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以绀緅饰: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时尚”
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这一段很有意思,讲的是孔子怎么穿衣服。
“君子不以绀緅饰”,“绀緅”(gàn zōu)是接近紫色的深红色,孔子特别讨厌紫色。孔子有一句话,是“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朱红色是正色,紫色跟它很接近,夺去了正红色的地位;郑国的乐曲破坏了典雅的乐曲。
孔子说,“君子不以绀緅饰”,“饰”是指领子和袖子。孔子认为,君子不可以用紫色布料来做衣服的领子和袖子。
“红紫不以为亵服”,亵服是在家穿的衣服,如同我们现在宽松舒适的家居服。孔子说,这种宽袍大袖的衣服,也不能用红色和紫色。
“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当暑”是夏天的时候,“袗”(zhěn)是夏天穿的单衣,“絺”(chī)是细的葛布,“绤”(xì)是粗的葛布。“袗絺绤”是说,夏天的时候要穿凉快的、用葛布做的衣服。“必表而出之”,是指不能直接穿袗衣出门,如果出门,要罩外衣。
“缁衣,羔裘”,缁衣要配羔裘,黑色的外套里要配黑色的皮袄。
“素衣,麑裘”,白色的外套要配白色的皮袄。
“黄衣,狐裘”,狐裘是黄色的,配的大衣也要是黄色的。
孔子很讲究颜色的搭配,黑配黑,白配白,黄配黄。
“亵裘长”,凡是用“亵”这个字,就是指在家里随便穿的皮袄,比较长,保暖、舒适。“短右袂”,“袂”是袖子,右边的袖子短一截,做家事方便。
“必有寝衣”,“寝衣”是一种被子,古代大被叫衾(qīn),小被叫被。程树德在《论语集释》里解释过什么叫寝衣。寝衣是今天在日本还存在的一种被子,特点是像衣服一样。睡在里面时,可以把胳膊伸进袖子,就像特别长的睡袋,大概有一身半的长度。我们现在的被子就是由寝衣演化而来的。
“狐貉之厚以居”,“居”是坐下来的意思,这句话是说,用狐裘做成一个垫子。
“去丧,无所不佩”,如果出了服丧期,身上想戴什么就戴什么。中国古代的君子,衣服上有配饰,环佩叮当不仅是显示财富的,还是体现一个人修养的。行走时,玉佩要发出合乎音律的美妙声音,这意味着佩戴者需要步履稳健。如果身上的环佩乱响,则意味着失态。
环佩叮当的声音,能够让自己矫正步伐,显示出温文尔雅之态,这是一种保持修为的方式。所以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说法,君子如果没有特别大的事发生,身上是一定要戴玉的。
孔子说的“去丧,无所不佩”,对应的就是,到了服丧期,比如家里有老人去世时,不能再戴玉,要简朴。
“非帷裳,必杀之”,“帷裳”是长礼服。“杀”念shài,是裁短的意思。如果不是一定要穿长的礼服,就需要把其他的衣服裁短一点。
“羔裘玄冠不以吊”,“羔裘”是黑色的,“玄冠”是黑色的,穿黑色的衣服,戴黑色的帽子,则不能够去吊丧。中国古代跟现代西方正好相反,西方参加葬礼要穿戴黑色,中国古代则是参加庆典穿戴黑色。
“吉月,必朝服而朝”,关于“吉月”,存在不同的解释。第一种解释说,每个月初一叫吉日,每年的正月叫吉月;第二种说法是,“吉”字写错了,应该是“告月”,即行告庙之礼的时候。哪种说法正确,我们无法完全确认,我们能理解的是,有一个特定的时刻,一定要穿朝服上殿。
以上是孔子关于穿衣服的整套规则。在家穿什么,出门穿什么,夏天穿什么,冬天穿什么,颜色配搭要适宜,在家的衣服可以裁短一截,晚上睡觉的时候小被子要长到一身半,家里要有狐貉做的垫子可以坐。
其实这也是一套比较简朴的生活方式,孔子推荐的服饰都不奢华。从中也能让我们看到,孔子比其他普通人的生活条件还是要好很多,能配齐以上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