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历史 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亮祖案

  

  朱亮祖是第一个被朱元璋亲手处死的明代功臣,所谓亲手处死,就是朱元璋亲眼看着朱亮祖被活活打死。朱亮祖原本是元王朝的义军首领,曾多次击败朱元璋和他的战友,最终被朱元璋活捉,选择了投降。

  1370年,朱亮祖被封永嘉侯,被赐予了丹书铁券,这玩意儿是最高级的政治待遇,只要不犯大错,丹书铁券能保当事人一辈子平安无事。问题是,这玩意儿的解释权没有写入法典,而是在皇帝手中。如果皇帝说你该死,那么丹书铁券就成了一块废铁。

  朱亮祖在1379年被派到了广州,成为了当地的第一军政官。从此他的厄运与广州紧紧相联。

  当时广州的行政长官是道同,道同是蒙古人,蒙古人的溃败太过迅速,使得许多在南方的蒙古人根本没来得及北逃,都留在了当地。朱元璋建立明帝国后,将一些蒙古官员纳入行政系统,成为大明帝国的中下层官员,道同就是这类人中的一个。

  道同是个“一根筋”,在广州执法时,刚直不阿,常常得罪当地的权贵。于是这些权贵联合起来,向朱亮祖控告蒙古人道同。朱亮祖大概是那种忘恩负义的人,虽然他当年也隶属元王朝,但现在却当了新王朝的永嘉侯,所以对前朝的蒙古人道同极端轻视。

  道同也不是好惹的,具有蒙古人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气质,所以他和朱亮祖的矛盾渐渐白热化。某次,道同捉了一批违法乱纪的权贵,刚关进监狱,就被朱亮祖释放了,因为这批违法乱纪的权贵中,有朱亮祖的大舅子。

  道同对此怒不可遏,但他又想不到好办法对付朱亮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南京城中的皇帝朱元璋身上。他给朱元璋上奏折,如实汇报了朱亮祖在广东的违法乱纪行为。他以为这奏折只要一上去,朱亮祖非倒霉不可。可先倒霉的却是他。

  道同的奏折刚刚发出,朱亮祖和他儿子朱暹就抢先下手,命人写了一道指控道同的奏折,快马加鞭地送到南京。朱元璋收到朱亮祖的奏折后,大发雷霆,认为蒙古人冥顽不灵,下令将道同在广州就地处决。道同冤死后不久,他的奏折也抵达了南京,这是朱亮祖的失误,他没有来得及把道同的奏折半路拦截。

  朱元璋拿到道同的奏折后,气得鼻子都歪了。他还是能分得清谁是谁非的,想不到身为侯爵的朱亮祖居然是个地痞无赖。当然,他的大臣和朱亮祖也是一丘之貉,只不过朱亮祖最先暴露而已。

  实际上,朱亮祖包庇犯罪分子的行为,充其量属于刑事犯罪,与胡惟庸的政治犯罪有天壤之别。若是换作别人,只不过申斥一番也就罢了。可朱元璋坚决不允,原因有二:第一,朱元璋经历过腐败的元朝,最痛恨的就是官员徇私舞弊的行为;第二,他中了朱亮祖的奸计错杀了道同,这让他觉得朱亮祖把他当成了白痴。

  朱元璋的鼻子还没有彻底正过来,就下圣旨令朱亮祖、朱暹父子进京面圣。朱亮祖好像预感到大事不妙,特意把丹书铁券揣到南京。

  朱元璋就当着众大臣的面,把道同指控朱亮祖的罪行让人一一读出。每念一条罪行,朱亮祖、朱暹的后背就会中一鞭子,鲜血淋漓。罪状还没有读完,朱暹已经身亡,朱亮祖虽然比儿子老了很多,却有一股硬气在,他忍受着剧痛,对朱元璋说:“臣有丹书铁券。”

  朱元璋咆哮道:“你要是无罪,丹书铁券就有用;你若犯了罪,丹书铁券就没用。”

  朱亮祖也被活活用鞭子抽死,在场的大臣吓得冷汗直冒。整个朝堂如同得了一场瘟疫,而朱元璋就是那个瘟神,好像没有人可以躲过他。可朱元璋自己却常常在夜深人静时沉思这样一件事:为什么在严刑峻法下,仍然有官员作恶?他们是真的不怕死,还是心存侥幸?事实证明,人人都怕死。那么,作恶的官员就是心存侥幸。可他们为什么就认为作恶不会被人知呢?

  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到底是制度的问题还是人的良知泯灭了?

  这个问题的答案,朱元璋永远都无法得到。因为中华帝国两千年来都是自上而下的政治:皇帝和中央政府高高在上,发布各种政令,然后向全国各地一股脑地铺展开去。这就说明,中华帝国的根本权力在中央,地方上只有执行命令的权力,而无其他任何权力。当地方有事时,地方官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赶紧宣布进入紧急状态,而是为了让皇帝安心,要么欺瞒,要么拖着。直到把小事拖成大事,然后再装模作样地把大事风风光光办掉。

  朱元璋在惩治腐败上还算能发动群众,懂得让最底层的人向上反馈,可这也只是心血**的一时举措而已,根本不会写入制度中。因为没有完善的制度,所以地方官员只需要对上面负责,根本不会顾忌下面人的想法。相反,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力,他们会千方百计堵下面人的嘴,下面的人自然就没有机会向上面的上面报告真实情况。这就导致看似一片和谐的帝国,其实如同堵塞的下水道,从下到上的通道被堵死了,真实的信息全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看似平静,却是一潭死水。在这种情况下,皇帝手下永远都是一群“狗官”,他们听信朱亮祖这种人的一面之词,对事态的发展置之不理,等皇帝得知真实情况时,局势已经恶化了。

  朱元璋为什么要把朱亮祖活活打死,就是因为他不能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也找不到切实有效的办法,只能通过残酷地杀人来震慑百官,当然也是发泄怒气。所以,当时的大明帝国就上气不接下气,苟延残喘,只靠着民族的忍辱负重和吃苦耐劳,支撑着这座破败的大厦不倒。该贪污的贪污,该欺上瞒下的欺上瞒下,没有人为皇帝和中央政府分忧,因为你的忧虑,根本到达不了皇帝和中央政府那里!

  这一点,朱元璋永远都不会明白,这不是因为他的智慧不够,而是这种制度对于统治者而言,太有效果、太实惠了,他潜意识里拒绝思考里面存在的问题。

  抽死朱亮祖后,53岁的朱元璋和众臣讨论,怎样才能让功臣们遵守国家法律。他觉得现在的大明帝国,人民是好的,只有那些功臣不太好。有人就敏锐地提醒他,国家还未完成彻底统一,在这种时候让他们循规蹈矩,不是什么好思路。

  朱元璋思索了半天,也没想好怎么处理功臣。在某次宴会上,他看到李文忠、蓝玉等高级将领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还划拳猜令,场面极度和谐。不过就在这和谐背后,朱元璋产生了一股隐忧:文官集团的胡惟庸才死没多久,武官们就没有感到一点不安吗?前几天被活活抽死的朱亮祖,骨头还未腐烂呢,这些人就忘了?

  当然没有忘。他们之所以没有表现出担心的样子,是因为他们跋扈地认为:皇上拿自己没办法!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