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隆德大学名人榜——林奈
隆德名言
知心朋友相隔千山万水,也似近在咫尺。
林奈的传奇人生
林奈是瑞典植物学家、冒险家,首先构想出定义生物属种的原则,并创造出统一的生物命名系统。17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博物学家搜集到大量的动物、植物和化石等标本。在1600年,人们知道了约6000种植物,而仅仅过去了100年,植物学家又发现了12000个新种。到了18世纪,对生物物种进行科学的分类变得极为迫切。林奈正是生活在这一科学发展新时期的一位杰出的代表。
林奈1707年生于瑞典。林奈的父亲是一位乡村牧师,他对园艺非常爱好,空闲时精心管理着花园里的花草树木。幼时的林奈,受到父亲的影响,十分喜爱植物,他曾说:“这花园与母乳一起激发我对植物不可抑制的热爱。”
8岁时得“小植物学家”的别名。林奈经常将所看到的不认识的植物拿来询问其父,他父亲也一一详尽地告诉他。
有时林奈问过父亲以后不能全部记住,而出现重复提问的现象。对此,其父则以“不答复问过的问题”来督促林奈加强记忆,使他的记忆力自幼就得到了良好的锻炼;他所认识的植物种类也越来越多。
在小学和中学,林奈的学业不突出,只是对树木花草有异乎寻常的爱好。他把时间和精力大部分用于到野外去采集植物标本及阅读植物学著作上。
从1727年起,林奈先后进入隆德大学和乌普萨拉大学学习。在大学期间,林奈系统地学习了博物学及采制生物标本的知识和方法。他充分利用大学的图书馆和植物园进行植物学的学习。
1732年,林奈随一个探险队来到瑞典北部拉帕兰地区进行野外考察。在这块方圆7401千米的荒凉地带,他发现了100多种新植物,收集了不少宝贵的资料,调查结果发表在他的《拉帕兰植物志》中。
1735年,林奈周游欧洲各国,并在荷兰取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在欧洲各国他结识了那里的一些著名的植物学家和得到了国内所没有的一些植物标本。在国外的3年是林奈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是他学术思想成熟、初露锋芒的阶段。
例如,他的《自然系统》就是在1735年出版的。在此书中,林奈首先提出了以植物的**进行分类的方法。1738年,林奈回到故乡,回到母校乌普萨拉大学任教,著书立说,直到1778年去世。
从1741年起,他担任植物学教授,潜心研究动植物分类学。在此后的20余年里,共发表了180多种科学论着,特别是1753年发表的《植物种志》一书,是他历时7年的心血结晶。在这部著作中共收集了5938种植物,用他新创立的“双名命名法”对植物进行统一命名。
林奈的伟大成就
林奈在生物学中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人为分类体系和双名制命名法。在他看来:“知识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事物本身。这意味着对客观事物要具有确切的理解;通过有条理的分类和确切的命名,我们可以区分开认识客观物体,分类和命名是科学的基础。”
《自然系统》一书是林奈人为分类体系的代表作。在林奈以前,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命名法则,各国学者都按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命名植物,致使植物学研究困难重重。其困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命名上出现的同物异名、异物同名的混乱现象;二是植物学名冗长;三是语言、文字上的隔阂。
林奈依雄蕊和雌蕊的类型、大小、数量及相互排列等特征,将植物分为24纲、116目、1000多个属和10000多个种。纲、目、属、种的分类概念是林奈的首创。林奈用拉丁文定植物学名,统一了术语,促进了交流。
他采用双名制命名法,即植物的常用名由两部分组成,前者为属名,要求用名词;后者为种名,要求用形容词。例如,银杏树学名为GINKGOBILOBAL.,GIKGO是属名,是名词;biloba是种名,是形容词;第三个字母,则是定名者姓氏的缩写,L为林奈(linne)的缩写。结合命名,林奈规定学名必须简化,以12个字为限,这就使资料清楚,便于整理,有利于交流。
林奈的植物分类方法和双名制被各国生物学家所接受;植物王国的混乱局面也因此被他调理得井然有序。他的工作促进了植物学的发展。林奈是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
林奈能取得这些成就,是因为他对植物的特殊感情和好学精神,具有广博的经历以及有利的学习、深造条件等,还在于他重视前人的工作,虚心取人之长并加以发展。
如在1729年,林奈读到法国植物学家维朗特著的《花草的结构》一书,受到启发,他根据植物的雌蕊和雄蕊的数目进行植物分类。再如,古希腊时的亚里士多德建立的动、植物命名法规已经具有双名制的萌芽,只是到了林奈才将双名制完善和推广。
林奈的最大功绩是把前人的全部动植物知识系统化,摒弃了人为的按时间顺序的分类法,选择了自然分类方法。他创造性地提出双名命名法,包括了8800多个种,可以说达到了“无所不包”的程度,被人们称为万有分类法。这一伟大成就使林奈成为18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
林奈对“生物分类学”的研究
分类学家认为分类学的发展可分为两个时期:林奈以前的时期,人为地根据植物的用途或一个至几个明显的形态特征进行描述分类,称为人为分类;林奈以后的时期,依据最能反映不同植物类群之间亲缘关系和系统演化的主要性状进行分类,称为自然分类。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至今对自然界已知物种数目的统计约在140万~180万种,其中每个类群已被记录的数目与估计数目都有一定差距。
已被鉴定和描述的物种大多数为昆虫和高等植物,大量的昆虫、蜘蛛、线虫、藻类、细菌、病毒和真菌尚未被描述,而且定名种的最终数目可能达到500万种或更多。
研究生物学所涉及的首要问题,在于正确阐明每一种被研究对象的系统位置,明确它与其他物种的亲缘关系。经典分类学以植物体的形态特征,尤其是花部的特征为分类基础,所获得的上述结果不仅局限于鉴定物种,确定其等级,建成分类系统,而且还用于研究植物种间亲缘关系及整个生物界系统发育的演化过程,使人们对分类学的概念从静态的创造论转变为动态的进化论。
在宏观植物学领域,分类学不仅建立起一个个植物自然进化系统,还一直活跃在生态系统学研究领域,如今已经应用于关注生物丰富度的生物多样性研究,鉴定大量从野外采集的物种标本,实现对群落生态学的研究,阐述环境变化与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试想没有明确的物种基础知识,这些相关研究会处在何等窘迫的状态!
生物分类的习惯是根据个别的模式标本作为种的鉴定,因而把个体当作基本的分类单位。1940年代赫胥黎在他的《新系统学》中,以种群分类概念代替模式分类概念,使分类学除用形态特征作为分类性状外,还引入了生态、行为、生理、生化、地理等方面的资料作为分类依据,以生物学概念替代纯形态概念。
1963年斯尼兹和索卡尔联合出版《数值分类学原理》,提出用数学方法来划分种和高级阶元。对所研究的生物类群的许多性状加以数值化,再用计算机运算、对比和统计分析,根据它们之间的相似程度来分类。
德隆大学小百科
隆德大学与世界上的许多大学、大学网络以及研究机构进行合作。隆德大学是世界上10个国家的17所著名大学组成的大学网络U21在北欧的唯一成员。隆德大学还是哥本哈根、马尔默和隆德的12所大学所组成的厄尔松大学的成员。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大学进行的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广泛交流,使隆德大学更加真正做到了国际化。隆德大学接受交换计划和个人身份的外国留学生。有12种国际硕士课程都用英文授课,硕士课程毕业后可授予瑞典的硕士(Magister)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