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其它 曾国藩的超级谋略

第八课:静观其变,曾国藩预知了鸦片战争的结局,帮了恩师的大忙

曾国藩的超级谋略 吴学华 2852 2024-10-22 01:45

  

  翰林院集中了当时全囯精英中的精英,在翰林院里,曾囯藩见到了很多气质风度和他以前湖南结识的完全不同的读书人,在他们身上发现了一种新的风范、新的精神面貌、新的气质。这种气质,就叫作学者风范,大儒本色。

  翰林院的工作非常轻松,其实也没什么正经事情做,通常一个月只需要初一、十五上两天班,点个卯,其他时间都可以自由支配。因此进士们刚进翰林院,很像今天我们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经过多年苦读,终于可以松口气了。所以很多翰林都开始放任自己,给自己放羊,曾国藩也是这样。

  道光二十年(1840)六月初七日他在日记中说:留馆后,本要用功,而日日吃愒玩乐,不觉过了四十余天。前写信去家,议接家眷,又发南中诸信。比作季仙九师寿文一首。余皆怠忽,因循过日,故日日无可记录。

  也就是说,我们的曾翰林在翰林院中,每天除了写了几封家信和一篇文章外,什么正事都没做,整天就是串门聊天饮酒下棋。

  翻开曾国藩日记,我们会看到他责备自己“宴起”、“无恒”、“太爱出门”这样的记载,这种生活过得实在太颓废,颓废得他自己都觉得郁闷,要找个地方好好思考一下。

  这时候,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干扰了他想要找个地方好好思考的想法。

  英国借口大清暴力干涉贸易,派兵到达广东,于是鸦片战争爆发,檄文传回北京,一时间朝野震惊,道光皇帝没有想到英国人会这么不讲理,在别人的地头强卖了东西,还不服别人管辖,说打就打了。

  既然开始打了,主战派的官员那么吆喝得起劲,道光皇帝也不忍拂了大臣们的意愿,那就打呗,反正大清朝有的是兵将,打个三年五载,应该不在话下。

  战争爆发之初,大清国只视英军为蛮夷,认为不具威胁。可是几场战打下来,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在英国人的火枪大炮面前,清军几乎毫无还手之力,不但损失惨重,连炮台都丢了。中国沿海地区,除广东在林则徐督饬下稍作战备,取得小胜之外,其余均防备松弛,一触即溃。

  好在英国人劳兵远征,不是真正来打战的,而是来逼迫做生意的。

  在这种情况下,主和派又开始抬头了。穆彰阿没有忘记曾国藩一年前对他说过的话,于是又找来曾国藩,让曾国藩谈谈看法。

  曾国藩当然有他自己的看法:英军虽船坚炮利,然劳师远征,必不能久战,其意在于逼朝廷妥协,此时若朝廷派大员与之周旋,必能让英国暂时退兵。而朝廷趁周旋之时,调整兵力部署与之抗衡,则英国久攻不利,大清幸甚。英军于海上逞强,上陆地则受制,朝廷应尽早防备英军沿海直上,京津塘一带乃薄弱之地……

  看到没有?曾国藩不亏为一代将才,他连英国人两年后的动静,都预测到了。如果这时候朝廷按照他的部署,一面整顿军备,于英军在陆地上抗衡,一面加紧训练海军,以防英军进渤海偷袭京津塘一带,那么,整个鸦片战争就会改写了。

  穆彰阿虽然是军机大臣,可他对军事一窍不通,所以曾国藩说的那些话,他根本听不进去,他想知道的,就是怎么和英国人谈判。

  曾国藩素有智谋,可他的智谋里没有“谈判”这两个字,这一点,从他后来攻打太平军,就表现出来了。湘军和太平军周旋多年,有很多次谈判的机会,太平军好几次开出很优越的条件,要曾国藩和他们一起打“清妖”,打完“清妖”我们再来争天下,曾国藩谈都懒得谈,只有一个字“打”,打输了,卷土重来再“打”。就像一个永不停歇的勇士,一直打到对方彻底倒下为止。

  朝廷该怎么和英国人谈判,曾国藩真没想出来,不过他给穆彰阿提了建议,那就是让别人去谈,用句通俗的话说,就是找替死鬼。

  人家林则徐还在广东督战抗英呢,朝中的主战势力仍那么强大,这时候穆彰阿要是提出和谈,绝对会遭人诟病,即便道光皇帝想保他,也难免被人落下口实。所以,找个替死鬼去办这事,是最聪明的做法。

  谁去办这事最合适呢?

  既要深得皇上信任的人,又要能办事的,穆彰阿在脑海中把朝中的大臣搜了一遍,想到了一个人:琦善。

  琦善是满洲正黄旗人,也是个主和派的人物,前两年在天津起获烟土15万余两,还被皇上嘉奖了。

  派琦善去,穆彰阿绝对放心。于是,在穆彰阿的运作下,琦善作为钦差大臣到了广州,接替林则徐署理两广总督,负责与英国人谈判。林则徐、邓廷桢被革职停用。

  对于曾国藩的那番理论,穆彰阿好歹听进去了一些,所以他示意琦善与英国人谈判的时候,能拖则拖。

  可是曾国藩的后面的话,他没听进去,你拖了之后,赶紧整顿军备,该买枪就买枪,该换大炮就换大炮,可是他不干。

  其实不能怪他不干,是道光皇帝不想打战,打战死几个人倒是无所谓,可是要花银子的啊,那还不心疼死人?至于买枪买大炮,那就更不可能了,大清国的国库里本来就没多少钱,给官员们发工资都紧巴巴的,热河的行宫还在修缮,后宫的妃子们嚷着要换新衣服,哪里还有钱买枪和大炮?

  总之,道光皇帝就一句话,和英国人谈就是,要想我大清朝出钱,门都没有!

  英国人也不是傻子,由着你忽悠?

  英军统帅兼全权代表义律被忽悠了一年多,一看情况不对,那就打呗,打了再谈。于是,1841年1月7日英军进攻虎门外大角、沙角炮台。截断中国的海外贸易,并于7月攻占浙江定海(今舟山市),作为前进据点。8月,英舰以惊人的速度攻城略地,抵达天津大沽口外,本来主张打战的道光帝,眼见英舰迫近,慑于兵威,开始动摇。连忙召集大臣们商议:看看怎么和英国人谈判。

  琦善通过私人翻译鲍鹏与义律谈判,还是拖延时间。这个时候,清廷有些清醒过来了,下令沿海各省督抚筹防海口,并命两江总督伊里布率兵至浙东,准备收复定海。

  内有皇上默许,外有强兵压境,琦善夹在中间也不好受,他在穆彰阿的暗示下,被迫让步,与义律签订了《穿鼻草约》,条约第一款就是将香港岛割与英国。

  在签约的时候,精明的琦善耍了一个心眼,由于《穿鼻草约》由始至终并未经中国皇帝批准,所以他也没有盖用关防印,没有让主战派的大臣们抓住把柄。虽然《穿鼻草约》不具法律效力,可那只不过是一张纸。

  英国人不需要那张纸,人家直接用武力将香港都占了去,这一占就是一百多年。

  主战派倒了,主和派自然抬了头,穆彰阿又在道光皇帝面前嘚瑟起来了。道光皇帝以琦善擅自割让香港为奇耻大辱,令锁拿解京问罪,“革职锁拿,查抄家产”,发军台。正是由于曾国藩的提醒,让穆彰阿找了琦善这个替死鬼,自身平安无事。他没有忘记出谋划策的曾国藩,他找了曾国藩,暗示将曾国藩外放,到地方上去历练历练,将来也好提拔。

  对于恩师的好意,曾国藩婉言谢绝了,因为他这个时候认识了一个人,一个改变了他一生的人。(预知后事,请看下一节)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