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0—1648年的第一阶段
腓特烈·威廉的首要任务就是把自己的国家从覆灭的边缘拯救出来,并且平息战争。1641年施瓦岑贝格伯爵的死亡,可能反而让他免受后来的耻辱。当时,年轻的腓特烈·威廉向波兰国王俯首称臣,接受东普鲁士的受封仪式——可能他那时候还暗中对天发誓,总有一天要把东普鲁士拿到手,而不用等着这个华沙的斯拉夫人送给他。同时他召集了一支军队,并巧妙地使了些手段,摆脱了和帝国的盟约,并在1643年至1644年与瑞典签订停战协议。
选择妻子也成为他外交政策的一部分。奥尔良的安妮·玛丽,也称“大郡主”,是位法国的天主教徒;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有着不输腓特烈·威廉的天赋和领导才能,一心想把柏林和哥尼斯堡收入瑞典囊中。年轻的选帝侯腓特烈·威廉最后在1646年娶了奥兰治腓特烈·亨利的长女——露易莎·亨里埃塔,从此巩固了与一个辉煌的家族以及新教强国的联系。她生活的痕迹至今留在了奥拉宁堡——她最喜欢的城堡,位于柏林附近。她的继任者,腓特烈·威廉的第二任妻子,荷尔斯泰因-格吕克斯堡的多萝西娅也是一样,至今在多萝森-斯塔特都还能找到那棵她种下的菩提树。
战争已经逐渐平息。在1648年10月24日的谈判中,各方准备签署著名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腓特烈·威廉动用了他所有的谈判筹码,努力达成两个目标:第一,保留波美拉尼亚的全部领土;第二,为加尔文教徒争取1555年《奥格斯堡宗教和约》授予新教徒(路德教徒)的政治和宗教权利。他成功达成了第二个目标,因此勃兰登堡的选帝侯成了新教的领袖,赢得了德意志新教的领导权。但第一个目标并没有完成,他只得到了波美拉尼亚一半的领土,也就是较为贫瘠的东部卡明主教辖区,而西部的什切青被分配给了瑞典人。作为补偿,他费尽心力地从帝国夺得了哈尔伯施塔特和明登世俗化的主教辖区,马格德堡富有的大主教辖区也被归还给他——腓特烈·威廉在1681年最终夺回了马格德堡。
考虑到1640年腓特烈·威廉的地位和拥有的资源,能做到这一步,都可谓是辉煌的成就。这些成果不仅巩固和加强了腓特烈·威廉统治的核心地区,还证明他能利用非常的手段让勃兰登堡恢复过去的辉煌。在八年的时间里,原来支离破碎和遭人鄙视的勃兰登堡,已经成为帝国最强大的新教诸侯国。然而人们竟然认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证明了腓特烈·威廉的信条和外交方法是完全正当的,这点确实令人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