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官西去
杜甫的一生,他自己已经写到了诗句里。
他童年写,成年写,晚年写,生病写,欢乐写,不得志写,得志更写。他赞古圣先贤,赞帝王好友,赞盛世太平,赞花好月圆。他写苍生疾苦,写江河山川,写士卒百姓,写庙宇人间。
杜甫的诗句,有牢骚,有思考,有气势,有胸怀,有沉郁,有悲悯……
他写了太多太多,多到必须用最大的纸才能装得下他的一生。
他的一生,诗句虽多,但其性情,却只有几个大字而已。
狂放不羁、疏狂自恋、一往情深、孤傲自持……
他是将性情一贯到底的人。
杜甫在返回华州的路上,路过奉先县时,顺便拜访了好友卫八处士。此番相聚虽然短暂,也许小到无须提及,但杜甫赠这位老友的诗却值得一读。
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男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当一个人感慨时光时,他就真的老了。
杜甫与老友相见,突然觉得青春壮年太短暂,不知不觉两人已白发苍苍。杜甫向卫八处士打听旧友,得知他们大多已经逝世。
昔日,他们都是壮年男儿,今日重逢,两人皆儿女成行。果真是老了,体会了半生的人情世故,现在想来如此渺茫。
一朝离别,怕是日后再难相见。人老了,往往心怀悲凉。
年轻时,可期许明天,年老了,又还能有几个明天?他们没有相逢的期许,只有对彼此安康、平安的祝福。
杜甫来到华州,日子过得极为无聊。他《夏日叹》完《夏夜叹》,牢骚一个接一个。不能怪他牢骚多,那年关内久旱不雨,米粮严重短缺,又遭逢天灾,他很难不说些什么。
夏日叹
夏日出东北,陵天经中街。朱光彻厚地,郁蒸何由开。
上苍久无雷,无乃号令乖。雨降不濡物,良田起黄埃。
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万人尚流冗,举目唯蒿莱。
至今大河北,化作虎与豺。浩**想幽蓟,王师安在哉。
对食不能餐,我心殊未谐。眇然贞观初,难与数子偕。
夏夜叹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战乱那些年,粮食价格飞涨,一斗米售价近千文,甚至上万文。杜甫俸禄三万,却也只能换得几斗米而已。由于战火不断,百姓常年居无定所,农田也不能好好耕种,再加上遭逢旱灾,导致粮食严重短缺,街头的饿死骨越来越多。
杜甫虽有俸禄,但仅够换几斗米的粮食,很难满足他与家中妻儿的生活所需,因此杜甫的生活依旧困苦。
天下纷乱,叛军久难平复,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杜甫的心也跟着痛着。他心怀苍生,虽做着闲官,但心却时刻想着报国。他写《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寇形势图状》,试图献策改变时局。然而,他的进献却未必会被采纳。杜甫还写过《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探讨了关于赋税、交通、征役、币制等问题,以期解决百姓苦难。
只是,身为华州司功参军的杜甫,人微言轻,终究做不了什么。那时,唐肃宗一次又一次地打压唐玄宗时期的旧臣,房琯也被贬,他在这样的朝廷里,再也看不到希望。
大唐,没有贤君;朝廷,没有贤臣。他纵是有一身治国才略,若不被采纳,又有何用?杜甫越来越厌烦这个无用的闲职,不久便生出了辞官的想法。
据《新唐书》所载:“关辅饥,辄弃官去。”
此时,杜甫已四十八岁。朝廷里旧友越来越少,此番离开,注定再难步入仕途。
可是,杜甫必须走。他不能忍受自己“一无所长”,也无法再忍受难以为继的生活。辞官,或许会让以后的日子更苦,但好过在“无能”的职位上受煎熬。
那年立秋次日,杜甫写下了《立秋后题》,诗中便提到了辞官之事。
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
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
走了,无须留恋,许多事本就该顺其自然地发生。只是年过半百,这般无奈地离去,难免有些惆怅。
杜甫一直渴望像李白那样自由,不再受官场的束缚,不再受世间人、事、情的牵绊。昔日他不曾做到,如今他却做到了,也终于找到了隐士们为何明明雄才大略,却隐居起来的原因。毕竟一个朝代的兴衰更迭,有它自己的命数。
它并非几个人的力量便可扭转,也并非你至死不渝地报国,便真能“天生我材必有用”。隐士们之所以隐居,不仅因为看透了国家大势,还因参透了自己的命数。与其碌碌无为一辈子,不如归隐山林,过自在逍遥的人生。
这在许多人看来,或许有无奈,有假装“逍遥”的自嘲,但身在不可救的时代,自己又何必不接受现实,放下执念?
得志,彰显才能;不得志,用才能滋养自己,也是一件很好的事。
若连这点事都看不开,耿耿于怀,还需要自嘲,那便真是凡夫俗子了,又怎能成为真正的隐士呢?
有些人注定与普通人不同,比如杜甫。他有着诗人特有的豪迈,也有着自己的率性风流。他有凌云之志,也有济世之心,但他沧桑半生,终究看透了些什么。
否则,又何必苟活半百?
年轻时,杜甫明知入仕难,偏偏选择入仕;年迈时,他明知辞官难,却又偏偏选择离开。他是与常人反着来的。普通人会选择大多数人走的路,会选择最为好走的一条路。杜甫的一生,一直走在艰难的路上,哪里有苦,有难处,他便要往哪条路上走!
所以,他成了“诗圣”,而并非常人。
现实的路,或许崎岖坎坷,但杜甫心里的路,一直明亮着。朝着这个方向走,或许会收获世俗的白眼,但好过对自己失望,让自己的心失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