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生活的家庭环境
访谈中,我们对流动儿童家庭的子女人数、父母职业和家庭收入水平等情况进行了了解。
(一)流动儿童的家庭基本状况
1.流动儿童家庭的子女人数
在访谈中发现,流动儿童家庭中的子女人数较多,24名流动儿童中有18名儿童(占被访人数的75%)所处的家庭有2个及2个以上的孩子。在这些家庭中,绝大部分条件较好的家庭都更愿意把孩子带到北京,与父母一起生活,由父母进行照料,但是也有部分家庭因为经济、户口等外在原因把孩子留在老家,由其他亲人照顾抚养。
2.流动儿童父母的职业
在访谈的24名儿童中,有19名流动儿童的父母都是个体经营户和体力劳动者。此外,某些家长的工作不稳定,容易受到一些外在因素的干扰,这直接影响整个家庭的经济收入。
3.流动儿童的家庭收入
由访谈得知,24名流动儿童中,有19名流动儿童的家庭月收入在500~2000元之间。在城市的工薪阶层中,处于中下层水平。家庭的收入直接影响流动儿童家庭可支配使用的资源,给流动儿童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带来直接的影响。
(二)流动儿童的家庭关系
1.流动儿童的亲子关系
在接受访谈的24名流动儿童中,有21名表示自己和父母的关系和以前一样,彼此之间感情很好。
“我和爸爸妈妈的关系很好,他们都很疼我。”
“我跟我爸爸妈妈的关系特别的好,我们之间没什么,无话不说。”
访谈中一些家长和孩子的看法也较为一致,1名家长说:
“我们关系很好的,我跟他说咱们既是父母关系也是朋友关系,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就跟我说,咱们共同去解决,孩子有事也都跟我说。我做错的也让他们提出来,我也可以道歉。”
但是也有3名学生认为目前的亲子关系没有以前好,甚至其中1名孩子觉得和父母的关系很糟糕,让自己觉得很苦恼。究其原因,这一方面与流动儿童所处年龄阶段特有的发展特征有关。
“我长大了,已经有十五六岁了,很多想法比较成熟了,不再像他们想的那样,我最希望他们能够给我时间,让我独立地去做一些事情。希望自己能够独立。”
另一方面和父母的教育方式也存在密切的关系。
“有一次因为错打了预防针,妈妈当众打骂了我,我感到很委屈,有时候她也会在大街上打我,我希望妈妈对我的心理稍微理解一下,也许会更好一些。”
在被访的24名流动儿童中,有20名流动儿童觉得父母和以前一样关心自己,其中还有4名儿童,感到父母的关心程度甚于从前。从流动儿童的叙述来看,有两种客观因素促使了这一改变。首先是环境的因素,流动儿童从熟悉的老家迁入陌生的城市,父母对孩子的安全需要考虑得更为周全。
“父母比以前更关心我,因为北京不像在老家,在老家大家都认识,而北京周围有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可能会有危险。我一旦回去晚了,爸爸下班回家,看我不在就马上转头来学校接我。”
其次,是见面机会增多的原因。以前“留守”老家时,和父母分隔两地,一年甚至多年才见一两次,平时得到父母关心的机会很少。一家团聚之后,孩子们觉得父母更关心自己了。
“小的时候爸爸妈妈来北京了,过年时才回家,一年才见一次,感觉他们不像现在这样关心我。”
但是在访谈中,也有4名流动儿童,觉得父母对自己的关心比以前少了。
“来北京后父母没有以前关心我了,我最希望他们问问我为什么回家晚了啊之类的。”
“来北京后父母不怎么关心我,有时候就是学校老师请家长了,他们才过问一下,感觉很不好。”
亲子关系之间是互动、双向的,我们在访谈中发现,孩子除了关注父母是否关心自己外,也很在意父母的状态。
“来北京后爸爸笑了,开心一点,我心情也舒服。”
2.流动儿童的亲子沟通
提及亲子沟通,在被访的24名流动儿童中,有10名认为自己和父母很少进行交流。长期以往,他们逐渐形成了不交流的习惯,有什么心里话一般也不会告诉父母。
“有什么事情我一般藏在心里,或者写在日记本上,和爸爸妈妈没什么好说的,不习惯。”
其余14名孩子表示跟父母无话不说,非常亲密,而且觉得比起以前“留守”的生活,现在跟父母在一起感到很幸福。每天能够见到父母,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能得到父母的帮助和支持。
“以前爸妈不在家,自己不懂的事没有地方问,那时候挺为难的。”
由此可见,虽然流动儿童和父母之间的沟通欠缺,但是与父母分隔两地相比,现在的状况更利于他们的情感支持和身心发展。
通过访谈,我们还了解到流动儿童和父母之间的沟通内容比较单调,一般都是围绕孩子的学习进行,缺乏灵活性。在接受访谈的24名孩子中,有23名流动儿童,提到家长会经常关心自己的学业情况,如作业是否完成,在校的表现及考试成绩等。
“我爸吃饭的时候会问我,作业有没有写完,考试有没有得九十分这些,除了这些,就不说其他的了。”
流动儿童亲子沟通不足、内容单调的原因很多。其中,时间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许多孩子的家长从事的都是没有时间限制、没有固定休息日的工作。为了生计,他们牺牲了陪伴孩子的时间。
“现在爸爸妈妈早上都出去干活,晚上才回来,中午就爸爸回来,或者妈妈回来。”
家长对此也无可奈何:
“现在挺忙的,因为我的工作时间长,就没怎么跟孩子聊天,没办法,为了生存。”
除了时间的因素,经济条件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缺乏经济的支持,家长想带孩子外出游玩,增加沟通的美好愿望经常无法实现。
“平时我们几乎不带孩子出去玩,有时候只有在国庆啊什么的,去一些不收门票的地方,一般都是自己骑自行车去,这样可以省些路费钱。想去很多地方,比如科技馆、博物馆,肯定对孩子有帮助,但是经济不允许。”
当然,父母主观上缺乏沟通意识也是直接影响因素之一,一些家长在谈及沟通时,表示:
“吃饱喝足就可以了,想不到那么多东西要跟孩子说。”
此外,父母缺乏沟通技能、沟通方式不当也值得关注,如在访谈中,打工子弟学校的1名中学生说:
“母亲老是唠叨,我也大了,有些事吧不想和我妈说,她就老问,问得我很烦,所以索性就都不说了。”
在谈到和父母的沟通时,24名受访孩子中,15名流动儿童简单地表示平时他们和父母都会有沟通,但是也有4人觉得自己和母亲的交流要比父亲多。
“有什么话一般会跟我妈说。”
“感觉和我爸的距离有点远,我经常和我妈聊天。”
究其原因,访谈中主要体现了两点因素,其一是客观因素,从流动儿童父母从事的职业可以看出,更多的母亲待业在家,她们有更多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陪伴孩子并和他们沟通;另外则是主观因素,如父母的个性差异,在访谈中,1名中学生说:
“我爸平时比较沉默寡言,关心的语言很少,我妈不会,我跟我妈几乎无话不谈。”
还有父母关心孩子的程度差异等,如一个小学六年级的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说:
“我爸不关心我,以前他骂我,我就和他打架,后来慢慢好一些,在老家的时候他每年就回去看我两次,教育我的时间很少,我觉得他没有我妈关心我,所以什么事情都不会跟他说,会跟我妈说。”
(三)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特点:理想与现实
1.儿童及家长的教育期望
流动儿童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期望,他们的教育期望趋于理想化。接受访谈的24名流动儿童中,有15人都说到他们希望自己能够一直上学,能够圆自己的大学梦。
“我觉得没想着当什么,就是一直想上大学,为人民做贡献,医生也是为人民做贡献,教师也是,现在没想那么多。”
“想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我的数学比较好,所以想以后考一个好一点的理工学校,然后做1名工程师。”
然而,其中有3名流动儿童说到对自己未来的设想时,考虑到现实生活的限制。他们也有进高校深造的愿望,但由于家庭经济因素的限制,他们愿意早日走向工作岗位,以减轻父母的负担。
“我当然还是想上大学,如果考不上大学,我不想像其他人那样,要看家长的意思,我不准备像别的孩子一样花钱上学,考不上我就去当兵,一边当兵一边学习,然后再考试。将来希望自己能够做1名特警,训练狗的那种,因为我喜欢狗。保卫国家,回报我的父母。”
虽然流动儿童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多接受教育,但与流动儿童的高期望相比,他们对子女未来的设想趋于现实。在接受访谈的18名家长中有13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继续上学。然而,其中只有5名家长明确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理想的大学。
“我希望他考个军校,当个交警。”
“就希望他考个好高中,以后考个好大学。”
有5名家长担心孩子上高中的问题。
“最担心的就是下一步,怎么上这个中学。”
“最担心的是读高中。”他们只说希望子女能好好读书,“如果可以的话就一直读下去。”
“未来吧,好好学习,打好基础,将来找个比较好的出路。”
对这个问题,家长很无奈,正如其中1名家长所说:
“我希望,怎么不希望呢?但是外面学校就是这么回事。外面形势不行了就回家,还怎么着?不成那就不上。”
也有家长为孩子做了现实的规划。
“我希望她在北京,不管哪里有学上,把初中上完,在北京上个职业中专,能在北京找个工作吧。”
另外,有2名家长对孩子的发展持顺其自然的态度。
“顺其自然,看她自然成长了。”
有3名家长对孩子的发展没有明确的想法或希望。
“没什么设想,没什么希望。”
“看情况,主要太调皮,我都不知道他能读到什么时候。”
2.家庭教育资源
在家中缺乏专门的学习空间是流动儿童面临的普遍问题。在24名流动儿童中有9人提到他们和父母挤在一个房间里,家庭的各种活动也都在同一个房间里进行。
“我们家就一间房,睡的是架子床,我爸妈睡下面,我和我哥哥睡上面。角落放液化气做饭,还有煤炉。有一张桌子用来吃饭和放东西,我回来早先在那做作业。剩下的地方用来摆爸妈加工器件的机床。”
正如某打工子弟学校校长所说:
“这些孩子家庭居住环境都很差,10来平方米,吃、睡、写作业都在一块,所以我们学校尽量增加孩子在学校的时间,给他们提供好一点的学习环境。”
在访谈中了解到,24名流动儿童中有20名回到家里要做一些家务。其中17名认为不会很影响学习,如某打工子弟学校的1名流动儿童所说:
“我回到家要做一些家务,洗碗、洗衣服和扫地什么的,每天大概一个多小时,不会很影响学习。”
但是,有2名流动儿童每天做家务的时间超过了两个小时。
“哥哥去学校(住校)了,就我做饭,我每天回去给爸妈做饭吃,早饭也是我来做。”
有1名流动儿童在访谈中说到,他要帮父母做工打杂。这样,过多的家务影响了他的学习。
“我一般就晚上回去和爸妈待在一起,我要帮爸妈收那些废铁。”
18名流动儿童的家长中有11名在访谈中也提到,因为他们自己平时工作太忙,不得不让孩子来分担一部分家务。
“孩子从学校回来要干(家务),自己的衣服自己洗,扫一下地,我没时间管。”
“因为我们做装修,平时很忙,每天回来都很晚,所以,他在家里经常要帮忙干一些家务活,每天两个多小时是要的。”
半数老师也认为一些流动儿童由于要帮父母做家务活而影响了学习。
“大部分学生都是这样(愿意上学),只有极个别的孩子,由于家庭的原因,需要干家务活,只有很少的学生不愿意上学。”
“有一部分确实是不爱学习的,但是有一些孩子也有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回来晚一些,小孩子都在帮家长做饭,做家务。”
在我们的访谈中发现,绝大多数的流动家庭无法为孩子提供学校以外的学习资源。这与流动家庭的经济收入偏低有很大的相关性。正如访谈中某流动儿童所说:
“我特别想报数学班,爸爸不给报,觉得太贵了。”
家长也承认,
“我们家(收入的)百分之六七十,甚至八十都投入到这儿(教育)了。可是要交赞助费什么的,我们也承受不了,哪里还能报什么特长班。”
总之,访谈结果显示:流动儿童除了与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外,很少有其他的课余活动,大部分孩子还要帮父母做家务。家庭为他们提供的教育资源非常有限,他们的知识学习和智力开发基本上依赖学校教育,因此,加强流动儿童的学校教育很有必要。
3.父母的教辅能力偏弱
流动儿童的父母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对子女学习的辅导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在接受访谈的24名流动儿童中,有11人表达了希望父母能够辅导自己功课的愿望。
“希望爸爸能帮我补补英语、数学,但是爸爸在老家没学过英语。”
“来到北京后,爸妈非常关心我,但是我最希望他们能辅导我作业,可惜他们不会。”
“希望写作业的时候父母能在我身边,我不会的时候可以问他们。但是我不会的题,问他们,他们都不会,也不理我。”
18名家长中有8人也承认自己无力辅导孩子的功课。
“功课辅导不了。因为我们家都不识字怎么辅导。就让他自己学,能学到什么程度就学到什么程度。”
同时,流动儿童的父母多为个体经营户和体力劳动者,工作时间普遍较长,常常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访谈结果显示,1/3的流动儿童说他们的父母因为工作太忙而没有时间管理他们的学习。
“我爸妈很少过问我的学习,他们太忙了,也就学校老师请家长了,他们才过问我一下。”
半数流动儿童家长也承认自己只是偶尔过问子女的学习情况。
“以前对他的功课抓得挺紧的,最近自从开了商店以后就抓得少一点。现在挺忙的,因为我的工作时间长一点,给他辅导功课的时间就少了。”
“工作太忙,每天晚上回家都十点多了,关心关心孩子的生活,实在是没有时间关心他的学习。”
15名教师中,有6名教师也反映流动儿童家长没有时间辅导孩子的学习。
“晚上孩子的父母回去很晚,作业也没有时间帮他们检查,这样的孩子如果不自觉的话成绩就比较差一点。成绩差的孩子都是家长比较忙,没时间管孩子。”
在打工子弟学校和混合学校访谈时,15名教师中有11人反映流动儿童父母的教育理念有偏差。
“现在的孩子说实在的,学习压力也挺大的,家长做到的只能是看一下孩子的成绩,考得好了高兴,考不好了,就是责备,对孩子关心理解的还是少一些。”
教师还反映流动儿童父母常常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就是家长本身素质所限,对孩子的教育上经常和老师有一些矛盾,就是粗暴的那种方式,有的孩子成绩不太好,或者成绩下滑了,家长就是一顿打,或者就是不停地骂。”
此外,父母配合学校工作的意识也不强,主要与流动儿童家长的个人学历和观念有关。
“这些孩子的家长素质不高,很多是小学都没有毕业,上过初中、高中的就很少了,所以他们的教育方式不是很对,教育的思想也很简单,自己不会教就把教育的责任全部推到学校,甚至希望学校能够拯救他们的孩子。”
当然,也有1/4的教师认为流动儿童的父母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也很关心子女的学习,但是他们疲于生计,照顾不到子女的学习。
“大部分(家长)都能配合,还有一部分比较忙。还有家里孩子比较多的,就顾不上。”
某打工子弟学校校长在访谈中说:
“基本都能配合,比如通知开家长座谈会,大部分家长都会参加,家长还主动提出让老师管孩子严格一些,因为他们没有时间管孩子。这些家长都是外来打工者,工作不固定,居无定所,因为更换工作地点,孩子也会跟着一起流动。家长文化素质普遍比较低,根本就做不到辅导孩子的功课,由于超生的孩子多,家庭经济状况一般比较差。”
整体而言,流动儿童的父母由于自身知识和工作的限制,辅导子女学习和日常教养的能力偏弱。
一方面,流动儿童的教育期望普遍较高,希望能获得较高学历;另一方面,流动儿童父母的教辅能力整体较弱,且家庭教育资源也很有限。这就使得流动儿童对学校教育有更高的期望,因为他们的知识学习和智力开发基本上主要依赖于学校教育。因此,加强流动儿童的学校教育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