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其它 历史的碎片:侧击辛亥

洋人的八股取士

历史的碎片:侧击辛亥 张鸣 2723 2024-10-22 02:09

  

  西方人在近代中国的口碑不好,这是自然的事,因为他们是打破大门进来的。在中国读书人的笔下,我们知道洋人在中国做了很多很多的事,当然都是坏事,其中有一些事西方人虽然并没有做,但还在他们的想象之内。比如我们的人说洋教士拍花、挖心肝做药、取中国人的眼睛加铅炼银子,说早在莱特兄弟没发明飞机之前洋兵就坐着能飞的东西在北京上空飞,还会放一种用气流伤人的“气枪”之类。而有一些中国人安在他们头上的事情,却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的,洋人的八股取士就是一个。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人曾经短时间地占据过浙江的定海,英国人在定海都干了些什么,我们的朝廷大员们当时委实是一盆糨糊,糊里糊涂,不过倒很快传出洋人在那里开科取士的消息,说的是有鼻子有眼:“庚子秋,闻夷逆酋长在定海开科,应试得四十余人,只剔去未完卷之人,余皆中试。题系‘中天下而立’二句,榜发后,饬各生领旗匾银,每名领到数百元,酋长悉请放船,带见国王,当即往粤东而去。”(刘长华:《鸦片战争史料》,《鸦片战争》第三册,第147页)

  我们实在不能不佩服中国人的想象力,英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刚刚打下一个孤悬海外的小县城,就开科取士,竟然还能用四书章句出题,只是录取的时候有些草草,凡是完了卷的统统取士。不知是嘲笑老外办事不讲规矩呢,还是羡慕人家的宽松。

  虽然英国人已经打上了门来,而且把中国人打得脸面丢尽,一败涂地,但是让中国人尤其是读书人睁开眼睛看他们还是挺难。我们这些熟读圣贤之书的学究们,非要想当然地以为红头发蓝眼睛的英国人也跟自己一样,用的是方块汉字、读的是子曰诗云。虽然仗是我们败了,但胜利者却偏偏对中国的酸儒生青眼有加,乱七八糟取上一堆带上去见他们的国王,想必是有大用。

  无独有偶,事隔近六十年后,八国联军再一次打将上来,这次不仅门被打破了,人家居然升堂入室,在太和殿前跑起马来了。于是乎消息又传出来了,先是说我们京城那位曾经作过状元如夫人的名妓赛金花泡上了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就睡在紫禁城里,然后赛金花就跟瓦德西吹枕边风,说是“满清搜人材,在八股试帖,将相于斯出焉。”老瓦还真的从谏如流,“瓦乃于金台书院考试,学期悬榜如昔,文题‘以不教民战’,诗题‘飞旆入秦中’。试日,人数溢额,瓦为评判甲乙,考得奖金者,咸忻忻然有喜色。”结果是原来夸赛金花的人又开始骂她了。(柴萼:《庚辛纪事》,《义和团》第一册,第318页)似乎是由于有了赛名妓作参谋,老瓦的这次考试弄得比当年的英国人像样得多,不仅考八股文,而且还有试帖诗,只是题目出的有点恶毒,文题虽然也出自四书,但却有只叫我们单方面爱好和平的意思,诗题就更恶,居然想打入秦中,明摆着是要毁我们逃到陕西的小朝廷。

  一个名妓出于市场的缘故,自诩说自家跟什么大人物睡过,而一干文人跟着捧臭脚,以假作真,这倒是情理之中的事。可是说那个普鲁士武夫操练八股试帖,而且还“评判甲乙”,除了我们中国人有这样伟大的想象力之外,换个别个,累死他们也不敢这么想。

  用西方文字有没有可能作出八股文来?鄙人对语言学一窍不通,不敢下断言,但至少西人做不出来,因为他们根本就不会有这根筋。什么算“国粹”?如果是一国独有而他国绝对没有的就算国粹,那么八股文笃定要算一个。这玩意是中国人自隋唐科举取士以来,琢磨了几百年才琢磨出来的。命题作文,起承转合,两两对仗,句句押韵,既要阐发题目,又不能碰到题目上的一个字,这样奇妙的文字游戏,试问这个世界上还能有哪一个民族想得出来?但是,八股文能够流行起来,甚至在几乎所有有出息的文人的抵制下流行开来,关键是科举考试的拉动。科举这东西不仅让天下的英雄尽入了皇帝的豰中,其实是连狗熊也钻进去了。科举考试与八股相结合,真是如虎添翼,使考试成了没有重重机关的猫捉老鼠的游戏,只要进去了,没有相当的定力就别想出来。明清两代,从弱冠起,一直考到须发尽白连个秀才也没有考上,却生命不息考试不止的大有人在。据说康熙三十八年(1699)顺天乡试,有位叫黄章的考生已经达到了百岁,真的叫人没法不佩服。今天如果自考考场上也冒出一位百岁老人,至少记者就会围上来四五十个。

  至于八股考试对中国人文风的塑造,那就更是惊人。尽管我们有些文化的精英一旦金榜题名,就把八股像敲门砖一样丢掉了,但大多数的读书人在经过十几二十几年的八股文训练之后,是想丢也丢不掉了,他们甚至连骂人都是八股腔,鲁迅先生说他的家乡的秀才们曾做了八股来嘲骂新学堂。其实,在晚清时节,相当多的出自读书人之手的反教(洋教)揭帖,都是八股体,有些作得还相当地道。再往后,科举废了,进入民国,大大小小的军阀们的军师草檄文,出文告,打电报战,有哪个能脱了八股老调?就是后来的国共两党,其实也没能摆脱八股的影响,有太多的人记得,毛泽东是怎样在延安整风时提倡反对党八股的。

  中国传统文人对于八股取士的心态非常复杂,甜酸苦辣,爱恨交加,但依恋与依赖却是主要心理,他们有的人可能会经常骂科举,但心里却最放不下它,吴敬梓和蒲松龄两位在小说里将八股取士骂得一文不值,最后依旧以顶上贡生的头衔为荣。当面临西方侵入的挑战时,大多数读书人最解不开的心结之一,就是八股取士的命运。回溯古代,辽、金、元三个少数民族王朝,凡是开科取士的皇帝的屁股后头,都会招来许多汉族文人的称颂,清朝袭承明制,考试考得比谁都热闹,结果用不了多久,原来坚持夷夏之防的人们就拇指大动,“一队齐夷下山来”。在晚清,虽然先进的中国读书人很早就嚷着要废除八股取士,在他们眼里,科举是中国之所以挨西方欺负的主要原因,戊戌维新还真的鼓动出个废科举的诏书来。可是对于大多数中国读书人而言,直到1900年八国联军打上门来,他们最担心的还是科举能不能按时举行(老外也很明白,他们在辛丑媾和时,要求停止了几个义和团运动闹得比较凶的省份的乡试,作为惩罚),他们其实并不知道,他们面临的是前辈未曾面临过的“夷人”,不被中国人同化反而会同化中国人。他们胡编出洋人开科的神话,其心理很可能与他们“一队齐夷下山来”的前辈差不太多,虽然嘴上是在骂那些莫须有的参加洋人科考的读书人,心里也许在盘算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他们是欣然就道呢,还是忸怩半晌再说。

  最后说一句近乎题外的话,在我们这个千余年靠考试出息人的国度里,想要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把教育内涵由符合规矩(八股积习)变为激发创造力,其难度之大也许根本不是我们教育行政机构的行政命令所能办到的。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