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其它 生态批判与绿色乌托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四、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批判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基本特点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通过指认当代西方社会危机形式的转变,集中分析了消费主义价值观形成的原因和基本特点,分析了消费主义价值观的社会后果和生态后果,指出消费主义价值观不仅造成了当代西方人异化的生存方式,而且极大地浪费了自然资源,造成了人和自然关系的紧张,强调只有破除消费主义价值观,理顺需要、商品、消费和幸福的关系,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和幸福,解决生态危机。总体看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批判具有如下基本特点。

  首先,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批判始终建立在如何实现人的本质,如何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这一价值旨趣的基础上。

  和西方其他绿色思潮追求“地球优先论”和“自然的解放”不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不是一般地揭示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本质及其后果,其理论的独特性在于他们始终把对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批判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结合起来,始终围绕着如何通过摆脱异化消费,实现人的本质,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这一目的展开。在他们看来,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形成和盛行是同资本主义的现代性价值体系和市场经济的普遍交换原则紧密相连的。也就是说,在前资本主义时代,虽然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交换,但是人们交换的目的主要在于满足自己对商品使用价值的追求。资本主义现代性价值体系和资本主义制度把人和自然、人和人的关系归结为一种工具性的关系和金钱关系,如何控制自然,通过追求经济增长和实现市场交换获取利润,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动力。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41]与此相对应出现了把“奢侈、贪婪、挥霍消费视为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必要的恶’”[42]的消费革命。这场“消费革命”提倡的是“炫耀性消费”和“奢侈性消费”,其消费的目的不在于满足人们对商品使用价值的追求,而在于通过这种消费显示人的地位和虚荣。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借助科学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巨大物质财富,从其追求利润和维系其统治的合法性双重需要出发,在全社会宣扬消费主义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把对物质的占有和消费享乐当作证明人存在的合理性的标准,导致了消费主义价值观的盛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敏锐地看到了消费主义价值观同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联系,因此他们不是从哲学价值观的视角抽象地批判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危害,而是把对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批判提升到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他们在指认由消费主义价值观支配下形成的异化消费,在本质上不是人的自由和幸福的实现,而是人的自由和尊严丧失的同时,提出要破除消费主义价值观,就必须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因此他们对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批判始终围绕如何实现人的自由、幸福和解放这一价值取向展开,从而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潮同西方其他以追求自然的解放为目的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哲学思潮区别开来。

  其次,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把对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批判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生态批判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更加深刻地揭示了消费主义价值观同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消费主义价值观同生态危机的内在联系。

  总体看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消费主义文化价值观的批判主要是立足于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的结构性矛盾运动、需求与商品的矛盾运动以及异化劳动和异化消费的关系三个维度展开的。从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的结构性矛盾运动看,追求无限增长的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客观上要求高消费的生活方式,从而为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客观基础。同时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运动在有限生态系统的限制下,必然会导致生态危机,生态危机决定了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必然会发生危机,最终结局是导致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基于以上原因,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危机形式转向到了消费领域,体现为生态危机。从需求和商品矛盾运动的维度看,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当代西方人在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支配下,实际上已经丧失了对“真实需求”的追求,而沉溺于对受广告所支配的“虚假需求”中,建立在“虚假需求”基础上的异化消费导致了对商品消费的无止境追求。人们并不是追求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对商品的符号象征性的追求,对商品的占有和消费成为了现代人确证自我价值的唯一形式。通过这个维度的批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把理顺需求、商品、消费的关系,确立新的价值观作为克服异化消费、解决生态危机的关键。从异化劳动和异化消费的关系这一维度看,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指认异化劳动是消费危机的重要根源的同时,又强调异化消费强化了异化劳动,从而把对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批判引向了对消费主义生存方式的批判。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从上述三个维度对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批判,始终是内在地以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生态批判为前提的。在他们看来,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既是消费主义价值观存在和盛行的客观基础,也是当代生态危机的内在根源。因为无论就资本主义生产的利润动机看,还是就其维系政治统治的合法性看,资产阶级必然会倡导高生产、高消费的生存方式,必然会牵引人们把兴奋点集中于消费领域,最终形成异化消费。异化消费的结局是不断突破有限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限度,从而导致人和自然关系的异化。由此得出的必然结论是:无论是破除消费主义价值观,还是解决生态危机,都必须以变革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为基础和前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把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批判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生态批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根本克服了西方绿色思潮拘泥于抽象的哲学世界观的层面批判消费主义价值观,脱离人和社会的关系而拘泥于人和自然的关系建构环境道德价值观的缺陷。

  最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批判吸收了马克思关于“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思想,以及法兰克福学派对消费主义文化价值观的批判,明确提出“人的满足最终在生产活动中而不在于消费活动”的思想,要求树立正确的需要观、消费观和幸福观,既拓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空间,对于我们当前坚持适度消费,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所指认的由消费主义价值观所支配的异化消费以及由此造成的“劳动—闲暇二元论”都是人的本质异化的体现,其理论根据正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本质,人应该在劳动创造活动中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价值确证的论述。以马克思的这些论述为基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反对把在劳动之外的闲暇时间中的消费看作是实现满足的唯一形式,明确提出“人的满足最终在于生产活动而不在于消费活动”的思想,由此,他们把如何破除异化消费和“劳动—闲暇二元论”,引导人们到劳动创造活动中实现自我作为理论探索的主要目的。在他们看来,这既关系到是否能实现人的本质、自由、幸福和解放,又关系到能否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他们又到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去寻找思想资源。他们在肯定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依然是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方法论的同时,又指出应当通过修正历史唯物主义的危机理论,使之能够运用于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消费领域的矛盾和生态危机,既实现马克思主义同当代生态运动的有机结合,也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拓展了更为宽广的理论空间。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消费主义价值观和生存方式的批判也要求我们在现代化过程中,应当立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克服发展过程中的物质主义倾向,实现对人的尊重和对自然的尊重。

  法兰克福学派对消费主义文化的批判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又一重要理论资源。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已经揭示了当代西方社会中物的价值高于人的价值的异化现象,法兰克福学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化工业论”,指出文化工业论所生产出的大众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消费主义文化;马尔库塞则通过提出“真实需求”和“虚假需求”的概念,揭示当代人已经成为沉溺于物质商品消费,而忘却精神追求的“单向度的人”;弗洛姆在指出当代西方社会是一个病态的、总体异化的社会的同时,重点分析了当代人的“消费异化”,他不仅指出当代人把消费看作是人生的目的,而且指出当代人的消费是一种被社会所控制的消费。在他看来,当代人“对闲暇时间的消费,就象他所买的商品一样是由工业所决定的,他的趣味受到控制,他想看和想听的是社会允许他看和听的东西;就象其他东西一样,娱乐也是一种工业,消费者被支使去买娱乐就象他被支使去买衣服鞋子一样,娱乐的价值取决于它在市场上的流行与否,而不是从个人的角度去衡量”[43]。法兰克福学派对消费主义文化价值观和生存方式的批判在本质上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批判,在他们眼里,消费主义文化价值观是当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内在组成部分,是一种新的控制人的工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继承和发展了法兰克福学派的上述思想,这一方面体现在他们更加集中地分析了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本质和危害,另一方面他们实现了批判视域的转换,体现在他们是立足于生态学的视域展开对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批判,而由于他们把对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批判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生态批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批判是生态批判和政治意识形态批判的统一,从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消费主义文化批判理论。

  当然也必须指出的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虽然也承认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具有一种潜在的“需求理论”,但却没有予以系统的阐发和足够的重视。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都曾经系统地考察过需要、消费和生产三者的辩证关系。具体说来,马克思肯定了需要、消费和生产三者的直接同一性。马克思指出:“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44]从消费和生产的直接同一性看,主要体现在消费既使生产的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实现生产的目的,同时消费又创造新的需求,成为生产的内在动力。正因为如此,恩格斯在晚年的书信中指出:“如果像您所说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却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45]从生产和消费的直接同一性看,生产既为消费提供材料,同时它又决定了消费的方式,并进而在消费者身上引起新的需要。需要、消费和生产的同一性的辩证关系,决定了一方面不能把需要仅仅归结为人的生物肉体组织的作用,需要的产生和发展只能到生产中才能得到说明。另一方面也决定了需要、消费和生产之间要保持协调,滞后于或超前于生产的需要和消费,都是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的。虽然马克思既没有把上述理论同生态问题联系起来,也不可能看到异化消费现象的盛行,但是应该说马克思关于需要、消费和生产的同一性的辩证关系的论述对于分析当代异化消费的现象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暗含一种需求理论,并且没有考察消费领域的观点,这是我们所不赞成的。

  [1] [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慎之等译,486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2]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184页,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3]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刘北成等译,91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Gorz,A,Critique of Economic Reason,London:Verso,1989,p.112.

  [6] Gorz,A,Critique of Economic Reason,London:Verso,1989,p.113.

  [7] [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等译,8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8] [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未来的地球》,毕聿译,30页,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9] [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慎之等译,493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10] [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慎之等译,494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11] [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一致与冲突》,张华青等译,110~111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2] William Leiss,The Limits To Satisfaction,Montreal: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1988,p.100.

  [13] William Leiss,The Limits To Satisfaction,Montreal: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1988,p.67.

  [14] [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等译,25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5] William Leiss,The Limits To Satisfaction,Montreal: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1988,p.16.

  [16] William Leiss,The Limits To Satisfaction,Montreal: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1988,p.90.

  [17] William Leiss,The Limits To Satisfaction,Montreal: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1988,p.18.

  [18] William Leiss,The Limits To Satisfaction,Montreal: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1988,p.28.

  [1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7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30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1] [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慎之等译,497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22]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张峰等译,6页,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23] William Leiss,The Limits To Satisfaction,Montreal: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1988,p.60.

  [24] William Leiss,The Limits To Satisfaction,Montreal: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1988,p.29.

  [25] William Leiss,The Limits To Satisfaction,Montreal: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1988,p.38.

  [26] William Leiss,The Limits To Satisfaction,Montreal: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1988,p.53.

  [27] [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慎之等译,486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28] William Leiss,The Limits To Satisfaction,Montreal: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1988,pp.54-55.

  [29] William Leiss,The Limits To Satisfaction,Montreal: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1988,p.58.

  [30] William Leiss,The Limits To Satisfaction,Montreal: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1988,p.60.

  [31] 参见[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慎之等译,第1章,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32] [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慎之等译,487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33] [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慎之等译,490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34] [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慎之等译,490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35] William Leiss,The Limits To Satisfaction,Montreal: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1988,p.79.

  [36] William Leiss,The Limits To Satisfaction,Montreal: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1988,p.80.

  [37] William Leiss,The Limits To Satisfaction,Montreal: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1988,pp.81-82.

  [38] [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等译,23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9] [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慎之等译,490~491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40] [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慎之等译,488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4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74~27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2] 莫少群:《20世纪西方消费社会理论研究》,99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3] [美]埃·弗洛姆:《健全的社会》,欧阳谦译,137页,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4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731~73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