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其它 小微企业避险一本通

§满嘴谎言

小微企业避险一本通 严行方 4464 2024-10-22 02:35

  

  小微企业的经营风险之一是老板满嘴谎言,企业不诚信,所以最终客户和市场也会以不诚信待你,让你无路可走、四面楚歌,甚至就此一屁股坐在地上。

  满嘴谎言的实质是忽悠、骗人。这大体上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欺骗他人,另一种是自欺欺人。但最终的结果都一样,那就是造成经济和名誉损失。

  骗别人铤而走险

  满嘴谎言最凶的当是各种“加盟、高科技、高价回收”项目。因为现在什么生意都不好做,所以他们就利用这种“成本低、见效快”为幌子请君入瓮,能把“稻草绳说成是金条”。并且通常半年换一个项目,从过去的“游击战”发展为现在的“公司化、集团化、正规化”经营,铤而走险,欺骗性强,危害也极大。

  孝感的李老板有些与众不同,别人专门搞实业,而他呢,则专门在武汉创办了一家加盟公司,基本上是半年换一个项目,至今已做过7种产品。他也知道专门靠忽悠人的生意做不长,所以千方百计想延缓“企业生命周期”。

  为什么半年换一个项目呢?因为现在网络很普及,什么都会传到网上来。李老板他们有人专门负责搜集网络负面消息,一旦发现自己“网上有名”,马上就会与网站联系,花钱删帖。随着负面影响越来越多,总有一天删帖也不管用了,就只好注销公司执照,随便借张身份证再注册一家新公司,换个产品出现。当然,真正的老板是绝对不会当法人代表的,所以即使查起来也都是查到一些“小虾米”。根据经验,一般来说不用半年就能超出原来的盈利目标,而这时候公司也已经搞臭了,所以一般他们设定的企业寿命就是半年。

  李老板介绍说,从事他们这一行需要具备三条基本素质:一是传销般的严密组织,精心策划,能够给人以一种彩票中奖般一夜暴富的**,这样才能请君入瓮,并且不容易失手。所以,他在武汉城区专门租有办公场地,并且具有合法营业执照,办公设备齐全,表面上绝对看不出任何问题,非常“正规”。二是背后要有一个强大的律师团,尽可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合法骗人”。所有合同都由律师起草,即使将来打官司也不用过于害怕。三是主要在一些偏远地区的电视台和电台铺天盖地地做广告,兜售业务。因为那些地方的人相对来说法制意识不强。坚决不骗本地人,否则人家很快就能找上门来,那就无异于自找麻烦了。[1]

  那么,这些李老板们是怎样满嘴谎言的呢?办法主要有四种:一是卖机器,一旦机器卖出去后就逃之夭夭,根本不考虑产品回收。二是夸大投资回报,比如组装圆珠笔,虽然这些圆珠笔在市场上根本卖不出去,但在他们嘴里仍然好像是供不应求似的。三是玩文字游戏,合同上写的是“按市场价”供货,鬼知道市场价是多少,这样就把最终的“解释权”捏在自己手里了。四是无论你的产品质量有多好,都以吹毛求疵的态度说你的质量不合格,目的就是拒绝回收。

  俗话说,“多行不义必自毙”。既然创办这种公司的目的就是为了骗人,那么它就肯定也骗不了多久。尤其是在北京、广州、武汉等加盟骗子聚集之地,工商部门的打击力度也很大,这碗饭也不好吃。

  满嘴谎言已经成为某些小微企业和个人的“习惯”,甚至可以说他们就是靠这来谋利的。但显而易见,一旦被人戳穿就可能会前功尽弃,甚至有牢狱之灾。

  2012年5月,东莞一家装潢公司的设计师在带顾客购买陶瓷时巧舌如簧,推荐给顾客购买的瓷砖总金额为17万元,可是该设计师事后从经销商那里拿到的返点回扣就有10万元,占成交额的58%。而据反映,这种情形在装潢公司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用说,这样的行径一旦被曝光,企业信誉**然无存。

  而这起事件当然就被业主发现了,否则我们也不可能在这里讨论这件事。工商部门在对这笔业务起底的同时,发现还有与他有过合作关系的七八个建材品牌也都如此这般,于是要求协助调查。调查证实,这些瓷砖大多是市场上的二、三线品牌,店面售价一般要比一线品牌高出50%左右,这就是商家给设计师提供高额回扣的利润空间。不用说,这高出的50%最终都被转嫁给了消费者。[2]

  容易看出,这些设计师之所以能拿到高额回扣,满嘴谎言、忽悠业主是主要原因,这种情形在旅游、珠宝行业也广泛存在。再加上瓷砖价格不透明,市场竞争激烈,业主与设计师和经销商之间信息不对称等,使得这种阴谋很容易顺利得逞。但显而易见的是,企业如果通过这种行为来赚钱,显然是兔子尾巴长不了。

  律师表示,商家给出这样一笔数额高达10万元之巨的回扣,已经达到商业贿赂立案标准,这位设计师有可能被起诉。

  被人骗倾家**产

  做生意有卖方就有买方,满嘴谎言也是如此,有人说就意味着有人信。可是一旦你信以为真,那就意味着经济损失在不远处等着你,倾家**产也不无可能。

  山西的煤炭经营商孙老板正在为没有运输车皮而发愁,这时候他结识了来自北京的雷老板,后者自称认识山西铁路局的一位处长,每个月为他弄10多列火车皮应该不成问题。孙老板听了对方的满嘴谎言信以为真,连忙请对方帮忙。

  2008年2月,雷老板说自己开始疏通关系了,需问孙老板要2万元办事费,孙老板二话没说就给了他。几天之后雷老板说调度火车皮的批文已经到手,需要马上支付60万元运输费。孙老板欣喜之余,马上就往雷老板的账户里汇了60万元。不用说,雷老板钱一到手就消失了,杳无音讯。

  孙老板这才感到自己上当了,连忙向公安机关报警。警方很快就将雷老板抓获。经审问,雷老板实际上是山西的一位农民,根本就不认识铁路局的人,更不可能帮忙调度到车皮。他这样做,完全是为了骗钱才信口开河的。最终,雷老板被判处有期徒刑13年,并处罚金1.3万元。[3]

  可惜的是,这时候倒霉的是孙老板,他由于轻信满嘴谎言而欲哭无泪,既被骗了钱,又耽搁了煤炭运输,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怎样识别骗子公司

  满嘴谎言在我国生意场上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有人甚至认为,目前整个社会中都弥漫着一种“骗”的空气,一旦中枪就会损失惨重。

  例如,原本最应该与炒作绝缘的药品行业,现在就盛行一种把药品当保健品经营的炒作文化。按理说,药品的效果是很明确的,那就是看治疗某种疾病的效果如何,但现在倒好,谁的药品广告做得响,这种药品的销售就好,这岂不是咄咄怪事?有人甚至断言:“中国的药品行业,说穿了就是骗子企业”。[4]

  不用说,“骗子企业”绝不仅仅存在于药品行业,各行各业都有。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最要紧的,就是要掌握辨别骗子公司的本领,拒绝忽悠。一般来说,以下几点需要你特别关注:

  一看是否违反科学、违反常识

  如果用科学和常识都解释不通,那就可能是骗子。虽然这样做或许会冤枉好人,但“宁可错杀一千,不能放过一个”。不做这笔生意没关系,但一旦受骗就可能会造成重大损失,而且还会坏了心情。既然有这样的担忧,那就不做也罢。

  例如20世纪90年代初,有关“10份水和1份膨化剂就可以变成汽油、开动汽车”的所谓“国家专利”,就曾经使得成千上万家企业投入巨资,结果当然是血本无归。这些年又到处有人宣称“只要少量投入(比如每年二、三万元),年获利可达五六十万元”的所谓“高回报投资项目”。稍有头脑的人一看就知道这是骗人的把戏,因为这违反基本常识。

  二看办公地点

  虽然这有点像“以貌取人”的样子,但不用说,如果这家企业的办公场所是租来的,就表明它一旦遇到麻烦就逃之夭夭的可能性大,而且这种情形随时可能会发生。相反,如果办公场所是自有的(拥有独立产权),虽然也可能是骗子,但可能性就小了许多。至少从房屋产权这个线索查起,会相对容易循藤摸瓜。

  三看营业执照

  虽然不能说有正规营业执照就不是骗子公司,但没有营业执照或借用、伪造营业执照的公司是骗子的可能性会成倍放大。除了看营业执照是否正规外,还要特别看清楚上面的注册资金是否雄厚、经营范围是否合法。如果根本就没有资金实力,又超出经营范围,并且执照还是挂靠的,你的合作风险就大了。

  四看经营独立性

  有实力的小微企业大多不会、也不愿意挂靠其他部门,哪怕规模再小,也非常注重自己的信誉和牌子。只有不专业的企业尤其是骗子公司才会“拉大旗做虎皮”,因为他们需要通过“某大公司”、“某大学”或“某专家”来壮门面。

  五看技术力量

  对于专利产品和专利技术,要特别看清楚是否拥有正式的国家专利发明证书而不是申请受理,也不是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因为后者的技术含量不高,并且很容易仿冒、伪造。特别是要注意批文和编号是否有重复的,否则就像汽车“套牌”一样,必定有一个是假的。

  六看“光鲜程度”

  虽然所有企业都注重名誉,但骗子企业更在乎这些。一般来说,在重要科技园区或著名科技企业孵化器楼盘,办公室装修豪华,部门设置太全,墙上到处挂满各种证照、荣誉、锦旗、合影,并且公司名称又是诸如“德美国际”、“高科伟业”、“联合友邦”等容易让人产生联想的企业,产品项目还是那种投资少、回报快、利润高、风险小的环保行业或简单组装(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没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等等,那你就要当心了。就好比说,买水果应当买新鲜的,但如果看上去过于光鲜,那就可能有其他问题了。

  七看自己是否擅长

  无论对方的项目和业务多么诱人,你只有自己擅长至少是了解这方面的业务和行情,才能正确判断。如果原本并不了解或了解不多,最好不要盲目加入。尤其是不要只听加盟公司的宣传就信以为真。道理很简单,骗子会讲实话吗?

  八看急迫程度

  当你准备业务合作时,不妨观察一下对方的急迫程度。谁都知道现在的生意难做,巴不得尽快达成协议,但越是这样,你越是要沉得住气。一般经验是,骗子公司的运作周期通常为半年,最多一两年,一旦出状况会马上卷款逃走。换句话说就是,如果对方公司的开业时间较长,相对来说比较放心;如果还没有度过半年的“危险期”,这时候就要警惕了,谁知道它会不会马上关门大吉呢?

  [1]赵家新、邓力婕:《揭秘加盟骗局:骗子公司有律师团,从来不骗本地人》,《武汉晚报》,2012年5月2日。

  [2]《惊爆行业黑幕:购瓷砖17万元,设计师拿回扣10万》,《南方都市报》,2012年6月20日。

  [3]刘杰:《男子自称可调度火车皮,诈骗煤老板60万运输费》,《京华时报》,2009年2月5日。

  [4]李铁:《中国的药品行业,说穿了就是骗子企业》,《中国新闻周刊》,2012年5月1日。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