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历史 冲天记

后记

冲天记 刘庆贵 2457 2024-10-20 02:34

  

  2008年9月25日晚9时10分,在被誉为中国航天第一港之称的东风航天城,“神舟”七号飞船承载着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位航天员,一飞冲天。第三天,翟志刚漫步太空,跨出了中国人征服宇宙的一大步。

  发射成功后,胡锦涛总书记说:“能够在发射现场和同志们一道见证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我感到格外高兴。同志们建立的历史功勋,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那几天,“震撼”成了参观“神七”发射的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作家出版社侯秀芬总编动情地说,看了敦煌飞天,感到震撼;看了“神七”发射,感到更大的震撼;参观了航天发射场、历史展览馆和烈士陵园,我的心灵深处更被你们的东风精神所震撼。随后,她笑着对作者说,快拿出你的精品力作吧!要知道,人们在欢呼翟志刚迈步太空之余,更渴望了解航天人的故事。

  多年来,每当我向到中心观看发射卫星飞船的贵宾们介绍时,他们无不惊叹东风航天城为祖国航天事业创造的丰功伟绩,更感叹东风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于是在繁忙的军务之余,笔者陆续写了几篇反映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创建、导弹核武器试验、发射“东方红”卫星和发射载人飞船的记实作品。2004年9月,在接待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张健率领的19位作家参观时,陈德宏、范小青、李兰妮、陈清棣等作家同声感慨:东风人的创业历史和奉献精神太感人,快把他们写出来,让世人共享吧。

  的确,我正在酝酿一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创业奉献史,因为我具备这个条件。1965年大学毕业后,我被挑选到了西北导弹综合试验基地,从此在戈壁深处一干就是43年。最初我分到导弹发射部队二中队。二中队组建于1959年,是我国最早的两个地地导弹发射中队之一,有着光荣的历史。我从学员干起,而后技师、副分队长、分队长、副中队长、中队长,亲自参加了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册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卫星和其他卫星的发射,一干就是13年。这13年,是我一生经历最为多姿多彩的13年,是奠定和打牢我人生根基的13年,是积累宝贵经验的13年。之后我调到发射中心机关任参谋、副处长、处长,继而担任试验单位的主官和技术部主任,参与了更大范围的指挥协调。特别是担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总工程师和副司令期间,数十次担任导弹卫星发射任务指挥长,亲自组织大型试验任务,做出是否发射的重大决策,这对我自身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也是笔者一生中极为重大的财富。值得欣慰的是,作为指挥长,所指挥过的航天发射任务,作出的所有的决策,回过头来看,全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顺便说一句,笔者从大学开始就有写日记的习惯。在经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同时,用日记的形式把发生的事件和感受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厚达半米。每当翻开日记,昔日发生的事件马上映入眼帘,战友的音容笑貌即时显现面前。

  我的经历中,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1989年笔者参加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展史的编写。一年的时间,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有幸采访第一代创业者,拜读了第一任司令员孙继先、政委栗在山、第二任司令员李福泽、第三任司令员张贻祥和副司令员张志勇等老首长的回忆录和手稿。这些尘封的记录生动地描述了创业的艰辛,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烦恼。他们不仅仅是回忆个人的经历,更是告诉后人,中国的第一个导弹试验基地是在怎样的艰难环境中创建起来的,中国的第一枚导弹是在怎样的曲折中发射成功的;更要告诉后人,“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我不能不写,不写对不起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战友们。我必须写,要把第一代创业者的丰功伟绩写出来,把他们的工作、生活、爱情写出来。我也一定能写好,因为我也是东风人,我身上每一个细胞里都浓浓地渗满了东风精神的一个个元素。

  伏案疾书,很长一段时间我忘记了现实、忘记了日夜、忘记了寒暑、忘记了节假日,心中只有书中的人物和活动。每当我坐到电脑桌前,两手按着键盘时,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就跳出来和我对话,一个个曲折的故事就突突地涌现到我的面前。写到动情时,我为他们流泪;写到挫折时,我为他们叹息;写到胜利时,我和他们一起欢呼;写到美好的情感时,我为他们祝福。

  这是我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1958年组建到1966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这段历史为背景。对于没有写过长篇小说的我来说着实不易,或者说写得很艰辛。我花费了四年多的时间,前后写了七稿,结构做过五次大的调整,光是书的开头,就写了九遍。

  本书从诞生到出版,凝结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领导和战友们的心血,闪烁着作家朋友的情谊,链接着出版社的鼎力相助。第一稿出来后,著名作家李兰妮对我说,写出来就是胜利,鼓励我继续努力。第三稿写完后,我将文稿送给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几位领导和几位作家审阅。刘克仁同志给我提出了10条意见,写下了“取舍,升华,展开”六字箴言。崔吉俊、于本城等同志指出,作品要加大弘扬航天精神和东风精神的力度。董仁海同志提出,不必拘泥于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著名作家葛水平谆谆告诫说,作品不必太实,要充分加以虚幻。第五稿寄给作家出版社,侯秀芬总编委托张水舟副总编审阅,很快反馈了修改意见。第六稿送给出版社后,责任编辑胡小萌仔细地审阅后又提出了非常诚恳的修改意见。为了使作品更臻完美,笔者又作了一次较大的调整和修改。

  在整个写作出版过程中,笔者要特别感谢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张丽杰同志,她当过记者和编辑,有很强的文字功底。她一字一句地审改了我的每一稿,在文字上作了很多重要的修改,有的段落还是她动笔写就的。另外还要感谢夫人李品香,她是本书的第一读者,也是第一改稿人,有的情节是她设计的,有的文字还是她写出来的。

  2009年1月25日(牛年除夕) 于燕郊戈柳居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