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春天,语罕患胃癌卧床不起,后来由学生王光华(即二农学生王持华,抗战胜利后任《建国日报》主编)等送进中央医院。【注释1】
4月23日晨,语罕在中央医院病逝。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陈立夫立即赶去吊唁,随后在南京发起组织追悼会。
语罕病逝后,家贫如洗,无以为殓。王光华等为之料理丧事,将其葬于南京南门外花神庙(旧地名花田)。语罕墓与《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之墓相对,墓碑由王光华求上海大学老校长于右任题写。【注释2】
1962年7月7日,包惠僧在给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备处的信中说:
“日寇投降后,《新民报》回南京发行,高语罕也跟到南京,仍为《新民报》写文章,后来病死在南京,葬在距雨花台不远的中国公墓。”
李宗邺有《悼念高语罕先生》七绝二首:
渡江长夜盼黎明,人海苍茫雾里行。
五四浪花高百尺,导航灯塔是先生。
博学能文又健谈,江淮革命著先鞭。
毕生知己陈独秀,身后萧条一样寒。
连载语罕《入蜀前后》的《民主与统一》(旬刊)在创刊号上曾介绍语罕:“本文作者,在五四洪流中,是新文化运动的健将;在北伐前夜,是革命家;到离开政治舞台退往书斋后,是二十年如一日,埋头著译的学者。他对大众的关切,和贫贱不能移的人格,堪足为青年模范。”【注释3】
1947年第33期《民主与统一》刊登了《悼语罕先生》:据二十四日南京电,语罕患胃癌不治,于二十三日晨在此间逝世,享年六十一。语罕先生是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的战士,一直握笔在手,教育人民,为着光明的未来奋斗。他的著作近二十种,并且十年来在沪渝蓉等地的报纸杂志中常发表论文,表示他对时局的意见,如他在民国三十四年十月七日所说:“吾人敢正告国人曰,团结谈判希望不大,内战似难避免。即勉强妥协,其为时也亦必至暂。斯言虽苦,却将成为历史真理!”(见成都《新民报》)即为后来的事变完全证实。语罕先生和他的朋友陈独秀先生一样……过的是极困苦的生活。
他今天虽然逝世,他的精神继续活着。青年应以高先生的人格为榜样,中国才能达到自由与复兴。【注释4】
【注释1】王丽立此时下落不明。《陈独秀在江津》说语罕的妹妹从安徽老家赶过来照料,不知所据何在,兹不录。
【注释2】李宗邺:《回忆高语罕》,载中共寿县党史办公室:《寿县革命回忆录》,第35页。1946年,叶楚伧在上海病逝,于右任为其作墓志铭。
【注释3】高语罕:《入蜀前后》(1),载上海《民主与统一》1946年创刊号。
【注释4】《悼高语罕先生》,载《民主与统一》1947年第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