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置之死地而后生
原文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①,然后能为胜败。
注释
①众陷于害:兵众陷于危险。
译文
把军队投放在亡地上,然后才能保存;把军队投放在死地上,然后才能得生。使士兵陷入危险的境地,然后才能操纵胜败。
历史故事
涡阳之战
陈庆之是南朝梁国名将,人称战神。他的战绩辉煌到令人难以置信。
有一年,陈庆之率军攻打涡阳城,这是北魏的一座城池。梁军与北魏军队相持,从春天一直打到冬天,打了数十百战,双方士兵都很劳苦。就在这个时候,有一支北魏援军慢慢地进入了梁军的后方。梁军的将领们害怕腹背受敌,都想撤退。陈庆之却说:“咱们打了一年仗,钱粮靡费巨大,但大家却没有战心,都想退缩。敌人来包围我们,那太好了!我看只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等他们把我们都包围死了,大家就死战了,那才是胜利之时!”
果然,魏军筑了十三座营盘来包围梁军。陈庆之率众夜袭,消灭了魏军的四座营盘,涡阳守将投降。这之后,陈庆之又挑选了几十个俘虏放回北魏军营,传递北魏军败讯。陈庆之率军尾随在这些降卒身后,乘势攻击,余下九营全溃,北魏军全军覆没。
陈庆之
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将领。陈庆之出身寒门,但志向远大,常想为国效力。他中年开始领兵,在与北魏以及其后的东魏较量中,屡立战功。陈庆之用兵灵活、注重士气,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儒将。
华杉详解
讲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例,当然又要说到韩信的背水一战。不过前文已经说过,韩信把士兵们投到死地之前,已经另有安排,还有两千奇兵在外面。所以士兵们在死地,韩信却明白外面还有一个活路。这个“死”不是必死,只是制造一种生死存亡的气氛,否则士兵就不能专心致志、死心塌地地拼命作战,因为他还有别的选择。只有把他们投放到亡地、死地、绝境,才能爆发出他们的强大意志,打败敌人。
再来看陈庆之的涡阳之战,严格来说也不是真的“死地”,而是“围地”。前文讲高欢突围时,敌人故意给他留了口子,他反而把口子堵死了,以此激发士兵斗志。所以陈庆之久战不胜,也就不怕敌人来包自己饺子,因为他认为只有被包围了,将士们才会拼死一战。
我们在前文曾多次讲到“死地”,说进了死地就是必败必死,所以才叫“死地”。但前文也讲要置之死地而后生,要把士兵“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这两者乍一看好像是矛盾的,而掌握其中细微的差别,能将计就计,灵活运用,就是智将、名将和庸将的区别。再想一想我们,如果能时刻保持一些紧张、紧迫感,不把问题拖延到束手无策、来不及的“死地”,相信很多问题就不再是无解的难题了。
名家注解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曹操注:“必殊死战,在亡地无败者。孙膑曰:兵恐不投之死地也。未险难地,则士卒心不专。既陷难地,然后胜败在人为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