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格尔加
米兰·坎格尔加(Milan Kangrga,1923—2008),南斯拉夫“实践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生于克罗地亚的萨格勒布市,1950年毕业于萨格勒布大学哲学系,并开始担任美学和伦理学助教。1962~1964年,坎格尔加在海德堡学习。坎格尔加是《实践》杂志和科尔丘拉夏令学园的主要发起者之一,1964~1974年间他一直是这一杂志和学园的积极组织者和参加者,对于“实践派”的活动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坎格尔加曾担任南斯拉夫哲学学会的秘书、克罗地亚哲学学会主席等职务,并先后在奥地利、匈牙利、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苏联等地讲学。
坎格尔加的著述十分丰富,许多著作被翻译成德文、意大利文、英文、法文、匈牙利文、西班牙文出版。主要著作有:《卡尔·马克思著作中的伦理学问题》(1963)、《伦理与自由》(1966)、《历史的意义》(1970)、《人和世界》(1975)、《伦理学抑或革命》(1983)、《实践——时间——世界》(1984)、《黑格尔——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问题》(1988)、《实在的意义》(1989)、《自己生命的走私者》(2001)、《民族主义和民主》(2002)、《伦理学:基本问题与走向》(2004)等。
坎格尔加主要从事一般哲学问题、哲学人类学、伦理学和美学的研究,其理论兴趣主要集中在对马克思学说的阐释和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上。在“实践派”中,他以对斯大林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激烈批判而著称。虽然坎格尔加经常探讨伦理学问题,但是,他反对把哲学划分成不同的独立学科,实际上,他的代表作《卡尔·马克思著作中的伦理学问题》探讨的就是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在这里,他对实践、自由、人的存在等问题作了许多探讨,清晰地表达了“实践派”的人道主义立场。坎格尔加反对在实践活动之外抽象地谈论自在自然的存在和自然辩证法,他强调,自然界存在着一般的运动或变化,但是,“运动本身并非辩证法的特征”,存在着机械的、化学的等各种非辩证的运动。他认为,辩证法的本质特征在于对给定性的否定,在于自我否定。坎格尔加明确认为,历史性的、有意识的和自由的实践活动是人之为人的条件,即人的本质,也是人所是的条件,即人的存在。“它是属人的,即历史的世界或精神与肉体、精神性与物质性、本质与存在、自由与必然、人与人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一句话,它是属人的,即历史的世界或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体。”因此,人化自然也就是人作为自我创造的主体的自我实现过程,在这种意义上,“人的本质既非精神也非物质……而是为其创造所有人之可能性的人的历史性活动。同样,世界的统一性(由于对人而言只存在人的、历史性的世界),一方面,不在于上帝、精神或精神性,另一方面也不在于其物质性,而在于人的创造性活动,在于实践。”
本书选用的《马克思哲学的意义》一文,集中表达了坎格尔加对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的意义的理解。他明确反对实证主义把实在当成给定的、自在的东西加以描述的做法,反对实证主义把马克思视作一名科学家,即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而不是变革现存世界的哲学家的观点。坎格尔加认为,马克思的学说同实证主义立场是截然不同的,马克思主义的起点、基础、观点和视野是由世界的一种可能性而非现实或历史构成的,即是由对作为有限物和基本过程的存在的辩证否定构成的。因此,马克思把哲学当作一种根本的实践观,当作一种有意义的、人道的、历史的实践来对待。基于这种分析,坎格尔加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就包含在积极地、现实地和革命地废除现存的、实际上无意义的事物的各种意志、要求和努力之中,即包含在反对这种无意义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认识,反对其虚伪性和神秘性,反对它对现存事物的维护的斗争之中。革命已经历史地证明了自身,并反复证明了它自身就是人之历史存在的唯一现实的方式,因为它具有人的多方面展示和确证的可能性,因而以最直接的方式检验着人的需要和利益的实现、对不断增长的能力的认识和自我认识,以及人的尊严,简言之,检验着作为人格和独立个性的人本身。只有在这种方式中,人自身的创造性的实现才会产生,其自身的历史也才会产生。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唯一的可能性就在于重建革命运动的精神,在于社会主义革命的不断继续。社会主义不可能终止和失败,因为没有革命化,即对现状的根本改造,历史本身就会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