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明确而坚定的伯克希尔文化
巴菲特与伯克希尔公司已经合二为一。他曾经对著名作家亚当·史密斯说:“只要我还在世,我就会亲自掌管伯克希尔公司,并对公司董事会施加影响。”
★巴菲特和伯克希尔合二为一
在伯克希尔,我们按法律做事,而且做的所有事情都能在登上报纸头版后仍不会让我们觉得愧疚。永远不要因为别人这样做就认为我们也可以这样做。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伯克希尔文化的最大特点是与巴菲特合二为一,即巴菲特不但是伯克希尔公司化身,而且还是“新伯克希尔之父”(这里的“新伯克希尔”是与巴菲特接管前的伯克希尔和哈撒韦两家公司相对而言的)。
正是有了这种合二为一,巴菲特才会把伯克希尔公司当作自己的心肝宝贝一样呵护着,希望她不受半点污染和伤害。
2006年9月,惠普公司“电话门”丑闻曝光后,巴菲特专门写了一份备忘录,提醒伯克希尔公司管理层们一定要抵制**,即使这种**属于行规、属于“潜规则”也是如此。他写道,他们在伯克希尔公司只是按照法律在做事,而且要求做到做过的所有事情都登在报纸头版头条上仍然不会感到愧疚;永远不要因为别人在这么做就认为自己也可以这样做。他说,“最危险的5个字就是‘别人也这样’。”
而实际上,这并不是巴菲特第一次提醒公司管理人注意商业道德了。他的助理德比尔·波萨涅克(DebbieBosanek)说,巴菲特最多每两年就会如此这般地提醒伯克希尔公司经理们一次,警钟长鸣。对于读者来说,这样的提醒可以经常在伯克希尔公司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看到。尤其是近几年来,他对期权激励、管理层补偿、对冲基金费用等公司治理方面的问题关注得最多,认为企业最不能丢失的就是这些责任。
在一个“利润至上”的资本主义世界里,一个标标准准的资本家有如此之高的“觉悟”实在令人佩服。其实呢巴菲特并不是圣人,他也是在吸取过去的教训基础上做到这一点的。
2000年伯克希尔公司与美国国际集团的交易引起巨大争议,伯克希尔公司旗下通用再保险公司的4位高层管理人员被控欺诈。巴菲特对此解释说,要让伯克希尔公司20万名员工都不犯错误是很难的,但“我们可以通过马上改正哪怕是极小的错误来最大限度地降低这种错误带来的不良影响。”从中不难看出,他对伯克希尔公司声誉极度爱惜。
由于巴菲特持有大量伯克希尔公司股票,所以他能从某个角度代表伯克希尔公司。他把伯克希尔公司比喻成画布,他自己是一名画家。
据1985年10月10日《女装日报》报导,巴菲特在回忆他的工作情景时说:“我对我的工作非常满意。每天早晨上班时,我好像是前往西斯廷教堂去作画。”他说,什么东西更有意思?类似一幅没有画完的油画作品就是:“如果我想在画布上涂抹蓝色或红色颜料,我就可以完全做到。没有人对此指手画脚,说三道四。也许别人不喜欢油画,但是我喜欢。”
面对庞大的伯克希尔机构,巴菲特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管理艺术和方法。他在伯克希尔公司2006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他非常认同美国前总统里根(RonaldReagan)说一句话:“繁重的工作也许压不死人,但何苦冒这个险呢?”所以他完全放手让伯克希尔公司中的优秀经理人自由表演,他的任务只是支持、塑造、加强企业文化以及资本分配决策;而伯克希尔公司的所有经理人也都以认真的态度和实际工作成果来回报巴菲特对他们的信任。
不用说,企业管理做到这个份上,是皆大欢喜并且十分成功的了。
在许多人眼里,巴菲特作为伯克希尔公司化身,许多重大问题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既然是这样,那么他去世后伯克希尔公司会走向哪里呢?自然,这也是巴菲特晚年经常考虑的重要问题。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5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提请各位股东放心,伯克希尔公司旗下的绝大多数企业都拥有强大的市场地位、强劲的发展动力、非常杰出的经理人,并且伯克希尔公司独特的企业文化已经深深植根于下属每一个企业中,所以即使他今晚去世,这些公司的业务经营也不会出半点差错。更不用说,他已经在伯克希尔公司选定了3位相当年轻、并且完全胜任首席执行官的经理人了。
他形容说,这3位经理人中的任何一位在某一方面都要超过他自己,只是他们3个人中的任何一位都不具备他那种独特的交叉性经验。他请大家放心,伯克希尔公司董事会已经充分讨论过这3位首席执行官候选人中的任何一位,并且就接替他的最终人选达成一致决议。他的意思是说,即使他百年之后伯克希尔公司也不会停止发展更不会导致混乱。
确实,要保证全球瞩目的伯克希尔公司文化不因巴菲特去世而有任何改变,实在是一件至关重大的事,来不得半点马虎。
巴菲特作为全球首富,个人生活一向俭朴。他住的房屋是几十年前在老家盖的,所用私家车是普通的美国车,用了10年后交给秘书继续使用。他不但没有任何奢侈性消费(尽管他付得起这笔钱),更不用说会像那些小富即安的人买几艘游艇显摆显摆了,就是每天的伙食也多是快餐店的汉堡包和可乐,和中国读者经常看到的快餐盒饭没有多大区别,更不会像有些小老板那样以每天下馆子感到光荣。
巴菲特曾经开玩笑说,他有足够的钱雇用1万名艺术家在他的有生之年每天给他画像,当然他不可能会这样去炫富。不但不会,而且他还在2006年作出重大决策——在有生之年把自己所有资产的85%通过5个基金会捐赠出去,回报给社会;并且他的这种捐献是完全彻底的,既不准把自己的名字贴在捐建医院的墙壁上,也从来不在慈善聚会上坐最显眼的位子,他觉得后者这种做法很无聊,不符合“雷锋精神”。
回过头来看,巴菲特的消费理念和举措与伯克希尔公司经营原则高度一致,这也是一种处理赚钱与花钱艺术的高超技巧。
【启示录】
巴菲特关于接班人的问题考虑了许多年,方案、人数、人选也变更了许多次,但始终不肯说出究竟是谁。这既给外界一种神秘,又能考验候选人。要保证伯克希尔公司文化不变,这方面不能不小心啊。
★多栽花,少栽刺,和为贵
各位还记得去年我说过,如果你有儿子或孙子出生,一定要帮他取名为“东尼”。但伯克希尔公司董事唐·考夫(DonKeough)最近有了更好的想法:在审阅政府雇员保险公司2006年的表现后他写信给我说:“甭提出生了,告诉股东们赶快把小孩的名字都改成东尼或安东尼(Antoinette)吧!”而他在信后面(就捷足先登)已经署名为“东尼”了。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众所周知巴菲特是一个非常和善的人,喜欢“多栽花、少栽刺”,强调“和为贵”。这方面最突出的表现是他经常在表扬人的时候指名道姓,让被表扬人心里热乎乎、暖洋洋的,这样就真正达到了表扬的目的;而当他批评人的时候却是泛泛而谈,单指某一类,点到为止。
这种高超的说话艺术实际上反映了巴菲特和伯克希尔公司文化的某个方面。并且,他的讲话非常风趣、幽默,往往让人捉摸不透真假。但无论真假,都是那样的真实、贴近生活,令人永远难忘。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6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现任政府雇员保险公司首席执行官东尼·奈斯利(TonyNicely)1992年走马上任后,公司业务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3年至2006年保单数量从570万张增长到810万张,增长了42%;而与此同时公司员工却减少了3.5%。这样的低成本竞争使得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即使在广告支出没有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在同行业中保持绝对领先地位。
巴菲特的意思是说,他对东尼·奈斯利和政府雇员保险公司这些年来的业绩表现感到非常满意。说到这里,他用自己特有的巴氏风格说,大家还记得去年我曾经说过如果你有儿子或孙子出生一定要记得帮他取名为“东尼”的吧,现在有人等不及了,例如伯克希尔公司董事唐·考夫最近在审阅政府雇员保险公司2006年的表现后就写信给他说,不要等这些儿子和孙子出生了,赶快告诉股东们把他们现在的小孩名字全都改成“东尼”或“安东尼”吧!而他自己呢,干脆在这封信的后面已经署名为“东尼”了。
是不是真有这种事外人不得而知,但这并不妨碍巴菲特表达他的那种喜爱之情。正如巴菲特在面对中国记者的庆典晚宴上演讲之前试话筒效果时,特地迎合中国人希望财富急剧增长的心理,于是用这样几个词来试话筒:“一百万、两百万、三百万”,令在场的所有人忍俊不禁。
巴菲特的这种和善性格既表现在与伟人的接触、也表现在与普通人的交往中。他与比尔·盖茨从原来的互不相识到现在的成为忘年交就是前者的典型案例。
巴菲特和比尔·盖茨以前并不认识。1991年7月比尔·盖茨的母亲打电话给他要他去参加西雅图的一个社交活动,并且告诉他说巴菲特也会去的。可是比尔·盖茨不愿意去,他说对巴菲特不感兴趣。于是母亲告诉他说,华盛顿邮报公司的凯瑟琳·格雷厄姆也去,这时候急于见到凯瑟琳·格雷厄姆的比尔·盖茨终于答应了。巴菲特见到比尔·盖茨后向他征求对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所面临的变化和挑战有什么看法?而比尔·盖茨渴望有人来问他这样的问题,所以他们愉快地一谈就是几小时,内容涉及政治、工业、社会、运动等方面。
就这样,两位全球首富的第一次会面并没有进行任何交易,却促成了友谊的开始。巴菲特说,比尔·盖茨并没有卖给我一台计算机,我也没有卖给他什么喜诗糖果,这实在是妙极了。这样的结论也许寻常人无法理解,可是要知道,几乎所有亿万富翁都是非常孤独的,他们很难找到真正的友谊。
会面结束时,巴菲特要比尔·盖茨给他推荐2只科技股,比尔·盖茨推荐了微软公司和英特尔公司。几天后,巴菲特买了这两只股票各100股,既表示不食言又起到了跟踪效果,这些股票至今仍在他手里。
现在,两人的友谊日益牢固,既是桥牌牌友,又是生活习性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巴菲特特别指出,他们两个人都不喜欢吃早饭,午餐和晚餐通常喜欢吃汉堡包,都不在乎自己的穿着仪表,也从来不摆亿万富翁架子,这些相同之处是两个相差25岁的人成为忘年交的原因之一。
有一次巴菲特和比尔·盖茨在麦当劳餐厅就餐,对面走来一个陌生人对巴菲特说,这个家伙我好像认识?巴菲特回答说,啊,有可能,你对我们还真有一点面熟。这时候比尔·盖茨正在一旁咀嚼着汉堡包,他不方便说话,就用点头动作来赞同巴菲特的观点。
试想,不要说巴菲特和比尔·盖茨这样的亿万富翁了,在中国,有个企业中层干部在背后议论了上司几句第二天就遭到解雇,有位中学教师因为眼睛近视没有与对面过来的村长打招呼就被对方活活打死,这样的事例看多了,你就会对巴菲特的这种没有架子更加肃然起敬。
应该说,巴菲特的这种“多栽花、少栽刺、和为贵”的人生态度运用在企业管理中收到了良好效果,否则很难想象在伯克希尔公司这样一个拥有员工21.7万名、年销售收入1000亿美元的庞大组织中,巴菲特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管理?
他在伯克希尔公司2006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这样庞大规模的事业体并不是他们原来的设想,过大的组织规模必定会造成决策牛步化、不思进取甚至自以为是。幸亏他完全放手让伯克希尔公司的那些优秀经理人自我表现,才让在自己乐得轻松的同时,公司也取得了42年来的优秀业绩,他和查理·芒格感谢这些经理人的努力。
【启示录】
俗话说,“人心都是肉长的”。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从这个角度看,巴菲特每年都要在伯克希尔公司年报中大张旗鼓地表扬一批明星经理人,唯恐他们的事迹天下人不知,这样的管理艺术意味深长。
★懂得适可而止,所以活得开心
活着快乐最重要,亿万财富不会给人能力和成长,反而会消磨你的**和理想。从一定意义上讲金钱只是一串数字,只有乐观、自信、勇敢、勤于思考的性格才能收获快乐而丰富的人生。因此可以说,我已经把我最珍贵的财富都赠送给了我的孩子们了。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作为全球首富,巴菲特的财富观同样非常值得所有人学习。
2006年6月26日,巴菲特宣布正式向5家慈善基金会捐出他个人财富的85%,约合375亿美元,创造了美国历史上慈善捐款数额的最高纪录。具体方式是,他把自己的1000万股伯克希尔公司B股捐赠给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每年实施5%;与此同时,给以亡妻、孩子名义设立的4家基金会各捐赠135万股伯克希尔B股。
巴菲特在回答《纽约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在他的孩子们小的时候他并没有对他们有过多要求,只是一味地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玩泥把侍弄花草、听音乐唱歌、看摄影作品、在田野里疯跑……总之一句话,就是尽量让孩子们快乐,并让他们有更多的选择。
因为他认为,一个人活在世上快乐是最重要的。亿万财富并不会给人以能力和成长,反而可能会消磨人的**和理想。从某个角度看金钱只是一串数字,只有乐观、自信、勇敢、勤于思考的性格才真正属于自己,才能得到快乐而丰富的人生。因此可以说,他早就把自己最珍贵的财富给了这些孩子们了。
其实,巴菲特的这个捐赠计划已经考虑了50年,他1986年9月就在美国《财富》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你应该把所有财富都留给孩子们吗》的文章,表达了自己想把所有财富捐献给慈善事业的愿望。那么,为什么直到这时候这一愿望才付诸实施呢?究其原因有二:
一是巴菲特总认为先不忙着捐款,认为把财富放在自己手里的增长速度会比交给慈善基金会更快,事实也正是如此。与此同时,他个人并不擅长慈善基金会运作,一直在寻找运作有效、值得自己信任的慈善基金会,过去没找到,现在找到了,这就是比尔·盖茨夫妻于2000年创建、已经透明并高效运作了6年的慈善基金会。
二是巴菲特原来估计妻子的寿命会比他更长的(妻子比他小两岁,并且一般来说女性的寿命要更长一些,所以这种考虑是完全合乎情理的),他把这些捐赠事项完全交给了乐善好施的妻子来办理。没想到现在妻子已经先他而去,轮到他不得不自己出面来考虑捐赠计划了。
细细研究会发现,巴菲特的捐款技巧完全可以和投资技巧相媲美。
他之所以捐股票而不是现金,目的是不致于引发伯克希尔股价动**,以便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公司原有股东利益,今后股票价格如果上涨还能保障这些捐赠出去的股票增值。
巴菲特捐赠出去的这些B股,是用自己原来直接持有的A股转换成1250万股B股后实现的。之所以这样操作,是因为如此一来巴菲特手中的股权比例虽然大幅度下降了,可是由于B股投票权只有A股200分之一,他依然能够完全控股伯克希尔公司,确保公司正常运营。
而之所以捐赠给比尔·盖茨夫妇的慈善基金会,而不是自己另外创建一家慈善基金会,除了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比尔·盖茨夫妇的慈善热情和专业精神外,还在于该基金会有足够的实力,可以保证不抛售这些伯克希尔公司股票就有足够现金每年花掉总额5%的善款(法律规定)。相反,如果自己单独创建一家慈善基金会,每年要巴菲特去花费至少15亿美元以上的善款,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更何况,巴菲特完全相信比尔·盖茨夫妻的为人,把捐款交给他们完全放心。
巴菲特并不想给子女们留下巨额遗产,但他的这种家庭教育理念使得他的三个孩子长大后都很快乐。大儿子霍华德是一名摄影师,小儿子彼得是一名音乐家,女儿苏西虽然是家庭主妇但也不是什么事情都不会做、不肯做的阔太太,同样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巴菲特这种“开心就好”的理念始终贯彻在伯克希尔公司运营中,该公司在“为社会创造价值、为股东创造利润、为雇员创造就业机会”这些最基本的企业社会责任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与其他企业家一样,巴菲特也有许多痛苦和烦恼,而且还不少,但他都能以适当方式加以排遣。1991年巴菲特在临时掌管所罗门公司时就经常用打桥牌的方式摆脱烦心事,比尔·盖茨也是这样,他们认为经常打桥牌会有助于一个人集中精神。
巴菲特不但善于自己找快乐,而且乐意把快乐带给其他人。伯克希尔公司每年四五月间召开的股东大会办得有声有色,一点不输于我们看到的商品交易会或博览会,其中就包含主办方的这种用意在内。
关于这一点,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5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得非常明白:“这使得那些想要参加正式会议的股东可以如愿参加,没有兴趣的股东也可以自由地去购物。”实实在在,一点也不矫揉造作。
巴菲特经常说,他之所以会如此知足常乐,是因为自己出生在美国,有杰出的父母抚育他接受良好教育,能够享受到幸福的家庭生活,并且拥有非常健康的身体,上天又赋予他一种“商业”基因,从而取得了大大超过别人的投资成就,理所应当回报给这个社会。如果他早出生几千年,就必然难逃成为其他动物一顿午餐的命运,因为他既跑不快也跳不高;即使出生在其他国家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每天都跳着踢踏舞工作”(他的意思是说,他每天都快乐无比)。
【启示录】
巴菲特的财富观暗合中国人“钱是身外之物”的观念。他的高明之处在于别人多是嘴上说说而已,而他实实在在做到了,践行着最富裕的人最难得也是最应有的社会责任,折射出另一种伯克希尔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