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唐军出征,将下三峡,诸将请待水退后再进军。李靖认为兵贵神速,机不可失,眼下敌军因为正值汛期,江水暴涨而防备松懈,此时顺流而下,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其不备。
李孝恭听从了李靖的意见,唐军乘水涨之势,顺流东进,一举攻破荆门,直逼夷陵。
萧铣派悍将文士弘率数万精锐前来支援,屯于清江。孝恭欲进兵攻击文士弘。
李靖以为不可,他认为文士弘骁勇善战,麾下皆是精锐之师,此番前来支援,士气正盛,兵锋不可当,应当驻兵南岸,避其锋芒,待其气衰后再出兵攻击,必可大获全胜。他进一步解释说:“孙子曰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李孝恭毕竟年轻气盛,也有些轻视对手的意思,坚持出战,于是留李靖守营,自己带兵进攻文士弘大军,结果被对方杀得大败,狼狈不堪地逃回南岸营地。
南梁士兵一看唐军已经溃不成军,到处都是扔下的物资,于是纷纷争抢战利品,顾不上再追击唐军败兵,军阵已乱,李靖见战机来到,果断率领自己指挥的军队投入进攻,大破文士弘军,俘获舟舰四百余艘,斩首溺死近万人。
唐军一路追击到百里洲,再度击败文士弘。接着又攻下夷陵。李靖马不停蹄,率轻骑五千为先锋,直奔南梁都城江陵,李孝恭率大军继后。
李靖又击败萧铣的大将杨君茂、郑文秀,俘获士卒四千多人,攻克江陵外城,接着又占领水城,缴获了大批舟舰。
李靖下令将俘获的敌军战舰弃之江中,任其顺江漂流而下,众将不解,好不容易到手的战利品,不善加利用以攻敌,反而弃之以资敌,是何道理?
李靖对大家解释说,萧铣之地,幅员辽阔,南出岭表,东距洞庭,而唐军则是孤军深入,江陵城坚,若攻之不克,敌方援军四集,则己方将陷入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到那时,有再多的舟舰也是枉然;
若将它们弃之江中,任其塞江而下,敌方援军见之,必谓江陵已陷,不敢轻进,犹豫之间,必派人核实情况,往来之间,已浪费至少一个月的时间,待援军得知实情,我军已拿下江陵。
此前,鉴于武将骄横难制,萧铣命令罢兵营农,以削夺武将兵权,引发了一系列叛乱,更造成人心疑惧,军心不稳。等到唐军兵临城下,萧铣才发现江陵城仅有几千兵力,大惧,下令征兵来援,结果“仓猝征兵,皆在江、岭之外,道涂阻远,不能遽集”。加之李靖故意将俘获的战舰弃之江中以迷惑援军,终使萧铣援兵断绝。
此时唐军将江陵围得水泄不通,萧铣自度救兵难于急至,就对属下说:“天不助梁,数次亡国。如果战至力屈而降,唐军必因军士死伤而大杀城内百姓。怎能因为一人之故而使百姓遭殃呢。现在城池还未被攻破,我先出降,可能会保全民众。众人失我,何患无君!”
于是他亲自巡城下令投降,守城军士都号哭不已。萧铣祭拜太庙后,率官吏赴李孝恭军门请降。
见到李孝恭和李靖,萧铣说:“当死者唯铣耳,百姓无罪,愿不杀掠。”
李孝恭于是把萧铣用囚车送往京师。
萧铣降后不过数日,援军至者十余万,见江陵失守,皆不战而降。
交州总管丘和、长史高士廉、司马杜之松等将到江陵朝拜萧铣,走在半路上,听说萧铣已经投降,于是他们也纷纷到李孝恭大营里投降。
其中这个高士廉是个特别值得一说的人物。
高士廉(575至647年),本名高俭,字士廉,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
他是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孙,隋朝洮州刺史高劢之子,唐太宗李世民长孙皇后的舅父。
史书记载,他少有器量,涉猎经史,事母至孝。他与司隶大夫薛道衡(大才子)、起居舍人崔祖浚是忘年之交,因此得到公卿的赞许。
自以为是北齐宗室,不宜广交名流,于是隐居在终南山,闭门谢客。
隋炀帝大业年间,高士廉出任治礼郎。
公元609年(大业五年),高士廉因妹夫长孙晟病逝,便将妹妹高氏接回家中,并厚待外甥长孙无忌、甥女长孙氏。
后来,高士廉发现李渊次子李世民才华出众,便将甥女长孙氏嫁给他。
顺便说一说长孙无忌的父亲长孙晟,这个人可不得了。
长孙晟(551年-609年),字季晟,小字鹅王 。洛阳(今河南洛阳)人。隋朝著名军事家、外交家。
他是北魏太师、上党文宣王长孙稚曾孙,北周开府仪同三司长孙兕第三子 。
他生性通达聪慧,略涉书史,善于骑射,矫捷过人。当时北周崇尚武艺,贵族子弟都因有武艺而觉得了不起。但每次与长孙晟骑马射箭,那些贵族子弟都在他之下。
北周天和四年(569年),十八岁的长孙晟任司卫上士。他起初没有名气,别人也不知其才能,唯杨坚一见,深赞其异才。
大象二年(580年),突厥首领沙钵略可汗阿史那·摄图请求与北周通婚和亲,北周宣帝宇文赟以赵王宇文招之女封为千金公主嫁给他为妻。
娉娶时,北周与沙钵略可汗各自炫耀本国武力,都精选骁勇之士作为使者。因此朝廷派长孙晟作为汝南公宇文庆的副使,护送千金公主到沙钵略可汗的牙旗之下。
北周曾先后派数十名使者前往突厥,但沙钵略可汗多轻视不礼,却独对长孙晟特别喜爱,经常与他一起游猎,以至长孙晟留住其处竟达一年之久。
有一次,长孙晟跟随沙钵略可汗出游,遇到两只雕飞着争肉吃,沙钵略可汗给长孙晟两支箭,说:“请射取它们。”
长孙晟于是弯弓奔去,正遇双雕相夺,于是一发而射穿两雕。
沙钵略可汗大喜,让各位子弟贵人都与长孙晟亲近,学习其射箭的本事。当时沙钵略可汗之弟处罗侯(号突利设)甚得众心,结果遭到沙钵略可汗的忌恨,处罗侯因此密派心腹,暗中与长孙晟结盟。
从此以后,长孙晟在突厥乘游猎之机,考察突厥山川形势、部众强弱。当时杨坚担任北周丞相,长孙晟回来后,把突厥的情况详细地告诉杨坚,杨坚听后大喜,于是升任他为奉车都尉。
开皇元年(581年),杨坚受禅登基,建立隋朝,是为隋文帝。
同年十二月,沙钵略可汗因隋朝对其礼薄,于是对部下说:“我是周朝的亲戚,现在隋公自立为帝,我不能制服他,又有什么面目见千金公主呢?”
于是借口为千金公主的宗室复仇,与前北齐营州刺史高宝宁联合攻陷临榆关(今河北抚宁东),并与各部落相约,准备大举南侵隋朝。
当时隋朝新立,隋文帝很害怕,就下令修筑长城,发兵屯驻北境,命令阴寿镇守幽州(治蓟县,今北京西南),虞庆则镇守并州(治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屯兵数万以加强幽州、并州、乙弗泊(今青海乐都西)、临洮(今甘肃岷县)、武威(今属甘肃)等地的守备。
长孙晟早就知道沙钵略可汗、达头可汗、阿波可汗、突利可汗等叔侄兄弟各统强兵,都号可汗,分居四面,内怀猜忌,外示和好。对他们难以力征,容易离间。于是上表隋文帝,详细分析突厥内部的情况,并针对此情况提出“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提议。
隋文帝看表后大喜,因此召长孙晟来和他说话。长孙晟口述形势,手画山川,对突厥的虚实都了如指掌。隋文帝听后对他叹赏不已,全部采纳他的计谋。
隋文帝派遣太仆元晖出伊吾道,让他拜访达头可汗,特赐狼头纛,假装对他很钦敬,对他很礼貌。达头可汗回访时,隋文帝故意将其使者处在沙钵略可汗的使者之上。
反间计实施后,沙钵略可汗与达头可汗之间果然发生了猜疑。隋文帝任命长孙晟为车骑将军,出黄龙道,携带大量钱财赐予奚、契丹等部族,让他们当向导,得以到处罗侯的住处,与他深深交好,引诱他内附朝廷。如此一来,突厥内部受到分化,沙钵略可汗变得孤立起来。
开皇二年(582年)二月,隋文帝下令撤回准备进攻江南陈朝的军队,集中兵力对抗突厥。不久,突厥大军进犯隋朝边境。四月,上柱国李充在河北山(今内蒙古包头西黄河以北)击败突厥;大将军韩僧寿在鸡头山(今甘肃平凉西)大破突厥军。
韩僧寿(548年至612年),字玄庆,隋朝名将韩擒虎的二弟,和哥哥韩擒虎一样,也以勇烈闻名于世。
曾因平定尉迟迥之乱有功,被授予大将军,封爵昌乐县公,食邑一千户。开皇年间,多次打败突厥,威慑突厥,升官至上柱国,封爵江都郡公。隋炀帝即位,改封为新蔡郡公。大业八年(612年),卒于京师,时年六十五岁。有一个儿子名为韩孝基。
五月,高宝宁引导突厥兵攻打平州(治今河北卢龙)。突厥悉出四十万骑兵突入长城,分路攻隋。
六月,李充再次在马邑(今山西朔县)击败突厥。达头可汗进攻兰州,在可洛峐(今甘肃武威境)为凉州总管贺娄子干击败。十月,隋文帝因关中形势紧急,派太子杨勇屯兵咸阳。
十二月,隋文帝命大将军虞庆则屯兵弘化(今甘肃庆阳)。当时沙钵略可汗率军十余万进到周盘(今甘肃庆阳境),隋朝行军总管达奚长儒率军两千人迎战,杀伤其一万余人。柱国冯昱屯兵乙弗泊、兰州总管叱列长叉守御临洮、上柱国李崇屯兵幽州,皆为突厥所败。
于是,突厥纵兵自木硖、石门(今宁夏固原西南和西北)分两路进击,尽掠武威、金城(今甘肃兰州)、天水、安定(今甘肃泾川北)、上郡(今陕西富县)、弘化、延安(今陕西延安东北)等地。
沙钵略可汗想继续南进,达头可汗不同意,带兵退走。长孙晟乘势用计,游说沙钵略可汗之侄染干(一说沙钵略可汗之子),让他假告沙钵略可汗:“铁勒等谋反,想袭击你的牙地。”
沙钵略可汗害怕老营有失,于是撤兵出塞。
开皇三年(583年)四月,突厥大举入侵隋朝,隋文帝命卫王杨爽、河间王杨弘、上柱国豆卢勤、秦州总管窦荣定等八人为行军元帅,率军分道反击突厥。五月,窦荣定率领步兵、骑兵三万出凉州(治今甘肃武威)道,在高越原(今甘肃民勤西北)数败阿波可汗军。
正在窦荣定军中担任偏将的长孙晟,乘机离间突厥,派人对阿波可汗说:“摄图每次来打仗,都获得很大的胜利。阿波才到内地,就被打败。这是突厥人的耻辱,难道你心里不惭愧吗?而且摄图与阿波,兵力本来差不多。现在摄图天天取胜,被众人推崇,阿波出师不利,为国家带来耻辱。摄图肯定会把罪过归结到阿波头上,成就他早有的计谋,消灭你这一支北牙。请你好好想一想,你能对付摄图吗?”
阿波可汗使者到后,长孙晟对使者说:“现在,达头已与我隋国联合,但摄图却拿他没办法。可汗何不依附隋国天子,连结达头,互相联合,成为强者,这是万全之计。何必丧失兵马,自遭罪过,在摄图手下受他的凌辱和杀戮呢?”
阿波可汗接受了长孙晟的建议,因而留兵塞上,派人跟随长孙晟入朝。
当时沙钵略可汗与杨爽的军队相遇,在白道一带作战,败走到沙漠。沙钵略可汗听说阿波可汗心怀二意,加上平日素忌阿波可汗骁悍,沙钵略可汗一气之下掩袭阿波可汗所居的北牙,全部俘虏阿波可汗的部众,并杀死阿波可汗的母亲。
阿波可汗还无所归,于是西奔达头可汗,达头可汗闻讯大怒,借兵十余万给阿波可汗,东击沙钵略可汗,复得故地,收聚散卒数万,与沙钵略可汗作战,阿波可汗屡屡得胜,其势力益增。沙钵略可汗则从此由强变弱。于是遣使向隋朝进贡,千金公主亦请求改姓杨,乞求当隋文帝的女儿,隋文帝同意。
开皇四年(584年),隋文帝遣长孙晟以副使职随虞庆则出使沙钵略可汗,赐公主姓为杨氏,改封大义公主。
沙钵略可汗奉诏时不行跪拜之礼。
长孙晟劝说道:“突厥与隋俱是大国天子,可汗不起,安敢违意。但可贺敦为帝女,则可汗是大隋女婿,奈何无礼,不敬妇公乎?”
沙钵略可汗这才笑着对左右官员说:“须拜妇公,我从之耳。”
于是乃拜诏书。长孙晟还朝后授仪同三司、左勋卫车骑将军。
开皇五年(585年年)七月,沙钵略可汗向隋请和称藩。从此北部边患基本消除,解除了隋朝南下灭陈的后顾之忧。
开皇七年(587年)四月,沙钵略可汗卒,其部众立其弟处罗侯为莫何可汗,请隋廷承认。隋廷遣长孙晟持节前去祝贺,并赐以鼓吹旗幡,拜其弟处罗侯为莫何可汗,其子雍闾为都兰可汗(即叶护可汗)。
处罗侯趁机对长孙晟说:“阿波为天所灭,与五六千骑在山谷间,伏听诏旨,当取之以献。”
当时隋文帝正召集文武官商议此事,乐安公元谐认为:“请就彼枭首,以惩其恶。”
而武阳公李充则认为“应请生将入朝,显戮以示百姓”。
隋文帝问长孙晟:“于卿何如?”
长孙晟回答说:“若突厥背诞,须齐之以刑。今其昆弟自相夷灭,阿波之恶,非负国家,因其困穷,取而为戮,恐非招远之道,不如两存之。”
隋文帝纳其言。莫何可汗随即率部打着隋所赐旗鼓西击阿波可汗。阿波部下以为莫何已得隋兵助阵,丧失斗志,望风归降。莫何可汗遂生擒阿波可汗。
开皇八年(588年)十一月,莫何可汗继续西击邻国,中流矢而死,都兰可汗继位。长孙晟奉命携带陈国所献宝器前去吊唁。
开皇十三年(593年),流民杨钦流亡至都兰可汗处,谎称彭国公刘昶与宇文氏女共谋反隋,特遣其来密告于大义公主。对此,都兰可汗深信不已,从此不向隋朝进贡。
为探听突厥动向,长孙晟奉命出使突厥。大义公主见到长孙晟后,言辞不逊,并派心腹安遂迦与杨钦计议,煽动都兰可汗反隋。
长孙晟回京后,将此事俱奏。隋文帝再次派长孙晟出使突厥,向都蓝可汗索要杨钦。
都蓝可汗不愿交出杨钦,便谎称:“检校客内,无此色人。”
长孙晟便买通其帐下达官,探知杨钦之所在,趁夜将其抓获,并带到都蓝可汗面前质问。结果公主谋反之事被揭露,突厥人闻后大为耻辱。都蓝可汗不得已,只好将安遂迦等人拘捕,交给长孙晟带回。回京后,隋文帝大喜,为长孙晟加授开府,并遣其再次入藩,诛杀大义公主。
是年,都蓝可汗又向隋朝上表请婚,朝廷准备答应时,长孙晟上奏说:“臣观雍闾反覆无信,特共玷厥有隙,所以依倚国家。纵与为婚,终当必叛。今若得尚公主,承藉威灵,玷厥、染干必又受其征发。强而更反,后恐难图。且染干者,处罗侯之子,素有诚款,于今两世。臣前与相见,亦乞通婚,不如许之,招令南徙。兵少力弱,易可抚驯,使敌雍闾,以为边捍。”
隋文帝准其所奏,并派长孙晟告知突利可汗(即染干)许配公主之事。
开皇十七年(597年),突利可汗派500骑随长孙晟来迎娶,隋以宗女封安义公主妻之。突利可汗依长孙晟之说,率众南徙,居度斤旧镇。此时都蓝可汗非常恼怒,常率部抄略隋境。突利可汗察知其动静,即派人报隋。因此都蓝可汗每次入边,都因隋边境都先有防备而未能得逞。
开皇十九年(599年)二月,突利可汗奏报都兰可汗制造攻城器械,准备攻击大同城(今内蒙乌拉特前旗东北)。隋文帝命汉王杨谅为元帅,以尚书左仆射高颎出朔州(治善阳,今山西朔县),尚书右仆射杨素出灵州(治回乐,今宁夏灵武西南),上柱国燕荣出幽州(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三路进击突厥。
都兰可汗得知隋军来攻,大惧,遂与达头可汗结盟,合兵掩击突利,双方在长城下展开激战,突利可汗大败。都兰尽杀突利的兄弟子侄,然后率部渡河进入蔚州(治灵丘,今属山西)。突利与长孙晟独率五骑趁夜南逃,天明时行约百余里,并收集数百名散骑。
此时突利可汗却对长孙晟说:“今兵败入朝,一降人耳,大隋天子岂礼我乎?玷厥虽来,本无冤隙,若往投之,必相存济。”
长孙晟闻后,知其有二心,遂暗中派人入伏远镇(今山西大同西北),令镇中速举烽火。
突利可汗见四处烽火俱燃,便问长孙晟:“城上燃烽何也?”
长孙晟谎称:“城高地迥,必遥见贼来。我国家法,若贼少举二烽,来多举三烽,大逼举四烽,使见贼多而又近耳。”
突利可汗闻后大惧,对其部众说:“追兵已逼,且可投城。”
入镇后,长孙晟留其达官执室以领其众,自带突利可汗于四月入朝。隋文帝闻后,大喜,进授长孙晟左勋卫骠骑将军,持节护突厥。
四月,高颎命上柱国赵仲卿率兵3000为前锋,大破突厥,都兰可汗败逃,后被其部下所杀。杨素军在灵州以北地区与达头可汗部遭遇,也大败突厥,达头可汗带着重伤逃跑,其众死伤不可胜数。
十月,隋册封突利可汗为启民可汗,并赐射于武安殿。隋文帝选善射者十二人,分为两队。
启民可汗说:“臣由长孙大使得见天子,今日赐射,愿入其朋。”
隋文帝同意。启民可汗给长孙晟六支箭,发发皆中,结果启民可汗一队获胜。
时有群鸟飞过,隋文帝对长孙晟说:“公善弹,为我取之。”
结果十发皆中,鸟应丸而落。是日,百官得赏,其中长孙晟居多。
随后长孙晟率5万人在朔州西北筑大利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给启民可汗驻守,令其招抚突厥其它部落。前后归附者万余口,其中包括都蓝可汗之弟都速等。长孙晟将归附之人全部安置妥当,从此突厥归附。
时安义公主已卒,隋文帝又派长孙晟持节送宗女义成公主嫁给启民可汗。
长孙晟又上奏说:“染干部落归者既众,虽在长城之内,犹被雍闾抄略,往来辛苦,不得宁居。请徙五原,以河为固,于夏、胜两州之间,东西至河,南北四百里,掘为横堑,令处其内,任情放牧,免于抄略,人必自安。”此举得到隋文帝的同意。
十二月,突厥都兰可汗被部下所杀,其部落大乱。为挽救突厥颓势,达头可汗自立为步迦可汗。
长孙晟乘机上奏说:“今王师临境,战数有功,贼内携离,其主被杀,乘此招诱,必并来降,请遣染干部下分头招慰。”
隋文帝同意,都兰部果然尽来归附。
步迦可汗得此消息后,大为恐怖,遂于开皇二十年(600年)四月率兵进犯隋边。隋文帝命晋王杨广、尚书右仆射杨素出灵州(治回乐,今宁夏灵武西南),汉王杨谅、柱国史万岁出朔州(治善阳,今山西朔县),合击步迦可汗。
文帝诏长孙晟为秦川行军总管,率突厥归附各部为前锋,随晋王杨广出征。时步迦可汗正与杨广对峙不下,长孙晟由于熟悉突厥民俗风情,知其人马均需饮用泉水,便献计说:“突厥饮泉,易可行毒。”
于是命人在泉水上游撒放毒药。突厥人、畜饮水后很多被毒死,人心惶惶,大惊道:“天雨恶水,其亡我乎!”遂连夜遁逃。
长孙晟率部追击,斩杀突厥千余人,俘百余口,六畜数千头。杨广大喜,遂引长孙晟入内帐,把酒言欢。
时有突厥达官来降,坐在帐内,说:“突厥之内,大畏长孙总管,闻其弓声,谓为霹雳,见其走马,称为闪电。”
杨广笑着说:“将军震怒,威行域外,遂与雷霆为此,一何壮哉!”
凯旋回京后,授长孙晟上开府仪同三司,并再次还大利城,安抚新归附之众。
步迦可汗逃至大斤山(今内蒙古大青山)时,与史万岁一路隋军相遇,结果大败,慌忙引军回撤。不久,步迦可汗又派他的侄子俟利伐从沙漠东面攻打启民可汗,隋文帝再次发兵协助启民可汗防守军事要道,俟利伐只得退入沙漠。启民可汗大为感动,表示愿千世万代永为隋臣。
仁寿元年(601年),长孙晟上奏说:“臣夜登城楼,望见碛北有赤气,长百余里,皆如雨足,下垂被地。谨验兵书,此名洒血,其下之国必且破亡。欲灭匈奴,宜在今日。”
隋文帝诏令杨素为行军元帅,长孙晟为受降使者,援助启民可汗北击步迦可汗。
仁寿二年(602年)三月,军至黄河,正值突厥思力俟斤(官名)等率部渡过黄河,袭扰已经归降隋王朝的突厥启民可汗,掠走男女6000人、牲畜20余万头。长孙晟与上大将军梁默奉杨素之命率轻骑追击,转战60余里,大败突厥。长孙晟又教启民可汗分遣使者,往北方铁勒等部招抚归附。
仁寿三年(603年),有铁勒、思结、伏和具、浑、斛萨、阿拔、仆骨等十余部背离步迦可汗,降于启民可汗。步迦可汗部溃不成军,西奔吐谷浑。长孙晟送启民可汗安置于碛口(今呼和浩特北),启民可汗于是尽得步迦可汗之众。随后多年,启民可汗与隋一直保持亲善。事毕,长孙晟回朝。
仁寿四年(604年),隋文帝驾崩,与长孙晟有旧交的隋炀帝杨广为表拉拢之意,遂任命其为内衙宿卫,知门禁事,即日拜左领军将军。
不久,汉王杨谅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起兵,公开反对炀帝即位。由于綦良、余公理等各路隋军出师不利,节节败退。炀帝根据重臣杨素的推荐,任命前江州刺史李子雄为上大将军,并以长孙晟为相州刺史,征集山东军队,与李子雄共同配合镇压杨谅军。
长孙晟的儿子在杨谅部下效力,他为了避嫌,便予以推辞,炀帝倍加安抚,长孙晟遂奉命出兵,击破杨谅。回军后,转为武卫将军。
大业三年(607年),炀帝欲北巡至榆林,欲出塞外,陈兵耀武。因怕启民可汗惊惧,便先派长孙晟到启民可汗部喻旨。启民可汗闻讯后,召所部奚、室韦等数十个部落的酋长聚集,以迎接炀迎帝。
长孙晟见营帐前杂草丛生,想要让启民可汗亲自拔除,并让各部酋长看到,使其明白天子的威重。思虑过后,他手指帐前的草说:“此根极香。”
启民可汗闻后说:“殊不香也。”
长孙晟又说:“天子行幸所到之地,诸侯都躬亲洒扫,除清御路,以表示自己的至敬之心。如今牙帐中荒芜,所以说是留香草罢了!”
启民可汗这才悟其本意,拔下佩刀,亲自除草。其余各部族长见后,争相仿效。启民可汗又发命举国就役开御道,西起榆林,东达于蓟,长3000里,宽百步。炀帝听到此事,对长孙晟的办法非常赞赏。
后来,长孙晟被任命为淮阳太守。他尚未赴任,又复任右骁卫将军。
大业五年(609年),长孙晟去世,时年五十八。炀帝深表悼惜,赐赠甚厚。
大业十一年(615年)八月,炀帝出塞北巡,为突厥始毕可汗(启民可汗之子)所围,危急之下,不禁慨叹道:“如果长孙晟还在世的话,朕不至于被匈奴逼到如此地步!”
接着说高士廉。
613年(大业九年),兵部侍郎斛斯政因为和杨玄感兄弟交好,参与杨玄感的兵变,害怕隋炀帝追究,于是逃奔高句丽。
高士廉因与斛斯政有交往,也受到牵连,被贬为朱鸢(今越南兴安省快州附近)县主簿。
高士廉事母至孝,因岭南地区瘴疠严重,不能带母亲同行,便将妻子鲜于氏留下,代自己奉养母亲。
他又想到妹妹没有着落,就卖掉自己的大宅子,买了一处小宅子安顿妹妹一家,并把剩下的钱分给母亲和妹妹,自己轻装上路。
当时,天下大乱,朝廷诏令难以到达岭南,交趾太守丘和便委任高士廉为司法书佐。
武德元年(618年),钦州俚帅宁长真率军进攻交趾。丘和打算开城投降,高士廉劝道:“宁长真兵马虽多,但孤军深入,肯定坚持不了多久。再说城中兵力足以抵御敌军,为什么要投降他呢?”
丘和于是任命他为行军司马,让他迎击宁长真。宁长真大败,只身逃脱,军队全部投降。
后来,高士廉随丘和依附萧铣。
武德四年(621年),丘和、高士廉前往江陵(今湖北荆州)朝见萧铣,途中听闻萧铣被唐军主帅李孝恭击败,便转而投降李孝恭。
武德五年(622年),高士廉与丘和奉表归唐,被任命为雍州治中。当时,李世民正担任雍州牧,因高士廉是自己妻子的舅舅,而且素有声望,对他非常器重。
萧铣降后,诸将欲纵兵大掠,岑文本对李孝恭说:“江南之民,自隋末以来,困于虐政,重以群雄虎争,今之存者,皆锋镝之馀,跂踵延颈以望真主,是以萧氏君臣、江陵父老决计归命,庶几有所息肩。今若纵兵俘掠,使士民失望,恐自此以南,无复向化之心矣!”
李孝恭对岑文本的建议大加赞赏,于是下令禁止掳掠。
岑文本(595-645年),字景仁,邓州棘阳县(今河南新野县)人 。
他在唐朝是一个著名人物,在李世民登基以后,曾经大放异彩,官居宰相,唐朝著名文学家。
他是西梁吏部尚书岑善方之孙,东汉廷尉岑彭的后代。
他自幼就聪慧敏捷,博通经史。
他父亲叫岑之象,隋末曾任邯郸令,后被人诬告入狱,冤不能申。
十四岁的岑文本到司隶为其父申冤,辩对哀畅,命作《莲花赋》,一挥而就,其冤遂申,由是知名。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萧铣在荆州称帝,聘任岑文本为中书侍郎,负责起草文告。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军包围荆州,他规劝萧铣投降。
李渊听说后,对他非常赞赏,以为荆州别驾、行台考功郎中。
诸将又说:“梁之将帅与官军拒斗死者,其罪既深,请籍没其家,以赏将士。”
唐军诸将又想借机抄没梁军将领的家产以奖赏有功将士。
李靖劝阻说:“王者之师,宜使义声先路。彼为其主斗死,乃忠臣也,岂可同叛逆之科籍其家乎!”
李靖认为彼各为其主,死战拒我乃是忠勇之举,岂可等同于叛逆,于是皆舍之。自是唐军进入江陵城,秋毫无犯,南方各州县闻之,皆望风而降。
萧铣到达长安后,李渊召见了他,萧铣自知必死,因为窦建德就是例证,于是不卑不亢地拜见了李渊。
李渊在朝堂之上狠狠地责备他,萧铣不慌不忙地说:“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铣无天命,故至此;若以为罪,无所逃死!”
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为自己保留了最后一份尊严。
李渊本来还想看一看他的可怜相,让他祈求自己,结果萧铣果然是一条好汉,这样的人更不能留了,李渊于是就下令,斩萧铣于长安市。
李渊下诏任命李孝恭为荆州总管;李靖为上柱国,赐爵永康县公,仍使之安抚岭南,得承制拜授。
为了彻底平定岭南,李靖带兵翻越五岭至桂州(今广西桂林),沿途发布檄文,并派兵分道招慰各地的少数民族首领,让他们归附唐朝。
当时在南方最有名的少数民族首领是冯盎。
冯盎,字明远,高州良德(今广东高州)人,高凉太守冯宝与谯国夫人冼夫人之孙,石龙太守冯仆之子。
他本是十六国时期北燕君主冯弘的后裔。冯弘因不能忍受投降北魏,便逃往高句丽,派其子冯业带领三百人渡海归顺东晋。
北燕灭亡后,冯业留在番禺(今广东广州)。到冯业的孙子冯融时,开始担任南朝梁罗州刺史。
冯融的儿子冯宝,娶岭南高凉的越族大姓冼家的女儿冼夫人为妻,因而成为高凉地区越族的首领,南朝梁任命他为高凉太守。
冯宝与冼夫人生子冯仆,冯仆即冯盎的父亲,官至石龙太守。
冼夫人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名闻遐迩的巾帼英雄,又称谯国夫人(512年-602年),名冼英,又称冼太夫人,广东高凉人氏。
冼夫人家世代是南越的首领,占据山洞,部属有十余万家。她自幼贤明,多谋略,在娘家时能够约束部下,行兵布阵,镇服百越。在本乡信义卓著。
当时越人的风俗就是爱互相攻击。冼夫人的兄长、南梁州刺史冼挺,倚仗他的富强,侵略掠夺别的州县,岭表一带为他所苦。
夫人多次规劝他,因此别郡的怨隙止息,海南、儋耳归附的有千余洞。
梁朝大同(公元535年-公元545年)初年,罗州刺史冯融听说夫人有志行,为他的儿子高凉太守冯宝娉为妻子。
此时,夫人约束本族,让他们依从民礼,每次都同冯宝一起解决诉讼问题,首领中有犯法的,即使是亲族,也没有使其逃逸的。自此,政令有序,人们不敢违抗。
梁太宗简文帝大宝元年(550年),监始兴太守事的陈霸先起兵讨伐反叛朝廷的侯景。高州刺史李迁仕借此派兵占据大皋口(今江西吉安县南二十里),图谋不轨。
李迁仕派人召冯宝,冯宝打算前去,夫人劝止他说:“刺史无故不能召遣太守,他肯定是骗你一同谋反。”
冯宝说:“你怎么知道?”
夫人说:“刺史被召援助台城,可是说自己有病不去,铸造兵器,聚集部众,然后召唤你。如果你去了,肯定会被留作人质,用来胁迫你的部众。这个意思很明显,希望你暂时不要去,静观其变,再做决定。”
果然,几天后李迁仕造反了,并派大将杜平虏率兵入赣石(今江西省南康),企图截击陈霸先的队伍。
冯宝将此事告诉夫人,冼夫人沉思片刻,说:“杜平虏是一员骁将,他远去赣石,和官兵对抗,难以回来。李迁仕在州中,人单力薄,我们可以消灭他。如果你去,势必会打起来,最好是由我假装带着厚礼前去,说你有疾行动不便,让我亲自送礼来参谒谢罪,他一定不会戒备。”
冯宝表示赞同。于是,冼夫人率领千余名将士,个个挑着担子,星夜兼程,很快到了高州府城下。
李迁仕得知冼夫人亲自带礼赶来谢罪,果然大喜而不设防。冼夫人与众将士顺利地进入了刺史府前的棚门,突然发动攻击。李迁仕措手不及,大败而逃,冼夫人遂带兵马乘胜追击,与陈霸先会师于赣石。
冼夫人见陈霸先威仪可畏,又得众心,是个大有作为的英雄人物,值得拥戴。因此,冼夫人说服冯宝从人力、物力到财力等多方支持陈霸先。
第二年,陈霸先擒杀了李迁仕,并平息了梁朝的内乱。公元557年,陈霸先又灭了梁朝,建立了陈朝,成为陈高祖。
正值梁陈交替之际,中原混乱,冯宝也故去。冼夫人安抚各族首领,怀集百越,岭南数州赖以安定。
陈永定二年(558 年),冼夫人即派九岁的儿子冯仆率领各族首领入京朝见陈高祖。霸先大喜,更感到岭南这个大后方有赖于冼夫人的维持,于是封冯仆为阳春太守。陈霸先在冼夫人的支持下,不用一兵一卒,便统一了岭南。
太建元年(569年)冬十月,广州刺史欧阳纥谋反。他派人召冯仆到南海,强迫他共同造反。冯仆派人报告冼夫人。
夫人说:“我为忠贞,经今两代,不能惜汝辄负国家。”她马上布置军队驻守,带领百越首领与军队北上迎接陈朝派来讨伐欧阳纥的车骑将军章昭达。内外夹攻,消灭了叛军,救出了冯仆。冼夫人又一次为岭南和平统一立下了大功。
为此,陈朝派使者持节册封冼夫人为中郎将,石龙太夫人,并送给她绣櫶油络驷马安车一乘、鼓吹一部,还送有麾幢旌节、仪仗和刺史一样。
至德三年(585年),冯仆死。
公元 589 年,隋灭了陈朝,势力未及岭南,岭南诸州郡推举冼夫人为领袖,号为圣母,保境安民。
两年后,隋文帝派总管韦洸安抚岭南,原陈朝将领徐璒在南康(今江西省西南)驻守,韦洸不能前进。
隋文帝的儿子晋王杨广指使陈后主叔宝写信给冼夫人,告以陈亡,要她归附隋朝,并把先前冼夫人送给陈后主的一根扶南犀杖和兵符作为验证。
冼夫人见杖,知陈确亡,遂召集首领数千,恸哭尽日。深明大义的冼夫人,为了岭南的和平安定,免于烽火狼烟,即派孙子冯魂率领军队北上迎接韦洸。
韦洸在冯魂的帮助下,进入了广州。至此,隋朝才统一了岭南。隋封冯魂为仪同三司,册封冼夫人为宋康郡夫人。
开皇十年(590年)十月,番禺少数民族首领王仲宣起兵抗隋,岭南各族首领纷纷响应,包围广州,韦洸战死。
冼夫人得知广州被困,立刻派孙子冯暄带兵援救。冯暄与王仲宣的部属陈佛智是好友,故意逗留不进。
夫人大怒,立即召回冯暄,囚于州中牢狱,改派孙子冯盎带兵进攻。
冯盎力战,杀了陈佛智,进入广州城郊,与隋援军——大将军鹿愿会合,击败王仲宣,保全了广州。
但此时岭南政局未稳,冼夫人不顾花甲高龄,又亲自披甲胄,乘骏马,张锦伞,率骑兵弓箭手,护卫着朝廷使者裴矩巡抚岭南诸州。
苍梧首领陈坦、冈州冯岑翁、梁化邓马头、藤州李光略,罗州庞靖等都来参拜裴矩,表示接受隋朝的官爵。于是,朝廷仍让他们统率各自的部落,岭南平定。
隋文帝下诏拜冯盎为高州刺史,并赦免了冯喧,拜为罗州刺史。
隋文帝鉴于冼夫人在岭南各族首领中的威望,又为夫人维护国家统一的忠心所感动,认为冼夫人是安定岭南的支柱。
于是给她的子孙封官进爵,追封冯宝为广州总管、谯国公。册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设置谯国夫人幕府,置长史以下官属,颁发印章,允许她调发部落六州兵马,可以先行处理紧急情况,调兵遣将。
隋文帝又下诏褒扬冼夫人,赐物五千段,皇后也送给她首饰和宴服。冼夫人将赐物装在金箧内,并梁、陈二朝所赐物品各藏于一库。逢年过节,便拿出来陈列在大庭中,以此教训子孙说:“汝等宜尽赤心向天子。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今赐物具存,忠孝之报。”
冼夫人不仅自己反对分裂,一心为国,还教育子子孙孙都要这样做。正如诏书中所赞“夫人情在奉国,深识正理”。
番州(今广州)总管赵讷贪虐,俚族、僚族人民难以忍受,纷纷逃亡或反抗。冼夫人派长史张融到京都去见隋文帝,指控赵讷的罪行并提出安抚和团结岭南各族人民的意见。
隋文帝即派人到番州调查,证实了赵讷的罪行,遂依法将他处死;并委派冼夫人安抚岭南各族。
冼夫人不顾年龄已过八旬,拿着诏书以使者身份巡历了十余州,宣述皇帝之意。她的言行使俚僚各族深为所感,诚心归附隋朝。
隋文帝非常嘉许冼夫人的赤心,赐给她临振县(今海南临高县)汤沐邑一千五百户。由于年事已高,仁寿二年(602 年),冼夫人在巡视各州后不久便因积劳而死于山兜之原。
冼夫人死后,被谥为诚敬夫人。
冯盎少年时很有谋略,英勇善战。隋朝开皇年间(581年-600年),冯盎以祖辈功勋而受任宋康(今广东阳西)县令。
开皇十年(590年),隋文帝因冯盎平叛有功,任命他为高州刺史。
仁寿元年(601年),潮州、成州等五州的僚人造反,冯盎自己快马飞驰到京师,奏请朝廷出兵讨伐僚人。
隋文帝命令左仆射杨素和冯盎一起讨论僚人反叛的情况,杨素对冯盎的才华感到非常惊奇,说:“没想到蛮夷中竟有你这样的人!”
随即隋文帝下诏命令冯盎征集江南、岭南的军队进攻僚人。叛乱平息后,隋文帝任命冯盎金紫光禄大夫、汉阳太守。
大业七年(611年),冯盎跟随隋炀帝杨广出征辽东,因功升任左武卫大将军。
义宁二年(618年),隋朝灭亡,冯盎赶回岭南,集聚民众,自任首领,统率部众五万人。
不久,冯盎以苍梧、高凉、珠崖、番禺地区依附割据岭南的林士弘。
唐朝武德三年(620年),广州、新州(今广东新兴)的农民起义军首领高法澄、冼宝彻杀死原隋朝官吏,占据二州,归附于林士弘。冯盎率军打败了他们。
不久,冼宝彻的侄子冼智臣重新在新州集聚军队,自称首领,与冯盎对抗。
冯盎率军进讨,两军刚交锋,冯盎就脱下头盔大声喊道:“你们认识我吗?”
对方的士兵一看是冯盎,大多数人立即放下武器,脱下战衣露出上身向他叩拜,队伍因而溃散。
冯盎活捉冼宝彻、冼智臣等人,于是占据广州、苍梧(今广西梧州)、朱崖(今雷州半岛、海南岛一带)的地盘,自称总管。
当时,有人劝冯盎说:“隋朝已是末世,分崩离析、时局动**,国内大乱;唐王虽然应运而生,但他的影响、教化尚未使人信服,岭南、百越之地尚无归属。明公攻克平定二十个州,占地方圆数千里,岂是汉代赵佗的九郡能相比的?现今名份还未确定,请加‘南越王’名号。”
冯盎说:“我家居百越之地已经五代,州郡长官所辖之地仅我一姓,子女玉帛我已有,人世间的富贵,像我这样的都少有。常常怕承担不起重担,使先人蒙受耻辱,怎么敢效法赵佗自己称王一方呢?”
由于冯盎治理有方,岭南局势稳定,社会安宁。
冯盎听说李靖亲自带兵前来,知道自己根本不是李靖的对手,归顺唐朝,还可以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于是他与武德五年(622年)七月十八日,正式接受李靖的檄文,率领部属归顺唐朝,并且派遣自己的儿子亲自到桂州拜见李靖,送上降表。
李靖自然对他们父子多加抚慰,上表朝廷,为他们请功。
李渊一听冯盎投降,大喜过望,立即把他的地盘归入唐朝,并且在他的辖地设置高、罗、春、白、崖、儋、林、振八州,任命冯盎为上柱国、高州总管,封吴国公,不久改封越国公。
任命冯盎之子冯智戴为春州(今广东阳春)刺史、冯智彧为东合州(今广东雷州)刺史。不久,李渊再改封冯盎为耿国公。
其他的少数民族首领一看连势力最大的冯盎都二话不说投降了,于是望风而降,纷纷到桂州拜见李靖,南方就此结束了隋末以来动**的局面,彻底平定。
李靖根据他们的才能和名望,授予他们合适的官职,让他们为大唐王朝效力。
大唐因为李靖的岭南之行,得到九十六郡,六十余万户人口。
因为李靖劳苦功高,李渊特下诏对他进行勉励,授予李靖岭南抚慰大使、检校桂州总管。
李靖考虑到岭南路途遥远,老百姓很久没有感受到朝廷的恩惠,和中央政府貌合神离,这样的情况,只能用强大的武力让他们知道畏惧,用朝廷的礼义廉耻进行教化,这样才能改变社会风气,让他们顺服朝廷。
李靖于是率兵南巡,所到之处,访贫问苦,拜见当地的长者和有名望的社会贤达,宣布天子的恩意,对他们进行抚慰,大家都心悦诚服。
李靖兵不血刃,一举平定南方。
李靖在岭南时,恰好有东南的少数民族首领来报告说:“在东南沿海发现有海船千艘,甲兵十万,不知道是什么人所率领的,已经攻入扶余国,把扶余国的国王杀死后,自立为王,听说现在国家已经安定了。”
李靖于是心里知道,这是虬髯客已经得势了。
初尘此时也在李靖军中,李靖下班后,告诉初尘,两口子非常高兴,沐浴更衣后,特别摆设了宴席,向东南方向遥拜祝贺。
李靖此行,为大唐一举收复了九十六州,一百多年后,大诗人李贺在自己的一首诗中说: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
在李贺的心目中,他是向往李靖这样的英雄人物的,他希望自己也能像李靖一样,征战沙场,建立盖世功勋。
为什么说李贺心目中最佩服的英雄是李靖呢?因为在唐太宗提名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符合“书生”、“战神”这两个关键词的,只有李靖。
当然,李靖一生最高的爵位是卫国公,食邑是五百户(一说是九百户)。
因为经历了隋朝末年大规模的农民战争,人口锐减,《隋书 地理志》记载,当时隋朝全国有八百九十多万户,人口四千六百多万人。
而唐朝武德初年,全国人口才两百多万户,人口估计是一千万人左右。
功臣中食邑第一的裴寂,才一千五百户。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实际上没有一个达到万户的标准。
窦建德失败后,他的部将大多数逃回老家,因为他们当年在窦建德手下的时候,弄到了很多金银财宝,即使回到乡里,因为有钱,也非常跋扈,惹是生非,成了当地的一霸,官府纷纷派人捉拿,把这些人捉到县衙里绳之以法,用各种刑具惩罚,所以窦建德的很多旧将都惊惧不安。
高雅贤、王小胡当时家在洺州,想带领家人逃跑,于是官吏捕之,雅贤等亡命至贝州。
正好此时李渊下诏,要求各地抓捕窦建德的旧将范愿、董康买、曹湛及高雅贤等人到长安,接受国家法律的制裁。
范愿于是对大家说:“王世充以洛阳降唐,其将相大臣段达、单雄信等皆夷灭;吾属至长安,必不免矣。吾属自十年以来,身经百战,当死久矣,今何惜馀生,不以之立事。且夏王得淮安王,遇以客礼,唐得夏王即杀之。吾属皆为夏王所厚,今不为之报仇,将无以见天下之士!”
大家既愤窦建德被杀,也看到王世充降后,部将不能保全。于是决定起兵反唐,并通过占卜得知奉姓刘的为主能够成事,于是就去找窦建德旧将刘雅。把大家的想法告诉他。
刘雅说:“天下适安定,吾将老于耕桑,不愿复起兵!”
范愿等怒斥刘雅不义,又恐怕他将消息泄露出去,于是就杀死对方后逃跑。又找到刘黑闼,把前前后后的原因叙说一遍。
此时刘黑闼躲藏在漳南县老家,种蔬菜自给,闭门不出。
众人来到,把想法说清楚后,刘黑闼大喜,杀牛会众,招得百十号人,袭破漳南县城。
接着又击败贝州刺史戴元详、魏州刺史权威,收对方武器及余众二千人。
武德四年七月十九日,刘黑闼在贝州漳南(今河北故城东北)设坛,祭奠窦建德,自称大将军,正式大举起兵。
朝廷闻黑闼作乱,乃置山东道行台于洺州,魏、冀、定、沧并置总管府。以淮安王李神通为山东道行台右仆射,负责征讨刘黑闼。
八月二十二日,刘黑闼攻陷历亭,屯卫将军王行敏战死。窦建德故将旧吏纷纷杀死唐朝官吏,响应起义。八月二十六日,深州人崔元逊杀其刺史裴晞,叛附于刘黑闼。唐兖州总管徐圆朗也起兵响应。
九月,李艺(即罗艺,赐姓李)率军与李神通会师,唐又征调邢、洺、相、魏、恒、赵等州兵共5万余人,与刘黑闼军战于饶阳城南。
唐军列阵十余里,刘黑闼人少,沿河堤成单行阵以拒唐军。时值风雪交加,李神通乘风进击,不久风向逆转,刘黑闼趁势反击,唐军大败,兵马军资损失三分之二。
当时李艺率军居阵西,进破刘黑闼部将高雅贤,追逐数里,得知大军失利,遂退保藁城。刘黑闼进击,李艺军败,其将薛万均、薛万彻在这次作战中被俘,被刘黑闼“截发驱之”
,兄弟二人逃回后,李艺也率军撤回幽州。这一战,堪称兄弟二人的奇耻大辱。
薛万均、薛万彻出身将门,父亲是隋左御卫大将军薛世雄,隋末为涿郡(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太守。
公元617年(大业十三年),薛世雄在河间之战中败于窦建德率领的河北义军,惭恙发病,不久便去世了。薛万彻与兄长薛万均随父亲客居幽州,兄弟二人都因武艺出众受到涿郡守将罗艺的赏识。后二人与罗艺一齐归附唐高祖李渊,薛万彻被授车骑将军,武安县公。
公元618年(武德元年)十一月,窦建德攻克冀州(治信都,今河北冀县),声威大盛,十二月,窦建德又率10万人进攻幽州(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罗艺准备出击交战时,薛万均建议说:“众寡不敌,今若出门,百战百败,当以计取之。可令羸兵弱马阻水背城为阵以诱之,观贼之势,必渡水交兵。万均请精骑百人伏于城侧,待其半渡击之,破贼必矣。”
罗艺采纳了这个计策。交战开始,窦建德果然引兵渡水,薛万彻随兄长薛万均率百名精骑突袭窦建德,大败其军。
公元620年(武德三年)十月,窦建德再次率领二十万人马攻打幽州。窦建德兵已登上城堞,情况万分危急。此时薛万均、薛万彻率敢死队百人从地道潜出,迂回到窦军背后,突然袭击,窦军败逃,二人共斩首1000余级。
此次刘黑闼大败淮安王李神通、幽州总管罗艺联军之后,士气大振。十月初六日,刘黑闼攻陷瀛州,抓获刺史卢士睿,很快又攻陷观州。
十一月十九日,刘黑闼攻陷定州,杀死总管李玄通。十一月二十七日,杞州人周文举杀刺史王孝矩,投降刘黑闼。
十二月初三日,刘黑闼攻陷冀州,杀总管麹棱。十二月十二日,刘黑闼在宋州击败左武候将军李勣。
这个时候,突厥颉利可汗也派人马来增援刘黑闼,唐廷震动。
十二月十五日,李渊派天策上将李世民、齐王李元吉征讨刘黑闼。
自从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和窦建德回到长安以后,李渊因为李世民功大,前代官皆不足以称之,特置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上。
武德四年十月,李渊正式下诏,以世民为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增邑二万户,仍开天策府,置官属,以齐王元吉为司空。
李世民又设立了天策府文学馆,以王府属杜如晦、记室房玄龄、虞世南、文学褚亮、姚思廉、主簿李玄道、参军蔡允恭、薛元敬、颜相时、咨议典签苏勖、天策府从事中郎于志宇、军咨祭酒苏世长、记室薛收、仓曹李守素、国子助教陆德明、孔颖达、信都盖文达、宋州总管府户曹许敬宗,并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分为三番,更日直宿,供给珍膳,恩礼优厚。
世民朝谒公事之暇,辄至馆中,引诸学士讨论文籍,或夜分乃寝。又使库直阎立本图像,褚亮为赞,号十八学士。士大夫得预其选者,时人谓之“登瀛洲”。
就在李世民筹备出兵征讨刘黑闼的过程中,刘黑闼兵锋不减,十二月十七日至十九日,三天之内又接连攻陷邢州、魏州、莘州,杀魏州总管潘道毅。半年便全部恢复了窦建德原先的地盘。
武德五年正月,刘黑闼在相州(今河南安阳)自称汉东王,建年号为天造,任命范愿为左仆射,董康买为兵部尚书,高雅贤为右将军,将窦建德的夏政权文武官员全部恢复原职,定都洺州(今河北永年东南)。建立法规主持政务,全部效法夏政权的制度。
武德四年十二月十五日,唐高祖李渊命李世民和齐王李元吉率兵讨伐刘黑闼,命李艺再次从幽州(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南下,两面夹击。
五年正月,李世民率军到达获嘉(今属河南)。刘黑闼数以轻兵挑战失利,遂弃相州(治安阳,今属河南),退守洺州(治永年,今河北永年东南)。
十四日,唐军收复相州,进军肥乡(今属河北),列营水边进逼刘黑闼军。李艺率军数万至鼓城(今河北晋县),刘黑闼为避免两面作战,命左仆射范愿率万人守洺州,自己率主力北上迎击李艺。刘黑闼带领主力部队半夜宿在沙河。
此时,唐军将领程名振把六十面大鼓运到洺州城西二里堤上一顿猛敲,敲得城中震天动地,范愿以为唐军主力前来攻城,飞马报告刘黑闼。
刘黑闼闻讯即刻命大军撤回城中,派弟弟刘十善带一万兵迎击罗艺于鼓城。
武德四年十二月三十日,双方在徐河(今河北保定东北)交战,刘十善、张君立大败,损兵8000。
洺水县人李去惑占据城池降唐。李世民派彭公王君廓率1500名骑兵,与其共同守城。
二月,刘黑闼还攻洺水城,十一日,至列人(今河北肥乡东北)时,被唐将秦叔宝击退。十七日,李世民收复邢州(治龙冈,今河北邢台市)。
二十四日,李艺率军夺回定(治安喜,今河北定县)、栾(治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东)、廉(治今河北藁城)、赵(治平棘,今河北赵县)四州,抓获刘黑闼尚书刘希道,与李世民军会合于洺州。
当时刘黑闼急攻洺水城,该城四面环水,水宽50余步,深三、四丈,刘黑闼在城东北修建两甬道准备攻城。李世民三次引兵增援,都因刘黑闼军顽强阻击不能进。
眼看甬道即将修成,洺水城危在旦夕,李世民害怕王君廓守不住城池,召集众将商议,李勣说:“若甬道直达城下,城必然守不住。”
李世民便问众将道:“谁愿前去代替王君廓守城?”
罗士信挺身而出说:“我愿意。”
李世民于是任命罗士信前往守城。
李世民登上洺水城西南方的高坡,以旗语招引王君廓,王君廓率军力战,突围而出。罗士信趁机率二百人入城,代替王君廓守城。
此时,天降大雪,刘黑闼军昼夜攻城,唐军无法增援。八日后,洺水城破,罗士信被俘。
罗士信面对刘黑闼的招降,宁死不屈,最终被杀害,年仅二十三岁。
李世民得知后非常悲伤,以重金赎回他的遗体,将他安葬,并赐谥号为“勇”。
一代名将就此落幕。
二十九日,李世民率军夺回洺水城。
武德五年三月,李世民和李艺在洺水以南扎营,并分兵驻洺水以北。刘黑闼多次挑战,李世民均坚壁不战,以挫其锋。
当时刘黑闼在冀、贝、沧、瀛等州用水路、陆路运送粮草,以抵抗唐军。
李世民派程名振带领一千多兵卒截击刘黑闼,攻占冀、贝、沧、瀛等州,阻击运粮通道,毁掉刘黑闼的全部水陆运粮工具。
刘黑闼得知大怒,杀死程名振的母亲潘氏和妻子李氏。
此前刘黑闼攻陷洺州,程名振和洺州刺史陈君宾主动撤退,程名振的母亲潘氏、妻子李氏在途中被刘黑闼抓获。
双方大军相持60余日,李世民料刘黑闼粮草已尽,必来决战,于是命人在洺水上游(今河北沙河市秦王湖一带)筑堰截断河水。李世民安排他们,等刘黑闼军过河走到河中间就挖开堤坝。
三月二十六日,刘黑闼果然率领步兵、骑兵两万人要过洺水摆阵,跟唐军大战。
刘黑闼大军刚过去一半,就见河水汹涌而来,唐军乘机掩杀,刘黑闼的人马无法过河,被杀死一万多人,淹死几千人。刘黑闼和范愿等带着一千多人逃往突厥。
四月,颉利可汗亲自带领数万骑兵与刘黑闼联合包围新城。
唐代州总管、定襄郡王李大恩战死,士兵死者数千人。
颉利可汗等人继而进击忻州,但被唐朝左武卫大将军李高迁打败。
武德五年六月,刘黑闼用突厥一万人马骚扰山东,践踏定州。
七月,刘黑闼到了定州(今河北定县),他原来的将领曹湛、董康买以前逃亡在鲜虞,这次又招集人马响应刘黑闼。十五日,李渊任命淮阳王李道玄为河北道行军总管,与原国公史万宝讨伐刘黑闼。
李道玄(604-622年),字道玄,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宗室,大臣,西魏、北周八柱国之一李虎曾孙,隋朝夏州总管李绘之孙,追封河南王李贽之子。唐高祖李渊的堂侄。
李道玄谨厚好武,举止文雅。唐朝建立后,授柱国、右千牛卫大将军、封淮阳王。跟随秦王李世民**平四海,迁洛州刺史。
史万宝,京兆长安人,隋朝大将军史万岁之弟。
他原本是长安豪侠,与唐宗室李神通共同在鄠县起兵,担任李神通的副职,聚集了一万兵马,会同在司竹举兵的平阳公主所部七万人共同迎接李渊围攻长安。随后攻占了甘泉,参加统一战争,守卫关中东面的宜阳地区,与盛彦师平定李密叛乱。
在唐太宗攻打洛阳战役中,负责封锁洛阳南面的龙门,切断洛阳与王世充的襄樊、山南地区联系,在平定徐圆朗战役中收复了陈州等地,担任过民部尚书、检校洛州都督等职位,位列佐命功臣第二等,封原国公。
九月,刘黑闼攻陷瀛州(今河北省河间市),杀死瀛州刺史马匡武。东盐州人马君德背叛唐朝,以东盐州归附刘黑闼。
十月初一日,李渊派齐王李元吉统帅唐军讨伐刘黑闼。初五日,刘黑闼军进攻鄃县(今山东平原县西南),贝州刺史许善护战死。
初六日,观州刺史刘君会反叛唐朝,投靠刘黑闼。
十七日,刘黑闼军与唐军李道玄部在下博(今河北深县东南)遭遇,当时李道玄带领三万兵马,与副将史万宝不和。
李道玄率领轻骑兵率先出战冲入敌阵,命史万宝率大军随后。
史万宝按兵不动,对他的亲信说:“我奉皇帝手书敕令说淮阳王是个毛孩子,军队行动均委托老夫我。现在,淮阳王冒冒失失地出击,如果和他一同进攻,必然一起失败导致覆没,不如用淮阳王作饵引诱敌人。如果淮阳王失败,敌人必定争相前进,我坚守以待,就一定能够打败敌人。”
由于李道玄孤军深入敌阵战败阵亡。史万宝带兵准备战斗,但士兵此时都没有了斗志,唐军因此大败,史万宝轻装骑马逃了回去。
李道玄遇害时年仅十九岁。
李世民听说后深为痛惜,对人说道:“道玄常跟随我征伐,见我深入敌阵,心中羡慕想要模仿,才会这样。”并为李道玄的阵亡而痛哭。李渊追赠他为左骁卫大将军,谥号为壮。
听说李道玄阵亡,唐军大败,洺州总管庐江王李瑗弃城西走,相州(今河南安阳)以北州县相继投降刘黑闼。刘黑闼全部收复原有城镇,又在洺州建都。
十一月初三日,刘黑闼军攻陷沧州。
消息传到长安,朝廷震动,李渊召集大臣商议此事。
魏征一得到消息,就知道机会来了,他对太子李建成说:“殿下,你也该出征了,秦王扫平四海,现在天下皆知有秦王,不知道有太子。这个时候您再不出手,把机会让给秦王,今后在朝廷里,你的太子之位就岌岌可危了。”
李建成一听,非常着急,说:“先生说的极是,我应当怎么办?”
魏征说:“殿下现在就去拜见皇上,请求由您挂帅,征讨刘黑闼。”
李建成心里没有底,于是问魏征:“对付刘黑闼,先生有把握嘛?”
魏征淡然一笑说:“殿下放心,现在天下人心思定,老百姓不愿意跟着刘黑闼造反了,我认为刘黑闼已经是强弩之末,只要我大军一到,我保证殿下马到成功。”
李建成见魏征打了包票,于是才信心满满地到了皇宫,拜见李渊,请求出征平叛刘黑闼。
李世民本来以为这一次还是自己的差事,一看哥哥李建成主动请缨,就知道魏征等人给他出的主意,于是乐得静观其变。
于是,李渊下诏,以太子李建成代替李元吉,统一指挥唐朝大军,剿灭刘黑闼。
十二月十一日,刘黑闼军攻陷恒州,杀刺史王公政。十八日,刘黑闼军攻打魏州(今河北大名县北)不下,与建成、元吉大军相峙于昌乐。
李建成带领唐朝大军督兵进讨,果然取得了节节胜利。二十五日,刘黑闼又在馆陶被唐军打得大败。
刘黑闼带领队伍向北逃到了毛州(治馆陶,今属河北)。刘黑闼整顿部队,背靠永济渠列阵,建成、元吉联合组成一千多人的骑兵部队聚集在永济渠,经过一番猛烈冲刺搏杀,刘黑闼军被砍落水死的就有数千人,刘黑闼再次败逃,李建成命大将刘弘基追击。
刘黑闼被刘弘基紧追不舍,得不到休息,路途遥远士卒疲劳。武德六年(623年)正月初五,刘黑闼逃到饶阳(今河北饶阳)时,跟着他的才一百多骑兵,大家都饥肠辘辘,想进城弄点东西吃。
刘黑闼委任的饶州刺史诸葛德威听说刘黑闼来到,连忙出城以隆重的仪式迎接,请他们进城吃饭、住宿。刘黑闼一开始还有些犹豫,担心这里面有陷阱。
但诸葛德威做出一副恭敬真诚的样子,哭着坚持邀请,刘黑闼最后才表示同意。
刘黑闼进城后,诸葛德威把他们安排到刺史衙门,然后安排人立即送来大量食物,招待刘黑闼和他的部署。
由于大家都过度饥饿,只顾埋头大吃大喝,没有提防诸葛德威早已经埋伏的有伏兵,一声令下,伏兵四起,刘黑闼的部下来不及反应,就被砍死、砍伤多人,刘黑闼躲闪不及,也被砍伤,最后被生擒。
诸葛德威于是执黑闼投降唐军,李建成大喜过望,连忙上表向李渊汇报消息。
这个时候,唐将程名振要求亲手杀死刘黑闼,用他的首级祭奠自己的母亲和妻子,得到了允许。于是,程名振亲手送刘黑闼上路,挥刀砍去刘黑闼的脑袋,首级传送长安。
一代枭雄刘黑闼就此灰飞烟灭。
李渊授程名振为营州(今辽宁朝阳)都督府长史,封东平郡公,赏赐绢帛两千段、黄金三百两。后改任洺州刺史。
至此,山东平定。
再来说一说另一个枭雄杜伏威。
武德五年(622年)夏,李世民率部平定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和徐元朗,徐的地盘与杜伏威接壤,李世民借攻击徐圆朗之机,陈兵杜伏威境上耀武扬威。
当此之时,隋末蜂起的各路反王大多已经灰飞烟灭,梁师都、高开道、徐圆朗之辈或僻处边疆,或灭亡在即,唯一还能对李唐构成威胁的就是杜伏威了。
杜自然明白李世民的用意,心中十分不安,担心成为李唐下一个进攻的目标。为免嫌疑,杜索性上书李渊,请求入朝。
李渊收到报告后自然高兴,批准杜伏威入朝,于是杜将江淮军交给义子王雄诞,自己带了少数亲信于当年七月到长安朝见李渊。
杜伏威的表现让李渊很是满意,同时也是为了在天下人面前做个样子,李渊加封杜为太子太保,位在齐王元吉之上,杜伏威于是成为仅次于李渊、李建成、李世民三人的大唐第四号人物。
这时在长安受到软禁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当年的吴国皇帝李子通。
李子通看到杜伏威被软禁于长安,李子通料想江淮军没了首领,江淮的局势一定不稳,自己可趁此良机回去混水摸鱼,集合旧部东山再起。
李子通此人待下宽厚,能得士卒之心,如果让他逃回去,也许真能东山再起。可惜的是他逃到蓝田关时不幸被守关士兵发现,束手就擒,然后又被押回长安。
李渊没再手下留情,给了李子通与李密相同的下场。
果然如李子通所料,杜伏威离开后,江淮军出了大乱子。
当年创立江淮军时,最高领袖是杜伏威和辅公祏两个人,二人自幼为友,长大后又共同起义打天下,号称刎颈之交,辅比杜年长,杜就称辅为兄,军中称辅公佑为“辅伯”,辅的地位与杜相当。
权力这东西,即使是父子,有时候也不能分享,何况还是异性兄弟。
随着各个方面的矛盾交织,两个人的隔阂越来越深,于是杜伏威开始猜忌辅公祏,着手限制辅公祏的权力。
杜伏威采取明升暗降的手段,冠冕堂皇地任命辅公祏为仆射,位置在众人之上,但是剥夺了他手中的兵权,借机任命阚棱为左将军,王雄诞为右将军,这两个人都是他的养子。这样江淮军的兵权就掌握在这两个养子手中。
阚棱,齐州临济(今山东章丘市)人。隋末唐初猛将,杜伏威养子。
起初,杜伏威挑选军中的壮士收为养子,共有三十多人,王雄诞和阚棱是杜伏威养子中最突出的。
因阚棱年长于王雄诞,所以军中称阚棱为“大将军”,称王雄诞为“小将军”。
阚棱貌魁雄伟,善用两刃刀,有一丈长,名曰“陌刀”,一挥杀数人,无坚不摧,是军中的一员猛将,有万夫不当之勇。
辅公祏也是一个聪明人,他看杜伏威这样做,一下子就全明白了,心里虽然对杜伏威有很大的怨气,但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他选择了韬光养晦,因为此时此刻,如果和杜伏威发生冲突,他辅公祏根本不是对手,马上会一命归西。于是他就假装和他的老相识左游仙学修道、辟谷之术来掩饰自己。
武德六年(623年),杜伏威接到李渊的诏书,同意他到长安拜见。
杜伏威估计,自己一到长安,能不能回来,都是未知数,说不定就会被李渊软禁在长安一帮子。那江淮军这里,总得有一个总负责的,论资历,非辅公祏莫属。
于是,他就选择辅公祏为一把手,负责守卫自己的大本营丹阳,又任命王雄诞掌握军队,作为辅公祏的副手。
杜伏威临走的时候特意安排王雄诞说:“我到长安后,假如没有失去职位,千万不要让辅公祏乘机造反。”
杜伏威去长安后,左游仙就劝辅公祏反叛,但是王雄诞掌握着兵权,辅公祏无法动手。
于是他假称收到杜伏威的来信,怀疑王雄诞有二心。
王雄诞毕竟是个粗人,不明白其中的奥秘,听说杜伏威写信给辅公祏,怀疑他的忠诚后,非常不高兴,为了表示自己没有野心,于是就在家休息,不再到衙门里办公了。
辅公祏一看这傻小子果然上当了,于是就趁机夺了王雄诞的兵权,并把他软禁起来。
辅公祏考虑到王雄诞毕竟是员猛将,如果能够为己所用,今后对自己的事业也是大有帮助的,于是就派自己的党羽西门君仪去招降王雄诞,告诉了他反叛的计划。
王雄诞如梦方醒,后悔不已,他说道:“如今天下刚刚平定,吴王现在京师长安,大唐军队的威力,天下无敌,怎么可以无缘无故地自找灭族呢?我王雄诞唯有一死相报,恕不能听从命令。现在跟着他辅公祏倒行逆施,也不过是延长一百天的性命而已,大丈夫怎能因为舍不得片刻之死而陷自己于不义呢!”
辅公祏知道不能说服他,于是便命令勒死了王雄诞。
辅公祏于是召集众将开会,假称杜伏威被李渊扣留在长安,凶多吉少,已经无法返回江南,送来书信命他起兵,于是他大肆装备武器,征集粮草,储备起来,为造反做好准备。
同年八月初九日,辅公祏在丹阳称帝,国号宋,修复陈朝的旧宫殿居住,设置百官,任命左游仙为兵部尚书、东南道大使、越州总管,并与张善安联合,以张善安为西南道大行台。
张善安,兖州方与(今山东省鱼台县西)人,隋末唐初割据势力之一。
张善安十七岁时便做了强盗,转战攻略淮南地区,拥有部众一百多人。恰逢孟让被江都丞王世充打败,他的一部分部众归顺了张善安,张善安于是有了八百人。
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张善安袭击并攻陷庐江郡,于是渡江,在豫章郡归附林士弘。林士弘怀疑他,让他在南塘上扎营。
张善安因此怀恨林士弘,就袭击并打败林士弘,烧毁豫章郡的外城而去。林士弘迁居南康。萧铣派其部将苏胡儿攻取并守卫豫章,林士弘退保余干县。不久,张善安夺取豫章郡。武德五年(622年)正月,张善安以虔、吉等五州投降唐朝,被任命为洪州(今江西南昌)总管。
武德六年(623年)三月,张善安反叛唐朝,唐朝派遣舒州总管张镇周等人攻打张善安。四月,张善安攻陷孙州,捉住总管王戎后撤军。
辅公祏造反后,他就归附了辅公祏,两个人联合起来对付唐军。
辅公祏造反的消息传到长安,李渊立即召集众臣商议对策。
李世民说:“父皇,辅公祏不足为虑,江南有李靖在,让他出马,肯定能一举**平辅公祏。”
李渊连连说:“我也正有此意,好,就让李靖出马。”
武德六年(623年)八月二十二日,李渊下诏任命襄州道行台仆射、赵郡王李孝恭率领水军开赴江州(今江西九江),岭南道大使李靖带领交、广、泉、桂等州兵力开赴宣州(今安徽宣城),怀州总管黄君汉(当年释放翟让的恩人)取道谯州、亳州,齐州总管李勣取道淮水、泗水,共同讨伐辅公祏。
九月十五日,辅公祏派遣他的将领徐绍宗攻打海州(今江苏连云港),陈政道攻打寿阳(今安徽寿县)。
十一月,唐朝黄州总管周法明带兵攻打辅公祏,张善安占据夏口抵抗。
当时周法明驻扎在荆口镇,十一月初十日,张善安趁周法明在战船上饮酒之机,派遣几名刺客伪装成渔民杀死周法明。
十一月十二日,唐朝舒州总管张镇周等在猷州的黄沙攻打辅公祏的将领陈当世,大败陈当世军。
武德七年(624年)正月十一日,李孝恭在枞阳(今安徽合肥)打败辅公祏的别将。
二月,辅公祏派兵围攻猷州,唐猷州刺史左难当环城自卫。安抚使李大亮带兵打败辅公祏。李孝恭攻克辅公祏的鹊头镇。
二月十二日,唐朝行军副总管权文诞在猷州打败辅公祏的党羽,攻克枚洄等四镇。
三月十六日,李孝恭在芜湖打败辅公祏,并夺取芜湖,继而攻克梁山等三镇。
三月二十一日,唐朝河南安抚大使任瑰攻克扬子城,广陵城主龙龛投降,唐军进据扬州。
此前,辅公祏派遣部将冯惠亮、陈当世率领三万水军驻扎在博望山(今安徽当涂县西南东梁山),陈正通、徐绍宗率领三万步兵、骑兵驻扎在青林山,并在梁山用锁链切断江中航道,修筑却月城,延绵十多里,还在长江之西构筑工事抵抗唐军。
李孝恭与李靖率领水军停泊在舒州(今安徽潜山),李绩率领一万步兵渡过淮河,攻下寿阳,驻扎在硖石。
冯慧亮等人坚壁不战,李孝恭派奇兵切断冯慧亮等军的粮食运输线,冯慧亮等军因缺乏军粮,半夜派兵逼近李孝恭的军营,李孝恭坚持不出战。
李孝恭召集诸位将领商议军事行动,各位将领都说:“冯慧亮等人拥有强大的军队,占据水陆两方面的险要,我军进攻不能很快奏效,不如直接进逼丹阳,出其不意袭击辅公祏的老巢,丹阳溃败后,冯慧亮等人自然会投降。”
李孝恭准备采纳众将领的意见。
此时李靖说:“各位,辅公祏的精锐部队虽然在这里有水陆两支军队,但是他自己统率的军队也不少,如今博望的各个敌营尚且不能攻克,辅公祏凭借石头城自保,岂是容易攻克的!进军攻打丹阳,十天半个月攻不下,冯慧亮等人紧随在我军背后,我军腹背受敌,这是很危险的。冯慧亮、陈正通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将,并非他们不想出战,而是因为辅公祏定下的计策让他们按兵不动,想以此拖垮我军而已。我们现在主动挑战攻城,可一举破敌!”
李孝恭对李靖的建议表示赞同,于是就用老弱残兵先进攻冯慧亮等军的营垒,自己统领着精兵严阵以待。
攻打冯慧亮等军营垒的部队失败逃跑后,冯慧亮等军果然出兵追击,刚走出几里地,就遇到唐军的主力部队,双方交战,唐军大败冯慧亮等军。
此时阚棱摘下头盔对冯慧亮等军说道:“你们难道不认识我吗?怎么胆敢来与我交战!”
当初杜伏威入朝时与阚棱同去长安,因而逃过辅公祏的兵变。
阚陵在江淮军中以勇武著称,平时负责军纪,有违反者无论亲疏一律法办,因此在江淮军内威望极高。
冯慧亮等军中有很多阚棱的旧部下,均丧失斗志,因此溃败。
冯惠亮、陈正通逃走,李孝恭、李靖乘胜追击他们,转战一百多里。
辅公祏在博望山、青林山两处的部队均溃败,冯慧亮、陈正通等人仅带五百名骑兵逃回丹阳,遭唐军杀伤及淹死的有一万多人。
李靖平生最擅长的就是追击战,绝不给对方喘息的机会,于是带领所部马不停蹄,最先到达丹阳。
辅公祏一听李靖到来,大为惊慌,想到自己根本不是李靖的对手,立即带着几万兵马,放弃丹阳城向东逃跑,打算到会稽(今浙江绍兴)投靠左游仙,李勣带兵在后面紧紧追击他。
辅公祏逃到句容,随从的军队能跟上他的才五百人,夜晚在毗陵(今江苏常州)宿营。
辅公祏手下的将领吴骚、孙安等人谋划把他逮起来。辅公祏觉察到吴骚等人的意图,丢下妻子儿女,独自带领几十名心腹,冲破关卡逃走。
辅公祏到武康(今浙江德清)时,受到当地农民的攻击,西门君仪战死,农民捉住辅公祏,送到丹阳。
李孝恭下令将辅公祏处斩,悬首示众,而后传首长安。唐军到处搜捕辅公祏的余党,全部处决,江南地区全部平定。
李靖带领唐军大获全胜,心情自然是好得没法说。这个时候他又接到从荆州寄来的家书,信中初尘告诉他,十几天前刚刚生了一个大胖儿子,让李靖给起个名字。
晚年得子,李靖自然是大喜过望,想到自己为大唐立功疆场,自然是希望为子孙后代博得封侯之赏,世袭罔替,于是就突发奇想,决定给儿子取名“德奖”。
再说张善安。
武德六年(623年)十二月初二日,唐安州刺史李大亮在洪州攻打张善安,与张善安隔水列阵,遥相对话。
李大亮向张善安说明祸福利害关系,张善安说:“善安最初没有反叛的意思,被部下将士们所误,想投降又怕不能免罪。”
李大亮说:“张总管既然有投降的心意,和我就是一家人了。”
于是一个人骑马渡过河进入张善安的阵地,和张善安拉着手交谈,表示相互没有猜忌。
张善安十分喜悦,于是答应李大亮投降。不久张善安带领几十名骑兵到李大亮的营地,李大亮让随行的骑兵停在营门之外,带张善安入营,和他交谈。
过了很长时间,张善安告辞,李大亮命令武士把他捉起来,张善安随行的骑兵全部逃走。
张善安的军队闻讯十分气愤,全部出动准备攻打李大亮。
李大亮派人对他们说:“不是我留住张总管,是总管忠心归附朝廷,对我说:‘如果返回营地,恐怕将士们有不同意见,会受他们钳制。’因此自己留下来不走,你们这些人为什么生我的气呢?”
张善安的部下又大骂道:“张总管出卖我们,自己去讨好别人。”随即溃散而去。
李大亮出兵追击,俘虏了许多人。
李大亮送张善安到长安,张善安声称和辅公祏没有来往,李渊于是赦免了他的罪过,让他在长安居住下令,每天好吃好喝招待着。
待到辅公祏失败后,得到他们相互往来的信件,于是李渊下令杀了张善安。
此战中李大亮巧用计谋就平定了张善安,十分了得。
顺便说一说李大亮这个人。
李大亮(586年-644年),京兆泾阳(今陕西泾阳)人,唐朝开国功臣。
李大亮的先祖本是陇西狄道人,世代为当地有名的大姓。他是北魏度支尚书李琰之的曾孙,北魏南岐州刺史李纲的孙子,隋朝朔州总管、武阳郡公李充节的儿子。
李大亮本人于公元586年(开皇六年)出生,他从小就具有文武才略。隋朝末年,李大亮在庞玉的行营任兵曹。
公元617年(大业十三年),当瓦岗军李密进攻东都时,庞玉的军队被李密军打败,包括李大亮在内许多人被俘虏。
李密的大将张弼见到李大亮“异之”,于是,张弼把与李大亮一起俘获的一百多人全部就地斩杀,而唯独留下李大亮不杀。在与李大亮长谈之后,两人成为至交,把李大亮留在幕下。
李渊起兵进占长安,建立唐朝以后,李大亮投奔了唐朝。
公元618年(武德元年),李渊授他为土门县令。当时,正赶上当地闹饥荒,县境出现许多盗贼。作为县令的李大亮对逃荒的老百姓,“招亡散,抚贫瘠”,甚至卖了自己乘坐的马,帮助百姓,劝大家垦田,当年该县粮食果然丰收。他又出击平息了盗贼,秦王李世民到北境巡视时,下书奖励,赐马五乘,帛五十段。
后来,突厥又来进犯,李大亮考虑自己一个小小的县城没有力量相拒,于是,他大胆地单骑出城赴敌营,说服其首领,突厥兵感服,李大亮又杀掉自己的马与之宴乐,自己徒步返回土门,前后降者千余人,县境以清。
李渊特别高兴,升任李大亮为金州总管府司马。后又奉命出兵荆襄一带,当时,割据势力王世充派其兄之子王弘烈占据襄阳,李渊下诏让李大亮前去安抚樊、邓。
李大亮率军进击,下十余城,李渊下书安勉,升李大亮为安州刺史。在出使广州、巴东至九江时,遇上辅公祏反叛,李大亮设计生擒其将张善安,又被升为越州都督。在越州,曾写书百卷,调任后,他都留给越州都督署。
李大亮品德高尚、为官清廉,在平辅公祏的战争中,因为战功卓著,李渊特赐给他奴婢一百人,李大亮却把他们全部释放了。
李渊知道以后,对他特别表示赞赏,重新赐给他“俚俾”(少数民族)二十人。
唐军取胜的具体细节传到长安,李靖的军事才能又一次震动朝野,李渊禁不住对李靖大加赞赏说:“李靖是萧铣、辅公祏膏肓,古之名将韩、白、卫、霍,岂能及也!”
而李孝恭,因为是名义上的主将,所以成为唐朝军功最为显赫的一位宗亲,后来位列凌烟阁功臣第二名。
李渊任命李孝恭为杨州大都督,李靖为大都督府长史。
此时李孝恭还干了这样一件事。
辅公祏被抓后,不甘心一个人上路,于是向唐军主帅李孝恭揭发杜伏威才是谋反的主谋,有密令为证(就是他假造的那个),阚陵也参与了谋反。
正好此前李孝恭在没收反贼家产时把杜伏威和阚陵的私产一并没收了(不知道是故意还是弄错),阚陵为此还和李孝恭吵了一架。
李孝恭想要报复阚棱,于是就趁此良机,以谋反罪将阚陵处死,可怜阚陵被捕前还以为自己破辅公祏有功等着论功行赏呢。
阚陵是江淮军最后一员大将,随着他的死亡,江淮军从此烟消云散。
李孝恭随即禀报李渊,说发现杜伏威才是谋反的幕后主谋,人证、物证俱全。
李渊早就想找借口收拾杜伏威了,现在终于等到了合适的机会,于是锁定证据,根本不给杜伏威申辩的机会,立即下诏免去杜伏威的官职、爵位,抄了杜伏威的家,被软禁了起来。
杜伏威百口莫辩,知道李渊是卸磨杀驴,于是整天惶恐,武德七年(625年)二月,杜伏威在长安暴卒,死因不明。
是不是被手下人下毒而死,不得而知。
反正这样的枭雄,按照李渊一贯的操作手法,是不会让他们活在世上的。
后来直到李世民即位,才“发现”杜伏威和阚陵惨遭诬陷,为二人平反恢复了名誉。
再说王雄涎死后,李渊和李世民有感于王雄涎的一片忠心,封了王的儿子为郡公,其子后来做到安西大都护。
南方平定,中原平定,长江中下游平定,现在能够威胁到大唐王朝的,只有北方的突厥政权了。
再说一下突厥的颉利可汗。
武德四年(621年)四月,颉利可汗率领一万多名骑兵联合马邑苑君璋所率领的六千兵力共同攻打雁门,定襄王李大恩将其击退。
颉利可汗捉住唐朝使者汉阳公苏瑰、太常卿郑元璹、左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扣留了他们,不让回长安。
为了报复,李渊下令也扣留突厥相当数量的使者。两方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
颉利可汗看李渊不顺从,于是再次带兵入侵代州,打败行军总管王孝基,略取河东,侵犯原州,穿越延州要塞,唐朝诸将与之战,不能有所俘。
武德五年(622年),颉利可汗送还长孙顺德等人请和,献鱼胶为礼,说是用来黏固两国的和好。
李渊顺坡下驴,立即放还他们的使者特勒热寒等人,并且赐与厚赏。
代州总管、定襄郡王李大恩上奏说:“突厥饥荒,可夺取马邑。”
唐高祖诏命李大恩与殿中少监独孤晟率军共同讨伐苑君璋。
独孤晟误期,李大恩不敢进军,屯兵新城。颉利可汗亲自带领数万骑兵与刘黑闼联合包围新城。李大恩战死,士兵阵亡数千。
颉利可汗等人继而进击忻州,但被唐朝左武卫大将军李高迁打败。同年六月,刘黑闼用突厥一万人马骚扰山东,践踏定州。
颉利可汗打得不顺心,又率领十五万人马进入雁门,围攻并州,抄掠汾、潞等州,掠取男女五千多人,又分几千人马转掠原、灵等州之间。
当时,李建成率兵出豳州道,李世民率兵出蒲州道来迎击;李子和领兵前往云中,掩杀颉利可汗后部;段德超带兵出夏州,截断他的归路。
并州总管、襄邑王李神符在汾东一战,斩杀俘获五百人,取马二千匹,汾州刺史萧顗献俘五千。
颉利可汗攻陷大震关,纵兵掳掠弘州,总管宇文歆及灵州杨师道迎战,获马匹、骆驼几千头。颉利可汗听说李世民将来,才引兵出塞,唐军回师。
武德六年(623年),颉利可汗连同刘黑闼、苑君璋等骚扰定、匡、原、朔等州,与守将互有胜负。唐高祖派李建成再度屯守北边陲,李世民屯守并州,防备突厥入侵。很久后才撤。不久,突厥攻破代州的一屯,进击渭、豳二州,攻取马邑。不久向唐朝请和,归还马邑。
武德七年(624年),颉利可汗攻打原、朔二州,进入代地,不胜。又与苑君璋合攻陇州及阴般城,分攻并州,李世民与李元吉屯兵豳州道备战。苑君璋与突厥兵出入原、朔、忻、并州等地,掳掠骚扰,多次被各将驱逐。同年八月,颉利可汗与突厥举国入寇,从原州连营南下,所到之处都极震恐,李世民、李元吉前往讨伐。
当初,关中雨涝,粮运阻绝,李世民等扎营豳州,颉利可汗率领一万余骑兵掩杀过来,列阵五龙坂,派几百骑兵出来挑战,唐军大恐。
李世民带领一百多人马驰往颉利可汗阵前,大声说:“国家没有背负突厥的地方,为什么背约深入我国?我就是秦王,来与颉利可汗单独一决雌雄。假若一定要以兵马相攻,我才一百多人,白白增加战死者,于事无益。”
颉利可汗笑而不答。
李世民又驰到突利可汗处说:“你过去曾与我有盟约,有急难,相互助。今日不念当日的香火之情了吗?能出来与我一决胜负吗?”
突利可汗也不回答。
李世民将渡沟水,颉利可汗见他兵少,又听见他香火之情的话,暗中疑忌突利可汗,于是派使者来说:“秦王别恼,我本不打算交战,只是想与王商议事情而已。”说后退兵。
李世民巧用离间计,突利可汗心向李世民,不愿再战。颉利可汗也失去强力不能战,就派突利可汗和夹毕特勒思摩入朝请和,李渊表示同意。
突利可汗向李世民表示愿结为兄弟。
李渊见到思摩,让人引他上御座。
思摩跪拜辞谢,李渊说:“我见你,就像见到颉利可汗。”思摩才就座。
突厥年年侵扰唐朝边陲,有人劝说唐高祖说:“突厥多次入寇,是因为这里有府库及好女子。如果我们离开长安,突厥的好战之心就会停止。”
李渊信以为真,于是就派中书侍郎宇文士及翻越南山,到樊、邓一带巡察,准备迁都。
众大臣也纷纷赞成迁都,唯独李世民慷慨激昂地说:“夷狄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边患,没听说过周、汉因此而迁都。希望陛下能给我几年的时间,我一定将突厥的可汗擒来献给陛下。”
李渊看李世民这样说,心里也感到有些惭愧,儿子说的确实有道理,于是才打消了迁都的念头。
颉利可汗见双方已经言和,又恰好天气多雨,弓箭都松弛毁坏了,也就解围而去。
李渊于是召集群臣商议边境防守的办法,将作大匠于筠提出在五原、灵武黄河边设置水军防守。
中书侍郎温彦博说:“魏国曾筑长堑遏止匈奴,此法现也可用。”
李渊于是下诏派桑显和到边境大道外挖堑,并召江南船工大造战舰。
颉利可汗派遣使者到长安,希望唐朝能开放北楼关便于贸易,李渊同意了突厥的提议。
当初李渊统领天下伊始,撤消了十二军,崇尚文治。至此,因为突厥之患,重新置军操练。
武德八年(625年),颉利可汗侵略灵州、朔州,与代州都督蔺謩在新城交战,蔺謩兵败。当时李渊派张瑾兵驻石岭,李高迁兵驻大谷,李世民兵驻蒲州道。
起初,唐朝对突厥是称臣的。此时李渊愤怒地说:“以前我因天下未定,厚待突厥为纾患。现他背约,我定要歼灭他,决不姑息。”
于是命有司将给突厥的书信全改为诏或敕。不在俯首称臣。
张瑾还未到达驻地,突厥兵已越过石岭,既而围并州,攻灵州,转而侵扰潞、沁二州。
李渊马上拿出自己的王牌,命令李靖为行军总管,统率一万多江淮兵驻守太谷,与并州总管任瑰等迎击敌人。
李靖率兵出潞州道,行军总管任瑰驻太行。张瑾在大谷迎战兵败,中书侍郎温彦博被突厥生擒;郓州都督张德政战死。
接着突厥攻广武,败于任城王李道宗之手。
突厥欲谷设掳掠绥州后,请和而去。
突厥兵又打败并州几县,进入兰、鄯、彭州等地。唐军有时小胜,但总体上还是不是突厥的对手。
不久,突厥又侵犯原州,折威将军杨屯将之击败。
此次和突厥作战,诸军多失利,任瑰全军覆没,唯有李靖一军得以保全。显示了李靖高超的军事指挥才华,随时随地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不久,李渊又调李靖为灵州道行军总管,成为唐朝专门对付东突厥的大将,为今后彻底消灭东突厥做准备。
李渊统治的晚年,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矛盾已经日益白热化。
李渊晚年,耽于声色,身边美人众多,为他生了很多个儿子、女儿。据统计,李渊这一生总共有二十二个儿子、十九个女儿,这些小王子的母亲都很年轻,他们担心万一有一天李渊驾崩了,自己生的儿子、女儿还年幼,为了将来有一个好的前程,只能千方百计巴结当今的太子,所以李建成就成了李渊众多嫔妃的香饽饽。他们投其所好,都争相在李渊面前为李建成说好话。
历史上真实的李建成其实也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文武全才,折节下士,出手阔绰,思贤若渴,并不是像一些史书中写的那样不堪,因为很多史书都被李世民安排人刻意修改过的,故意给李建成按了许多莫须有的罪名,让人觉得李建成的死是咎由自取。
由于唐朝建立后,李建成被立为太子,作为储君,位置重要,他出去带兵打仗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了,时间长了,在战功方面,就和弟弟李世民有了很大的差距。
再说了,李世民由于常年征战在外,在沙场上出生入死,和一批文臣武将建立了特殊的情感,李世民这个人又非常有人格魅力,懂得礼贤下士,对待人才不吝封赏,出手阔绰,又善于纳谏,所以身边就渐渐集聚起一个队伍庞大的人才集团,集中了当时天下第一流的文臣武将,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忽视的力量,也是李世民可以对李建成构成威胁的最大资本。
所以当时李建成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他能够当上太子,完全是因为自己是长子的原因,靠得是中国社会嫡长子继承制这个约定俗成的规矩而已。
但李世民的存在,已经对他构成了很大的威胁,他能够感到自己的太子之位岌岌可危,一旦李渊决定废掉李建成的太子之位,选择更有能力的李世民为太子,那李建成就会输得一干二净,这样的结果他不能接受,因为他知道,论能力,他也不差。虽然和弟弟世民比,似乎还是有一些差距,但是,比着李渊,自己的父皇,他觉得自己做了皇上,最起码比父亲李渊强。
既然自己的父亲李渊都能当上大唐皇帝,况且干得还不错,那他李建成就完全没有理由退出竞争,把目前这个太子的宝座拱手相让。
那样干,他也不甘心嘛!
试问,有谁会放弃自己太子的宝座,日后放弃君临天下的机会,甘心情愿做一个亲王呢!
至少他李建成做不到。
所以,目前摆在李建成面前的,就是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太子的位子不是一劳永逸的,随时有被弟弟李世民颠覆的危险。
这个危险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是李渊对他失去信任,主动把他的太子之位废掉。
第二,是李世民身边的那些文臣武将们,不甘心自己的主子被边缘化,因为那影响他们自己的仕途,他们一定会千方百计,撺掇李世民抢班夺权,甚至会孤注一掷,发动兵变。
这些都是李建成担心的,再说了,他的身边也有高人,这个人就是魏征。
以魏征的精明,李世民和他的文臣武将们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魏征肯定是门清的。
估计魏征也已经考虑到,既然在人才群体方面,李建成和李世民有不可逾越的差距,那只好在别的方面弥补一下了,交好后宫嫔妃,让他们在李渊面前多多美言李建成,多多诋毁李世民,估计也是一个妙计。
因为魏征看出来了,李渊这个人最喜欢漂亮女人,枕边风这一套,他还是挺受不了的。
于是,李建成就乐得和诸多嫔妃交往,给她们送了不少金银财宝,关照她们的家人,让他们在李渊面前多多美言。这其中最有名的是张婕妤和尹德妃,当时,这两个女人在李渊那里非常得宠,有很大的影响力。
有的史书记载,说是李建成、李元吉和张婕妤、尹德妃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弟兄俩个**后宫,这样的说法并不可信,估计是对李建成的污名化。
因为李建成根本不需要这样做。
第一,李建成是太子,这样搞等于是自己找死,如果智力正常,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出这样的事情来的。
第二,李建成作为太子,身边年轻漂亮的美女多得是,犯不着太岁头上动土,再说了,张婕妤和尹德妃这个时候年纪都不小了,吸引力没有那么大,再说了,她们还是自己父亲最疼爱的女人,李建成不傻,他犯不着这样干。
但李建成不干,李元吉会不会干呢? 这个就不好说了,因为李元吉是个无赖,他在太原的时候,就经常夜里悄悄出城,欺男霸女,无恶不作,这样的人,不能用正常人的思维判断他。
按说,像李元吉这样的糊涂虫,为什么出来搅局呢?他要是聪明点,袖手旁观,根本就不参与李建成和李世民的争斗,自己潇潇洒洒地当一辈子王爷,享不完的荣华富贵,不是挺好嘛! 干嘛冒着那么大的风险,出来蹚浑水呢? 一个合理的解释就是,这个人自己虽然是傻逼一个,但是他缺乏自知之明,他以为自己牛逼得很,大哥李建成他也没有看在眼里,他只是在利用大哥而已,他心里也有一个皇帝梦。
他也想赌一把,万一成功了,他就把李建成干掉,自己过一把皇帝瘾,估计这就是李元吉心里的小九九。
李元吉也知道,二哥李世民太精明了,自己就是投靠他,也会被他识破,两个人根本不是一路人,看一眼就互相讨厌。所以,这条路走不通。
唯一的办法,就是千方百计获得大哥李建成的信任,和他结盟,共同扳倒李世民,那样,自己说不定还真有当皇帝的机会。
这也是唯一的机会。
当时,李渊政治上的糊涂,也为李建成和李元吉结盟,离间李渊和李世民的关系,创造了条件。
李渊当皇帝的时候,政令比较混乱,太子令、秦、齐王教与诏敕并行,有关部门莫知所从,下面的官员自然是谁也不敢得罪,那怎么办?只能以最先到的为准。
李世民平定洛阳后,以淮安王李神通有功,赏赐给他田数十顷。
张婕妤的父亲亲自向皇上李渊求情,李渊下手敕把那些土地赐给了他。
李神通不甘心退出那些土地,就以秦王的“教”已经答应给我了,况且时间上在先,拒绝退出。
张婕妤的父亲在李神通那里碰了一鼻子的灰,于是就找自己的女儿诉苦,张婕妤于是告诉李渊说:“皇上您把那些土地已经赐给我父亲了,但是被秦王夺去给了李神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