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其它 中国时代.卷一

复活的孔子

中国时代.卷一 师永刚 1781 2024-10-22 03:00

  

  中国最近发生的“**”最令人不解的特点之一是,在思想上对孔夫子的言论和学说进行了异口同声地讨伐。孔子这个名字经常与已亡命的声名狼藉的前任国防部长林彪相提并论。现在,对这位已故的圣人的抨击依旧猛烈。最近的几次群众集会斥责孔子和“与他一类的人”是“历史上的跳梁小丑”。林彪由于“鼓吹儒家的歪理邪说,企图在中国复辟资本主义”而再一次受到抨击。似乎孔子这位大哲人依然健在,并领导了一个反革命阴谋集团。

  在许多方面孔子确实如此。已亡命的“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和叛徒”——林彪绝不是唯一受他影响的人。正如在思想领域不断升级的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和旧习惯)斗争所表现出来的,传统的儒家道德在中国根深蒂固,仍然是阻碍毛泽东发动这场“**”取得胜利的障碍。

  孔子,在拉丁文中被称为“孔夫子”或是“孔圣人”。他所关注的事情或许让人觉得可笑。他一生穷困。他出生于公元前551年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位于当今的山东省境内)。他毕其一生,游历了当时中国所有的封建王国,以求一官职,找到一位可以将他治国理想付诸实践的君王。他除了在他的出生地鲁国担任过几个月的宰相之外,一直到他公元前479年去世,再也没有得到过任用。但是,像苏格拉底一样,他的学说通过其虔诚的门徒,得以在他之后永世流传。

  孔子的梦想是恢复一个混乱社会的秩序。他所处的那个年代,比第一个王朝的建立还要早300多年。国家经常被那些贪婪的封建王侯发起的战争搞得四分五裂。孔子形容这些王侯是“饱食终日,醉生梦死”。他崇尚仁爱、谦虚、人道的完美统治者的形象,并相信这样君主可以保持长久的太平盛世。暴君往往靠恫吓和强力维持统治,而仁君用道德楷模实现之。孔子谆谆教导统治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与其说是宗教信条,还不如说是民族信仰。道德修养是达成政局稳定的关键。孔子反对人死后灵魂升天的说法,认为“小人”才言“利”。尽管从理论上说任何人都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但孔子强调社会等级制度,要求每个人都要接受自己的位置。个人的满足基于对别人的顺从、孝顺和仁爱等品德的养成,简言之“道”。按照孔子之道:“如果一个人在清晨明白了‘道’,那么,晚上可安然地死去(朝闻道,夕死可矣)。”

  毛泽东在他青年时期曾用6年时间来学习儒家经典著作,而且从未真正摆脱过其影响。在他的4卷《毛泽东选集》中,他参考了一些其他作家的思想,其中有不少于22%是来自于这位圣人和他的门徒——这仅次于斯大林的24%的比例。孔子和毛泽东都非常强调“正确”观念的灌输和统治者要成为道德榜样的重要性。更有甚者,那些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共产党员们,在接受了毛泽东所特有的与旧儒家思想惊人相似的东西后,也接受了那些经典著作。

  孔子原本想到的或许是保持和平与恢复秩序,他所强调的对权力等级的遵从,为那种被动的、宿命的、要绝对服从君王的思想打下了基础。孔子认为要有一名受过教育的圣贤之人和一种贵族式的道德修养,这对处理社会事物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共产党人眼中,孔子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画了一条很深的界线。这与毛泽东所阐述的在无产阶级社会中,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原则是背道而驰的。更让共产主义者无法容忍的是,儒家主义者极度鄙视体力劳动者。孔子宣扬的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毛泽东之所以反对孔子,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孔子认为:“所有的人在本性上都是一样的(即:人之初,性本善)。”孔子认为人的本性不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也不会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改变,而只有教育才能使人改变。而共产主义的目标就是要用新的无产阶级形象来塑造人。“没有抽象的人性,”毛泽东1942年写道,“人都是具有阶级性的。”所以在共产党人眼中,孔子的理论并不包含有普遍的真理。它们仅仅反映了他那个时代奴隶主贵族的阶级本性。

  从长远来看,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是毛泽东企图改变人性的不懈努力的一部分。他想用新的具有斗争和战斗意识的人性来代替儒家所宣扬的平和、顺从和宿命的人性。对他而言,儒家思想仍是代表等级层次、停滞不前和自我满足思想的标志。缘于此,孔圣人再也不能安然长眠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