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你看透了还能喜欢你的,是知心朋友
当我们把一个人“看透了”,通常就是“决裂”的潜台词。
“我把你看透了!”当你的朋友这么对你说时,往往是绝交的宣言。而如果这句话出自于恋人,十有八九是分手的声明。
世上没有完人。因此一个人一旦被另一个人“看透了”,身上的缺点必然暴露无遗。缺点暴露,就不那么可爱了。这也是为什么“看透”经常与“决裂”结伴的原因。不过,有一种朋友,就算他(她)把你看透了,也不会和你决裂。这种朋友可谓你难得的知心朋友。
知心朋友在一起并不一定有聊不完的话题,而是坐在一起就算不说话也不会感到尴尬的人。知心朋友就是把你看透了,还能喜欢你的人。换句话说,就是:那些深入了解了你的缺点还愿意和你成为好朋友的人,是你的知心朋友。
世界上很多夫妻、朋友,都是因为彼此“看透了”而分手。如果你有一个“看透了”你却仍然和你保持良好的关系的朋友,请你一定要珍惜他(她)。因为,他(她)是你不可多得的知心朋友。能够拥有一个知心朋友,真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如何把人看得更清
交友不慎,多缘于没看清“朋友”的真面目。所以,常有被朋友害惨了的人气愤地诉说:我当时真是瞎眼了!
看人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据说曾国藩从来人的走路方式和表情,就可判定这个人的性情。如果你也有这种功夫,那么就不会怕碰上心术不正的“坏人”了,不过那种看人的功夫需要“高深的修行”,并不是人人都可以炼就那种火眼金睛。可是我们每天都要和许多不同性情的人共事、交往、合作,对“看人”没有一点研究怎么行?
曾国藩看人是否准,这个问题我们暂且不谈。不过你千万别把书上看来的那一套面相学搬到现实生活中使用,因为这会使你看错人,把好人当成坏人,或是把坏人看成好人。把好人看成坏人就已经错了,但把坏人看成好人,那就是错上加错了!
那么我们应如何看人呢?
1.用“时间”来看人
所谓用“时间”来看人,是指长期观察,而不是在见面之初就对一个人的好坏下结论。因为太快下结论,会因你个人的好恶而发生偏差,影响你们的交往。另外,人为了生存和利益,大部分都会戴着假面具,和你见面时便把假面具戴上,这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这些假面具有可能只为你而戴,而演的正是你喜欢的角色,如果你据此判断一个人的好坏,并进而决定和他交往的程度,那就有可能吃亏上当。用“时间”来看人,就是在初见面后,不管你和他是“一见如故”还是“话不投机”,都要保留一些空间,而且不掺杂主观好恶的感情因素,然后冷静地观察一段时间对方的作为。
一般来说,人再怎么隐藏本性,终究还是要露出真正面目的,因为戴面具是有意识的行为,久了自己也会觉得累,时间长了在不知不觉中会将假面具拿下来,就像前台演员,一到后台便把面具拿下来那般。面具一拿下来,真性情就出现了。可是他绝对不会想到你在一旁冷静地观察他。
用“时间”来看人,你的同事、你的伙伴、你的朋友,一个个都会“现出原形”。你不必去揭下他的假面具,他自己会揭下来向你呈现真面目。
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用“时间”来看人,正暗合了上述谚语。
一般用“时间”特别容易看出以下几种人:
——不诚恳的人。因为他不诚恳,所以会先热后冷,先密后疏,用“时间”来看,可以看出这种变化。
——说谎的人。这种人常常要不断用谎话去圆前面所说的谎言,而谎言说久了,就会露出首尾不能兼顾的破绽,而“时间”正是检验这些谎言的利器。
——言行不一的人。这种人说的和做的是两回事,但时间一长,便可发现他的言行不一。
事实上,用“时间”可以看出任何类型的人,包括小人和君子。
至于多久的时间才能看出一个人的真性情,这没有一定的标准,完全因情况而异,也就是说,有人可能第二天就被你识破,有人两三年了却还“云深不知处”,让你摸不清楚。因此在陌生的异乡与陌生的人交往,千万别一头热,宁可后退几步,给自己一些时间来观察,这是最起码的保护自己的方法。
2.用“打听”来看人
用“时间”来看人固然有其可靠之处,但有时也会缓不济急——明明过几天就要决定和某个人合作,可是又不知其为人如何,用“时间”来进行观察,哪能行啊?
碰到这种情形,有人完全凭直觉,认为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关于直觉,有的人相当准确,这是一种很微妙的心灵现象,很难去解释,不过还是劝你少用“直觉”去看人,哪怕你过去的直觉经验是准确的——过去的经验准确并不代表以后每次也都很准确。因为人的生理、心理状况会受到当时环境的影响,有可能你的直觉受到了干扰,在这种情况之下若还依赖直觉,那是很危险的。
比较可靠的办法是——向各方打听打听。
人总是要和其他人交往,同时本性也会暴露在不相干的第三者面前。也就是说,他不一定认识这第三者,可是第三者却知道他的存在,并且观察了他的思想和行为。人再怎么戴假面具,在没有舞台和对手的时候,这假面具总是要拿下来的,所以很多人就看到了他的真面目;而当他和别人交往、合作时,别人也会对他留下各种不同的印象。因此你可向不同的人打听,打听他的为人、做事和思想。每个人的答案都会有出入,这是因为各人好恶有所不同的原因。你可把这些打听来的信息汇集在一起,找出交集最多的地方和次多的地方,就可以大概了解这个人的真性情,而交集最多的地方,差不多也就是这个人性格的主要特色了——如果十个人中有九个说他“坏”,那么你就要小心了;如果十个人中有九个说他“好”,那么和他往来应该不会有大问题。
不过打听也要看对象,向他的密友打听,你听到的当然都是好话;同他的“敌人”打听,你听到的当然坏话较多。最好能多问一些与之无利害关系的人,他的朋友、同事、同学、邻居,谁都可以问,重要的是,要把问到的情况综合起来分析,不可光听某个人的话。
当然,打听也要有技巧,问得太直白,会引起对方的戒心,不会告诉你真话,最好用聊天的方式,并且拐弯抹角地问。这种技巧需要磨炼。
此外,你也可以看看对方交往的都是哪些人。
人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意思是什么样的人就喜欢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因为他们价值观相近才相处得起来。一般来说性情耿直的人就和投机取巧的人合不来,喜欢酒色财气的人也绝对不会跟自律甚严的人成为好友。观察一个人的交友情况,大概就可以知道这个人的性情了。
除了交友情况,也可以打听他在家里的情形,看他对待父母如何,对待兄弟姊妹如何,对待邻人又如何。如果你得到的是负面的答案,那么这个人你必须小心,因为对待自家人都不好了,他怎可能对你好呢?若对你好,绝对是另有所图。
如果他已结婚生子,那么也可看他对待妻子儿女如何,对待妻子儿女若不好,这种人也必须提防。若你观察的是女孩子,也可看她对待先生和孩子的态度,这些道理都是一样的。
3.用“投其所好”来看人
看人的窍门很多,也不是人人能懂,但有一则《伊索寓言》里的故事却很值得参考。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个王子养了几只猴子,他训练它们跳舞,并给它们穿上华丽的衣服,戴上人脸的面具。当它们跳起舞来时,逼真精彩得像人在跳舞一样。有一天,王子让这些猴子跳舞,供朝臣们观赏,猴子的精彩演出获得满堂的掌声。可是其中有一位朝臣故意恶作剧,丢了一把坚果到舞台上去。这些猴子看见了坚果,纷纷揭掉面具,抢食坚果,结果一场精彩的猴舞就在朝臣的嘲笑中结束。
这一则寓言说明了猴子的本性并不因为学习舞蹈和戴上面具而改变,猴子就是猴子,看到坚果就原形毕露。
如果把人比成这故事中的猴子,人不是也戴着假面具在人生的舞台上表演吗?因此小人戴上面具,会让你误以为是君子;恶人戴上面具,会让你误以为是善人;好色之徒戴上面具,会让你误以为是柳下惠。真是令人防不胜防!
我们为人处世,虽然要求不害人,但防人之心却不能没有,因此识破假面具的功夫也就不能不学习一些了。我们不妨用前述寓言中的道理来看人,那就是——投其所好!
猴子不改其好吃坚果的本性,因此看到了坚果,就忘了它正在跳舞娱人。人的表现虽然不会像猴子那么直接,但不管他怎么伪装,碰到他心仪的东西,他总会无意识地显现他的真面目。因此好色的人平时道貌岸然,但一看到漂亮的女性就会两眼色迷迷,言行失态;好赌的人平时循规蹈矩,但一上牌桌就废寝忘食,欲罢不能。不是他们不知道显露这种本性不好,而是一看到所好之事或所好之物就忍不住要掀掉假面具——就像那群猴子。
在现实中,你可以主动地“投其所好”,倒不是先了解其“所好”再“投之”(因为若先了解其“所好”,就不用费心了),而是在刻意安排的情境中去了解其所好。譬如说,如果你想了解某个人的喜恶性,可主动安排,若某人真的有某方面的喜好,假面具至少要掀掉一半,甚至忘形到忘了他应该扮演的“角色”,**裸地露出真面目。而你便可以从其表现来推断他其他方面的性格,作为与他来往的参考。有些商人就是用这种方法来掌握客户的。
如果你没有能力安排各种情境,那么也可以利用各种机会趁机观察其所好。这种观察比刻意安排的更为深刻有效,因为你观察的对象没有防备,真面目会显现得相当彻底。
用“投其所好”来看人虽然不一定能看出他是君子或小人,但却可以看出人品,而人品会影响他的行事、判断和价值观,甚至影响他为善或为恶的抉择。无论是交朋友、找合作伙伴或共事,这都是一项重要的参考。
别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
朋友看透你了,还把你当成朋友。你看透你的朋友了,如果对方没有什么原则上的问题,也应该把其当成朋友。毕竟,世上不存在完人。此外,你还要注意的是: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你的朋友。尊重对方、求同存异才是最好的交友方式。
一只鹦鹉与一只乌鸦被关在一个鸟笼里,鹦鹉觉得自己很委曲,竟和这么一个黑毛怪物在一起:“多么黑多么丑啊!多难看的样子,多呆板的面部表情啊!如果谁在早晨看它一眼,这一天都会倒霉的。再没有比和它在一起更令人讨厌的了。”
同样,乌鸦和鹦鹉在一起也感到不愉快。乌鸦抱怨自己怎么竟和这么一只令人难受的花毛家伙在一起。乌鸦感到伤心和压抑:“怎么穿了一件这么花里胡哨的衣服!瞧那张丑陋的嘴,居然还说些不知所云的胡话!吃东西的样子也不雅,看见人来就献媚……”
乌鸦和鹦鹉可以说都是悲剧性的人物,作为禽类,本为同处困境,干吗总是感觉对方“丑陋”呢?——这是因为它们是在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
别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处世方式与原则,我们没有必要用严苛的眼光来要求朋友。
当今社会是一个愈来愈开放的时代,各人都有各人的独特之处。有人喜欢在鼻子上吊个环,有人喜欢穿露脐装……也许你不会这样做的,但是要知道,不能因为自己不这样做而厌恶、攻击他人的做法。规矩是自己制订的,那就自己遵守好了,千万不要用此规矩去要求他人。否则,会在人际关系中处于孤立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