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深深地懂得,才能深深地滋养
前文讲过,人之所以会有心理上的创伤,究其原因,是在儿时被养育的过程中,要么该发生的事情没有发生,比如饿了没有被及时喂食,要么发生了一些本不应该发生的事情,比如被打骂、被厌恶等。
两者都会导致痛苦的产生,当痛苦超出了人在当时可以承受的极限,这些痛苦便会被防御起来,形成心理创伤。
之后,创伤往往会导致两个结果:
一、无论创伤何时产生,都会导致有一个痛苦的情感集团被防御在了潜意识里,以后一旦遇到与创伤相似的情景,这些痛苦便会被唤醒。
二、在人格发展的关键期,也就是儿时,创伤打断了人格的正常发展,导致人格发展的停滞。
前者有时表现为情绪按钮,即一旦相似情景出现,那些痛苦的感受会被唤醒。后者其实就是内心发展的需要未得到满足,导致内心的缺失、心理发展的停滞,严重的会导致心理、精神疾病,这有点像人在长身高时严重缺乏营养,结果长不高了一样。
心理、精神疾病需要的是专业的心理或医学治疗,针对属于健康人群但有一些内心缺失者的滋养方法,我在后边会做系统的阐述,这里重点说说针对痛苦感受会被唤醒的情况。
单从感受的角度来看,创伤导致当时无法承受的痛苦感受被防御起来。这些感受一般平时意识不到,当出现相似情景时会被唤起。比如生活中发生一些事情,有些人会有莫名的愤怒或伤感等,往往都是内心深处的痛苦感受被唤醒了。
还有一些时候,虽然痛苦被唤醒了,我们在感受上却可能意识不到,这些痛苦会表现在行为上,自己对此也并无觉察。
我有位学员,因为在课程上和另一个学员有些观点不一样,后面的课程要么他会晚到,要么他干脆不来了。经过我和他讨论后,他意识到,他是在回避对那个同学的愤怒感受。像这样直接把自己的感受用行为表达出来而不自知的现象,心理学称之为付诸行动。
而在各种关系里,不用语言表达,直接付诸行动,都是不利于关系经营的,尤其亲密关系建立的初期,不沟通,对方很多时候是不知道我们怎么想的以及感受是什么的。
还有的人,当遇到一些事情时,他们感受到的不是内心的痛苦,也不一定会付诸行动,而是表现为躯体上的不舒服,比如头疼、肚子疼、胃不舒服等。这是内心的感受以躯体感受的形式表达出来了,心理学称之为躯体化。
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创伤,也就是说都会有无法承受的痛苦被防御起来。也都有可能会有付诸行动和躯体化现象的存在,不过存在着程度上的不同。
在亲密关系里,两个人一起生活,一定有一些事情会触碰到彼此的创伤进而唤醒那些痛苦。比如自己买了好吃的,之后边看手机边吃,结果没注意,自己一个人给全吃完了,没有给对方留,这样看似极小的一件事情就可能会唤起一些人儿时曾经被忽视的痛苦体验。
于是类似这样的生活中的一些疏忽,就成了很多爱人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理解了对方的痛苦被唤醒了,又懂得如何应对这些痛苦的原理和方法,就有机会滋养到对方,也有机会让这样的矛盾和冲突逐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