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其它 中国古代八大开国皇帝就是会夺权

第47章 给外族统治打下句号

  

  朱元璋已经当上了皇帝,这时候,国家一统,当然是最大的事情。他决定亲自出马,来指挥这清扫元帝国残余的战争。

  对于这次北伐,朱元璋早在昨日就单独地征求了刘伯温的意见,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看法,他再召来徐达与常遇春等几位征战十多年的元帅,要大家一起来讨论讨记,进一步考证一下刘伯温昨日看法的正确性。待大家都说了看法后,朱元璋特别要强:

  “这次北伐,要注意‘攻’、‘抚’相济,一定要安抚好百姓,使他们对我大明王朝心怀感激。在北伐的沿途中,将士一定要严守军纪,善待百姓,对于愿为我们新皇朝臣民的蒙古人和色目人,也要善待他们,就如对待我们中原的人民一样”。

  朱元璋打了十多年仗,而且取得了空前的大胜利。尽管如此,却没有半点得意,而是更加小心地来进行每一次战争。因为他清楚战争的残酷,一些大的战争,一仗输了,就意味着原来所有赢到的都会输光。

  公元1368年3月,一切准备就绪,朱元璋下达了北伐的命令。徐达、常遇春领军北进,一路之上,势如破竹。徐达军队以摧枯拉朽之势,仅2月时间,就夺得河南开封,接着在塔儿湾大败5万元军,然后分兵前去攻占潼关,夺取华州,然后乘势北上,直捣元朝首都。

  朱元璋要亲自指挥北伐,就让李善长协理政事,刘伯温负责做战争的补给后勤保障。随着权力无限增大,管理的事情无限增多,朱元璋深地感自己有许多方面无知,而能对自己的不足和无知进行弥补的:一方面,自己需要努力学习;二方面,就是需要依靠刘伯温这种人的智慧。

  朱元璋以前没什么机会读书,学习很少,当了皇帝以后,一直手不释卷。关于用他人的智慧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朱元璋一直认识得很清楚,也做得很好。在新皇朝建立后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方针政策上,他都能很谦虚地听从刘伯温等人的意思。譬如鼓励开垦荒地,进行民屯、军屯和商屯,等等等等。

  不过,作为有为的政治家,朱元璋更有许多来自于自己经历经验的想法和主张。贫苦出生的他,非常地关心普通民众的生活,就在他称帝的第二个月,对外地前来朝拜的地方官说:“天下初定,老百姓财力困乏,像刚会飞的鸟,不可拔它的羽毛;如同新栽的树,不可动摇它的根。现在重要的是休养生息”。不仅如此,他还带头节俭,对于自己居住的皇宫,按“坚固耐用,不必华丽”的原则来修建,他使用的车舆、器具等物,本该用黄金装饰的地方,全部以铜代替。这些节俭的做法,自然与刘伯温之类士大夫的讲究有些差距。作为乞讨出身的朱元璋,在感情上与这些士大夫出身的人距离很大。特别是对于象刘伯温这样,似乎有些傲骨的士大夫,朱元璋更加反感。不过,朱元璋天生就有一种帝皇的胸襟,就是对再反感的人,只要是还能为我所用,他还是会以大局为重,加以包容,大胆使用。

  朱元璋来到开封时,徐达己挥师往大都去。朱元璋在开封府清水塘边的虞亭纳凉时,突然就看见一丽人,只见她年方二八,出水芙蓉一般清丽鲜嫩,“一见钟情”的朱元璋,便留她在身边朝夕伴随,如胶似膝地在开封相互喜欢着,等待着徐达与常遇春的好消息。

  不多久,徐达率军攻克了通州。元朝的大都就在眼前,作为元朝统治近百年的都城,大都的城防十分坚固,还有二十万的军队和丰足的粮食。以谨慎智谋著称的徐达,为此精心地准备了差不多一个月,这才与常遇春一道,正式对元大都进行攻击。

  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进攻,却失去了对象。曾经雄视天下的元朝皇帝知道孤城难守,为了保命,早在徐达攻城的前一天便带着后妃太子,弃城逃奔漠北。元朝皇帝明智地放弃了他们长达九十七年的中原统治,汉人失去近百年的政权终于收复,徐达与常遇春虚惊一场,就这么给中国近百年的外族统治打下了一个句号。

  得到徐达已克元大都的消息,朱元璋非常得高兴,便满脸笑意地赶往大都。早年的乞讨生活使他养成了个习惯,就是想到处去走走,看看。来到昔日的元大都,明朝的两员开国大将拜见了他们的皇帝朱元璋,然后都非常高兴的议论着元朝皇帝弃城逃跑的事情。

  当天下的新主子在议论旧主子时,“元顺帝”却并没有走远。他继承的全国性政权虽已结束,却还是希望做一个地方皇帝。他一口气逃到了内蒙古正蓝旗境内离大都仅几百里远的上都,继续做他的历史上称为北元的皇帝。他的军队虽然一路惨败,但仍然有战斗力。况且,他最得力的将军扩廓帖木儿,率领十余万军队还占据着山西、甘肃;丞相纳哈出还有二十余万军队在镇守辽东;此外,云南汇有十余万军队。这些,似乎都是他可以在上都继续做皇帝的本钱。

  朱元璋心里非常清楚,皇帝是靠军队来维持的。军队之于皇帝,就象氧气之于人,只要把他的军队消灭,这个皇帝自然就做不成了,朱元璋命令徐达和常遇春:消灭元朝的一切武装力量!

  就在君臣详细地研究攻占上都的战略战术时,有探子来报:元将扩廓帖木儿,已从太原引兵出雁门关,前来进攻北平。

  原来,元顺帝逃到上都后,闭门思过,总结失败教训,得出两条看法:一是过去的兵力太分散,二是没有充分发挥扩廓帖木儿的指挥才能。为此,他立刻集中军力,并大胆的将所有的军事指挥权交给扩廓帖木儿。大权在握的扩廓帖木儿,为了向元顺帝表示忠心,他拟定了一个大胆的以攻为守的十分冒险的作战方案,决定亲率二十万精锐部队,突然南下,并让陕西守将李思齐前来接应,把北平一举夺回来。

  这对朱元璋他们来说,显然是个意外,大家做梦也想不到,元朝军队还胆量来反攻。大吃一惊的皇帝和他的两位元帅,很快布署军队迎战扩廓帖木儿,由徐达正面迎敌,常遇春迎战李思齐然后夺开平。

  此刻徐达的部队,在多年的战争中己经异常强悍,而昔日强悍的元军,早没有了近百年前所向披靡的那种威力,一战下来,元军死伤过万,有四万多被俘。

  陕西守将李思齐见大势已去,由凤翔逃往临洮,根本不敢迎敌。常遇春挥师北上,轻而易举地夺取了开平,带着几万俘虏和大量缴获得来的财物,一路浩浩****,还军南京,行至柳河川时,却突然发病,昏迷过去,第二天清晨大叫一声,遗憾地死去。

  常遇春一生忠于朱元璋,与徐达一样,为朱元璋的大明王朝立下了卓越功勋,因此有“一时名将称徐与常”的说法。常遇春与徐达,他们一个以谋略持重著称,一个以勇猛果敢闻名,正因为常遇春的配合,他俩相得益彰,才打了许多漂亮的胜仗。然而,常遇春却在这风华正茂时磕然去世。

  徐达打败了扩廓帖木儿,常遇春夺了开平,朱元璋认定这场战事大局已定,便带了这次出征中觅得的佳丽赶回南京,听了常遇春死去的噩耗,朱元璋悲痛万分。待常遇春的尸骨运到南京,他亲自出奠,将常遇春安葬在钟山上。为表彰常遇春的功绩,朱元璋追封常遇春为开平王,谥忠武,又封常遇春的儿子常茂为郑国公。

  办完常遇春的丧事,朱元璋心里还在难受,有人来报:潭王朱梓要谋反。

  朱元璋共有26个儿子,潭王朱梓,是他的第八个儿子。平日里,这些皇子们也常常会犯些错,可朱元璋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中竟有谋反的人。朱元璋虽然做了皇帝,有着在军事战略、使用人才等方面超出当时各路义军领袖的特殊能力。但从总体上说,他是一个受教育不多,心胸外宽内窄,而又特别自私的枭雄。尽管天下是依靠他的谋臣和一帮兄弟拼死拼活打下来的,可是一旦天下到手,他便将天下看作只是他一个人的。

  这样一来,他不但不愿意与他的谋臣武将共享天下,还处心积虑地思考着如何能使自己永久地独享这天下。如同所有可笑而又自私透顶的皇帝一样,朱元璋将儿子看成自己生命的唯一延续,并由此将天下只让他的儿子们来享有。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他的二十六个儿子,除了一个已经封为皇帝接班人的太子朱标,还有一个生下来三个月就夭折的朱楠,其余的二十四个,都先后封了王。

  可是,对于那么多跟着他一道打天下的文臣武将,朱元璋仅仅只给徐达、常遇春、李文忠、汤和、邓愈、沐英这六个人封王,并且全部是在他们死后才得到加封的。由此可见,朱元璋对自己的儿子是多么地偏心偏宠。然而,就是这样,朱元璋的儿子中还有人要来造反,这使他恨得心中滴血!

  朱梓很快被擒住,朱元璋要杀一儆百,太子朱标却来劝他。朱元璋这个最喜欢的儿子,心地善良、生性温柔,在父亲面前,从来都是轻言细语的,这一次因为急,声音有些大地求父皇:“请不要杀朱梓!”

  “为什么?”

  “他是我的亲弟弟,是父皇你的亲生儿子。”

  “你知道他犯得什么罪吗?”

  “谋反。”

  “谋反!你知道他是谋反,对谋反的人,你还要施之以仁爱?”

  朱标此时虽然有些害怕,但想到亲弟弟就要被处死,他徒增了不少勇气,于是底着头说:

  “父皇不是一直教我要仁爱吗?古代圣人也说,一个君主,如能重礼教而轻刑法,天下就可以治理得很好,百姓才能够安居乐业。”

  朱元璋没想到儿子会这么大胆来反驳他,可儿子的反驳又是他常常告诫儿子的话,他一时无话可说,只在心里狠狠地骂道:“这个宋濂,怎么把我的儿子教成这样!”

  其实,朱元璋就是喜欢与仁厚的人打交道,所以他才把朱标等王子交给以厚道著称的大儒家宋濂教育。然而,喜欢与仁厚的人打交道是一回事,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仁厚又是另一回事。朱元璋曾夸宋濂为“开国文臣之首”,对他赞颂有佳。那时,朱元璋因为自己没读过什么书,希望他儿子能如宋濂那样博学,那样厚道。有一次他带朱标一道郊游,看到路旁有一丛荆棘,朱元璋停下来摘下一条荆棘对朱标说:“古人曾以此为刑具,考打犯罪之人,你猜是为什么?”

  朱标瞪大眼睛看着父亲手中轻轻摆动的荆条,摇摇头。朱元璋便用荆条抽了一下朱标,听到儿子“唉哟”的呼叫,朱元璋哈哈大笑了。

  “痛不痛?”他问儿子。

  “痛。”儿子如实回答。

  “可是,如果用这个打你呢?”朱元生意指着身边的一根铁棍又问儿子。

  “可能会更痛。”朱标还是老实地回答,因为他确实还没有被这样的铁棍打过。

  “你说对了。”朱元璋夸奖儿子;“这铁棍打起来会更痛,不过不仅仅是更痛,还会伤了你的骨头,让人致残或致死。”

  朱标点着头,眼睛睁得更大。

  “你说,古人为什么用荆条作刑具,而不用铁棍?”

  朱标又只能摇头了。

  “我告诉你,这正是古人仁厚的地方。用荆条惩罚罪犯,既让他痛,又不伤他筋骨,不会打残打死罪犯。朱标,古人的仁厚,你一定要牢牢记在心里。”

  可是,当朱标终于懂了父亲的一番苦心,渐渐仁厚之后,朱元璋从自己的经验来看治理天下的事,又感到朱标仁厚是懦弱,如果他今后这样做皇帝,怎么可以控制得了那些个文臣武将!

  当了皇帝后的朱元璋,已经逐渐习惯了别人在他面前唯唯喏喏,朱标的顶撞,使他又气又恼,却也没什么办法,眼瞪着儿子,在心里骂完宋廉对朱标一挥手说:

  “你可以退下了。朕要告诉你,朱梓定斩不赦,从现在起,有谁再敢劝朕,斩!”

  从这以后,朱元璋便很少跟朱标提仁义礼教,只是常给他讲一些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王者独步天下的手段。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