吃亏的。

  晋献公接受了骊姬的建议。

  此时的晋献公已经有意废了太子申生而立骊姬的儿子奚齐,这件事情已经是一个不公开的秘密了,当时晋国的三位大夫是里克、丕郑和荀息,这三个人开了个碰头会,荀息的态度是坚持“两个凡是原则”,凡是晋献公做的决定我都遵守,凡是晋献公指定的接班人我都会维护,而丕郑是太子党,他坚定的站在太子申生一边支持太子,里克的态度非常让人沮丧,我保持中立,静观其变。

  很多人评价里克这个人是个滑头,两面派,墙头草。就我看来这是一个很识时务的人,他懂得顺应事物发展的变化。里克之所以有这种反应是因为他在一件事情后,感觉太子申生的性格中有一种非常不好的元素,这就是固执。

  申生要出战了,里克这时觐见晋献公,太子应该是国家的二号人物,应该不离陛下的左右才是。可是晋献公根本听不进去里克的谏言。

  里克又来规劝早已心慌慌的太子申生,并告诉他不要怕,首先要掌握军权,然后是修身律己并且不要得罪人,可是太子申生还是得罪了人。

  在对狄人的作战中,一个叫狐突(此人并不糊涂)的大臣告诉申生,不要急于进攻,如果胜了,狄人对于晋国的威胁解除了,你对于君王的价值也就没有了,您的兵权也会随之解除,那时谗言一定会四起的,那样的话会对您非常不利。这就是所谓的以敌养军的道理。

  申生是个非常固执的人,他没有采纳狐突的建议,他认为这是自己父亲给自己的任务,是一定要完成的。所以他选择了进攻,坚决的出击。狐突见申生言不听计不从,索性闭门不出,不再管申生的事了。

  令骊姬多少有些意外的是这次对于狄人的作战,申生竟然能够很顺利的大胜而归。所以没办法,还得按老路子来,骊姬继续让晋献公周围被自己收买的那些近臣们说太子的坏话。

  骊姬逐渐感觉到机会来了,就告诉晋献公,此时虽然申生获胜,却得罪了狐突,申生失去了智囊,现在下手正是机会。此时的晋献公好像也动了恻隐之心,毕竟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说道:“现在还没有合适的罪名。”(《国语》:“抑未有以致罪焉。”)

  此时也没有什么人再愿意为太子说话了,谗言越来越多,晋献公也越来越讨厌太子。

  终于有一天,晋献公私下对骊姬说:“吾欲废太子,以奚齐代之。”

  骊姬听到这话,心下窃喜,却泣了起来,什么叫泣?《水浒》中解释的明白,只掉眼泪不出声叫泣,就我看来这是哭的最高层次了,这种哭法会让任何男人都受不了的。

  骊姬边泣边说:“申生是太子,各诸侯都知道,而且太子手握重兵且百姓依附,大王要废长立幼,如果您要这么做,我就自杀。”

  骊姬说一套做一套的高手,虽然嘴上这么说,但是下边的准备却一刻也未停止。

  骊姬此时也深切的感觉到,机会真的就在眼前了,但是如果想要干掉太子,还有一个人是绕不过去的,那就是大夫里克。在没有得到里克的答复之前,绝不可以贸然行事。

  骊姬找到戏子,问如何是好。戏子说道:“您就准备一桌全羊宴,我去把这桌宴席送到里克家去试探一下,我就是个戏子,说话没什么顾及。”

  骊姬按照戏子的吩咐去做,让戏子去给里克那送菜、喝酒。这酒喝到一半,戏子跳起舞来,并对里克的妻子说:“我教您这个舞蹈,回来在闲暇的时候,您跳给里克大夫。”

  戏子又唱起歌来:“暇豫之吾吾,不如鸟乌。人皆集于苑,己独集于枯。”

  这话的意思是,某些人还不及鸟兽,人家都愿意在树叶茂盛的地方呆着,可有的人却偏偏愿意呆在枯树枝上。

  里克听得出戏子话里有话,笑道:“何谓苑?何谓枯?”

  戏子说:“其母为夫人(指骊姬),其子为君(指奚齐),可不谓苑乎?其母既死(指齐姜),其子又有谤(指申生),可不谓枯乎?枯且有伤。”

  戏子说完这番话走了,可是里克却辗转反侧睡不着觉,半夜里克又让人找来了戏子,“你说的话是真的吗?是你亲耳所闻吗?”(“曩而言戏乎?抑有所闻之乎?”)

  戏子说道:“当然了。国君已经许诺骊姬杀太子而立奚齐,这已经是定下来的事情了。”里克说:“杀太子我不忍心,我又不好得罪我的故交好友(指太子的支持者丕郑),我保持中立,可以放过我吗?”其实戏子就在等里克的这句话,只要你里克不参与啥事都好办,戏子痛快的答应了里克的要求。

  里克很快称病回家修养,里克当然有隐退的理由,因为他知道太子此时是无论如何也保不住了,但是他并不是骊姬一伙的,他已经把晋国未来继承人的人选定位在了重耳和夷吾中的一个,但是这时他不能表明心迹,要让骊姬集团对自己彻底放松警惕才行。

  这时,骊姬这头都准备好了,现在唯一还差的就是给申生安一个罪名。

  这个当然也难不倒聪明美丽的骊姬,她想出了一个极为毒辣的陷害的方法,这个方法,我翻查了各种史料基本上没有出入。

  公元前656年,骊姬对太子申生说晋献公梦见了你的母亲齐姜,太子快到曲沃去祭祀你娘(齐姜的墓地就在曲沃)。古代但凡祭祀都有一个规矩就是把祭祀的物品分给自己的亲友,就好像我们今天老人们会让孩子们分食贡品以表示吉利一样。

  申生把一块祭肉献给了晋献公,晋献公此时正在外边打猎,没在宫中,骊姬趁机在祭肉中放了毒药。晋献公回来后,晋献公刚要吃申生献上的祭肉,骊姬忙说道:“外边来的食物应该先检验一下”,结果找来了只狗试试,死了,又找来了个下人试试,也死了(《国语》、《列女传》中都说这个可怜的仆人是喝了申生献上来的酒死的。)。

  死了就麻烦了,况且是在晋献公眼皮子底下死的,晋献公的恐惧我们是可想而知的。

  骊姬此时再也忍耐不了她狂喜的心情了,但是自己这时依旧是一把鼻涕一把泪,说道:“这太子也太没有人性了,您都老了,王位马上就是他的了,这都等不了了?”(《史记.晋世家》:“太子何忍也!其父而欲弑代之,况他人乎?且君老矣,旦暮之人,曾不能待而欲弑之!”)

  一场晋国内部的大清洗运动展开了,晋献公先杀了太子的老师杜原款,就我看来这个老头实在该杀,因为就是这样一个迂腐的人教出了像申生一样迂腐的学生,导致了晋国的悲剧。杜原款竟然在临死前还托人转告太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献身为孝的理论,意思是无论如何太子你都不能弑君造反。

  太子申生逃到新城,有的人劝他不要跑,因为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骊姬下的毒,为什么不到君王面前把这件事情挑明了呢?

  此时,太子申生的回答,是让我绝望的,我到此时才终于明白了狐突、里克这些人的心情,为什么他们都选择了退隐,而不再帮助太子。

  申生说:“父亲年纪大了,没有骊姬服侍,吃不好,也睡不好。如果向他解释他会埋怨骊姬的,这样做不合适。”我只采用的是《史记》的说法,《国语》的说法更加令人生气,如果脾气大点的,又比较投入的读者估计听完后会骂娘,所以我还是不说了,总之一句话,申生的脑袋多半是让驴给踢了。

  《国语》记载,骊姬竟然在这个时候还见了申生一面,然后说出了自己这整套剧本的最后一句台词:“你现在忍了你的父亲,会有人说你好吗?你现在杀了你的父亲,你又能得到什么好处?你左右都是个让老百姓厌恶的人,你左右是活不长了。”我估计骊姬此时脸上一定是闪过了一道恐怖且诡异的微笑,因为她知道,凭借自己的这几句话,胆小且受礼法束缚的太子申生一定是死定了。

  有人劝申生逃奔他国去留亡,申生说道:“带着这样的恶名出逃谁肯接纳我,我还是自杀吧。”据《国语》记载,太子申生自杀前,非常后悔自己当年没有听狐突的话。

  公元前656年十二月,太子申生自杀于新城。

  当然这场阴谋只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因为此时公子重耳和夷吾回到了朝中,这时有人告诉骊姬二位公子回朝就是冲着她诬杀太子的事情来的,骊姬非常害怕,继续向晋献公诬告重耳和夷吾,说太子投毒的事情两位公子也知道,也就是说他们也是同谋。晋献公还没来的及查问,两位公子早就跑的无影无踪了,两位公子的不辞而别,晋献公反倒以为他们确实参与了此事(这个怀疑确实合理),下令到他们的封地去捉拿他们,重耳越墙而逃,宦官只砍下了他一块衣袖(《史记.晋世家》:“重耳逾垣,宦者追斩其衣袪”),重耳逃往了翟国,从此开始了他漫长的流亡之旅。

  夷吾也逃到了梁国。夷吾逃往梁国不是像重耳一样没有目标的瞎跑,是经过慎重考虑的,他接受了大臣冀芮的建议,梁国虽然不大,但和秦国关系很好,这就有机会向秦国借兵复位。

  此时晋国的局势已经完全掌握在了骊姬这个女人的手上。

  晋献公赶走了在京城的其他公子,立奚齐为太子。

  五年后,晋献公死了,奚齐即位了,眼看着一场阴谋就这样成功了,可是此时一个人站了出来,正是这个人的出现改变了晋国的局势。

  这个人就是里克。

  里克在当时放弃了申生是因为他觉得申生这个人优柔寡断且过于迂腐,不是做国君的材料。现在里克现身是因为他知道奚齐和骊姬也不是晋国统治者的材料,因为阴谋家和政治家是两回事,阴谋家只**人,而政治家不只**人,还会治国安邦。

  晋献公病重时将自己的宝贝儿子奚齐交给了“两个凡是”的坚定拥护者荀息。晋献公托孤后,就死了。怎么说呢,这是一个为了一个女人糊涂了一辈子的男人,对他我真的无话好说了。

  在晋献公的葬礼上,没有肃穆的气氛,也没有沉重的哀思,有的只是下一场血雨腥风的开始。里克联合三公子的党羽突然发难逼荀息废掉奚齐,荀息自然是不答应,不答应就来硬的了,里克杀死了奚齐,荀息又立了奚齐的弟弟骊姬妹妹的儿子卓子做了君王,不久之后,也被里克杀掉,荀息也殉节而死。荀息的死使骊姬集团彻底瓦解。

  骊姬千算万算,也没有算到,其实自己面对的最大敌人并不是三位公子,而是晋国士大夫集团。

  这就是阴谋家和政治家的差距。

  骊姬苦心经营多年的阴谋宣告彻底破产,骊姬的死法非常恐怖。《列女传》记载:“乃戮骊姬,鞭而杀之。”

  她是被鞭子活活抽死的(也有人说这是死后鞭尸)。

  其实我感觉给她的刑法应该是割掉她的舌头,不是我残忍,实在是这个女人太能说会道,她最坏的就是她这张嘴,为了自己的利益,到处挑拨是非,诬陷好人,白白赔上别人的性命,自己却还能坦然视之,我对她的评价是历史第一“长舌妇”。当然她最终倒霉也倒霉在这张嘴上了。

  余波未平

  里克一开始想立重耳为下一任君主,而重耳辞谢说:“违背父亲的命令跑了出来,又在父亲的丧事上回国即位,这不合适,大夫还是另立他人吧。”如果重耳回国即位的话,我并不好判断是福是祸,但是重耳的这个决定造就了一段传奇的历史,很多故事就在他这个决定下产生了,这些故事里涉及了很多有趣的女性故事,我会在后边的章节里讲到,这里就不多说了。

  里克只好又找到了梁国的夷吾,夷吾想回国,但是,一幕幕杀戮就在眼前,他不敢就这么轻率地回去。

  说实话,晋国国内这么多公子,国外还有重耳,轮也轮不到夷吾即位的,但是有一种东西叫做命运,这种命运用在君王身上就叫做天命,他的谋士吕省和冀芮都认为这是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过这村可就没这店了。

  但是他们又觉得夷吾的考虑也是有道理的,所以他们决定向秦国借兵,佣兵回到晋国即位。当然条件是把汾阳割让给秦穆公。

  夷吾即位,就是晋惠公。

  晋惠公即位后,晋国陷入了短暂的和平阶段。

  骊姬之乱,我感觉骊姬是这起事件的始作俑者,绝对的罪魁祸首,但是历史对她的记载我感觉多少有些演义的性质,特别是《国语》上的记载,把骊姬和戏子之间的阴谋诡计的话记录的如此清楚,难道史官就在他俩旁边,还是事后抓住了两个人之后审问所得的口供?这件事情很明显是后世的史家做出的合理的推测。

  晋国的第二次变乱是由骊姬而起,这毋庸置疑,但是把这次变乱的全部责任都归于这个女人身上,我感觉也是不公平的。如果晋献公不这么色迷心窍,老迈昏庸,这些事情就不会发生,如果太子申生显得强势一些,给骊姬以最强的压迫感,这种事情也很有可能不会发生。所以说,骊姬之乱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不能只把这个责任推给一个女人来承担。这也并不是一个女人能够完全左右的事情。

  但是,我们看到的骊姬也确实是一个心狠手辣让我们感到不寒而栗的角色。她的花言巧语,惺惺作态,对于语言把握的准确,对于事态发展方向的良好感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女人虽然是个反面角色,却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回味。

  尹剑翔独家心理分析:骊姬她在历史上的表演酷似一出成功的话剧,她人生的谢幕就好像一出精彩戏剧的完结,我要说骊姬不但是个好演员也是一个好导演。

  可以说骊姬的心态起初就像一个刚刚出道的小明星,他必须靠各种各样的炒作捧红自己,所以在开始的时段,骊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制造着新闻,让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了她。

  而当她顺利的得到万众瞩目之后,一切变得复杂起来。

  从小明星变成大明星后,演员的心态肯定会发生变化,一开始演员靠各种方法让观众注意到自己。

  当自己成名后,每个演员的心愿就是让观众记住自己。这就不能靠歪门邪道了,靠的是演技。

  很明显,作为大明星的骊姬做到了,为了让世界记住她,一切演出都变得精彩,只可惜骊姬不善于演喜剧,她演的大部分都是悲剧。

  可是历史和戏剧是有不同的,历史上人死了不能复生,而舞台上人死了却还能站起来。骊姬在真实和虚幻中混淆着自己,迷失着自己,最终把舞台变为了真实,道具变为了凶器。让许多人在历史中血腥谢幕。

  当然,就演技来说骊姬是没的说的,很多大明星都是靠演反派人物出名的,如果你是一个一心想做大明星,要报考电影学院之类的年轻漂亮的女孩,我建议你把骊姬作为你模仿的对象,如果最后你能把骊姬模仿的惟妙惟肖了,那你肯定会成为好莱坞首屈一指的女影星。

  当然我只说你的表演只限于舞台上。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