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向奇怪的日本式公司学些什么
有了互相持股的制度,再加上终身雇用制,在很大程度上,日本公司本质上更像是一个员工的共同体,而不是股东的赚钱机器。
从日本经济学家岩井克人写的《未来的公司》书中,我第一次了解了所谓“日本式的公司”的来龙去脉。
一般我们眼里的公司是什么样?就是一个做生意的机器。尤其在美国,公司就是股东赚钱的工具。经营层不能给我赚钱,就给我换人。同样是经营公司,这不是养儿子,这是养猪,养大了就是要卖掉你。
但是,偏偏这个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类型的公司,就是日本式的公司,跟我们熟悉的美国式公司大不相同。
先从赚钱这个角度看,日本自1990年以来,上市公司的收益率还不到5%,进入21世纪以来甚至下降到接近于零。换句话说,日本的公司压根儿就不赚钱,这当然跟日本经济这些年不景气有关。但是奇怪,日本公司大规模更换管理层的情况还就真少见。
股东就不着急,就不管吗?还真就管不了,日本公司的股东大会才是真正的形式主义。股东大会通常都在30分钟之内草草结束,并没有时间让股东对企业的经营情况展开讨论。换句话说,股东在公司经营中几乎说不上话、插不了嘴,你说奇怪不奇怪?
更奇怪的是,我们都知道,日本的公司实行的是终身雇佣制。在市场经济国家,一家公司一夜之间裁员几千人很正常。但是,日本的公司即便经营出现了困难,也是能不裁员就不裁员。
不赚钱,不受股东控制,还不裁员。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公司存在?
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和法学家就表示,日本的公司作为公司来说是不完整的,还处于不成熟的公司形态,甚至还有人说,日本的公司根本就不是公司。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有历史原因的。二战后,美国人占领了日本,为了惩罚他们,当时就认为,三菱、三井、住友这些财阀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温床,要对日本进行经济“民主化”改造。于是从1945年到1947年,美国占领军把财阀家族持有的股份移交给了政府,解散了控股公司,解除了财阀家族的公司要职,几乎完全消灭了个人大股东。消灭了大股东以后怎么办呢?也不能全搞成散兵游勇的股东。
日本发明了一个制度,叫作“相互持股”。比如说,有12家公司,除了你自己,其他11家公司都分别持有你5%的股份,11家公司加起来,持有的股份就占到55%,超过了半数。12家公司都是这样互相持股。这意味着什么呢?就是没有任何人能够控制一家公司,股东大会也不行。
公司之间相互持股的目的,不是投资收取回报,而是互相保证不介入对方的经营,同时也不将股票转入第三者手中,使大部分股票不在市场上自由买卖,这样就可以各自经营,经营权也不会流转。
美国式的公司,通过股票市场组织收购活动,强化股东经营统治;日本式的公司,在通过相互持股,极力排除股东影响力。大家相互交织在一起,谁是谁、谁控制谁,都说不清楚。
有了这个互相持股的制度,再加上终身雇佣制,在很大程度上,日本公司本质上更像是一个员工的共同体,而不是股东的赚钱机器。稻盛和夫就说过一句很奇怪的话,企业最重要的使命是保障员工及其家庭的生活,要把员工放在第一位,客户第二,最后才是股东。
了解完日本公司的来龙去脉,就能理解这句话了。这是一个特殊历史机缘形成的现象,日本人刚开始也不愿意,表面看很扭曲。但奇怪的是二战后的几十年,日本公司居然还一度很成功。丰田管理、松下模式、索尼哲学,这都是我们的学习对象,这又是什么道理?
岩井克人写的这本书里就给出了解释。
根据《未来的公司》这本书的观点,也就是日本人自己的分析,日本公司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赶上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什么特点?机器是利润的来源。工厂里的纺织机、蒸汽机,只要一开动,就能赚钱。建设厂房、购买设备需要大量资金,公司不过是筹措资金的一种手段,至于工人,劳动力而已。
但是,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情况发生了变化。电气化起来了,重化工业起来了。汽车、造船、机床、石油化工……这些制造业运营需要大型机械设备,而且是专业机械设备。这个时候,光有机器就不够了,还需要有运营大型机械类工厂的专业经营者、工厂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在各种公司治理模式中,日本式的公司最容易培养出熟练劳动者。
有一个说法叫“人力资产”,就是人头脑或者身体中,以与人不可分割的形式积累的知识和能力。人力资产分为两种,一种是通用型人力资产,比如我能开车,我会做账,我能当会计师,那我无论在哪家公司,这种通用能力都能被雇用。
但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出现的企业里,大多数岗位需要的是组织专用型人力资产,比如使用特定工具和机器的习惯、与其他员工合作的习惯、保持常年贸易关系的客户或供货商的关系等。这种专用人力资产的积累,需要投入相当多的时间和费用去积累,还没法转让。
作为员工最担心什么?担心在一家公司干的时间太长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个人能力被这公司给套牢了,一旦被公司辞退,之前投入的时间和汗水就完全浪费了。这样一来,就能明白日本公司的好处。终身雇佣制,员工第一,客户第二,股东第三。公司可以保护员工不会被外部股东套牢。在这种情况下,员工可不仅是劳动服务的提供者,他可以把自己和公司视为一体。哪怕不持有公司股票,也有充分的动力去积累组织专用型人力资产。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日本式公司,表面上激励机制不够,创新变形的空间也不大,但是在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是能够一飞冲天。
当然,日本经济现在也能证明日本式公司的黄金岁月已经过去,但是它给我们的启发可没过时。
曾有一位年轻人问我,你观察到一个现象没有,很多创新公司的人,发现自己往往除了公司的同事,居然没有别朋友。为什么?道理很简单,这是一个公司物种大爆发的时代,每家公司都不太一样,在不同公司工作的人,价值观、对世界的感受方式,差别越拉越大,和公司外部的朋友交流就越来越困难,共同话语就少。
换个角度来观察这个现象,现在的公司也越来越是一个人群的共同体。不仅是技能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它甚至还是价值观共同体。公司的创始人对同事的责任越来越大。如果还是用美国公司的价值观,一味追求高增长,只对股东负责,那就会越来越背离这个时代的公司本质。
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尼古拉斯·巴特勒说,如果要评选现代社会最伟大的发明,那就是有限责任公司。
既然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它就没有固定的样子。世事变迁,它就值得我们在新的环境下把它再优化一次,这就是我们今天还要了解日本式公司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