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其它 小学生也能轻松读三国1:黄巾之乱

10.同盟除暴

  

  东郡太守桥瑁曾经做过兖州刺史,在太守和刺史当中算是很有威望的。他借用三公的名义向各州郡发出通告,宣布董卓的罪状,号召州郡发兵去征讨董卓。

  语文活学活用

  ●罪状

  解释:犯罪的事实。

  造句:为了陷害他,他们给他安了一个莫须有的罪状。

  近义词:罪名。

  通告到了冀州,倒叫冀州的州牧韩馥左右为难了。他自己是由董卓推举做了冀州州牧的,还想忠于董卓。上任不到几个月,他就听到属下渤海太守袁绍招兵买马,有意跟董卓作对。韩馥正打算派人去警告袁绍不得轻举妄动,忽然接到桥瑁征讨董卓的通告,叫他帮哪一头呢?他召集底下的人,问:“我们应当帮助董家呢,还是帮助袁家?”有个助理官员叫刘子惠的,说:“起兵是为国为民,哪儿是为了董家或袁家呢?”这句话说得韩馥脸上发烧。他就写信给袁绍,同意起兵。

  读史学古文

  ●出自《后汉书·袁绍列传》

  馥于是方听绍举兵。乃谋于众曰:“助袁氏乎?助董氏乎?”治中刘惠勃然曰:“兴兵为国,安问袁、董?”

  袁绍得到韩馥的支持,胆量更大了。他干脆派人到各地约他们一同起兵。各州郡的太守和刺史大多是野心勃勃的豪强和士族,以前由于外戚或者宦官把持朝政,他们被压在下面,现在外戚和宦官的势力全没了,他们就像“荷叶包钉子”,个个想出头了。没想到半途中忽然出来个西凉的土霸董卓抓了朝廷大权。董卓算老几?他有废去少帝、害死太后、屠杀人民的大罪。

  语文活学活用

  ●野心勃勃

  解释:对土地、权力或名利有非常大欲望的样子。

  造句:得到军队的支持后,将军野心勃勃,想要独霸一方。

  袁绍派人去约这些人一同起兵,正合他们的心意。东郡太守桥瑁是个首创人,不必说了。冀州州牧韩馥已经同意。袁绍的异母兄弟后将军袁术和从兄弟山阳太守袁遗,都起兵响应。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五个人分别写了回信给袁绍,同意发兵。前骑都尉鲍信早就在泰山招募了步兵两万人,骑兵七百人,辎重五千多辆,跟他兄弟鲍韬(tāo)正在练兵。他们招待了袁绍派去的人,当时就发兵来了。曹操得到这个消息,马上带着乐进、李典、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和五千多名士兵过来。他们算是陈留太守张邈的部下。

  历史追根究底

  ●从兄弟

  古时父亲的亲兄弟的儿子称为从兄弟,根据亲属关系还会分为三从、四从等,这代表了古人对宗族关系的重视。

  各路兵马陆续出发,有的带着两三万人马,有的一两万,最少也有五六千人。袁绍到了河内,跟河内太守王匡的兵马合在一起,暂时驻扎在河内。韩馥把军队驻扎在邺城,督运军粮。袁术的军队驻扎在鲁阳,孔伷的军队驻扎在颍川。除了这五路兵马以外,其余像张邈、曹操、张超、刘岱、桥瑁、袁遗他们都到了一个叫酸枣的地方。到了约定的日期,袁绍他们带着随从的人都到酸枣来开会。长沙太守孙坚和右北平太守公孙瓒因为路远,没来;北海太守孔融和徐州刺史陶谦因为要对付本地的黄巾军,不能来。当时先后到酸枣开会的就有这十一路人马。

  地理小课堂

  ●酸枣

  古地名。汉代的酸枣位于今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北。公元190年,袁绍、袁术等十几路人马在酸枣会合,举行讨董卓大会,组成的联军俗称酸枣联军。

  开会的时候,大伙儿慷慨激昂地说了话,起了誓,决心征讨董卓,辅助皇室,公推袁绍为盟主,订立了盟约。袁绍就自立为车骑将军,兼司隶校尉,任命曹操为奋武将军。袁绍拿盟主的身份正式发出通告,号召各地起义征讨董卓。那时候,董卓的兵力很强,他并没把这十一路兵马放在眼里。

  语文活学活用

  ●慷慨激昂

  解释: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充满正气。

  造句:他演讲时慷慨激昂,振奋人心。

  反义词:无精打采,萎靡不振。

  袁绍的通告发出去以后,又多了两路兵马:一路是长沙太守孙坚,一路是上党太守张杨。这样,征讨董卓就有了十三路兵马。

  长沙太守孙坚带着自己的兵马到了鲁阳,跟后将军袁术的兵马联在一起。他知道袁术势力强大,见了他,向他表示愿意听他的指挥。袁术也巴不得有个得力的助手,就向朝廷推荐孙坚,让他做了破虏将军,兼豫州刺史。那时候,谁推荐谁只是一种形式,实际上等于谁派谁去占据地盘。这么着,孙坚算是袁术的部下,就在鲁阳驻扎下来。

  语文活学活用

  ●巴不得

  解释:迫切地希望某事发生。

  造句:他巴不得朋友能成为百万富翁。

  近义词:恨不得。

  张杨是云中人,原来奉了大将军何进的命令到上党去招兵的。他招募了一千多人,留在上党对付那边的黄巾军。这会儿,他见到袁绍的通告,就向上党太守进攻。他虽然没把上党打下来,可是既然敢于进攻太守,自己就不妨称为上党太守。张杨带着几千人马,到了河内,见了袁绍,愿意听从他的指挥。

  地理小课堂

  ●云中

  古地名,位于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东北。

  右北平太守公孙瓒也派了刘备、关羽、张飞带着几千人马从北边赶来,就因为路太远,一时不能赶到。

  袁绍的通告到了京师,董卓看了,认为少帝被废为弘农王,没有斩草除根,究竟是个祸患,这些东方州郡起兵都拿少帝作为借口。做事得做得干净、彻底,大丈夫不能心慈。他就叫郎中令李儒去想办法。李儒准备了一杯毒酒,给十五岁的刘辩祝寿,硬把他送上了西天。弘农王一死,这些太守、刺史就不能再借着他搞复辟(bì)了。

  语文活学活用

  ●斩草除根

  解释:比喻彻底去除祸根。

  造句:对于传统陋习应该斩草除根。

  近义词:斩尽杀绝。

  ●复辟

  解释:失去皇位的皇帝重新称帝,也指被推翻的制度再次出现。

  造句:袁世凯复辟称帝是历史的倒退。

  董卓把河东的黄巾军看得比这些关东的兵马更严重。他想,关东地区能守则守,万一不能守,可以往西北退去。因此,他首先派中郎将牛辅带领大军去抵抗黄巾军的余部,其次他才调兵遣将去对付袁绍他们。

  牛辅是董卓的女婿,是董卓最重用的一个将军,第二个就是吕布了。吕布杀了丁原以后,跟董卓亲密得父子相称。这时候,吕布升为中郎将,封为都亭侯,他自告奋勇地要去跟袁绍他们交战。当时就有人拦住他,说:“杀鸡何必用牛刀?这些关东乱臣交给我就是了。”董卓一看,原来是另一个中郎将徐荣,就派他去镇守洛阳附近的地区,不让关东的兵马进来。

  语文活学活用

  ●杀鸡何必用牛刀

  解释:办小事用不着花大力气或动用有能力的人。

  造句:杀鸡何必用牛刀,有他出面就够了。

  董卓跟谋士李儒他们商议了一下,李儒认为关东兵马不少,洛阳又没有天然的屏障可守,还不如迁都(dū)长安。一来,免得跟这些人纠缠;二来,董卓一走,他们没有打仗的对手,人多心不齐,必然会自相纷争起来的,到那时候,再去个别对付,他们就非散伙不可。长安是董卓凉州军的根据地。董卓点了点头,同意李儒的建议。第二天,他召集三公九卿,向他们提出迁都的事情。大臣们没防到这一招,都愣了。

  历史追根究底

  ●迁都

  迁移国都。古时,出于政治、军事、气候、地理等方面的考虑,帝王会将国都迁移到其他城。

  过了一会儿,司徒杨彪起来反对,说:“不行!洛阳作为京师已经多年了,一旦迁都到长安去,必然惊动人民,还是不迁都好。”董卓挺起腰板,杀气腾腾地说:“你敢阻挠国家大计吗?”太尉黄琬说:“迁都就是国家大事,杨司徒的话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还请相国斟酌。”董卓不开口,只是冲着他瞪了一眼。大臣王允连忙起来,说了几句好话。他认为迁都是个好计策,汉高祖不是拿长安作京师吗?他请董卓不必为了杨司徒和黄太尉说错了话而生气。董卓果然有眼力,他看上了王允,借个名目把杨彪和黄琬免了职,让王允做了司徒,另外叫光禄勋赵谦做了太尉。

  司徒王允千方百计地向董卓讨好,不知道他安的是什么心。城门校尉伍琼,还有尚书周毖都骂王司徒只知道奉承,没有骨气。他们准备豁(huō)出性命,一而再地劝告董卓不可迁都。董卓挺客气地对他们说:“我初到朝廷的时候,你们两位劝我重用名士,还让袁绍做了渤海太守。我就依了你们。我还说,好不好往后瞧吧。你们所推举的人做了太守,做了刺史,怎么报答我呢?他们发动兵马来打我!你们还想做他们的内应,硬叫我留在这儿挨打吗?这是你们两位对不起我董卓,不是我董卓对不起你们。请别见怪!”他马上变了脸,吆喝一声,把这两个大臣收在监狱里,定了个里应外合的罪名,处死了事。

  语文活学活用

  ●千方百计

  解释:形容想尽或者用尽种种办法。

  造句:他千方百计加入了志愿者队伍。

  反义词:无计可施、走投无路。

  ●骨气

  解释:做事刚强有原则。

  造句:没有骨气的人就像是橡皮泥,任人拿捏。

  近义词:风骨。

  董卓杀了伍琼、周毖,倒不是因为他们反对迁都,而是因为他们推举了袁绍。袁绍做了乱党的头子,袁术占领了南阳,袁家犯了这么严重的叛逆大罪,袁绍的叔父太傅袁隗和袁术的哥哥太仆袁基当然不能免罪。董卓就把这两个人和两家的男女老幼五十多人全都杀了。已经免了职的前太尉黄琬和前司徒杨彪怕连累在内,慌忙跑到相国府,再一次向董卓认错。董卓又拿出外场人的派头来了,他向汉献帝推举,任命他们做了光禄大夫。

  语文活学活用

  ●里应外合

  解释:里面和外面都有人接应合作。

  造句:要想赢得胜利,就应该里应外合地组织行动。

  董卓把这些难对付的人杀的杀了,安排的安排了,然后下了命令,限期迁都,把住在洛阳的和临近的几百万户一概搬到长安去。当然有许多人不愿意离开本地。董卓真有办法,他叫士兵们把所有的宫殿、官府、老百姓的房屋住宅一律烧毁。这样,谁都没法再在这儿待下去,就只好哭哭啼啼地走了。沿路有病死的、饿死的、踩死的、打死的,这种惨劲儿就不用提了。董卓做事蛮横得很,要迁都就迁都,要老百姓搬家就搬家,洛阳周围两百里内再也找不到一只鸡、一条狗了。

  读史学古文

  ●出自《后汉书·董卓列传》

  于是尽徙洛阳人数百万口于长安,步骑驱蹙,更相蹈藉,饥饿寇掠,积尸盈路。卓自屯留毕圭苑中,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孑遗。

  洛阳城外还有历代帝王和公卿大臣家的坟墓哪。别担心,董卓忘不了。他叫吕布带领一队人马把这些大坟都刨了,把刨出来的金银玉器跟别的珍宝全都运到长安去。长安经过了王莽时期的战争,还有什么宫殿和大厦哪?就是老百姓的住宅也不多。董卓说,陇右有的是木材,临近地区有的是瓦窑。瓦窑不够,再加几千个也不难。董卓的命令是命令,长安城很快地就建设起来。董卓要办的事务太繁,他相信司徒王允办事能干,又能称他的心,就把朝廷上的大小事务都请他代劳了,自己还得跟吕布一起去教训教训那些关东不服气的太守、刺史。听从董相国的,让他们活,还可以升他们的官;不听从董相国的,就叫他们死。这些人所说的“同盟除暴”,在董卓看来,都是淘气的孩子闹着玩儿罢了,他才不怕哪。

  历史追根究底

  ●王莽时期

  西汉平帝去世后,权臣王莽篡位,改国号为“新”。这个政权持续十五年(公元9—23年)后被推翻。

  ●瓦窑

  烧制砖瓦陶瓷器的地方。“瓦窑”一词最早见于《三国志·魏书·董卓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