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招】
现代家庭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是孩子的自由度却反而减少了。除了不让孩子外出、监听孩子通话、偷看日记以外,一些家长更是给读书的孩子配备了一种手机。孩子无论在哪里,家长都能在电子地图上知道他的地理位置,误差不超过10米!这哪里还是父子关系呦,分明一个是“捉奸”的,一个是被跟踪的“第三者”!
父子关系何时变成了“第三者”和“捉奸的”?
难道,这就是家长爱孩子的方式吗?日本友人田中和子说:“如果说中国家长缺了点什么,我认为主要是爱的方法不对。溺爱会使孩子丧失自强的信心和能力,望子成‘龙’反而成了教子成‘蛇’。”
那么,怎样才算真正爱孩子、让孩子得到该有的自由度,又能防止孩子学坏、养成该有的学习自觉性呢?这里提出以下建议:
执子之手,与孩子平起平坐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诗经》里的句子,堪称我国最古老、最动人的山誓海盟。意思是说,“牵着你的手,跟你一起慢慢变老!”
本书作者以为,其实把它用在父子之间、母女之间也很恰当。读着这样的句子,仿佛在我们面前就有一种父子并肩站立,共同凝望着太阳升起、太阳落下的感觉;有一种天变、地变、真情不变的感觉,一种见证岁月、见证感情的感觉。
家长和孩子之间一旦有了如此融洽的情感,怎么还有对孩子严防死守的必要呢?家长只有与孩子心心相印、水乳交融,才能平起平坐,成为真心朋友。
有一位父亲,祖宗三代都是农民,大字不识几个,可是他的大女儿考上了成都某外国语大学,小儿子考上了北京某理工大学。别人问他,你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什么秘诀吗?他说,有呀,不过可不是我教孩子,而是孩子教我。别人越听越糊涂了,于是他便详细道来。
他说,他小时候家里穷,根本读不起书,要指望他教孩子,只能是笑话。可是如果完全不管孩子,由着他们瞎混,又不放心。怎么办呢,他想来想去想到一个好办法——孩子上学读书后,他就跟着孩子的上课进度一起学。孩子每天从学校回来,他都要孩子把老师讲的跟他讲一遍,然后孩子在那里做作业,他也在旁边做作业。他弄不懂的地方就找孩子问,孩子弄不懂的地方就找老师问。就这样,孩子又当学生又当老师,学习的劲头不知有多大。哪怕人家的孩子在外面玩得热火朝天,他们也不动心。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就这样慢慢地爬到了全班第一名的份上,然后又慢慢地到了全年级第一名的份上……就这么简单。
“就这么简单”的办法,实际上包含着许多道理:
首先,家长不像个“家长”,和孩子平起平坐、一起学习,就成了同桌、同学。家长嘴上从来不提好好学习,可是孩子看到父亲在外面辛辛苦苦干了一天活回来,还要和他们一样学习,再也不敢有一点分心和花心。相反,如果家长一边在打麻将,一边要求孩子刻苦学习,孩子能听得进吗?即使嘴上答应着,恐怕也是口是心非。
其次,家长这样做,实际上是给孩子做出了一个爱学习的榜样,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而且,还给孩子提供了一个互帮互学的对子。孩子既是学生又是“老师”,既要完成每天老师布置的作业,又要辅导“学生”,学习基础打得非常扎实。这样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才怪呢!给父亲辅导的过程,就足以消化他们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比请任何家教的效果都好。更不用说,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也从一个文盲变成了有知识、有文化的人。
最后,这种做法的副产品是,孩子不得不把更多精力放在学习上,再也没有时间出去瞎混啦。不是“严防死守”,胜似“严防死守”。
当然,这种做法仅仅是家长与孩子平起平坐的一个例子。除此以外,家长还可以有其他办法与孩子“牵手”。例如:
与孩子多交流
许多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很难管,管多了不是,管少了也不是。其实,孩子的许多事情家长根本管不了。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丰富了,精神生活却没跟上,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与家长当年的经历截然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沟通,而不是管——按照家长的设想来塑造孩子。
不要及早给孩子定性
一些家长反映,孩子这也不好,那也不对,从而在脑海中对孩子留下了成见。其实,无论是家长对孩子定位,还是孩子自己对自己定位,都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不能轻易定性。真正能够定性的阶段,应当是孩子上高中到上大学的这个过程。家长要对孩子有信心,善于与他们交流。
善于发挥家长的作用
家长的作用应当像企业经理,重点在于看准和用对员工。具体到家庭教育,就是要善于帮助孩子认识和发挥自身优势。调查表明,69%的高中生对家长的问话感到不耐烦,只愿把自己关在小房间里,从来不主动与家长谈心;80%的家长感觉与孩子之间有“距离”,有时甚至根本无法沟通。究其原因,就是家长不知道怎样发挥家长的作用。
注重心灵沟通
交流方式有许多种,但最终应当落实到心灵沟通上来。尤其是十四五岁到十八九岁的孩子,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再像小时候那么依赖家长了。家长如果能了解他们的真实思想,设身处地为他们想一想,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不要叫乳名,学说几句时尚语言
有些家长喜欢叫孩子的乳名,这会让孩子有一种自己永远长不大、家长总是把自己当孩子看的感觉。尽量少叫孩子的乳名,让孩子感到大家是平等的。如果可能,还可以学说一些时尚语言,如“I服了YOU”、“东东”、“天仙MM”、“帅哥”等青春用语,这些都会改变孩子心目中家长的那种死板、不开化形象,便于沟通。
多多倾听孩子意见
沟通意味着双方交流,而不是家长说、孩子听。家长要多听听孩子的意见,给孩子发言权。只有这样,孩子才可能把你当作自己的朋友。更不能说“大人的事,小孩别管”、“大人讲话,小孩别插嘴”之类的话。如果是这样,孩子还怎么和你交流呢?
解放孩子,让孩子有健康体魄
在家长的严防死守下,孩子最缺少的就是活动空间,为此,现在的孩子体质状况普遍不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家长应当“解放”孩子,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体魄。
鼓励孩子多运动,而不是关在家里
古希腊有句格言是:“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拥有健康的思想。”事实上,健康的身体是一个人一切感受力的基础。家长都希望孩子学习好,而孩子有一个健康体魄,对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特别是当迎接中考、高考时,身体素质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考分高低。
体育锻炼是增强身体素质的最佳途径。家长如果经常让孩子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培养起孩子对体育的爱好,会使孩子终生受益。这远远比给孩子买滋补品、买保险来得划算。
参加什么样的体育活动,要考虑孩子的身体特点,因地制宜。
一般认为,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散步、跑步是随时可以开展的活动。可是如果当地空气污染严重,这种运动就可能会增加废气吸入量,锻炼效果适得其反。篮球、足球等运动需要场地,参加人数较多,并不很适合家庭经常开展。羽毛球、乒乓球、游泳、舞蹈等项目,比较理想。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可能会因为经常参加家务劳动和农活而忽视体育运动,以为家务劳动就能代替体育锻炼了。其实,劳动和运动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劳动虽然也消耗体力,却不能达到锻炼身体、娱悦身心的目的。一个有力证据是,经常体力劳动的农民,虽然心肺功能较好,可是整个身体状况远远不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如果孩子既不参加家务劳动,又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那身体素质就必然最差了。
许多家长把孩子看得死死的,不许弄脏小手、不许弄湿鞋袜、不许玩泥沙、不许上树等,认为玩耍会浪费时光、不讲卫生,强行安排孩子加做家长布置的作业、练书法、学弹琴等,孩子根本没有自由支配时间。这样做,除了身体素质差以外,还会造成与童心世界隔离的心理障碍,因为他们的童心、童趣被无情剥夺了。
怎样应对孩子一天到晚在家看电视
许多孩子的身体素质差,就是因为一天到晚看电视,从来不出去玩,家长也不许他们出去玩造成的。当他们整天在家看电视时,家长又不允许。这两点都是家长对孩子严防死守的主要内容。
可是,孩子毕竟是孩子。不少孩子一回家、书包一放就开电视,一看就没完没了,到最后作业也来不及做了,只能压缩睡眠时间。在许多家庭,有的约法三章,谁也不许看电视;有的管不住孩子,你开我关,忙个不停。有的家长甚至连“砸了电视机的心都有”。
这时候的家长,固然可以严防死守,大家都不许看电视。无奈电视节目对孩子的**力太大,孩子即使不看,心里也痒痒的,根本无法集中心思做作业。可是,这一局面是谁造成的呢?是家长。想当初孩子还没上学时,家长把电视当“保姆”,整天让孩子看。等到他们养成了习惯,上学了,又不许他们看了,那么容易刹车吗!
平心而论,看电视确实会影响学习,可是电视也有教育作用。家长不能只看到弊,而看不到利。正确的原则是:
①不能禁止,也不能放羊。
完全不让孩子看电视,或者放任看电视,都是错误的。在保证作业时间的前提下,可以允许孩子适当看电视。看什么节目由孩子定,但每天时间控制在半小时至一小时之间,决不能超过。为了公平起见,家长看电视的时间不超过孩子。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孩子要养成看新闻节目的习惯。这样,两三个月坚持下来,效果就会改观。
②和孩子一起看电视,帮助孩子理解节目内容。
无论孩子看什么电视,家长都和他们一起看,帮助孩子正确理解节目内容。年龄越小的孩子,这一点越重要。这不但有利于解答孩子的提问,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还有利于控制看电视的时间。
③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孩子看电视往往要超时间,原因在于他们缺乏自主性。要解决这个问题,从小学中年级开始,就要注重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包括怎样选择节目内容、怎样控制时间次数、怎样自觉吸收有利于自身成长的有用信息、怎样把电视节目中的内容与自己的学习结合起来等。养成这个习惯,一般需要3~6年,家长要尽量把它压缩在6~8个月内,以便孩子尽早从看电视中得到教益。
④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培养孩子看电视时的良好卫生习惯,主要包括保持适当距离、不吃零食、看电视后要洗手洗脸等。
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家长严防死守的孩子,由于缺乏锻炼机会,动手能力一般都较差。有鉴于此,应当努力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使他们在各方面都能得到均衡发展。
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都有这样一个误区:希望孩子没问题。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孩子遇到的问题越少就越幸福、越成功,殊不知恰恰相反。正是抱着这样一种错误观念,家长对孩子寸步不离,孩子反而不开心,嫌他们碍手碍脚,直至为此产生矛盾。
例如,几位小学生在院子里搭“城堡”。他们不厌其烦地画图纸,找纸板、木片、绳子、石块等,寻找任何可以完成他们奇思妙想的建筑材料。家长则在一旁一会儿催他们回来吃饭,一会儿警告他们外面在下小雨,令他们烦不胜烦。他们也明知道,这样的“城堡”建好后得不到任何物质奖励,甚至得不到家长一句夸奖,并且很快就会被拆除。可还是乐在其中。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要的是这个过程——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结果——“城堡”盖得好不好。这个过程中当然会遇到困难,可这正是他们感到兴奋的地方。因为从解决困难中,他们能够尝到征服的乐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家长想象的要大得多;孩子能否成功地解决问题,最主要的取决于经历和经验,而不是聪明与否!
遇到这种情形,只要没有危险性,家长就应当放手让孩子去实践,而不要这也不行、那也不能,否则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只有当孩子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需要家长帮助时,家长才能出面帮他们解决。或者和他们一起开“现场会”,找到更多、更好的解决办法,这是他们欢迎的。
家长言传身教,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
甘当孩子的模仿对象
家长平时在家里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孩子模仿。包括怎样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怎样进行推理,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家长如果遇到问题一筹莫展,或者凭经验、凭想象解决问题,孩子也会受到影响。每当这时,家长都要想到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努力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向孩子展示解决问题的技巧
家长要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这一点没有异义,可奇怪的是许多家长并没有实际行动。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没有找到一种合适的机会。在这方面,定期不定期地举行家庭会议,是一种好方法。每当家中遇到比较重大的事情时,就可以召集全家开个家庭会议。形式可以不拘一格,时间也可长可短,大家相互平等地讨论一些问题,既可以在孩子面前展示家长解决问题的技巧,又能融洽彼此感情,可谓一举两得。
创造机会让孩子当家
一个人的动手能力,与他的责任感是相当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适时让孩子学会当家,也是一种好方法。家长如果平时对孩子严加看管,什么事都不要他做,然后希望他们将来某一天突然变得有责任感,无疑是痴人说梦。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让孩子在家里承担一定责任,借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自理与承担责任的能力,让孩子在体验、经历各种事物的过程中增加见识,有利于形成良好品质。
阳光普照,让孩子感受更多的爱
有些家长以为,时时处处关心孩子,不让孩子有半点困难,就是对孩子的爱。其实,家长和孩子之间应当保持一个适当距离,距离太远或太近都不是好事。家长如果紧盯着孩子,强迫孩子感受对他的爱,远不如让孩子自觉地感受到家长对他的爱,来得更幸福。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叫尼柯莱·菲力普诺维奇的外科医生,每天早上总是全家第一个起床。他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花园里去摘一支鲜花,回到卧室,插进妻子床边小桌子上的花瓶里。几十年如一日,天天如此。为了保证一年四季有足够的鲜花采摘,他还专门盖了一个养花的小暖房。
在他的影响下,他的6个孩子也一个个和父亲一样,每天早上起床后,就采一朵鲜花插在母亲床边的花瓶里。这样,这个小花瓶里的鲜花,就由原来每天的1支变成了2支、3支、4支、5支、6支、7支。直到有一天,父亲去世了,可是这个花瓶里的鲜花仍然是每天7支——这些已经长大了的孩子们,每天在给年迈的母亲献花时,也要代父亲为母亲献上1支鲜花!
苏霍姆林斯基为此总结说:“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的最有力的方法……谁的童年被爱的阳光照耀着,那他就会互相创造幸福,就会对父母的语言、对他们的善良的心意、对他们的劝告和赠言、对他们的温存和警告有着特殊的敏感和接受能力。”
家长教育孩子如果做到这个份上,还有必要每天紧盯着孩子,不断唠唠叨叨地叮嘱孩子“不能总想着玩呀”、“赶快做作业啦”、“再不听话就要打屁股啦”吗?孩子自己要学习,与家长逼着他学习,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从中不难看出,家长对孩子的爱,就是最好的教育。可是在我们的周围,看到的更多是爱和教育相互割裂的家长。
一位非常能干的母亲,人称“女强人”,早年从机关辞职开了一家五金公司,生意非常红火。
早在儿子上小学前,因为丈夫“实在不是个东西”,她就离婚了。为了儿子的成长,她一直没有再婚,也不想再婚了。无论工作多忙,她每天晚上一定要回家,为的就是能陪着儿子做作业;然后第二天早上,用小轿车送他上学。另外,还专门请了一个保姆,为他做午饭、照顾他午休、帮他洗衣服、看着他做作业等。
刚刚离婚的那段时间,孩子的父亲经常来看他,带他出去玩。她对儿子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好好学习,千万不要学他那不争气的父亲,后来干脆不许他们见面了。她一遍遍地对儿子说:“妈妈对你最起码的要求,就是你这辈子千万不要像你爸!”每当说到这里,她都会一把鼻涕一把泪,显然是伤心到了极点。当然,外人是不知道她为什么会如此伤心的。儿子年龄也小,显然还不理解母亲的忠告。
她怎么也不明白,她给他提供了如此优裕的生活、学习条件,不知为什么儿子的成绩还是那么差,经常是全班最后几名,表现也很不好,与同学相处时极端自私而且自傲,有时甚至很蛮横。
“她怎么也不明白”的道理其实并不复杂,那就是爱和教育是不能分离的。在母亲毫不掩饰向儿子灌输对其父亲仇恨的氛围中,要想让孩子懂得爱,又岂是一件容易的事?孩子的精神原野一片荒芜,优裕的物质条件、加上家长对孩子严防死守,就能改变孩子对爱的渴望了吗!
孩子没有选择父母的权利,他们都希望自己有个好爸爸、有个好妈妈,世界上还有什么感情能比得上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呢?愿所有家长都能珍重这美好感情,永远别让它黯淡失色。这种爱,比对孩子的严防死守教育效果好得多!
【名言】
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能。
——[英]萧伯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