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历史 刘胡兰传

后记

刘胡兰传 马烽 2548 2024-10-20 02:34

  

  这本书初稿完成于一九六四年。当时,中国青年出版社曾排印了数百册样本,分送给刘胡兰烈士的家乡云周西党支部、文水县委会、山西省委、原晋绥边区的领导人,以及刘胡兰烈士生前友好和有关单位征询意见。各级领导和熟悉刘胡兰烈士生平的同志们,在百忙中对该书进行了审阅,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根据这些意见,我进行了修改。之后,中国青年出版社又重新付排,并已打出了清样,但一直未能出版。

  原因很简单:在“四人帮”统治文艺界,推行资产阶级文化专制主义的那些黑暗年代里,他们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不准以任何艺术形式表现真人真事。他们的“旗手”还下达了这样一道懿旨:“……就是刘胡兰,也还是不要写真人真事!”这样一来,所有以前歌颂女英雄刘胡兰的那些话剧、歌剧、叙事诗、连环画等艺术作品,便统统被压到了五行山下。这本未正式出版的《刘胡兰传》,当然也就夭折的。

  在揪出“四人帮”之后不久,中国青年出版社和山西人民出版社决定要尽快出版这本书,我想趁出版之前再校改一遍,尽可能减少一些错误、缺点。但由于其他工作缠身,一直拖到现在才算告一段落。在写作和修改过程中,我遇到过一些难题,也有一些个人的看法和体会,趁此机会一并写出来求教于读者和同志们。

  一、本书题名《刘胡兰传》。严格地说来,不能算是真正的传记,而只能算是一本传记体小说。事实上,我也是按传记体小说来写的。虽然大的事件,甚至一些主要情节基本上都是真实的,但不少生活细节、风俗习惯、场景、对话等等,则是依据人物性格、情节的需要,可能性和现实性加以安排的。我认为在写真人真事的作品时,进行这种必要的艺术加工是允许的。至于加工得好坏,艺术性的高低,那是另一码事了。要求“完全真实”、“绝对准确”,看来是任何人也难以办到的。就连和刘胡兰烈士一起工作、战斗过的那些同志们,在回忆同一件事情的时候,虽然大意相同,说法也并不完全一样。何况我是作为传记体小说来写呢?“完全真实”、“绝对准确”,不仅不可能办到,也无此必要。就是对一些真正发生过的事件,也不能不有所取舍;表现手法上,不能不有疏有密。

  二、刘胡兰烈士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加以肯定的英雄人物,毛主席对刘胡兰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亲笔题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大字。凡是描写刘胡兰的文艺作品,理应充分表现毛主席题字的精神。一般地说来,“死的光荣”,比较容易表现,因为刘胡兰烈士英勇就义本身就说明了一切;但如何表现“生的伟大”呢?这就比较困难了。尽管烈士生前为党为人民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充分显示了她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贵品质。但毕竟由于她年龄有限,所处的岗位不同,她不可能持枪跃马冲锋陷阵;也不可能“筑台点将”、“运筹帷幄”。而作者又不能,也不应该离开当时的事实本身去杜撰一些轰轰烈烈、离奇曲折的故事。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首先是如何理解这四个字的含意。我的理解是:“生的伟大”除了指刘胡兰本身之外,同时也指她生在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刘胡兰短短的一生中,不仅度过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日战争,而且经历了解放战争初期急风暴雨的岁月。在这两次性质不同的革命战争中,由于有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发动了亿万人民群众,决心彻底掀掉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胡兰同志就生长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里。而且她本身就是这一股革命洪流中的一朵浪花。她尝到了胜利的欢乐,也经受了困难的考验。可以说,战争的过程也是她成长的过程。没有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也就不可能出现刘胡兰这样的英雄人物。基于以上这一理解,我在写作当中,除了尽可能发掘刘胡兰生平事迹本身的深刻意义外,对于当时的战争形势、客观环境等等也花了不少笔墨。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作品本身是否体现了这一意图?这就很难说了。

  三、在写作中遇到的另外一个难题是:如何处理刘胡兰烈士周围的一些人物。和刘胡兰一起工作、战斗过的人很多,就以区一级的干部来说,自新政权建立至刘胡兰就义的近十年当中,文水县云周西村一时划归二区,一时划归五区,一时二、五区又合并了,由于建制经常改变,因而干部的调动相当频繁。而这些同志绝大多数又都去云周西工作过,和刘胡兰都有过接触,或多或少都对她进行过一些教育或给过她一些影响。但作品中不能把这些人和事都罗列上,只能是挑选一些和刘胡兰关系较多的人,加以描写,把一些必要的情节适当集中。对本村一些群众和其他一些干部,也只能采取这种办法,否则就变成“名贤录”或“流水账”了。

  其次是如何表现这些人?其中有的人已牺牲或病故,属于盖棺论定者。这比较好办。其余的人中,有的当时表现好,现在也不错;有的当时表现不错,后来变坏了;亦有的是当时平平,现在表现积极……。总而言之,情况错综复杂。就这个问题,我曾和不少同志交换过意见。结果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思之再三,我觉得还是应当按照当时的实际情况,给予那些人以一定的历史评价为好。虽然有些人后来表现不怎么样,但当时总是起过一些好作用的。总的目的,我是为了写刘胡兰,而不是给某个人做全面鉴定。我力图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处理这些问题。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自己毫无把握。

  另外还要说明的一点是:在写作当中,我把活着的这些人的名字多少做了一点改变,使其似是而非。这算是一种尝试,不一定妥当。但又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暂且只好如此。

  四、我为了写这本书,在搜集材料的时候,曾得到过烈士家属、战友、邻居们的热情帮助,他们详尽地介绍了有关刘胡兰的一切情兄;除此之外,“刘胡兰烈士纪念馆”、团省委“刘胡兰生平事迹调查组”等单位,还把他们所保存的许多历史资料、档案材料无私地供我阅读、摘录;在写作过程中,多次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和鼓励。在此特表谢意。

  五、由于个人政治水平和艺术水平的局限,加之写这种传记体小说又是第一次尝试,错误、缺点以及不足之处一定很多。诚恳地希望同志们读后提出批评指正,以待将来有机会时做进一步的修改。

  作者

  1977年9月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