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北京“失联”的同时,南方发生了什么
1900年夏季,就在北方局势不知道朝哪个方向转的时候,南部的中国知识分子和政治家们究竟是怎么判断,怎么思考的呢?
在回答这些问题前,我们要先搞清楚南部中国当时所处的一个大背景。中国的对外开放是从长江口岸开始的,以上海为中心,整个长江流域是近代发展最迅猛的地方。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60年代再加强,特别是到了1895年外国资本自由进出之后,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流域经过几十年的时间,获得了很不一样的发展——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资产阶级公民社会出现了。
东南地区的督抚们——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这几个人都是从洋务运动时期一路走过来的,应该说他们都是对朝廷忠心耿耿的重臣。但是他们现在面对北方的这样一种紧张局面,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们判断,北方之所以和外国关系闹僵,它的症结主要在最高领导人的调整,最高领导人这个时候如果不是端王,可能就没这问题。
这些大臣觉得,端王上台之后,中央政策出了问题,因此他们就利用朝廷在北方和外国交涉不顺畅的机会,来调整自己和外国的关系。慈禧太后的同文诏书发布以后,张之洞、李鸿章等人看了就讲:“这事怎么能够这样做?怎么能够就这样跟外国人打起来?”这几个人都是和外国人打过交道的,所以对中外的局势看得非常清楚,他们觉得这是在把整个国家推入灾难中。
于是李鸿章就和其他几个大臣商议,最后决定把诏书当作伪诏!他们后来就开始为此找理由,提出可以把端王政府看作一个伪政府,伪政府的诏书,自然是假的嘛!后来他们也确实这么做了,也没出什么大的问题,毕竟端王政府当政的时间很短。虽然李鸿章等人拒绝奉诏,但是整个长江以南、长江两岸依然很恐慌。因为外国人对这一地区的投资力度极大,一旦和外国人的关系处理不好,会造成经济的动**。他们这个时候就在商量,究竟怎么处理这个问题。
当时驻上海的各国领事也很多,而这些领事都是能够独立决策的。中国方面的这几个大臣就商量,决定委托在上海的盛宣怀、上海道[5]他们有意识地和公使接触一下,看看能不能找出解决的办法。后来上海道受几个总督的委托,和各国驻上海的领事协商,慢慢达成了共识。中国方面要求各个公使不要把军舰开到长江流域来,不要在上海登陆,不要卷入北方战火当中去。外国在这一点上也挺乐意,就约定不对长江流域出兵。另一方面,外国要求中国的这几个督抚保证他们在长江流域侨民和财产的安全。
所谓东南互保就是中外地方政府在东南地区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事情,避免介入北方的战局。这等于宣布独立了。就在这种状态下,东南地区躲过了这场战争。多亏了东南互保,才让动乱止步于淮河流域,没有让它进入南方。
应该说,这些大臣擅自作出了一个对中国并不坏的决定,当然这也是经济决定了政治,正是长江流域和东南地区中国资产阶级的发展,使大家的意识发生改变,才能走到这条路上。如果中国没有资本主义的发生,还是一个统一的中央王朝,那么在农业经济状态下,南方一定是和北京站在一起,不可能发生这种分裂的。
也正是因为东南地区资产阶级的发展,1900年7月,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国会(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参与的都是一些在上海的体制内和体制边缘的知识人、政治家,比如唐才常、严复、容闳等。相关的资料经过义和团事件后,基本上都毁掉了。现在我们只能从一些零星和边缘化的史料当中,去勾勒出一个大概的轮廓——他们希望成立一个与大清毫无关系的中国国会。中国国会的成立还意味着这一拨汉人高级知识分子和政治家,准备利用这次外部危机来解决中国的内部问题。中国国会在上海开了几次会,容闳为会长,严复为副会长,这两个人在国际上都是有一定影响力的,也都对外部世界有了解。如果这样发展下去,一个资产阶级的议会政治架构一定会建立起来。
参与这个中国国会的还有唐才常,他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国会的活动之后,很快就顺着长江,到汉口找他的老师,也是他的恩主——张之洞。我们通过研究也可以看到,唐才常到达武汉之后,开始策动张之洞在华中地区称帝建国。在1900年北方最危急的六七月,张之洞也的确在这方面动过脑筋。我们不要从张之洞个人的立场来看待他想称帝这件事,当时中国的形势下,大家其实都希望张之洞能登高一呼,让整个南部中国脱离战争的灾难。
但张之洞毕竟受的还是传统的知识教育,特别是形势比人强,一切都取决于外国究竟和清政府怎么交涉。外国如果觉得清政府是一个可废弃的政府,那南方像中国国会、武汉的张之洞、华南的李鸿章大概都可以有所作为。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等到联军向北京进发的时候,联军表现出来的姿态并不是以分裂中国为诉求,各国政府很明白地表达了,仍然以慈禧太后的清政府为政府。这样一来,张之洞这一拨人的态度立刻就转变了。
中国国会烟消云散,不可能再持续下去;张之洞不仅停止所有的活动,而且转手就把唐才常给杀了。所有关于自立军的细节资料,我们现在已经看不到了——可以将此理解为杀人灭迹、销毁证据,毕竟事关叛逆,我相信正常人都会这么做。在1900年夏天,在北京局势最紧张的时候,还有一个老臣需要重点关注,那就是李鸿章。李鸿章在1898—1899年的时候就外放到广东,做了两广总督。两广总督镇守的是中国的南大门,而且南方毕竟和外国人交往很多,所以李鸿章的位置就显得尤其重要。当北方局势紧张之后,各方势力都在拉拢李鸿章。大概在6月,西太后就发布一封诏书,让李鸿章赶快北上,和外国议和,以挽救和外国的关系。
7月,北京的局势慢慢明朗起来,各国军队开始往天津集结,中国与各国公使之间也慢慢恢复了联系。李鸿章接受朝廷的安排北上,到了上海之后,就把上海作为基地和各国公使、各国政府打交道,形成了一个“李鸿章政府”。打交道的结果是,各方的政治力量觉得,在目前的状态下,可能还是维持清帝国原有的架构为好。就这样,1900年北方危机引起的南方的**,最后在整个大局改变的时候停息了。时间虽短,但这件事情是在1900年国难重大事件当中,中国的另外一种可能性,所以值得单独拿出来讲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