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提到,中产阶级因为家中拥有金融资产而“惹下大祸”,实际购买力年年都在贬值,还不如“无产阶级”来得无后顾之忧。既然这样,那为什么不“消灭”掉你的金融资产呢?这确实是个好主意!
当然,这样说并不是要你把所有钱都捐出去,也不是要你吃光用光,更没有要你把存款通通烧掉;而只是要求你换个角度,把原来的“攒钱”变成“借钱”。
借钱干什么?当然是为了回避年年贬值的金融资产,把它变成不但不会贬值而且还在增值的实物资产。在这其中,最著名的实物资产当然就是房地产了。
这就是你看到,从古到今的有钱人都在购买房地产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前的有钱人(地主),主要是购买农田;改革开放后的有钱人,主要是购买房产。他们不但很少拥有金融资产,而且屁股后面还有一大堆负债(房屋贷款和各种贷款)。
相反,拥有金融资产的主要是中产阶级和穷人。他们或者是因为钱少买不起住房甚至付不起首付,所以只好一直把钱存在银行里,任其贬值;或者是不敢借钱买房,觉得自己每天枕头底下放着存折睡觉会睡得更香。结果能看到,这两类人富者愈富、穷者愈穷,贫富两极分化剪刀差越来越大。在这表面现象的背后,除了胆识之外,实际上主要是这两大类人群对持有金融资产的认识和态度不同造成的。
有相当一部分中产阶级会抱怨说,这能怪我吗?!我这么点存款,既要留着给孩子将来上大学,又要留着给自己防老,买房就买不起,连个首付都不够,其他的各项投资如字画、红木家具、汽车车牌、特许经营权等我又不懂,也没机会,你叫我怎么办?这样的说法不是没道理,但依然没有看清问题的实质。
上面所说的投资房产只是举个例子,并不是说你一定要去买房才能保值增值。问题的实质在于,你要千方百计把金融资产规模变小直至变成负值。因为你只要有金融资产,它就逃不脱上面所说的平均每年贬值12.68%的命运;相反,如果你的金融资产是负值,就会莫名其妙地平均每年升值12.68%出来。
这样一分析,我们就能知道各阶层各自的财富管理模式了,大致如下所示:
穷人因为拥有少量的金融资产,所以他们把钱存在银行里主要是备不时之需、救急之用,而不是为了保值增值;当然,事实上也根本保不了值、更增不了值。
中产阶级因为拥有较多的金融资产,所以,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已经在通过购置实物资产保值增值了;即使达不到目的,至少也能缓冲部分金融资产贬值的速度。而要真正成为富豪,就必须身背巨额负债;同时,把这些负债用于投资回报率高的生产经营和实物资产投资,通过这种杠杆作用让自己撑杆跳跃上富豪台阶。
这就是为什么几乎所有富豪都有高额负债的原因。这不是因为他们没钱,而是因为他们想以小博大、用钱生钱。在他们眼里,没有负债或很少负债的家庭和企业是不可思议的,也是不应该的,一眼就能看穿你将来飞不高。
对于工薪阶层来说,如果你怎么也找不到这种投资理财的机会,那么从小养成好习惯,借助于时间这条长坡把财富雪球越滚越大,同样是可以有作为的。
全球知名理财大师、AE财富管理公司联合创始人大卫·巴赫认为,普通的美国人要想在59岁之前成为百万富翁,只要记住一个简单的公式就行了,那就是至少把14%的毛收入存起来。他自己就是白手起家成为百万富翁的。他说,14%听起来似乎很多,但其实只相当于一个人每天工作一小时的收入而已。
针对有人认为自己的收入水平并不高、没钱可存,他认为这是一种“糟糕的想法”。他说,每个人都有一些钱被用在了不该花的小事上,如每天午饭后的一杯拿铁咖啡、路边摊上好看可是不实用的小物件等。他把这种花销称为“拿铁因子”,意思是说这些钱本来是可以节省下来用于储蓄的,可现在这样做却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月光”族,并且还不知道钱究竟花在了哪里。相反,如果自己能控制好这些拿铁因子,就能在享受生活的同时管好自己的财物,帮助你在退休时成为百万富翁。他说,“每天节省10美元便可以改变你的生活。如果你现在20多岁,并且开始每天往自己的退休账户自动存10美元,按照8%的利率计算,到60岁时你的账户余额将超过100万美元!”[1]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行为应该是自觉的或被迫的才能坚持下去。举例说,每个月拿到薪水后你首先要直接扣除14%存入退休储蓄账户,就当这笔钱本来就不是属于你一样。
这样做,久而久之就会显出每个人不同的身价来。因为身价这东西不仅实实在在,而且呈现出显著的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国际慈善机构乐施会2018年1月发布的报告表明,2017年末全球共有2043位亿万富翁,当年全球贫富差距在进一步扩大,82%的财富流向了最富有的1%的群体;当年这些亿万富翁的财富激增7620亿美元,平均每两天就诞生1位新的亿万富翁。全球贫富差距最大的是印度。在美国,最富有的三位亿万富翁比尔·盖茨、杰夫·贝索斯、沃伦·巴菲特的财富总和超过美国总人口一半以上的财富总额。
从全球来看也是如此。趋势表明,全球经济偏爱富人,获得奖赏的是财富而不是辛勤工作,全球最贫困的50%的人口财富并没有增加。例如,2016年西班牙品牌服装ZARA创始人阿曼西奥·奥特加仅仅股息收入就赚了15.9亿美元;可是孟加拉国一位名叫Anju的女性,每天要用12个小时缝纫专供出口西班牙的衣服,年收入也才只有900多美元。2017年6月,身价近920亿美元的巴菲特说,“在我看来,真正的问题是——一直是——对于那些极其富有的人来说,这种繁荣令人难以置信。如果回到1982年,《福布斯》首次发布400富豪榜之时,这些人的总财富也才只有930亿美元,而现在已经达到2.4万亿美元,增加了25倍。这是一种给予最富有的人不均衡巨额回报的繁荣。”[2]
所以说,投资这东西行动要早、动作要快,越早、越快你就越主动,后面的剪刀差也会越拉越大。
那么,对于个人或家庭来说,怎样分配资金才是最合理呢?这里可以用上一条“4321理财法则”。简单地说就是,把40%的收入用于投资创富,如投资房产、股票、外汇、基金及其他方面,达到强迫积累的效果;30%的收入用于家庭生活开支,主要是衣食住行,也包括住房按揭月供;20%的收入用于活期存款或理财,以备不时之需,随时随地可以转账支付或变成现金派用场;10%的收入用于购买保险,保额(出险后保险公司的赔付额)以不低于家庭年收入的10倍为宜。
并且,在这其中要采取恒定混合型策略。也就是说,长期保持这一比例不变。例如,当年如果你的投资收益特别好,使得投资比重年末时大大超过了40%,那么第二年就要从中拿出一部分来分摊到其他三个方面去,确保“4321”比例不变。
这里的保险主要是起保障作用,所以应该选择保障型保险,如意外伤害保险、重大疾病保险、定期寿险、医疗保险等。无法想象还有不买保险的富豪们,万一真的有,这种“**富豪”在遇到大难临头时同样有可能一夜返贫。而不用说,保险本身也有很多类别,同样能起到理财的作用。如保险中的储蓄型保险,实际上就相当于银行储蓄;而投资型保险,则相当于购买基金。
上述比例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对于高收入人群来说,则可以采用另一种“4321理财法则”,基数按收入减去日常开支后计算。具体是指,年收入减去日常开支后的40%用于投资创富;30%用于活期存款或理财,以备不时之需及提高生活质量;20%用于养老及子女教育;10%用于购买保险。
顺便一提的是,投资和理财是两个不同概念。
简单地说: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利,决策依据主要是收益率高低,兼顾风险承受能力和资产流动性,投资的结果不是盈利就是亏损,所以投资心态比技术更重要;而理财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回避风险,决策依据主要是看今后的生活规划和预期,兼顾长期效益的稳健和增长,理财的结果是确保家庭成员未来生活更富有、身体更健康、生活更有质量,所以理财意识比财富多寡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