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其它 曼哈顿的最后48小时

24 在中美友好协会演讲

曼哈顿的最后48小时 小叶秀子 2228 2024-10-22 02:08

  

  24在中美友好协会演讲

  这是一次关于美中妇女问题和婚姻现状的对话。它透析了东西方人文的撞击与揉合、裂缝与重叠、空间与竞争。

  Myspeechemphasizedonwomen'sissuesandthestatusofmarriageinChinaandAmerica.

  Divorcewasrarebeforeanddaysof“arrangedmarriages”weregone.Still,therearemany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betweenattitudeoftheeastandwest.

  周末临近中午的时候,中国城喜乐中国餐馆,陆续进满了来宾。我到达时,已快11点,差不多是最后一个。一进门就被花环套上,这是夏威夷的礼节,表示鲜花欢迎你。

  人们盛装入席,尤其是女人们,穿珠戴玉,艳丽如夏。我很感动,在如此浪漫的夏威夷岛,有几百名华侨为我而来,有几位美国人甚至专程从洛杉矶乘坐5个小时的飞机赶来。我走到每桌来宾的面前,以感知和敬意说着真诚的话,虽然不能直接用语言交流,但情感的沟通完全没有障碍。

  中美友好协会会长Viml先生介绍主要几位来宾接着介绍今天的聚会内容。先是吃饭,差不多上甜点时,会长拿着我的画册绘声绘色地向大家推出我。我上台时,会长再一次为我套上一个更漂亮的花环。这个花环是用电脑彩纸编织而成,比鲜花更贵重更容易携带,是中美友好协会的会员亲手做的,非常值得珍视。

  我的译员是一所大学的MBA项目的负责人陈燕女士。陈燕在夏威夷是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不仅聪明貌美,还是宋庆龄基金会上海、北京的董事,做了许多社会公益事业。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来夏威夷会见华侨代表时,她是大会主持兼翻译,在当地备受尊重。

  对于演讲,我没有压力。这些年主持了成百场各类大型论坛,早就从一个结结巴巴的丑小鸭变成了“银话筒”。但面对夏威夷如此众多异乡人寻求异样感受的目光,我思量着如何切入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如何在直面共同的女性问题中播扬香烈。

  演讲开始,我为把情绪调动起来,先用幽默略带哀伤的语调谈起我的人生经历:从一个小女兵到一个写了10多部书的作家。因了对战争的感悟,我弃医从文;因了感情风暴,我花了3年时间研究中国婚姻现状,完成《红尘陷落——中国第三次离婚浪潮》。这样,一开始便让讲台盛放风雨与传奇,听众和我一起进入了角色。

  我讲了写《红尘陷落》的过程,把迭宕起伏的故事和社会变迁结合在一起。我从一个作家、一个社会观察者的角度谈到中国经历的3次离婚浪潮。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初,一大批南下干部把农村的“小脚女人”遗弃。这批女人绝大多数的命运是一生留在男方家中侍候公公婆婆,直到老死;也有个别带着与前夫生的孩子到城里丈夫的新家做保姆直到老死;还有的再嫁,忍辱负重,了却人生。她们从来没有追问过命运对她们是否公平,她们认同了命运。第二次离婚浪潮是“文革”和上山下乡回潮,由于政治原因造成的大面积离婚,实际的情况是复杂的。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以后。这次离婚浪潮,很多社会人士简单归为“金钱使人性扭曲”。但我说,占最大比重的是婚外恋;草率婚姻;因不了解而结合,因了解而分开;性不和谐,以前从来没有人敢拿这一点提出离异,自从法庭判了第一例因性不和谐可以离婚后,性不和谐在追求生活质量的夫妻间成了幸福与否的重要因素;传宗接代的封建思想,中国的计划生育是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有些夫妻生了女孩,采取离异重组婚姻的方式达到传宗接代的目的;当然,还有落后地区的五代同堂,妯娌婆媳关系的不和也导致离婚,等等。

  我注意到,台下有很多是做妇女研究和妇女社会工作的,他们在快速做笔记的同时,时不时回应我的讲述,与我探讨这种种婚姻现象和社会变化,用美国六七十年代的婚姻案例,与我的案例做对照比较。他们说,美国在六七十年代的离婚率居高不下,嬉皮士运动、女权运动风靡一时,“婚外恋”、“一夜恋”也很盛行,甚至“不要唱高调,只要性**”什么的应有尽有,那也是美国式的“离婚浪潮”。当然,中美女性在“情”与“性”的问题上,有同也有异,但美国那个浪潮已过,又保守起来了。

  接下来,我从离婚后单身女性的命运讲起,谈到了女性创业的成功与人文精神,例举了中国现代女富豪的成功经验和社会良好的土壤。“在中国,女性的创业、成功空间比在任何一个西方国家要大,更有机遇……”台下掌声雷动,当地美国女性朋友,还为中国女人如此大的进步而闪出了泪花。

  气氛越来越热烈。这是一次中美人文与财经的对话,作为演讲者,我和听众一样投入,一样动心,因为在这里,有中西文化背景的撞击与揉合,裂缝与重叠,空间与竞争。

  整个演讲延迟了半个小时才结束,从他们兴奋而激动的目光里可以看出,他们不后悔,在这周末的午后,经历了一次中国的国情和中国女性命运的“心灵输入”。我的收获更大,因为演讲对我而言,有回应,有对谈,有共同研讨,自然是一次学习的过程。

  演讲后的第二天,中美友好协会给我发了一封致谢信,这种挚诚的礼节,国人当可借鉴。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