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其它 学校教育学

第一节 备课

  

  备课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将教材中的知识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过程,是对教学过程的总策划和总设计。

  备课是为上课以及其他教学环节所做的准备工作,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课上得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准备工作做得充分不充分,如果把备课比作练功、排演,那么上课就是登台演出。平时排练不出汗不出力,演出就不可能成功。通常人们所说的“工夫在课外”“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就是这个道理。特级教师斯霞说:“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我常常把备课比做指挥员在组织战役,我总是反复推敲,直到自己认为满意的设计方案为止。备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脑力劳动,容不得半点马虎。只有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备好课,才能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1]教师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认真做好备课环节的工作,做到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里有学生、手中有教法。

  一、备课的类型

  1.常年备课

  一次,北京市特级教师陈毓秀讲《战国七雄》一课时,极为精彩。课后有人问她这节课用了多少时间备课,她回答说:“要说时间长,我准备了一辈子;要说时间短,我准备了15分钟”。“准备了一辈子”其实是个大实话,教师备课功夫全在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而不能“临阵磨枪”。平时要做“有心人”,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素材,积累各种教学资料,讲课时就会信手拈来、收放自如。

  2.学期备课

  学期备课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科书的体系和内容容量、学生情况以及教学时数等因素,来确定学期的总要求、章节或课题编排、各章节或课题的教学时数、教学形式、课外自习或作业的时数。这个计划一般由教研室(组)集体备课商定。

  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最好以表格形式呈现,一式三份,一份交教务处以便校部掌握情况,一份交教研室(组)以便教研室检查监督执行,一份由教师自己保留,以便参照执行。

  [示例]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3.单元备课

  一个单元教学开始前,教师必须对这个单元的教学作全面的考虑和准备,并制订出计划。内容包括:课题名称,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课时划分,各课时的主要内容,课的类型与主要方法等。

  单元计划也可由教研室(组)集体备课商定,但不必强求一律。单元计划也可以表格形式表达。

  [示例]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第 单元教学计划

  4.课时备课

  课时备课是根据单元明确的教学目的、任务、要求、重点、难点及其相应教学方法,进一步从每节课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和解决单元各项计划的具体落实。

  5.课前复案

  这是在上课前教师对教案内容再揣摩构思、默记熟练的过程。一个优秀的教师,即使他教过多少遍,每次走上讲台前,他还是会研读一下教案的。这是一个习惯,是一种责任。特级教师张子锷说:“我教中学物理五十年了,同教三个班,已讲了一百五十遍了,但是到最后一遍,不备课我还是不敢上课。”[2]

  6.课后备课

  上完课后,教师一定会有一些体会、想法,哪些地方需要补充完善,哪些地方需要调整修改,哪些遗憾需要下次避免,等等。及时把它写下来,作些反思总结,是十分必要的。现在,有些教师总感到写文章没有素材,也就是“没有话说”,其实,很大一个原因是没有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二、备课的六项任务

  1.研读课标

  课标,即课程标准,是国家关于基础教育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是对基础教育课程的规范和质量的基本要求。我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把沿用多年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某一学科的课程标准反映了国家对特定年龄段的学生在该学科方面必须达到的统一的最低学习要求。课程标准规定了各科目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评价的内容和标准,是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编写教材的主要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与评价建议。”所以,课程标准在教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要想上好课,必须对课程标准有正确、全面、整体的把握。

  课程标准的内容一般分为以下4个部分。

  (1)前言部分,规定课程的性质、地位、基本理念及教材设计的基本思路等,对这部分内容教师要反复研读,吃透其精神实质,以便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明确整门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对教学起到统领作用,确保教学的正确方向。

  (2)课程目标部分,包括总目标和分学段目标,如语文,针对“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5个领域分不同的学段分别提出了学习目标;数学把课程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4个领域,并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4个方面对每个学段的教学提出具体要求。教师备课必须对这部分内容细细研读,以便从“整体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着眼,“四位一体”整体设计每个单元、每节课。

  (3)实施建议部分,包括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学与评价建议等,这部分内容有助于教师恰当地选择和设计相应的教学与评价的方法,提高教学的实际操作能力。例如,语文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领会了这一点就应该摒弃一言堂,把时间腾出来,让学生直面文字,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又如,课标对作文教学提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为此,教师要抛弃“八股”的格式,鼓励学生拿出自己的创意。

  (4)附录部分,例如,语文课标的附录提出了背诵优秀诗文的篇目,课外阅读的书目和语法修辞知识的要点;数学课标的附录收录了几十个案例,指出了案例适用的年级和学生相关知识背景的分析,并为教学中如何呈现教学内容、如何设计数学活动、如何运用这些素材提出了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建议等,许多案例可以直接或者经过“二次加工”用到课堂中来,这些都有助于教师准确地理解课标,减少课标在实施过程中的落差,对教师上好课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特级教师于永正有个很好的备课习惯,即把课程标准中关于学段的教学目标复印下来,贴在备课本的首页,作为“教学指南”。当看到“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时,就坚定不移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读、背、写;当看到“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时,就坚决地把练习册丢到一边,努力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习惯上下功夫……

  2.钻研教材

  这是教师备课的核心环节。

  教材是教师在教学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包括标准的教科书和有关的图书教材、视听教材和电子教材等。有人说,“这法那法,读不懂教材就没法;千教万教,教不好教材就白教”,这话是有道理的。教材是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载体,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教师通过解读教材来理解课程标准,又用课程标准来驾驭教材。教师要读懂、读透教材,对教材要滚瓜烂熟,真正把握教材的体系和精髓,内化教材的精神,找准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和易错点,弄清教材的特点甚至疑点,探寻知识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挖掘教材内容所体现的思维深度和所蕴含的价值情感。正如邱学华老师所说:“课本,课本,教学之根本。掌握和驾驭教材是备好课的首要条件,也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3]

  特级教师于永正备课的方法对新教师有一定的启发性,他把钻研教材分为4个步骤: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朗读课文;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些自己还要先做一做。

  当然,我们强调钻研教材、把握教材,不是说每堂课的教学必须完全和教材一致,“按教材教”不等于“教教材”。特级教师路培琦说:“教材就是提供给教师上课素材,是给你一个教学思路,你要利用这个素材和思路,达到你的课堂教学目标,因此,不能照本宣科,不能把教材当作圣经来念。”教师备课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在“目标不偏离,要求不降低”的原则下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整合。一般来说,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可以概括为五个字,即“增”“删”“换”“合”“立”。[4]

  增:即新加内容,如补充材料或主题活动、实验操作等;

  删:即删除重复的、不符合标准的、不必要的内容;

  换:即更换不合适或不合理的内容;

  合:即整合不同知识点或不同学科的内容;

  立:即打破原来学科内容的次序,创立全新的框架结构。

  教师对课标和教材的钻研,经过了相当时间的积累,能达到融会贯通、左右逢源的自如地步,此时,教师才算具备了较强的备课能力。作为新教师,应向这样的目标努力。

  3.研究学情

  教师备课时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加强对学生的研究,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句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5]美国学者海涅克指出:“对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即使作一些粗略的分析,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择也是有益的。”

  教师要通过个别谈心、课堂观察、作业调查等途径,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和情绪状况、知识和技能基础、兴趣和爱好、学习需要和对教学的期望、学习方法与习惯、思维特点和思维水平,学生学习新知识会有哪些困难,可能产生哪些问题,要采取哪些预防措施,以便根据课程标准和照顾大多数的原则,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把教学定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教材的处理和教法的设计最大限度地符合学生的实际,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4.设计教法

  科学合理地选择和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是教师备课要解决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内容之一。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等,每种方法都有它的优势和适用的范围,而且一堂课通常都要综合运用几种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学生的状况、教学的时间、设备条件以及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经验等加以恰当地选择和精心设计。一般来说,如果教学目标是强调掌握学科知识,则要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学目标强调的是掌握技能,则多采用以实验操作训练为主的方法。

  初任教师,更多的是学习、借鉴老教师的方法,时间长了,要从自己的主、客观条件出发,探索、总结出适合于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正如魏书生老师所说的:“一个教师,要紧的……不是糊里糊涂地照搬某种教法到自己的课堂上,不加任何改变就用。他应当像蜜蜂一样,在教法的百花园中,到处采集有用的花粉,回来以后,酿制自己课堂教学的‘蜜’。”几乎没有哪种教学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5.选用媒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选择和使用恰当的教学媒体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从语言文字开始,发展到挂图、模型,再到录音机、投影仪、电视等,直至现在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媒体越来越现代化。

  现代教学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研究显示,仅通过听觉学习材料,3小时后保持率为60%,3天后为15%;仅通过视觉学习材料,3小时后保持率为70%,3天后为40%;视觉、听觉并用,3小时后保持率90%,3天后为75%。可见,不同声像媒体的有效组合可以使各种感官通道得到充分利用,对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选用恰当的教学媒体,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在选用教学媒体时要明确两点:一是教学媒体并非越现代越好。不管是现代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还是传统的挂图、模型、实物教具等,在传递信息的范围、表现力、重现力、受控性等方面各有不同,各有其适用的范围。对提高教学效果来说,并不是越现代的就越好,关键是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用得恰到好处。二是教学媒体并非用得越多越好。教学多媒体的功能再强大,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总是有限的,对教学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不能代替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如果说过去课堂上教师一讲到底的“口灌”是不对的,那么今天教师一味地依赖计算机多媒体对学生进行“电灌”同样是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

  6.设计作业

  作业(练习)对于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也有助于教师获得学生学习状况的反馈信息,为后续的教学提供重要参考。所以,科学地设计学生的作业、练习是教师备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作。教研组、备课组在研究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适当研究作业,把作业设计纳入到教学设计之中。

  当前作业设计中存在不少问题,如现成的作业多,自编的作业少;全班统一的作业多,分层设计的作业少;机械记忆的作业多,探究创新的作业少;纯知识性的作业多,参与实践的作业少;反复训练的作业多,方法提炼的作业少;独立完成的作业多,合作互动的作业少。这不仅导致学生课业负担重,学习效率不高,也增加了教师批阅作业的工作量。

  教师设计作业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设计作业要紧扣教学目标,以充分体现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2)设计作业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建立符合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和基本技能的作业架构,设计由低到高的作业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加作业的选择性和针对性。

  (3)作业的形式要多样,根据学习目标要求,可以设计书面作业,或社会调查、实践操作类作业,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作业的数量要适当,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师切不可简单搬用市场上的练习册里的内容,不顾学生的具体情况,要求“从第×页写到第×页”。这样做不仅会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达不到练习的效果,而且时间长了还会引起学生厌学。另外,布置作业前,各科教师要通气,避免看起来单科教师布置的作业不多,但多个学科的作业加在一起,作业的总量就很多,造成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

  (5)针对不同类型的作业作出科学的时间安排,如背诵的作业可以适当多留点时间,避免今天布置,第二天就检测,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对于要花较多时间的实践作业,可以安排在双休日,还可以考虑让学生合作完成。

  拓展阅读

  小学“素质作业”实验[6]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实验小学2009年秋季开始在新生中开设两个“终身发展实验班”。实验班的学生在小学一到六年级期间,没有任何书面家庭作业,取而代之的是六项“素质作业”。

  第一项,劳动作业:在实验班,学校不再安排生活老师,扫地、擦桌子等所有的劳动均由学生自己完成。孩子放学回家后,家长要求其做适当的家务劳动,如洗碗、拖地等,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劳动习惯。

  第二项,锻炼作业:实验班的学生每天早上提前20分钟到校,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早上的锻炼。放学回家后,也要抽出时间锻炼身体,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第三项,阅读作业:提倡学生平时多看有益的课外书籍,放学回家后要看《新闻联播》《百家讲坛》等节目,老师还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为学生提供演讲的机会,以培养学生阅读和口头表达能力。

  第四项,思维作业:要求老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并要求家长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孩子多提问题,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锻炼思维。

  第五项,组织作业:即在校期间,实验班的学生实行班干部轮换制,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当班干部。另外,老师平时要引导学生成立学习互助小组,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合作互助能力。

  第六项,鉴赏作业: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从事一些艺术鉴赏、艺术创造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实验班还进行一些艺术课的改革。以美术课为例,通常在小学期间,学生可能会接触水彩画、国画、油画、书法等艺术表现手法,学的种类很多,但每一项顶多只能学两个到三个课时,什么都没有学好。而在实验班的课程中,一年只学习一个项目。另外,在小学期间,每个学生都要争取掌握一门艺术特长。

  这六项作业并不是要求学生每天都要完成,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布置,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选择。实验班的老师布置家庭作业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常规性的作业,比如锻炼、阅读等,这是需要学生长期坚持的;第二种是随机布置的作业,比如重大节日和重大事件,需要学看电视或查阅相关资料的;第三种是弹性作业,要求老师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由家长配合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采取合适的方式查漏补缺。

  三、课时计划编写技术

  (一)普通教案的编写

  教案是教师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编制的具体的教学方案,也称为课时计划,是教师备课的文本记录。编写教案是教师备课过程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活动质量的一个重要依据。一个好的教案是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育智慧和教学个性的综合体现。写好教案是保证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1.教案的一般格式

  教案的编写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不同学科、不同学生、不同教学条件应有不同的教案,但无论新老教师,也无论是哪一学科,一份完整的教案都应反映以下10项基本内容。

  (1)课题:本课名称,即教材的章、节、目。课题表述要明确、具体,通常用“××版××年级××内容的教学设计”来表示。

  (2)课型: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

  (3)课时:说明所需课时,或属于第几课时。

  (4)教学目标:即教学目的要求。“目标是一种预先设计的靶子,一种还没有实现而想要获得的东西”,也就是教学所要完成的任务。

  (5)教学重点:本课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6)教学难点:本课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地方。

  (7)教学进程:这是教案的主体部分,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措施等。

  (8)板书设计: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9)作业处理:须布置的书面或口头作业。

  (10)教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所使用的手段、工具。

  撰写教案是一项非常个性化的工作,是教师的一项创造性活动,它有一定的格式要求,但又不限于某种格式。“教学进程”部分宜写得眉目清楚、文字表述口语化。详略的处理因教师而异,老教师教书二三十年,对教学内容烂熟于心,如数家珍,临场经验丰富,这一部分就可以写得简略一些,写个提纲就行了。新教师临场经验少,对教学内容不是非常熟悉,就该写得详尽一些。新教师要重视写教案的工作,一开始就养成认真工作的习惯,形成写教案的规范。

  教案要及时补充、修订。教师在讲课中或讲课后在教案的旁边匆匆记下的任何想法,对将来参考都是非常有用的。教案制定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每次上课都需要作些修改,做到常教常新。要想教学技能有质的飞跃,制定教案的技能就必须不断充实。

  2.教案编写的一般程序

  (1)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

  课程标准是教师备课的纲领性指导文件,教师必须认真钻研,吃透课标;同时要通览教材,准确把握本章节、特别是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如有可能,教师应通读所任学科的各年级所有教材,便于对总体情况的把握。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后需要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7]

  (2)分析学生

  教师在编写教案时,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分析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需要、学习环境、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思维特点、生活经验、个性差异、认知规律等。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学生的情况、特点,要努力认识,悉心研究,知之准,识之深,才能教在点子上,教出好效果。”[8]教学最忌讳的就是不问对象,“对牛弹琴”者本身就是不高明的。

  (3)查阅资料和汲取教学经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学参考资料是由有经验的优秀教师或教研员编写的,是教师备课的主要参考资料,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材,借鉴好的教学经验,从而更好地搞好自己的教学设计。很多新老师在没有教学经验的情况下就是借助教学参考资料慢慢熟悉课堂教学,掌握教学规律,逐渐成长起来的。教师备课时认真查阅“教参”等资料,科学地用好教参,编写教案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要注意的是,教参仅仅是教师备课的参考,切忌过分依赖教参,甚至不加思考,对着教参亦步亦趋,人云亦云,照本宣科,久而久之,没有教参就不会教书了,最终失去自我,成了教参的奴隶,教学质量就无从谈起了。正如斯霞老师所说:“教学参考书写得再详细、再具体,也不能代替自己钻研教材。有的青年教师有了参考资料就不去研读课文了,他们认为写参考书的人水平比自己和其他老师高,不必再花功夫去钻研教材。这种想法和做法是用别人的劳动直接代替自己的劳动。长此以往,必定会影响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9]

  (4)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灵魂,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归宿。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马杰认为,教学设计由三个基本主题组成:首先是“我要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定;其次是“我如何去那里”,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介的选择等;三是“我怎么判断我已经到达了那里”,即教学监控和教学评价。显然,在这三个主题中,教学目标居于核心地位。

  首先,教师要有目标意识,要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

  其次,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清楚目标之间的层级关系,整体把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该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而课程目标又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单就教学目标来说,又有学年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也就是说,课程目标是教学目标的上位目标,单元目标是课时目标的具体化。就某个知识点的教学来说,教师不仅要明确这个知识点在本单元的教学要求,还要了解这个知识点在本学年甚至相应的学段的教学要求。据此,教师才可能依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和学段目标、学年(学期)目标、单元目标找准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不能简单地对着教参抄个一二三条目标在教案上,这样做将导致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

  最后,目标的表述要具体、明确、可观察、可测量。教学目标的叙写要明确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4个要素。行为主体即学生,规范的行为目标开头应该是“学生应该……”,书写的时候可以省略,但思想上要牢记;行为动词是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如写出、列出、认出、辨别、比较、对比、指明、绘制、解决、背诵等;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和范围等,如“根据地图”“看完全文后”等;表现程度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生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至少写出3种解题方案”“90%都对”“完全无误”等。

  相关链接

  叙写教学目标的正反例子[10]

  正例:

  (1)学生能自己组织语言完全无误地解释细胞分化的含义。

  (2)学生在教师的提醒下能推断分化的特点,正确率至少80%。

  (3)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能扩展分化的意义,至少能说出一点。

  (4)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区分分化程度和分化能力的关系,准确率至少达60%。

  反例:

  (1)以教育目的代替学习目标,如“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等。

  (2)含糊其词,难以评价,如“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3)行为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行为动词没有指向具体的概念或内容,如“学生能获得发展”。

  (5)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最基本的、最主要的,并对其他内容的学习起重要作用的知识点,是教学的核心所在。教学难点是那些抽象或深奥、学生难以理解、不易掌握的知识或技能。教学重点能否抓住、能否突破,教学难点能否找准、能否化解,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

  教师要在理解学生接受能力的情况下,确定一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并对重点怎么突破,难点怎么攻克有一个事先的预案。

  (6)选择教学方法

  毛泽东曾说:“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11]确定了教学目标后,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就像是给学生“搭桥”或“造船”一样,对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

  中小学的课堂不可能只采用某一种教学方法,往往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等,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一法为主,多法配合,以增强教学效果。

  (7)准备教具、教学媒体等

  为提高教学效率,要运用有关的教学媒体,刺激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教学媒体在课前应选择好、调试好,并设计使用策略。

  (8)设计教学过程

  这是教案的主体部分,也是教师编写教案时花费时间、耗费精力最多的部分。高效的课堂一定有个精彩的教学过程。

  设计教学过程要以具体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以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方法等因素进行纵横两个方向的合理联结。纵向是将教学导入、新课内容和要求的逐步展开、知识与技能的练习和巩固、课堂总结等连为衔接顺畅的一个流程。横向是围绕一定的主体内容,将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教育媒体和教学情境等有机结合,成为同步的、立体的互动性发展体。主要包括设计教学流程和安排教学活动两个方面的内容。

  目前中小学常见的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流程设计方式,即在对一连串问题的讨论与交流中,在“自主探究”和“合作分享”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其教学流程包括以下4个环节。

  第一,提出问题,包括创设问题情境(生活情境和虚拟情境),以新鲜有趣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的学习情感。

  第二,解决问题,围绕学生已有的经验、体验来展开,设置合适的台阶,运用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交流,从而解决问题。

  第三,得出结论,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结论。

  第四,开展评价,通过评价,总结学习方法,反思合作性学习的有效性,分析彼此的长短处,从而提高学生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

  安排教学活动就是教师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设计每个环节中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各个环节中,要把情境、问题、探究、运用等作为重点进行研究,既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自主探究,自主建构,达成学习目标,同时又要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合作。

  在教师活动的设计方面,要考虑设计怎样的情境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体现新课导入和教学结尾相呼应;怎样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设计和指导开展哪些活动,选择哪些教学资源;通过哪些途径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调控学生的学习活动;怎么进行讲解,设计怎样的问题和练习供学生使用;怎样进行归纳小结,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并使学习内容进一步整合内化;采用怎样的手段来测量或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等等。

  在学生活动设计方面,教师要根据学习目标与内容为学生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包括阅读什么材料、观察什么实验、完成什么练习、如何进行实验、怎样开展讨论、如何进行自我反馈、如何实现知识迁移等。

  教学过程设计的关键是,教师的讲解要“少而精”;对重点教学内容和关键部分要有效点拨,适时疏导;对知识难点要设计合理的坡度,合理引导、突破;对容易混淆的概念,多用比较的方法区别其异同;应留出时间,鼓励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提问、多质疑、多交流。[12]

  (9)教学反思

  一个好的教案既要体现对教学过程的良好预见,更要体现对教学过程的深刻反思。这一环节初看上去不是教案编写本身的内容,但它是完善这一轮教案及做好下一轮教案的重要衔接,不可忽视。

  相关链接

  一堂地理课的课后反思[13]

  吴珍珍

  听课时,总有这样的感觉:“课如其人”。撇开教学技巧,每个老师上课的风格也是个性的体现,因而每次听课的感觉迥然不同。

  可是,同一个老师、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班级上课,“效果”又会怎样呢?以下是地理课《天气和气候》一节在不同班级授课时的真实记录和反思。

  “累死人”的课

  (10月30日下午第一节,3班教室)

  这是学校的督导日,下午第一节课有我的课,看来逃不过督导老师的听课。

  因是第一课时,上课的时候,边讲边回忆着教案设计的程序,生怕漏了什么。课堂按照教案的程序一步一步顺利地进行着,情境引入、提问、讨论、识记、小组接龙、小组比赛,环环相扣,学生配合很好,气氛活跃,没出什么异常情况。在比赛的**中,下课铃声响了。我舒了一口气,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觉。督导老师说了一堆优点,但我却一点也不开心。

  【反思】为听者而上,心思在听课者身上,这样上的课绝不可能是一堂好课。过于追求各个环节的完整,一环扣一环,这样的课老师上得累,学生是不是也累呢?

  “气死人”的课

  (10月30日下午第二节,2班教室)

  铃声响了,可教室却还是一片混乱,大声纠正整顿纪律。按正常的教学顺序引入新课。说话声又起,再次整顿纪律。讲述天气符号时,说话声再起,板起面孔教训学生。心情变得很坏,也无法再用谈话的方式上课。

  我克制着自己的情绪,深吸了一口气,把怒火压下,提高了音量。不敢再采用师生互动、小组比赛的形式,只讲了几个知识要点,精心设计的各种活动根本派不上用场。自己在台上唱着独角戏,很快就草草收场。

  心中非常惋惜:如果学生能配合,这花了好多天准备的课,原是可以让大家在开开心心中学到知识的。

  【反思】没有纪律作保证,准备再充分的课,也无法成为一堂好课。怎样才能让学生怕我呢?面对镜子中学生所说的“发怒也亲切”的脸,我烦恼极了。

  “乐死人”的课

  (10月31日上午第一节,5班教室)

  这班的纪律还行,我带着轻松的心情,精神抖擞地步入教室。因为没人来听课,也就没有按照教案的导入,直截了当地宣布:“这节课将进行小组比赛。”学生一听,很兴奋,因为那是他们喜欢的形式,情绪马上被调动起来。

  课,顺利地进行着。师生配合默契,一改平时总有几个同学吵闹的状况。学生学得很开心,我也因为他们的开心而高兴,觉得自己像个导演,心中的成就感随着情节的展开而弥漫开来。由于心中把这节课当成是公开课的练兵,因而潜意识中还在关注着进度,关注着各个环节,关注着时间。小组抢答,比赛到了关键时刻。下课铃声响了,各小组的最后名次随着最后一个同学的抢答而一锤定音。在同学的一片欢呼声、赞叹声、惋惜声中,课结束了。

  【反思】从这节课的效果来看,只要精心设计活动,吸引学生的兴趣,捣蛋生也会投入其中的。平时,由于我对他们不够信任,而错失了和他们更为接近的机会。

  回味无穷的课

  (10月31日上午第二节,6班教室)

  这节是公开课。学生的情绪很快就被我调动起来。在学生一张张如花的笑脸中,我仿佛也成了他们中的一员,完全忘了教案和听课者,跟着学生思维随意而行。当学生偏差太大时,再不着痕迹地把他们导入正轨。

  小结描述天气和气候词语的区别时,按设计本来是由我说词语,让各组回答计分的。看着学生的情绪那么高,何不试着把课堂完全交给他们?对,就来个“小组互考”。“下面我们来个小组互考,一组出词语,另一组回答。每组限定时间3分钟,要求不重复出题。我当裁判计分。”

  学生很快明白了我的想法,一问一答,比赛几乎到白热化的程度。“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组学生出的词语让另一组回答。“是天气!”“不对,是气候!”两组学生争论着,大家把目光都转向我。

  糟糕,这就是不按教案上的结果。我也一下子反应不过来,什么是正确的答案呢?没时间让我想,也没时间让我考虑是否丢面子,我只能坦然面对自己的无知。我提议“让我们求助听课的老师吧!”可是,学生并不按我的设想进行。话音刚落,他们却早已议论开了,然后不容置疑地说:“老师,非一日之寒是长时间的,是气候”。

  我一细想,噢,对,没错!“你们真厉害,教了老师一招。”这一刻,他们成了我的老师!

  由于抛开教案,根据需要不停地改变着原有的设计。课堂也因小插曲不断出现而更趣味横生。

  下课的铃声响了,可大家都还意犹未尽,沉浸在我们的“世界”中,早把后面的听课者忘得干干净净。

  【反思】把课堂交给学生,也对老师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老师不可能什么都比学生知道得多。当老师坦然承认自己的无知时,得到的不是学生的轻视,而是学生的尊重,从学生身上还可以学到许多知识,正所谓“教学相长”。当你全身心地投入一堂课时,上课不再是一种任务、一种责任、一种负担,而是一种融入其中的、发自内心的快乐。

  (二)导学案的编写

  导学案是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广大一线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实践探索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教与学的设计方案。

  1.导学案的内涵

  导学案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学习目标,由教师根据课时或课题教学内容,通过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而制定的,旨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与学的方案。

  导学案是集教师的“导案”(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和学生的“学案”(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练案”(分层次训练)和综合性评价于一体的导学性文本。

  传统的教案着重解决的是教师“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而导学案不仅要关心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更要关注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等问题。与传统的教案相比,导学案最大的特点是改变过去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一言堂的状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导学案被形象地比喻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导航仪”。导学案的使用强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课堂的效益。

  拓展阅读

  导学案是什么,不是什么[14]

  第一,导学案不是让学生阅读的材料,而是指导学生动起来的活动设计。

  导学案是给学生用的,不是给学生看的。导学案不是把学生要学的知识直接写在一张纸上,让学生看。……导学案是为学生设计一些活动,让他们通过这些活动来掌握知识。……假如我们要教“鲁迅的生平与创作”这个知识点,直接把这个知识写在纸上发给学生,鲁迅哪年出生,哪年去世,代表作是什么,在文学史上有什么地位,这是教材。如果是学习活动设计则可能是:上百度,搜索“鲁迅”条款,把每个条款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摘抄三个。前者是知识本身,后者是学生为了获得这个知识需要做的事。为学生学习某个知识设计一个或多个“事”( 活动、动作),这是导学案最基本的特征。……其标志有两个:一是每一个条款必须有具体的动词出现;二是动词主语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主语是教师,那就是教案。

  第二,导学案不是练习或试题,它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个一个的动作设计。……导学案的结构不是知识的逻辑结构,而是学生学习某个知识的心理结构:一个学生,要学一篇课文了,他翻开教材面对这篇课文时是一个什么状态,他会怎么想、怎么做,根据学生的这个状态和他的想法、做法,设计一个相应的动作。做完这个动作,学生又是一个什么状态,他的想法、做法会发生什么变化,会变成什么样子,根据这个已经发生的状态和他的想法、做法再设计一个动作……以此类推,一直到最后学生达到教师想要他出现的的那个状态,出现教师想要他出现的变化……

  设计、使用导学案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课堂里真正动起来……

  2.导学案的基本构成

  导学案的基本构成要素因课型不同而有所不同。[15]

  (1)综合课导学案构成要素包括以下内容。

  ①学情分析:在教师的“导案”中体现,不出现在“学案”中。

  ②学习内容分析:包括学习内容的确定、学习内容的层次结构、学习内容的编排与组织、学习内容展示的程序和方式等。一般也只出现在教师的“导案”上。

  ③学习目标:是整篇导学案的灵魂,起到统领作用。目标设计要科学合理、明确具体、具有可测性,叙写要简洁、明了、分层次。

  ④学习重点、难点:学习的重点、难点有些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学情分析等预设的,有些可能是课堂生成的。教师应该做好教学预设和教学反思,将教学重(难)点找准。

  ⑤知识链接:提供给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铺垫,类似“引桥”的作用。狭义上讲,指与本节课学习有关的学生所缺乏的关键性学习材料,包括旧知或拓展性材料;广义上讲,就是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前挂后连,拓展延伸。

  ⑥学法指导: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指点迷津”,让学生学会学习,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法指导的呈现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学法指导的内容包括本学科的研究方法和一般的学习方法,如阅读的方法、做笔记的方法等。

  ⑦导学过程:这是导学案的主体内容和最核心的部分,是达成学习目标的关键,也是学生学习的主体环节,即通过帮助学生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学生学会、会学、乐学、创造性学习的目的。

  ⑧整理学案:将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进行整合,对一堂课内容进行知识梳理、整理建构并回到知识体系的上位系统。其重点是双色笔标注的问题整理、课堂生成整理、易错点整理,最后绘出知识导图(思维导图)。知识导图可以是知识树、知识纲目、图标等各种形状。

  ⑨达标测评:包括测试、练习、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对子测评、教师抽查等。要求教师根据学习目标精选精编练习(测试)题,难度、数量要适中,体现梯度,关照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

  ⑩教与学反思:包括教师反思和学生反思。

  (2)复习课导学案构成要素包括以下内容。

  ①学情分析。

  ②复习导引(包括复习内容、复习目标、复习重点、复习方法)。

  ③学习内容(问题)设计(包括知识梳理、典型问题设计、达标测评)。

  ④学习过程设计(包括独学——自主复习,查漏补缺;对学群学——合作探究,完善学案;展示——展示点评,达成共识;反馈——当堂测评,及时反馈)。

  (3)试卷讲评课导学案构成要素包括以下内容。

  ①考情分析(成绩分布和走势、出错比较集中的题目、存在的共性问题分析等)。

  ②错题归类剖析(将出错比较集中的题目按照出错性质或出错原因进行分类,每类错题中选取典型错例进行评析,分析出错的原因、审题技巧、相关知识的应用、解题方法、解题规范要求等)。

  ③变式拓展训练(结合每类错题,进行变式拓展训练,确保这类题目真正得到落实)。

  ④自我完善(要求学生在原卷的错误处进行修改,不要在旁边重做)。

  ⑤学习过程设计(侧重在学生的自查自纠)。

  3.导学案的编写要求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导学案编写得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也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堂展示的效果和课堂教学是否真正达到高效。

  导学案是对教与学的准备、教与学的实施、教与学的评价的系统、全面的设计,在正式编写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研读课标、吃透教材、对教材等课程资源进行创作和开发、充分分析和把握学情、教学策略构思等,在此基础上才可以顺利地编写文本材料——导学案。

  导学案特别强调在学习目标、学习过程、评价标准的设计上分层次进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1)分层设计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设计不仅仅要考虑学生的普遍性,达到“下要保底”,还要本着“上不封顶”的原则,考虑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学习需要,研究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自助餐”式的学习目标。

  分层目标的表述主要通过“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表现程度”的不同来实现。例如:“在10分钟之内并争取更短的时间(行为条件),至少写出3种以上的解题方案(表现程度),80%的学生能写出(行为动词)5种解题方案(表现程度)。”这就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学习目标。

  分层次设计目标和学段(小学、初中不同)、学科、课题内容(难易度)及目标维度有关。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容易设计为分层次目标,而情感目标不太适合这样设计,比如“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这篇文章的语言美”“理解中国灾情重的国情,树立正确的减灾观”等。像这样的情感目标就不适合设计为层次性目标。

  (2)分层设计问题。导学案在学习内容的设计上,特别强调问题式设计,遵循“问题层次化,问题探究化,问题情境化”的设计要求。就问题层次来讲,根据目标要求,一般从认知层面、学生层次、内容难易度等方面将问题分为A、B、C、D 4个层次。

  ①A层:识记水平层次,由学生自主独立完成,一般在课前解决。

  ②B层:理解水平层次,要求学生能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生活挂钩,形成融会贯通的衔接。通常由学生合作学习完成。

  ③C层:应用水平层次,学以致用,能解决例题和习题。通常由学生展示探究完成。

  ④D层:拓展水平层次,要求学生能把知识、经验和社会以及最新科研成果挂钩。通常由教师点拨学生完成。

  相关链接

  案例:高一语文《雷雨》问题设计(山东兖州一中教师曹传鲁)

  学习过程:

  (一)看课本注释①了解作者曹禺和《雷雨》的整个故事情节

  (二)字词(A级)

  字音

  汗涔涔 缜密 伺候 弥补 规矩 雪茄 惊愕 昧心 本分

  2.解释词义

  汗涔涔:

  谛听:

  昧心:

  规矩:

  痛不欲生:

  (三)阅读全文,把握情节发展的脉络(B级)

  1.文本中出场的人物主要有哪几位?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点拨:本剧人物不多,但关系错综复杂,仔细体会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为了反映封建家族的什么特点?)

  2.本课一共节选了两场戏,试梳理这两场戏的情节。

  (四)分析第一场戏

  1.周、鲁两人围绕三十年前在无锡的事件展开对话,周几次问到侍萍的姓氏和身份,这些问话和动作展现了周朴园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B级)(点拨:注意分析两个人的对白,侍萍的哪些言语举止会引起周朴园的怀疑)

  2.周朴园是怎样看待侍萍突然出现在面前这件事的?他作出了怎样的反应?(B级)(点拨:注意思考此时周朴园最害怕的事情是什么)

  3.精读有关周朴园的对话部分,找出能体现其性格特点的话,分析周朴园的性格特征。(C级)(点拨:注意体会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周朴园为什么会怀疑鲁侍萍)

  4.精读有关鲁侍萍的对话部分,找出能体现其性格特点的话,分析鲁侍萍的性格特征。(C级)(点拨:注意分析和三十年前相比,鲁侍萍的性格发生了哪些变化)

  (五)讨论

  周朴园三十年来所做的一切(打听下落、保留家具、记住生日等),可看出他对侍萍是真情还是假意呢?(D级)(点拨:曹禺先生后来曾经说:“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为了钱,故意淹死两千多个小工,这是他的人性;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请从人性的角度分析周朴园)[16]

  分层设计问题还体现在课堂中难易点内容方面。要将难度较大的题目进行相应的层次分解,降低梯度,分散难点,沿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探究。

  分层设计学习程序。学习程序是指课堂学习内容各组成部分的学习过程安排,它决定着学生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如何开展学习的问题。导学案的学习程序设计注重过程的关联性、层次的梯度性、过程的探究性和生成性、分层达标性,课型不同,程序不尽相同。

  综合课型的学习程序:明确目标——自学(包括独学、对学、群学)——展示——整理学案——达标测评——学习反思。

  自学课型的学习程序:明确目标——问题导学——自主交流——疑难反馈——成果总结。

  展示课型的学习程序:明确目标——分工展示——互动生成——整理学案——达标测评。

  反馈课型的学习程序:问题导学——自我反馈——对子帮扶——交互评价——全面提高。

  分层设计展示板演。对于有层次、有梯度的综合性问题的展示,有时可以预设到导学案里,有时根据课堂进程即时性生成。比如预设中认为较难的问题,大家都已经掌握了,就不再按预设的要求机械地分工展示,而是由教师视具体情况做动态调整分工,并指导各学习小组进行题目的分解和内部分工。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逐渐熟悉了展示要求,可以变为学习组长具体安排组内分工展示,以便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分工展示板演中来。

  分层设计评价标准。主要通过学习目标的设计体现所要达到的标准,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

  分层设计达标测评。达标测评有很多方式,教师课根据需要选择运用。例如对子测评、小组长检查、教师抽查、达标测试、开放性研究小课题等。设计达标测评题目时,一般按照由易到难5∶3∶2的难易层次来设计,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尤其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其目的主要在于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以便教师改进教学。

  4.导学案的设计流程

  通常,每周集体备课时,研究下一周的导学案,组内成员集体研究,并分配下一周的备课任务。基本流程是:个人初备,形成初案——备课组集备,形成共案——课前个人复备,形成个案——课中续备,形成续案——课后补备,形成补案。

  当周备下周的导学案,原则上每课一案,先个人初备,再返回学科组群议,形成共案,分给相关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再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备”,最后结合实际的授课经历,做最后修补(补备)。

  拓展阅读

  美国教师的备课[17]

  美国的小学,是一个老师教一个班,上所有科目的课。

  二年级一班,备课安排。

  早上:

  9点30分,上课:全校学生集中。升旗,向国旗宣誓效忠。

  9点40分,英语/语文课:读漫画,全班一边大声读漫画,一边把缺的单词填进工作纸。红蓝组给漫画的工作纸填上自己喜欢的颜色。绿黄组到地毯上,跟老师探讨:为什么查理·布朗南瓜节跟着朋友们去拿糖,总是拿到一块石头?橙黄组到工具箱把制作木偶的工具拿出来,根据昨天改编的漫画剧本制作木偶戏的人物。10分钟以后轮换:红蓝组去橙黄组,绿黄组去红蓝组、紫橙组。

  10点,小息:全班到操场玩10分钟,不允许留在课室里面。

  10点15分,数学/科学课:大家把昨天去南瓜摊买回来的南瓜拿出来。每个人都猜一下究竟自己的南瓜里面有几颗种子,把猜测写在报告纸上。同时,猜一下自己的南瓜有多重,把猜测写在报告纸上。然后,两人一小组,用天平称一下南瓜的重量,把数字记录在报告纸上。计量一下:天平是用“千克”的,怎么换算成“磅”?买南瓜的时候,按照每磅多少钱还是每个多少钱买的?你的南瓜每千克要多少钱?老师把南瓜的顶切开,把南瓜的种子拿出来看跟自己的猜测相差多远。

  处理报告:在全班的大记录纸上填出每个人的结果,把它们画成曲线图,看一看:南瓜的种子的数量跟南瓜的重量有没有关系?南瓜的价格跟南瓜的重量有没有关系?你还可以找出什么关系呢?

  电脑小组的同学在课室电脑上用试算表看看是否能画出全班发现的关系曲线图。

  11点15分,洗手,收拾整齐南瓜种子,放到铁皮盘,放到外面太阳底下晒干。

  11点20分,艺术课:大家把自己的南瓜雕刻出不同的南瓜灯鬼脸。

  中午12点,午休:全班洗手,排队去领午餐。吃完以后在操场上玩。

  12点45分,午休结束。全班趴在桌子上闭目休息5分钟。

  12点50分,社会课:大家看老师的课件演示:南瓜历险记——美国农场里的南瓜怎样经过一系列的历险,到达超级市场的?大家做工作纸,把不同的漫画插图剪下来,按照刚才看过的课件演示,贴在不同的叙述上面,按正确顺序做成一本《南瓜历险记》的小书。课后的回家作业是把这本小书涂上颜色以后,读给家长听,并且给家长看自己作出来的书。

  假如下一节课开始以前已经完成作业的同学,可以到“读书角”拿本书看;或者到“游戏角”把农场游戏搬出来玩;或者到电脑那边玩电脑游戏;或者完成早上没有完成的课堂任务(比如继续雕刻南瓜)。

  13点30分,体育课:到操场玩“踢球”游戏。

  14点,回到课室。安静休息5分钟。排队到多功能室。跟2班的同学一起上音乐课——排练音乐剧《南瓜历险记》。

  14点30分,放学。

  [1] 斯霞:《我的教学生涯》,21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2] http://lhljl46194619.blog.sohu.com/152232054.html。

  [3] 邱学华:《邱学华尝试教学课堂艺术》,44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 崔允漷:《有效教学》,122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 奥苏伯尔等:《教育心理学:认知观》,余南星等译,扉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6] 罗曼:《无家庭作业的理想与现实》,载《中国教育报》,2010.05.09。

  [7] 苏霍姆林斯基:《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425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8] 赵国忠:《备课最需要什么》,7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9] 斯霞:《我的教学生涯》,21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10] 崔允漷:《有效教学》,114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1]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125页,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

  [12] 彭小明、郑东辉:《课堂教学技能训练》,19、20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13] 吴珍珍:《一堂地理课的课后反思》,载《中国教育报》,2006.09.25。

  [14] 李海林:《导学案是什么,不是什么》,载《教师月刊》,2013(4)。

  [15] 张海晨、李炳亭:《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85页,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

  [16] 张海晨、李炳亭:《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75~77页,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

  [17] 司北:《第三只眼看美国教育》,载《当代教育家》,2013(1)。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