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鲁、楚、魏三国的女性故事
战国时秦、赵、齐三国的女性故事,在前边已经为大家说的差不多了,为了给这个时代打个结,从现在开始,我要把战国时代其他各国的女性故事做一下梳理。
战国时的女性故事和春秋比起来,大大的减少了,除了战国三大主角秦、赵、齐外,只有鲁国、楚国和魏国有一些女性故事。
后来,我仔细想了想,觉得也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因为秦、赵、齐是历史的主流,而鲁、楚、魏却是战国时代各种势力的代表。
鲁国是落后的礼教国家,楚国是老牌强国,而魏国是经过改革的新兴小国,这三个国家正好证明了战国时代的各国经济文化,犬牙交错十分复杂。
而这三个国家的女性故事,也正好代表了这三个国家的基本特点。
鲁国虽然弱小,但一直遵循礼教,楚国虽然强大,但是文化和计谋一直跟不上发展,而魏国虽然变法图强,但是自身条件所限,难成大事。
下面,请大家随我一起来看一看,这三个国家的女性在落日余晖下到底是怎么样的?
我在前边阐述过一个问题,一提战国就说战国七雄,弄得很多人都以为战国只有七个国家,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春秋时有的国家,战国几乎都有,只不过有很多在春秋时非常活跃的国家,在战国却偃旗息鼓,没有什么作为,比如说鲁国。
当秦、赵正酝酿着长平大战之际,公元前261年,楚乘虚攻取鲁的徐州。直到公元前256年,楚国才将鲁国灭亡,而在这之前鲁国除了土地一直再被外国侵吞外,毫无作为。
而在这战国的这二百多年里,鲁国几乎没有什么作为,唯一能够给我们留下一些印象的,是鲁国的几个女人。
而鲁国的女人和他们的男人一样,他们显示出的是他们的道义。
在战国时,鲁国唯一比较有作为的君王是鲁穆公。
鲁穆公叫姬显,是鲁国第二十九任君主。他是鲁元公儿子,在位33年。他礼贤下士,曾隆重礼拜孔伋(子思),咨以国事,容许墨翟(墨子)在鲁授徒传道,组织学派,鲁国一度出现安定局面。
在鲁穆公期间,鲁国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鲁国有个人家,一个寡妇带着九个儿子,寡妇门前是非多啊。
可是这位寡母含辛茹苦,把家里的事情处理的井井有条,教导诸子心向大义,就这样一个女人把九个儿子都拉扯大了,并都给他们娶了媳妇。
但是这位寡妇的娘家也不容易,父母年纪大了,而家里的孩子又多,照顾不过来。
寡妇就对儿子们说:“妇人之义,不是有大变故,是不能出夫家的门的。但是我的娘家孩子多,大人少,照顾不过来,虽然于理不合,但是我还是要回去的,请你们跟我一起去来监督我。”
诸子皆顿首许诺,这位鲁母又召了九个儿媳过来说:“妇人有三从之义,而无专制之行。少系于父母,长系于夫,老系于子。现在我的儿子们允许我回娘家,但是我为了守妇人的规矩,我要和他们一起去。你们给我看好家,我晚上就回来!”
这样的婆婆谁敢不听从,于是这位鲁母带着儿子们回姥姥家去了。来的太早,这位鲁母就在娘家门口站着,不肯进去,而到了黄昏的时候,她就准时离开。
鲁国的大夫在高台上非常奇怪,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女人,所以他就特别注意了这个女人,没想到这个女人每天的规律都是一样,丝毫没有越礼之事,而且她娘家的事她也料理的非常好。
鲁大夫就派人把这位鲁母召到跟前,说道:“你每天从北方来,不到天亮不进门,到了黄昏你就离开。我不知原因是什么,非常奇怪,所以才找您来问问。”
鲁母说道:“妾不幸,丈夫早死,和九个儿子一起住。家里祭祀的事情都料理完了,跟诸子一起回娘家来看看。而我那些儿媳妇也多有怀孕的了,我也要照顾他们,所以黄昏我还要回去。这样是既满足了人情,又不违反礼仪。我来的太早,又不能回去,所以只能呆在门外,到时候才能进去。”
鲁国大夫非常感动,把这件事情告诉了鲁穆公,鲁穆公给这位母亲母师的称号。然后鲁穆公去朝拜这位母亲,鲁宫中的女人都去拜见这位母亲,并以她作为老师。
这就是鲁之母师的故事。
除了母师之外,鲁穆公还遇上了一个女人,当然这已经是鲁穆公晚年的事情了。年轻时的鲁穆公可以招贤纳士掌控国家的一切,而年迈的鲁穆公也犯了很多君王犯过的错误,太子太小。
一位鲁国的女子,因为生活在漆室邑,而被称为漆室女,她很大岁数都没有出嫁,有一天,她突然抱着柱子然后大啸起来,注意不是哭,也不是闹,而是像武侠小说中那些内功很深的大侠那样长啸。
旁边的人经过,听这姑娘啸的这个惨啊,都不敢靠近她。
漆室女的邻居大妈来劝她:“为什么啸的这么悲啊?你是不是想嫁人了,哪天大妈给你找个好小伙。”
漆室女摇了摇头,说道:“天啊!我还以为您知道我为啥悲伤呢,原来你根本不知道。我怎么会为了嫁不出去这种小事悲伤呢?我忧鲁君老,太子幼。”
这话,差点没把邻居大妈气的背过气去,笑道:“这是鲁国大夫要担忧的,跟你个妇道人家有何相干?”
漆室女说:“不然,您不知道。当年有个晋国的客商到我家来做客,把马拴在我家园中。那马挣脱跑了,践踏了我种的向日葵,结果到现在我都没吃到葵子。我邻居家的老婆跟人家跑了,他的男人找我哥哥一起去追。却碰上了洪水,我哥哥溺水而死。所以我才没有兄长疼爱。其实这些都是可以防范和预料的风险,却没有人提出来,致使惨剧发生。今鲁君老悖,太子少愚。鲁国的大难就要到了,君臣父子皆被杀,一定会祸及其他人,我们到那时还能说没我们什么事吗!吾担忧这件事。您说这怎么不是我该管的事呢?”
邻家大妈,没话了,从牙缝里最后挤出来一句话,“子之所虑,非妾所及。”这句话不知道是相信了漆室女的判断,还是在嘲笑她杞人忧天。
但是不管是什么,三年后,这位邻家大骂彻底明白了,原来漆室女说的是有道理的。
三年后,鲁国果然大乱,齐国和楚国联合攻鲁,而鲁国国内也是盗贼横行。
鲁国的男人全都被派上了战场,而女人也为了供给男人去打仗,而时刻不得休息的生产。鲁国人这才感叹,这和离漆室女的担忧多么接近啊。
美国电影《蜘蛛侠》里有这样一个情节,蜘蛛侠曾经对一个抢劫犯的逃脱视而不见,而最终这个坏人杀害了他的伯父。世界上的事啊,并不是你想躲就跟你没关系的。私事是这样,国家大事也是这样!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那么女人的责任呢?
我个人认为女人其实也有责任去心怀天下,因为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联系在一起的,谁也不能独善其身,如果女人都错误的以为,这个世界的变化和争斗只是男人的事情,那就大错特错了。
有句话说,地球离了谁都转,实际上,世界离了谁都无法正常运转,因为一个人的离开势必会打破某种平衡,而这种平衡的打破自然会引起其他的变化。
而漆室女心怀天下的举动应该让那些整天把目光集中在帅气的男生,把金钱浪费在昂贵的服装和化妆品,把时间耽误在开心网偷菜的女生们有所感触吧!
这两个鲁国女人的故事并不新鲜,而且多少让人感到有些反感和老套。但是很多事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聪明的人自然能从这两个老套的故事中得出许多现代的启示来。
春秋后期,楚国的势力伸向西南巴蜀和东南吴越,足足占领了半个中国。但是楚国的文化的发展远远赶不上它扩张的速度。
楚宣王时,楚国的大将子发去讨伐秦国,但是打了一半发现粮食没了,他马上派人去向楚王讨要粮草,这位使者顺道到了子发的母亲那里报了个平安。
这位母亲便问使者:“士兵们没事巴?”
使者说:“士兵们分些糠能凑活着吃?”
子发母又问:“将军们没事吧?”
使者说:“将军过的好着呢,天天有粮食吃!”
楚国的粮食很快运到了前线,而楚国也顺利的打败了秦国,而当子发回家的时候,他的母亲却紧锁大门不肯让他进家门。
子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苦苦哀求,却还是让母亲拒之门外。
子发母叫人带出话来数落子发:“你难道没听说过越王勾践讨伐吴国的故事吗,有人献上一坛美酒,越王让人把酒倒在了江流之中,让士兵在下游畅饮,虽然味道淡了很多,然而士兵们打仗受到了鼓舞。又一日,又有人献上了一囊糗糒,越王又让人把这些赐给了军士们分食,虽然每个人没分到多少,但是战士们都特别的感动。今天,儿子你当了将军,你自己吃香的喝辣的,却让士兵们吃糠咽菜,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诗经》上说:好乐无荒,良士休休。你现在这样做,就是和士兵离心离德啊!士兵们舍生忘死,冲锋在前,而你却独自享乐,高高在上,这次虽然侥幸得胜,那也是偶然的。你不是我的儿子,别进我家的门。”
子发听完之后马上跪着向母亲承认了错误。
一个经典的故事,故事借子发母亲之口,说出了带兵之道,也说出了楚国的军事之道,虽然楚国军力很强,但是他们打仗靠的是野蛮和勇气,并非有科学的训练方法和带兵理论。
这也是楚国未能在最终的统一战争中获胜的最重要的原因。
楚悼王时楚国也曾任用吴起进行变法,时间和秦、魏、赵等国的变法差不了多少年,但是吴起变法的主要目标是限制贵族的势力,精简官僚机构,节省封赏的开支等等,但是从根本上并没有解决楚国文化上的问题。而且楚悼王也并未认真实行吴起变法。
楚悼王一死,吴起在旧贵族的武装暴乱中被残忍的杀害了。
而当楚怀王即位后,楚国便开始衰弱,渐渐地走进了一个深渊之中。
楚怀王的故事,我在第一卷《洛神篇》中给大家讲过,他是个好色误国的君王,他宠信的女人叫郑袖,任用的奸臣叫靳尚。而像屈原这样的忠臣,反而流放在外。
其实在楚怀王前期,秦国还是比较害怕楚国的,前边讲过秦宣太后以联姻的方式笼络楚国,而且还把汉中的一半分给楚国。
但是,楚怀王还不满足,因为他真正想得到的是秦国的张仪,因为正是这个张仪破坏了楚国和齐国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得六国合纵的计划破产,使得楚国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变得孤立无援损失巨大,所以楚怀王最恨张仪。
而张仪听说楚国有此意,便向秦昭襄王请求到楚国去。
秦惠王很吃惊,张仪你不是疯了巴?这时候去楚国?
秦惠王非常清楚张仪对于秦国的重要性,正是他的存在才使苏秦的六国合纵战略彻底破产。秦惠王弱弱地问道:“如果楚国真要把你留下,该怎么办?”
张仪露出了一丝诡异的微笑,说道:“我和楚怀王的宠臣靳尚搞好关系,我听说靳尚和楚怀王的宠妃郑袖关系非常密切,而楚怀王对这个郑袖言听计从。先前我曾负过楚国,现在秦国和楚国一场大战,两国之间是有裂痕的,我这次去也是为了化解这种矛盾。而且有大王您在,楚国也不敢留下我。如果臣在楚国被杀,那也是死得其所了!”
这几句话听得秦惠王一阵的感动,只好放张仪去了楚国。
当张仪大摇大摆的来到楚国后,楚怀王不肯接见他,而是把他软禁了起来,并想找个理由杀了他,但是张仪在来之前就派人私通了靳尚。
靳尚在楚怀王面前说道:“囚禁张仪,秦王必怒。到那时要是发生了战争,其他诸国就会来捡便宜的。”
很显然,楚怀王并没有被打动,并没有释放张仪,所以靳尚又找到了郑袖。
女人最害怕什么,最害怕的就是有其他女人和自己抢老公,想当年楚王宠爱魏美人,郑袖设计让怀王割了魏姬的鼻子,说白了就是怕魏美人和自己抢老公。
而此时,靳尚把这种可能性说给了郑袖:“秦王可是很喜欢张仪,而我们大王却要杀了张仪,秦国为了张仪,已经答应把上庸六县割让给楚国,还要送给大王很多美女,这些美女大多能歌善舞。你想想啊,来了秦国的女人,他们地位肯定会超过您。您不如向大王进言,赶快赶走张仪。”
郑袖听完之后点点头表示同意,便要求楚怀王赶走张仪。
张仪被靳尚和郑袖的一阵忽悠,被搞走了,当屈原回到楚国的时候,质问楚怀王,为什么不杀了张仪,而此时楚怀王后悔,再追已经晚了。
楚怀王最后不听屈原等人的建议,把屈原流放,自己去武关与秦惠王约会,而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秦国俘虏了楚怀王,怀王最终死于秦国的咸阳。
屈原被流放之后,非常郁闷,他的姐姐知道兄弟受了罪,便来到了屈原流放的地方,责备他不要违背世风人情,还劝慰他放宽心地,因此屈原被流放的地方也叫姊归县。
这个故事来源于屈原的《离骚》,就是“女嬃(xu,一声)之婵媛兮,申申其詈(li,四声)余。”(注释1)一句。
意思就是说,姐姐常常牵挂着我,急切地再三对我劝告。
而楚国为了稳定,把楚怀王的太子横至,在楚国即位,是为顷襄王。
可是当楚顷襄王时,屈原又一次遭到了楚王的流放,这一次屈原的姐姐没有出现,而屈原也“自投汨罗以死”(《史记》)。
这就是当时楚国的现状,貌似强大,但实则虚弱不堪。
楚顷襄王并没有像大家想象的那样要励精图治,重振楚国的威仪。
相反,楚顷襄王即位后,非常喜好亭台楼阁,不时要进去观赏,而年过四十了,却不立太子。而此时,楚国已经没有像屈原一样的敢于直谏的忠臣了。
而秦国又要开始进攻楚国了,而此时秦国又派出了轻车熟路的张仪。张仪见到了楚顷襄王说道:“往南走向唐地去,五百里之内,那地方好玩极了。”
楚顷襄王也被打动了,准备即日出发,而他不知道秦国即将发动一场由内而外的对楚国的战争。
而楚顷襄王的夫人叫庄侄,当时只有十二岁,她和母亲一起住在楚国的一个小县城里。当时还是小女孩的庄侄对她的母亲说:“王好**乐,出入不时。壮年却不立太子。现在秦国又使人重赂楚国的奸臣们,来迷惑大王,还骗他游五百里之外。大王前脚一走,奸臣们必然会投敌卖国,到那时大王必然回不了国了,这种大事,我觉得我应该去进谏大王。”
她的母亲说:“你自己还是个小孩,怎么能去进谏呢?”
而庄侄并没有听母亲的劝告,而是独自跑了出来,把缇竿做成旗帜,并天天拿着这面旗子在南郊的道旁等着,因为楚顷襄王要出游五百里,南郊是他的必经之地,所以她等到楚顷襄王并不难。
而当楚顷襄王的车子经过这里的时候,庄侄举起了她特制的小旗子,而楚顷襄王看到这个旗子的时候,非常的奇怪,便停了下来,让人到前边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去的人很快就回来回话:“有个女童想要见大王,故举着旗子挥舞。”
楚顷襄王把庄侄召到了身边,问道:“你是哪的人啊?”
庄侄答道:“我是县邑之女,想要把一些悄悄话告诉大王,但是又怕大王言路淤塞,听不到我的话,所以我听说大王要出游,便在这里摇晃旗子等您。”
楚顷襄王说道:“有什么话你就说吧。”
庄侄说道:“大鱼失水,有龙无尾。墙就要从里边崩塌了,而大王却看不见。”
楚顷襄王很奇怪,墙要塌了?我咋不知道呢?
庄侄又答道:“大鱼失水者,王离国五百里也,乐之于前,不思祸之起于后也。有龙无尾者,年既四十,无太子也。国无强辅,必且殆也。墙欲内崩而王不视者,祸乱且成而王不改也。”
这几句话听得楚顷襄王非常纳闷,咋听不懂呢?
庄侄给他一句一句的解释:“大王您好享乐,爱建亭台楼阁,不体恤百姓,出入也没有规律,而且预见性也不好。都快四十岁了,却不立太子,国家也没有强势的人辅佐您,这不就是国家的城墙要崩塌的迹象吗?秦国老派人来离间您的左右,让谏言不能到达您这,大王听不到谏言就不能改正自己的错误,一日复一日,大祸就这样造成了。大王现在还要出游到五百里之外去,如果您去了,再回来,楚国恐怕就不是大王的楚国了。”
楚顷襄王听得目瞪口呆,怎么我出去玩了一圈,国家就不是我的了呢?
庄侄说:“大王这次出巡有五大隐患。”
楚顷襄王听得更纳闷了,“哪五患?”
庄侄答道:“宫中无主,而大王又在远方,这是第一个祸患。宫中衣服艳丽,而百姓却无衣服遮体,这是第二个祸患。奢侈无度,国库空虚,这是第三个祸患。百姓饥饿,您宫中的马匹却能吃到上好的粮食,这是第四个祸患。奸臣当道,贤能的人却不能把忠言送到您的耳朵里,这是第五个祸患。大王有五个祸患,还不是要大难临头吗?”
楚顷襄王恍然大悟,决定不再出游,并带着这位小庄侄返回了楚国的国都,但是国都的城门已经被关闭,楚国的国都已经被反叛者所占领,当然这些所谓的反叛者是秦国的奸细。
楚顷襄王立即召集国都周围的王师攻打城门,由于楚顷襄王回来的太快了,反叛者都没有做好准备,所以,这次叛乱很快就被平息了。
楚顷襄王把这个小庄侄册立成了夫人,这个小女孩的位置仅次于楚怀王的那个爱妃郑袖。自此之后,楚顷襄王转了性,节俭爱民,楚国出现了短暂的中兴的局面。而楚顷襄王也获得了战国晚期列国对秦国战争的唯一一次胜利。
但是,楚顷襄王属于那种资质过于平庸的人,他和他的父亲和儿子比当然能算的上及格,但是很显然是补考及格的。
而一个小女孩和一个资质平庸的老男人的组合,无论再怎么样,也无法逆转一个大国的衰弱。
在楚顷襄王去世后,太子熊元即位,他就是楚考烈王。
楚考烈王的王后是一个赵人李园的妹妹。一开始楚考烈王没有子嗣,而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非常着急,春申君并不是楚国的正牌公子,而是楚考烈王非常信任的一个大臣,官拜左徒,被封在吴地,号称春申君。
春申君认为,国家没有太子,就意味着将会不稳定。
而当时这个李园是春申君的门客,而此时的李园为了巴结春申君把自己美丽的妹妹献给了春申君。
两个人一来二去,这位李园的妹妹就怀孕了。
之后的情节和吕不韦和赵姬的故事有点相像,李园的妹妹知道自己怀孕了,便向春申君进言:“大王非常信任您,即便是他的兄弟也不如啊,现在您在楚国做国相三十余年了,而大王无子,他死后,肯定会立他的兄弟,而到那时候,新任的楚王肯定会亲近他们的亲信,您还能得到跟现在一样的宠信吗?而且您侍奉君王已久,对于大王的那些兄弟多有失礼之处。如果那些大王的兄弟立为君王了,那您可是祸及其身啊!到那时您还能保住江东的封地吗?现在,妾已经有了身孕,而其他人都不知道,我跟您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把我进献给楚王,我仗着把这个孩子生下来,如果是个男孩,那就是未来的楚王啊,楚国到那时还不都是您的吗?而你的身后的大祸也就都可以避免了。”
春申君被彻底的忽悠了,因为他过的考虑了个人的得失,而忘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李园的这个妹妹到底是何居心?
李园的妹妹实际是受到了李园的指使,因为李园并不想一辈子只做一个门客,他想要获得和春申君一样的待遇,而他知道,如果想得到那一切,只有利用他的妹妹,而他的妹妹必须利用春申君。
经过仔细分析之后,这对兄妹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编造了一套谎话,春申君是一个久居高位的人,高处不胜寒,他把持楚国太久了,心里自然非常害怕楚国的公族来找他的麻烦,所以他上当了。
李园的妹妹进宫了,很快他为楚考烈王生下了太子,也就是子悼,凭借这个孩子,李园的妹妹被立为王后,而李园也被委以重任。
而此时知道这件事情的只有春申君、李园和他的妹妹。
李园此时已经对春申君起了杀心,他想杀人灭口,永绝后患,所以他秘密养了一批杀手。
楚考烈王去世后,李后的妹妹子悼即位,也就是楚幽王,而春申君本想永享富贵,却没有想到很快就被李园干掉了,而且还被灭了族。
而这位楚考烈王在临死前,终于中了个安慰奖,李后又怀孕了,留下了一个遗腹子,而这个孩子千真万确是楚考烈王的儿子。
楚幽王在位十年去世,而他也没有儿子,他的弟弟即位,也就是楚哀王,而楚考烈王的弟弟公子负刍听说幽王不是哥哥的亲生儿子,便怀疑起现在在位的侄子也不是哥哥的儿子。
所以,他很快袭杀了哀王和李后,然后尽灭了李园一族。
负刍做了楚王,这个楚王是末代楚王了。
公元前224年,楚将项燕兵败自杀。次年,秦攻入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楚亡。
这就是楚国的女性故事,没有志向,更没有**,完全沉浸在那种灭亡前的黑暗之中,和春秋时那个欣欣向荣的楚国相比,战国时的楚国简直和春秋时判若两国。
而在楚国的这些女性故事中,我们也丝毫看不出任何的新鲜感来,这就是楚国,虽然强大,虽然可以打败强秦,却缺少了新意和创新,总是沉浸在故我之中,重复着以往的故事。
这样的国家不仅是国家的悲剧,更是生活在其中女性的最大悲剧。
魏国是战国时新兴的国家,实力不能和那些老牌强国相比,所以他们试图通过改变来把握自己的命运。
到了魏文侯时期,这位君王很想有一番作为,他最有名的一句话是“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
而魏国从头至尾,都受到了魏文侯这句偈语的影响,魏国不乏好的君王,但是贤臣却非常少。
魏文侯任用法家李悝,发动变法,据史籍记载,李悝变法其实就是发展农业经济,使土地发挥最高限度的效率。这不但是要改进农业的生产技术,而且要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比如说西门豹治水治人,拯救少女的故事,其实都是这种变法理念的延伸。
但是魏国的问题就在于无法坚持,想法很好,做法很烂。而这一切,其实都是魏国的变法不彻底,没有得到下级官吏最起码的执行造成的。
所谓变革,其实是一种艺术,变好了,那是豁然开朗,一个崭新的时代就将被打开。但如果变不好呢,留下的只能是一个更大的烂摊子。
就像一支足球队一样,再好的教练,如果他的战术意图不能够被很好的贯彻,球员们总是你说你的,我打我的,甚至是有余则成那样的往自己门里吊的,那是很难赢球的。
放在国家的政策和执行上其实是一个道理,有方针却没有执行,那就会造成一个恶果。
瞎折腾,越折腾越穷!
魏国其实就是这样的,虽然变法很早,但所有人执行起来,却没有章法,没有套路,不讲道义,总而言之一句话,执行难!
所以到后来魏国也只能落得个被秦国所灭的下场。
魏国盛产两样东西,好君王和好女人,但是好臣子在这里是稀缺品。
魏哀王时期,秦国立魏公子政为太子,而魏哀王派使者去为太子选美纳妃,这件事情本来无可厚非,但是魏哀王非常好色,竟然看重了未来的太子妃,想要把这位美人占为己有。
而此时,魏国大夫如耳的母亲叫曲沃负,对儿子说:“像这样好色无道的昏君,我儿你保他干什么?当今乱世,强者为王,而强者实际就是讲道义的国家。魏国不可能强大起来,而魏王又这样不讲道义,没有好人来主持这个国家,这个国家怎么能发展呢?你是大王的臣子,难道不知道有大祸要临头了吗?你不进言则魏国必有大祸当前,而这场大祸,我家也难以幸免。你必须赶快向大王上书,用你的忠心来扫除魏国的祸患,晚了就来不及了。”
但是,如耳被派去出使齐国,没有去进谏,而此时如耳的母亲急了,亲自向魏哀王上书,“曲沃之老妇也,心有所怀,愿以闻于王。”
魏哀王没等来美人,先等来了一个老太太,没办法,召见看一看吧。
曲沃负见到魏哀王说道:“我听说男女之别,国之大节。妇人没什么志向,心也不够坚强,所以****的事情才会屡屡发生。所以,礼法才规定,女人十五岁就可以嫁人,二十岁就应该成婚,就是因为怕他们做出什么****的事情来。我听说一般娶老婆要明媒正娶的,礼节完备,然后才许嫁人,男方要亲自去亲迎,女人才能跟着男方回家,这才是贞洁烈女的行为做派。现在大王为太子求妃,而自纳之于后宫,这是毁了贞女之行而乱男女之别的行为啊。自古圣德的君王一定会严格管理后宫,因为后宫乱了,国家就会乱。夏朝之兴是因为涂山女娇,亡是因为妺喜。商兴也以有仍氏,亡是因为妲己。周兴是因为太姒,亡是因为褒姒。周康王夫人,晏出朝关雎预见,思得淑女以配君子。男女之事,要合乎礼法,只有这样才能父子和睦,君臣和睦。君臣、父子、夫妇三者,是天下的大纲纪。三者治则治,乱则乱。现在,大王开始乱人道,弃纲纪。外边还有六个强国虎视眈眈,南有楚国,西有强秦,而魏国居其间,夹缝生存啊。大王您不忧虑这些事情,而净想着**后宫这些事情,父子娶同一个女人,我怕魏国真的危险了。”
魏哀王一听,忙向眼前这个老太太承认错误,把太子妃还给了太子,然后赐给曲沃负粟三十钟,而如耳从魏国回来后,也加官进爵。魏文王从此勤行自修,为国家劳碌,而齐、楚、秦等强国在这段时间都不敢和魏国开战。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细节,就是当魏哀王犯错误的时候,如耳却突然出使齐国,这难道是巧合吗?
我想不是,他是故意躲开了这件事情,而他的母亲却为他完成了进谏,回来后,如耳也被稀里糊涂的加官进爵了。
这就是魏国的大臣,宁做庸臣,不做谏臣。
魏国另一位很有作为的君王是魏安厘王,这个君王很会用人,魏国最优秀的一批人才,都出自这位君王。
魏安厘王这位君王并不好色,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位君王是位同性恋,他非常宠爱龙阳君(男性),而这位龙阳君虽然是个男宠,却并非像历史上那些男不男、女不女的恶心男人一样,其实他也是个一等一的人才,他集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武术家等为一身,即便是在魏安厘王去世后,也仍然在魏国担任重要职务。
《战国策》上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魏安厘王与龙阳君在一条船上钓鱼,龙阳君突然哭了,魏安厘王就问他:“为什么要哭泣?”
龙阳君说:“是因为臣钓上来一条鱼,有感而发。”
魏安厘王说:“这有什么可哭的?”
龙阳君说:“臣得到了鱼,开始挺高兴。但是后来又碰上了大鱼,就想把先前的能些条鱼丢弃。现在我能受到大王的宠幸。但是四海之内,美人多了。他们听说臣之得幸于王也,必然是想方设法的勾引您,而把我挤掉。我就像这鱼一样,也早晚会被丢弃的。臣怎么能不哭泣呢?”
魏安厘王是个十足的同性恋者,他爱龙阳君甚于那些美人,所以他颁布条令:“敢在我面前提起美人的,族诛!”
所以,在魏安厘王一朝,我们能知道的他的女人只有他的王后如姬,而这位王后其实也是个象征性的符号而已。
而没有了美女的男人,是更容易投入工作的,因为他少了很多的欲望,这是实话。
本人也深有感触,心里装着一个女人的时候,自己干什么事情都觉得有一份惦记,而真正把女人抛在脑后的时候,才能更集中精力去干一件事情。
魏安厘王是个有作为的君王,他虽然身边的女人很少,但是遇到的女性故事却很多。
魏芒慈母的故事,也发生在这一朝。
这位母亲是魏国贵族孟阳氏的女儿,他的丈夫叫芒卯,是魏安厘王时期著名的贤臣,这位贤士是连秦昭襄王都交口称赞,说他是和孟尝君一个级别的,而这位芒卯的原配妻子早死,留下了五个儿子,而这些儿子对这位后母非常的不喜欢。
这几个儿子和芒母见面时总是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而且还总是对这位后母白眼相向。而芒母命令自己的三个儿子,凡事要让着几个哥哥,不可以与他们相争,但是尽管是这样,那五个儿子依然对这位后母没有好感。
而日久见人心,这五个儿子中的一个犯了国法,魏王马上就要处死他了,而芒母却到处奔走,为了救这个孩子。
很多知情人都非常的不理解,对芒母说道:“人家都不拿你当妈看,你为啥还为他这样奔走呢?”
芒母回答道:“他们虽不是我亲生的,但是也是我的孩子啊,如果我不去救援,那我还是个做母亲的吗?他们的父亲丧偶,才娶我做了夫人,我那时起就是这五个孩子的母亲,继母也是母亲,作为母亲却不能爱他们的孩子,能说的上是慈祥吗?而如果我不去救援,能说的上是道义吗?不慈祥也没有道义,何以立于世!他们虽然不喜欢我,但是我又怎么能忘记道义呢?”
所以,这位芒母一直把官司打到了魏安厘王那里,魏安厘王对这位母亲的行为非常感动,长叹道:“有这样的母亲,我难道还不放过他的孩子吗?”于是便赦免了她的继子。从此之后,她的八个儿子都非常孝顺她,都做了魏国的大夫卿士。
因为魏安厘王不好色,这方面的欲望少,而像龙阳君之类的男宠,也都是贤能之人,所以在他统治的时期,得到了众多的贤臣相助,魏国在战国中迸发出了最灿烂的一抹光芒,但是魏国的强盛只是昙花一现。
魏安厘王去世后,除了信陵君窃兵符救赵国这一个故事外,后代六世魏王全都没有什么作为,直到秦始皇最终把魏国灭掉。
而当魏国国破之时,也发生了一件非常感人的女性故事。
公元前225年,秦派王贲攻魏,包围了魏都大梁,引黄河水灌城,三个月后魏国的城墙被泡酥了,城崩,魏国灭亡。
魏王瑕被杀,魏国的诸公子被诛,后来秦军一查名单,还有一个魏国公子没有抓到。
所以秦军在魏国贴出告示:“有抓住魏国公子的,赐金千镒,如果有敢藏匿的,就株连九族。”
而这个小公子是他的乳母带着他跑的,当这位乳母把公子安顿好后,才敢出来。
可是这位乳母却碰上了魏国的一些故臣,这些故臣一见乳母,知道她和小公子关系很好,很可能知道小公子的下落,便问乳母:“乳母您没事啊?”
乳母为了保住小公子,便成心问这些故臣:“也不知道小公子咋样了?”
故臣们心中暗骂,少来这套,虽然他们不是治国的贤才,但是要和一个乳母比心眼,这帮政治老油条还是富余的。
故臣们问乳母:“现在公子还在吗?我听说秦国下了命令,有能把公子献出来的,赐金千镒。藏匿的人,株连九族。乳母如果说出小公子的下落,则可以得千金。知而不言,您的兄弟将会遭受大难啊。”
乳母翻翻白眼:“切!我不知道公子在哪?”
故臣又说道:“我听说公子是和乳母一起逃的。”
乳母正色道:“就算我知道,我也不能说。”
故臣又劝道:“今魏国已破,王族已灭。现在您把公子藏起来,又是为了谁呢?”
母吁而言曰:“见利而反上者,是逆臣。畏死而弃义者,是乱贼。现在国难当头,我不能见利忘义。而且,但凡养孩子的人是为了让孩子好好活下去,而不是为了让别人杀了他。岂能为了贪图赏赐畏惧诛杀,而废了大义呢!妾不能贪生,而让公子被擒。”
故臣没有办法,但是他们非常想捉到小公子向秦国献媚,所以就暗中派人跟踪乳母。
原来乳母把小公子藏在了一处深泽之中,但是还是被这些贪图富贵的大臣们发现了。
乳母就抱着小公子跑,而秦军在后边追了上来,争先恐后的射杀这对母子,乳母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射杀公子的箭,乳母身中十余箭,最后和小公子一起被秦军所杀。
秦始皇闻知魏乳母的高义,以以卿礼葬之,祠以太牢,乳母的哥哥被授予大夫之职,赐金百镒。
这就是魏国末代的女性故事,魏国的乳母用自己的忠诚,羞辱了魏国的那些大男人们。
后世的花蕊夫人用“三十万人齐卸甲,更无一人是男儿!”来形容后蜀的男人是多么的无能,连一个女人都保护不了。
其实魏乳母也可以嘲笑魏国的大臣们是多么的无能,连一个孩子都保护不了。
这就是历史,这就是魏国的末世,这就是战国的末世,这其中有着女人的无奈,更有着世人的无奈,还有着那种落日余晖下的壮丽。
这里边总有着惆怅与悲伤,光荣与耻辱。
而历史就是由这些组成的,这其中更为哀婉动人的就是这些末世中的女性故事,他们也在历史的微弱脉搏下,充当着他们的重要角色。
先秦结束了,先秦的女性故事也结束了。历史在这里打了个结,绕了个弯,随之进入灿烂的秦汉时代。
而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中,女性的表现会变得越来越惊艳,一股芬芳的脂粉香气,随之而来。
注释1:《说文》引贾逵“楚人谓姊为嬃。”,杨雄《方言》中婵媛是叹息的意思。詈当劝告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