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与人为善,大厚无形
一、心胸广阔,宽容为本
常言说:“君子坦****,小人常戚戚。”往往一个强者的倒下,不是死在敌人的手中,而是败于自己不能战胜自己狭隘的心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在现实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太多了。如果一个人不能有比较开阔的眼界,不能心平气和地看问题,他就会陷入某种心结,而这种小心眼会导致一个人急火攻心。所以,古人才有“宰相肚里能撑船”之劝。厚黑学认为,心胸的狭窄,往往会置人于促狭昏暗之中,摆脱不了某种其实无所谓的事情的纠缠。这样会使你整天消耗在无益的小事情上,郁郁不可终日。
古时候,有个年近古稀的老宰相,娶了个名叫彩玉的小媳妇。彩玉年方二九,长得如花似玉。自从嫁给这位老宰相,虽说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可她总是闷闷不乐,暗暗埋怨父母不该把她嫁给一个老头子。
一天,彩玉独自到后花园赏花散步,碰上了住在花园旁边的年轻帅气的家厨。这位赵姓家厨做得一手好吃的祖传圣旨骨酥鱼,在古代,没有延缓衰老、养颜美容类的药品、保健品,达官人的家眷养颜美容全靠食疗,圣旨骨酥鱼不仅骨刺全酥,想要怎么吃就能怎么吃,而且圣旨骨酥鱼汁是保持年轻貌美的极品,且获得过12道圣旨的御封。彩玉和年轻的家厨相谈甚欢并由此一见钟情。从那以后,彩玉常常偷偷地到后花园里同赵姓家厨相会。有一回,彩玉对赵厨说:“你我花园相会,好时光总让人觉得缠绵难分。我有一计,可使咱俩天天都在一起相处。”赵厨问什么妙计,彩玉就如此这般地说出了自己的主意。
原来,老宰相恐怕误了早朝,专门养了一只“朝鸟”。这鸟天天五更头就叫,老宰相听到鸟叫,就起身上朝。彩玉让赵厨四更前就来用竹竿捅朝鸟让它提前叫,等老头子一走,他俩就可团聚了。
这天,老宰相听到朝鸟的叫声,连忙起身。等来到朝房门外,刚好鼓打四更。他想,这鸟怎么叫得不准了!就转身回了家。当他走到自家的房门外,听到彩玉说:“以后早点来捅一下朝鸟。”停了一会儿又说:“你真像你做的圣旨骨酥鱼,虽然我每天吃,但还是天天吃不够,在我心里你新鲜得就如一枝花。”赵厨说:“你活像粉团,却配了一块老姜。”宰相听到这里,气得浑身发抖,但并没有声张,又上朝去了。
第二天正是中秋佳节,老宰相有意把彩玉和赵厨叫在一起,在后花园牡丹亭中吃酒赏月。酒过三巡,月到中天,老宰相捋了捋胡子说:“今晚咱赏月作诗,我先作,你俩也要接我的诗意谄上几句。”说罢就高声吟道:“中秋之夜月当空,朝鸟不叫竹竿捅。花枝落到粉团上,老姜躲在门外听。”
赵厨一听,自知露了馅,赶忙跪在桌前,说:“八月中秋月儿圆,小厨知罪跪桌前,大人不把小人怪,宰相肚里能撑船。”
彩玉见事情已经挑明,也连忙跪倒在地,说:“中秋良宵月偏西,十八妙龄伴古稀。相爷若肯抬贵手,粉团刚好配花枝。”
老宰相听了哈哈大笑说:“花枝粉团既相宜,远离相府成夫妻。两情若是久长时,莫忘圣旨骨酥鱼。”
彩玉和赵厨听了,连忙叩头谢恩。从此,“宰相肚里能撑船”这个典故和圣旨骨酥鱼慢慢在民间开始流传。
这位宰相的宽容与忍让成全了一段佳缘,这难道不是忍让之美吗?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凡有弥勒佛的寺庙里,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副对联。这副对联是讲度量的,人能达到能容天下万事万物的度量,其思想便是进入“禅”的高层境界了。度量,是对他人长处、短处和过错的一种包容。度量大,能得人心、能团结人、给纳众谋,以成其强大,对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十分有益。
班超一行在西域联络了很多国家与汉朝和好,但龟兹恃强不从。
班超便去结交乌孙国。乌孙国国王派使者到长安来访问,受到汉朝友好的接待。使者告别返回,汉章帝派卫侯李邑携带不少礼品同行护送。
李邑等人经天山南麓来到于阗,传来龟兹攻打疏勒的消息。李邑害怕,不敢前进,于是上书朝廷,中伤班超只顾在外享福,拥妻抱子,不思中原,还说班超联络乌孙,牵制龟兹的计划根本行不通。
班超知道了李邑从中作梗,叹息说:“我不是曾参,被人家说了坏话,恐怕难免见疑。”他便给朝廷上书申明情由。
汉章帝相信班超的忠诚,下诏责备李邑说:“即使班超拥妻抱子,不思中原,难道跟随他的一千多人都不想回家吗?”诏书命令李邑与班超会合,并受班超的节制。汉章帝又诏令班超收留李邑,与他共事。
李邑接到诏书,无可奈何地去疏勒见了班超。
班超不计前嫌,很好地接待李邑。他改派别人护送乌孙的使者回国,还劝乌孙王派王子去洛阳朝见汉帝。乌孙国王子起程时,班超打算派李邑陪同前往。
有人对班超说:“过去李邑毁谤将军,破坏将军的名誉。这时正可以奉诏把他留下,另派别人执行护送任务,您怎么反倒放他回去呢?”
班超说:“如果把李邑扣下的话,那就气量太小了。正因为他曾经说过我的坏话,所以让他回去。只要一心为朝廷出力,就不怕人说坏话。如果为了自己一时痛快,公报私仇,把他扣留,那就不是忠臣的行为了。”
李邑知道后,对班超十分感激,从此再也不诽谤他人。
由此看来,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时,宽容不失为一剂利人亦利己的良药。
二、与人为善,大厚无形
厚黑学在交友上立足于善和真诚,而不是立足于实用。当今商潮涌起,商品原则浸入人与人的关系。许多人交友的原则只有一条,即有用,于是交有权的人,交有钱的,交有关系的人,对于那些无权无势无钱的人,他们则给予轻视。说到底,这种交友原则是从有利于自己出发,是一种要“占便宜”的交友论;而厚黑学的交友之道不看重于利,不为了利,强调的是情与善。孟子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与人为善是一种崇高的道德修养,我国人民历来把它视为君子美德。
与人为善的道理很简单,做起来却并非易事。还是让我们来看看吕不韦如何为人处世、如何登上权力之巅的,他的故事将印证“与人为善”的重要性。
吕不韦是卫国濮阳人,出生在一个珠宝商人家庭。成年以后,吕不韦奔走于各国,经营珠宝。后来他到了韩国,成为阳翟“家累千金”的巨富。吕不韦生活在战国时期。其时农业、手工业、商业兴旺发达,商人活动频繁。有些商人主张用兵家之道来经商,吕不韦却用经商之道来从政。
秦昭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65年),吕不韦经商来到赵国都城邯郸,巧遇秦国公子异人(后改名子楚)。吕不韦觉得异人将是有用之人。异人是秦国安国君之子、秦昭王之孙,安国君此时已被确定为太子。安国君有20多个儿子,异人不是长子,他的生母夏姬也不受安国君宠爱。异人在赵国当人质,秦赵经常发生战争,异人在赵国处境危险,饱受赵国人白眼,他的日用起居车辆都很简陋,确实是个落难公子,注定将来没什么大出息。
吕不韦依据生意经上的“人弃我取”原则,认为异人是个奇货可居的对象,是一个可以收买并进行政治投机的对象,而关键在于重新塑造异人的形象,巩固异人的地位,才可以有用。吕不韦回家与父亲商量此事。
吕不韦问他父亲:“耕田能获几倍的利?”吕父说:“可获十倍的利。”吕不韦又问:“经营珠宝能得几倍利?”吕父说:“百倍的利。”吕不韦追问:“助立一国之主,能得多少倍利?”吕父说:“无数的利。”吕不韦吃了定心丸,便一五一十地对吕父说:“现在努力耕田,不能保证吃饱穿暖;而帮助立一国之主,得到的好处却无尽。并且可以传之后世,这种大有利可图的事,何乐而不为呢?我主意已定,决定助异人一臂之力。”
吕不韦特地拜访异人,谦虚地客套一番后,说:“我能叫你飞黄腾达,身价百倍。”异人认为吕不韦开玩笑,便也以玩笑态度说:“你还是自己去抬高身价,然后再来帮助我吧!”吕不韦说:“你不知道,只有使你先发达了,我才能发达。”两人一来一往地对答,异人明白了吕不韦话中有话,便请他坐下来畅谈。吕不韦说:“秦王老了,安国君做了太子。听说你父亲安国君最宠爱华阳夫人,只有华阳夫人能立继承人,可她又没有儿子。你们兄弟20多人,你排行中间,又不受宠爱,长时间在赵国做人质。即便你祖父秦王死了,你父亲安国君做了秦王,你也没有希望同你的那些兄弟争立太子。”异人说:“你分析得很有道理。你有什么高招呢?”吕不韦说:“你现在很困难,景况不妙。你客居此地,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孝敬长辈与结交宾客。我虽不富裕,但可以拿出千金,西游秦国,走走门路,讨好安国君和华阳夫人,让他们立你为继承人。”异人听了喜出望外,叩头便拜,发誓说:“如果实现了你说的计划,我愿意同你共享秦国。”
吕不韦当场拿出五百黄金,送给异人,让他广结宾客。随后吕不韦开始实行他的计划,又花五百黄金,购买了一批奇珍玩好,自己带着它们前往咸阳。
吕不韦设法见到了华阳夫人的姐姐,通过她把宝物献给华阳夫人。吕不韦又在华阳夫人面前大夸异人在赵国如何贤明,如何广交宾客,并且特别强调异人日夜思念太子和夫人,一提到太子和夫人就眼中流泪。华阳夫人被打动了,对异人产生了好印象。
吕不韦又让华阳夫人的姐姐说动华阳夫人,并预先准备了一套说辞,针对华阳夫人的心病,层层深入。华阳夫人的姐姐劝说华阳夫人:“我听说,女人靠姿色得宠,到了红颜衰残时,受到的宠爱就会淡薄。只有趁受宠之时,确立自己的儿子为王位继承人,即使丈夫去世之后,自己也不会失势。现在夫人侍奉太子,非常受宠,可惜没有儿子。何不趁机在众位公子中物色一个既能干又孝顺的立为继承人,并认他为儿子呢?这样,你丈夫在世时,你受到尊重,万一丈夫死后,你认的儿子继位为王,你终生也不会失去权势。如果不抓住目前你受宠的时机奠定牢固的基础,等到宠衰色退时,即使你想说一句话,恐怕也没人听你的了。现在异人本事大,而且他知道自己排行居中,照常例是不能立为继承人的,他的生母又不受宠爱,现在他主动来投靠夫人,你如果立他为继承人,他会感激不尽,夫人你在秦国的地位便永远不会动摇,你一辈子都能在秦国受到尊重。”华阳夫人被说动了。
华阳夫人侍候太子安国君时,便主动提出让异人做继承人。她流着泪说:“我有幸能到后宫充数,不幸没有儿子。希望能把异人立为继承人,让我将来有个依靠。”安国君答应了华阳夫人的请求,与她刻玉符为凭证,立异人为继承人。安国君和华阳夫人不断送钱财给异人,并聘请吕不韦任异人的老师。
异人回到秦国去见华阳夫人时,吕不韦知道华阳夫人原籍楚国,便让异人穿楚服进见。华阳夫人见了异人非常高兴。当场让他改名为子楚。不久,子楚作为安国君的继承人这个消息便在诸侯国中传开了。
吕不韦在邯郸养了一个美貌的歌舞姬。这个女人已经怀孕。一天,子楚到吕不韦家喝酒,见到她后,便为吕不韦敬酒,要求吕不韦割爱。吕不韦把她送给子楚。子楚把她立为正夫人,后来这个女人生下一子,取名政,他便是后来的秦始皇。
秦昭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52年),秦赵关系紧张,赵国想杀掉子楚。子楚和吕不韦商量,用五百黄金贿赂看管子楚的官吏。子楚逃进秦军中,回到秦国;次年,秦昭王死,安国君继位为王,华阳夫人当了王后,子楚成为太子。
秦孝文王元年(公元前250年),安国君登上王位刚三天就死了,子楚继位,他被称为秦庄襄王。按照子楚与吕不韦当初的契约,吕不韦任丞相,封为文信侯,拥有河南十万户食邑。
秦庄襄王在位三年就死了,由其子嬴政继位为王,他后来被尊为秦始皇。
嬴政尊奉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从秦庄襄王继位到嬴政22岁亲政以前,秦国的军政大权一直掌握在吕不韦手中。
吕不韦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他注重起用老臣宿将,调整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稳定国内统治秩序。任相之初,他委国事于大臣,并不独揽大权,注意起用秦昭王以来的一些老臣宿将,如老臣蔡泽因受人攻击,被迫告老称病,吕不韦请他出山,参与朝政。王龅、蒙骜这些昭王的名将也被吕不韦委以重任,发挥才干。
吕不韦还招收和选择人才,而这又给他带来了成功。吕不韦在《吕氏春秋》中强调举荐贤人的作用:“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不荣;失贤人,国无不危,名无不辱。”他自己提拔了一些杰出人才,如李斯、甘罗。12岁的甘罗因有奇才,被吕不韦破格重用,为秦立大功。
吕不韦任相期间,灭东周、伐三晋,屡战屡胜,兼并了大片土地,为秦王嬴政最后消灭六国做好了准备。后因“缪毒事件”,吕不韦被秦王嬴政罢去相位,随后吕不韦被流放蜀地,服毒自杀。这些都是后话了。
吕不韦由一个普通的商人而跻身权力顶峰,在这里面有许多因素,而最关键的一点是他帮助了秦国落难公子异人,异人返秦后继承了王位,反过来回报了吕不韦。尽管吕不韦当初帮助异人纯粹是出于政治投机,但其客观效果却不能否定。要不然,富商千千万万,却极少有人能像吕不韦这样纵横驰骋政坛。
吕不韦因帮异人,而两任秦国丞相,主持朝政,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方面为秦统一中国准备了有利条件,打下了基础。他的这种为人处世是成功的,特别是就他个人来说。而现在的人们如果也能够如吕不韦那样,用独特的眼光、独特的手段去帮助独特的人,也会有收获的。
亲和疏是人际关系中无时不有的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一生就是纠缠在各种各样的亲疏关系的矛盾之中,而辩证地协调好各种关系,你就会生活愉快,工作顺利;反之则矛盾重重,大小瓜葛,种种纠纷,冤冤相报。在亲疏关系上,厚黑学的观点是要做到顺其自然。首先要确定亲疏标准,而后视其情况,当亲则亲,当疏则疏,不要着意于人际关系中谋求点什么。换句话说就是不要太功利了。古人择友极重投契。今人的处世观念与古人当然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交友重诚重真,注重道义相规、忠难相助,注重择贤而从的精神,到什么时候也是值得推崇的。以利害为基础的友谊不可能长久,欲得反失。“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讲的也是这个道理。交友本是人生雅事与乐趣,切不可把它作为谋取财利的手段,否则很可能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人们几乎每时每处都要同大大小小握有权力、拥有势力的人接触、打交道。真正意义上的自然和谐,就是不以权势大小来决定与之亲、疏、远、近。亲权势者,疏无权无势者,那是势利眼。亲权势大的,疏权势小的,等于从中挑拨,必导致权势相争。两者取其中,“公事公办”,不搞拉拉扯扯那一套;也不要把精力和心思花费在研究某某“背景”之上。以权势视其亲疏,实则是亲一时,疏一世。凡是这样“套”来的亲,没有长久的,硬“攀”不亲。因为权势本身就不是永恒的,而是无常的,那么以此为筹码的亲疏一定不会长远,所以真正做到不趋不亦,不以权势为标准来决定亲疏远近,十分了不起,那是真正“禅”透了,想开了。
不以权势作为取舍标准,不等于见官就躲,敬而远之。不要以权交友,也不必见官就退避三舍。比较恰当的态度是顺其自然,当亲则亲。
三、量宽福厚,器小禄薄
厚黑学认为,量宽福厚,器小禄薄。古人曾说,一个人“无远视、无卓见、无气节、无笃实、无文雅”的原因,在于“多躁者,必无沉潜之识;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笃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慎而戒之,戒躁、戒畏、戒欲、戒言、戒勇,是为策略”,这样就会达到“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境界。
一个人的名望、地位能代替,而一个人的举止气质则不可以代替。荀子告诉人们,长者的风范是这样:所戴的帽子高大,衣服宽敞,面色温和,庄庄重重的,严严肃肃的,宽宽舒舒的,大大方方的,开开脱脱的,明明朗朗的,坦坦****的。张英有长者的风范,“千里来信为堵墙”之事,为后人留下了一个美好的传说。俗话说:“若要好,大让小。”对一些小事或意气之争听而不闻,付之一笑,有这种气度,就显示出君子的风度来。
康熙年间的某一天,一骑快马跑进宰相府。并不是天下出了什么大事,宰相张英收到一封来自安徽桐城老家的信。
原来,他们家与邻居叶家发生了地界纠纷。两家大院的宅地,大约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了,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糊涂账的,他们往往过分自信自己的铁算盘。两家的争执顿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相让一丝一毫。由于牵涉宰相大人,官府都不愿沾惹是非,纠纷越闹越大,张家只好把这件事告诉张英。
张英大人阅过来信,只是释然一笑,旁边的人面面相觑,莫名其妙。只见张大人拿起大笔,一首诗一挥而就。诗曰:“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交给来人,命快速带回老家。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诗,败兴得很。后来一合计,确实也只有“让”这唯一的办法,房地产是很可贵的家产,但争之不来,不如让三尺看着。于是立即动员将垣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的家人的旷达态度。
他家宰相肚里能撑船,咱们也不能太落后。宰相一家的忍让行为,感动得叶家人热泪盈眶。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从此,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有张家的一半,也有叶家的一半。这条一百多米长的巷子很短,但留给人们的思索却很长很长。张英乃位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权势显赫,如果在处理自家与叶家的矛盾时,稍稍打个招呼,露点口风,肯定会发生自下而上的倾斜,叶家肯定无力抗衡;再进一步,要是通过地方政府,不顾法律,搞行政干涉,叶家更会吃不了兜着走。这样,有形的尺寸方圆的土地是到手了,产业是又庞大了,要是遇上今天经营房地产的主儿,保不准给他家挣回十个张家大院,但无形中准会失去许多东西。倒不只叶家这样的朋友,余波或许会从桐城一下子震**到京城,京城里的影响可大着昵!
就算是张英旷达忍让,如果叶家人不予理睬,那条巷子也就只有三尺宽。三尺宽的巷子,也总是一条通道,通则通矣,事情通了,人也通了,路也通了,却有点儿不够完美。完美是感觉出来的,六尺不比三尺宽多少,但如果人们置身其间,会发现这是一条多么宽的人间道路。互相忍让,天地才会更宽广啊!
“让他三尺又何妨”———说得真好!试想,如果当初张英不是劝说家人退让,而是借势压人,或怂恿家人与对方抗争,那结果又会怎么样?由此可见,宽容豁达,不仅仅是为官之道,更应该是我们的为人之本。
现实生活中,亲朋邻里同事之间,有时也会因一点小摩擦便互不相让,有时甚至横刀相向。但试想一下,与我们的生命相比,那些小小的矛盾又算得了什么呢?在永恒的时间面前显得多么脆弱和不堪一击!
但愿人与人之间多一分理解和宽容,少一分冲动和遗憾!
“让他三尺又何妨”———当你面对矛盾与摩擦时,不妨想想这话,它会帮你做出理性的选择!
让人三尺并不是一种懦弱的表现,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该让的时候就让一下,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太斤斤计较,就会造成不必要的后果。下面这个例子就是因为邻里纠纷而引发的流血事件,本来无足轻重的小事,因为双方的太过计较,最终导致了两个家庭的破裂。
清明过后正是棉花播种的季节,而导致无棣县余家巷乡后张仓村村民张景义与张景奎争执的那二分耕地的归属问题至今尚未解决。自去年始本是相邻的两家,因地界偏差问题产生矛盾,双方各执其辞,互不相让。
这天张景义带着家人在那二分地里刚播下棉种,张景奎即率全家赶来制止,双方由争吵发展到殴斗。先是拳打脚踢,后升级到棍棒相加、铁锨舞动,并最终以张景奎被铁锨铲中头部致死而告结。而张景义之子张中超也因故意杀人罪被依法逮捕。一场殴斗虽然让当事人解了一时之气,却让两家都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两个原本幸福的家庭也随之破碎了。
想想当初仅仅为了争那二分耕地,却以生命作偿,这结局是双方始料未及的。也许当初双方要争的确是那二分耕地,而后来却仅仅是为了出一口气,两家的宗旨都是不向对方低头,不在人前失面子,使得矛盾一再升级。想一想,那种“不蒸包子蒸(争)口气”的心态曾让多少人因斗气而丧失理智,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
在现实生活当中,常见到同事之间、邻里之间和夫妻之间,为了一点芝麻绿豆大的小事情,引起争端,以至于恶言相向,拳脚相加,甚至于诉之法庭,到最后两败俱伤。旁观者都会为之惋惜,认为这样做太不值得。其实,只要当事人冷静下来,理智地对待,有一点宽容精神,再大一点的事情也会化干戈为玉帛的。“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
四、得饶人处且饶人
古人云:冤冤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这是一种宽容,一种博大的胸怀,一种不拘小节的潇洒,一种伟大的仁慈。为人处世,当以宽大为怀。生活在相互宽容的环境中,是人生的幸福,会使你忘却烦恼,忘却痛苦。
宽容是一种处世哲学,宽容也是人的一种较高的思想境界。学会宽容别人,也就懂得了宽容自己。
一女子在行路中吐口痰,因风的作用把痰刮到一个小伙子的裤子上了,该女子看到后慌忙道歉,并从包里掏出面巾纸要擦去小伙子裤子上的痰,但小伙子恼怒地不肯让她擦去痰,并声言:“你给我舔去!”女子再三赔礼:“对不起!对不起!让我给你擦去好吗?”但他执意不让她擦,就是让她给舔,这样争执下去,街上围上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有的跟着起哄打哨闹着、笑着,但见女子怎么“对不起”也不会使小伙子原谅,非让她舔去不可。最后惹得女子大怒,从包里掏出一沓钱来,大约有一两千元,当场喊道:“大家听着,谁能把这个家伙当场摆平了这些钱就归谁!”话音刚落,人群中闪出两个健壮的男人,对着那不依不饶的小伙子就是一阵拳脚,但看他被踢翻在地不知东南西北,等站起来找那女子时,那女子和打他的人早已无影无踪……
不给别人留台阶,最后自己也会没有台阶可下。所以,做人要得饶人处且饶人,给人留个台阶,也是给你自己留条退路。人不讲理,是一个缺点;人硬讲理,是一个盲点。理直气“和”远比理直气“壮”更能说服和改变他人。
一位高僧受邀参加素宴,席间,发现在满桌精致的素食中,有一盘菜里竟然有一块猪肉,高僧的随从徒弟故意用筷子把肉翻出来,打算让主人看到,没想到高僧却立刻用自己的筷子把肉掩盖起来。一会儿,徒弟又把猪肉翻出来,高僧再度把肉遮盖起来,并在徒弟的耳畔轻声说:“如果你再把肉翻出来,我就把它吃掉!”徒弟听到后才再也不敢把肉翻出来。
宴后高僧辞别了主人。归途中,徒弟不解地问:“师傅,刚才那厨子明明知道我们不吃荤的,为什么把猪肉放到素菜中?徒弟只是要让主人知道,处罚处罚他。”
高僧说:“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无论是有心还是无心。如果让主人看到了菜中的猪肉,盛怒之下他很有可能当众处罚厨师,甚至会把厨师辞退,这都不是我愿意看见的,所以我宁愿把肉吃下去。”为人处世固然要“得理”,但绝对不可以“不饶人”。留一点余地给得罪你的人,不但不会吃亏,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感动。每个人的价值观、生活背景都不同,因此生活中出现分歧在所难免。大部分人一旦身陷斗争的旋涡,便不由自主地焦躁起来。一方面为了面子,另一方面为了利益,因此一得了“理”便不饶人,非逼得对方鸣金收兵或投降不可。
然而,“得理不饶人”虽然让你吹响了胜利的号角,但这却也是下一次争斗的前奏。因为对方虽然“战败”了,但为了面子或利益他自然也要“讨”回来。
在日常生活中,厚黑学提醒人们:留一点余地给得罪你的人,给对方一个台阶下,少讲两句,得理饶人。否则,不但消灭不了眼前的这个“敌人”,还会让身边更多的朋友疏远你。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放对方一条生路,给对方一个台阶下,为对方留点面子和立足之地。这样做并不是很难,而且如果能做到,还能给自己带来很多好处。如果你得理不饶人,让对方走投无路,就有可能激起对方“求生”的意志,而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不择手段,不顾后果,这将对你自己造成伤害。放他一条生路,他便不会对你造成伤害。即使在别人理亏时,你在理已明了的情况下,放他一条生路,他也会心存感激,就算不如此,也不太可能与你为敌。这是人的本性。况且,这个世界本来就很小,变化却很大,若哪一天两人再度狭路相逢,届时若他势强而你势弱,你想他会怎么对待你呢?得理饶人,也是为自己留条后路。
要做到忍让,就必须具有豁达的胸怀,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时,不能对他人要求过于苛刻。应学会宽容、谅解别人的缺点和过失。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气量,不能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度。特别是在小事上,如果宽大为怀,尽量表现得“糊涂”一些,便容易使人感到你通达世事人情。
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有一天趁夜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洁的月光下,他突然开悟了。他走回住处,眼见到自己的茅屋遭小偷光顾,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要离开的时候在门口遇见了禅师。原来,禅师怕惊动小偷,一直站在门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上。
小偷遇见禅师,正感到惊愕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夜凉了,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说着,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穿过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禅师目送小偷走了以后,回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着窗外的明月,进入空境。
第二天,他在阳光温暖的抚触下,从极深的禅室里睁开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这就是人心受到感召的力量和改变。也许有人认为克制忍让是卑怯懦弱的表现,其实,这正是把问题看反了。古人说得好:“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才是真正的英雄。只有头脑简单的无能之辈,才会为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各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而能放手时则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才正是心胸豁达、雍容雅量的成功者所应具备的高贵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